高等教育是一場營銷騙局嗎?

逐漸攀高的高等教育支出

社會以及就業市場對低學歷人員的偏見


騙局算不上。但是有欺騙的成分。我來講幾點:

1、高等教育的普及讓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這個數據好看多了,在國際上有面子了。

2、高等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比如學校老師的職位,周圍一些娛樂,商圈的建成,要知道大學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而且他們的錢最好賺。

3、高等教育讓很多原本高中畢業的人不是直接進入社會就業,而是先在學校「深造」四年再說,這大大的緩解了就業壓力。這一點和上一條直接就為這個國家的就業率做出了非常高的貢獻。

4、企業非大學生不錄用,和丈母娘必須要新房子才肯嫁女兒有異曲同工之秒,都通過給普通人洗腦極大的提高了國家的某些「剛需」,促進內部消費,完成財富的「創造」和集中。

那麼為什麼樓主以及有人會對此提出疑問?我想主要在於高等教育的質量參差不齊。看看全國的大學生有幾個是在學校好好學習搞科學的?中國大學的成才率可以說非常的低,很多人回頭看看大學四年學了什麼,好像什麼都沒有,除了多認識幾個同類人,浪費了四年最美好的時光,以及那一些被拿來聊以自慰的虛幻的「青春經歷」。

我不反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只是覺得高等教育現在應該更注重質量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賺錢一味的提高學費和降低招生標準。學校的目的就在於給社會,國家甚至人類培育頂尖的人才,而不是讓他們浪費掉四年的美好光陰,把無所作為看成是無為而治。這就好比生孩子一樣,你可以選擇不生,但是既然你選擇了生,那麼就要付出責任。我們現在總是批判80後,90後沒有責任感,可是大學做到了責任嗎?醫院呢?整個社會呢?一切都是向錢看齊了,還怪年輕人沒有責任感。


我的想法是——

高等教育理想狀態的狀態是偏向於學術研究。但目前現狀是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教育的職業化;題主說的:逐漸攀高的高等教育支出。而另一方面社會以及就業市場對低學歷人員的偏見。

為何 ?

1、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教育的職業化:因為——就業市場對高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學生通過職業化的高等教育能夠順利的就業,並在社會上謀求社會階層上升,獲取在各種社會資源。而學術研究在社會階層上的上升空間大,但幾率低;學校管理層通過職業化的高等教育容易出業績進而獲得學校地位、自身地位的上升;從個體來講,歸根結底動力是獲取社會資源的需要。

2、逐漸攀高的高等教育支出:社會資源稀缺,教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提高階層,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的最可行辦法,教育需求量大、價值高則價高

3、社會和就業市場對低學歷人員的偏見:

社會之所以出現這種偏見,因為獲得高學歷的人一般擁有:學習能力、良好家庭條件、知識與底蘊,其社會地位不會低,確實受人尊敬。

就業市場方面:現在社會分工細,細分後很多工作由能力一般的人來做,其效率結果不會有什麼區別。這樣就業市場仍然會偏向高學歷者嗎?我認為企業會從僱工的性價比來考慮(除非是國企這種不顧效率的企業)。一個不需要多少工作能力的崗位,低工資足矣,低工資自然留不住高學歷者。

所以題主說的應該是高端就業市場,對低學歷人員的偏見。同樣一個崗位,同等工作能力的高學歷者和低學歷者,沒有理由不選高學歷者。那麼為什麼低學歷者其能力未經考察被排除在招聘的門檻之外?因為現在就業市場飽和,高學歷者多如牛毛。從能力上來說,學歷不能決定能力高低。但是高學歷者大多數是有能力的。高學歷者的學習能力是經過考試證明的,高學歷者也需要通過其履歷來證明能力的。所以就業市場傾向從高學歷中遴選,節省招聘成本,另外講出去有面子,提高企業形象。

那能不能開放高等教育資源給公眾呢?社會資源有限,如果開放高等教育資源給公眾,公眾都成為了既有知識文化又用能力的人了,但有些人獲得了較多的社會資源,有些人獲得了較少的社會資源,勢必會造成公眾的不平,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所以,歸根到底是社會資源的稀缺性,競爭資源而導致的。高等教育正在背離他的初衷(學術研究),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在就業市場上,他是門檻,是敲門磚!!!


中國的教育就是一場所謂的"上等人"創造出來的,讓無知的人一直無知的騙局。

從小學到高中的九年義務制教育讓上一代是普通人的,下一代依然是不懂得社會的殘酷和自然規律的普通人在學校里、書本里、十幾個小時的學習里無暇體驗和顧及這社會和社會裡的人。

也許這九年的基礎教育我們能解釋成是學習應該有的知識;可是大學,讓他們繼續為美好的生活而憧憬著,做著以為讀了大學、研究生,有知識文化就是出息了,就能成功了的美夢。而那些上一代就是摸清楚了這些殘酷的規律,並且奠基好基礎了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那些像憨地德一樣的普通人們,卻只有在二十年學習和單純的時光之後步入社會,終於發現他們要生存下去並不只是靠滿腹才華。而等他們意識的時候,他們早已經被那些上一代是上等人(那些能夠影響社會規律的人),下一代是被教授了如何站在高樓的上的上等人後代踩在了腳下。

細思極恐。


即便是營銷騙局,也是成功的騙局,有需求,有供給,皆大歡喜。


高等教育不是騙局

但是私以為應試教育是騙局(逃


是,也不是~

說是呢,我還沒有出將入相~

說不是呢,畢竟我不需要回家守著那一畝三分地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經常說些低級的東西?
請問《城市規劃》和《城市規劃學刊》哪個發文章更難?
你怎樣看待中國大學去行政化?
如何看待中國檔案學專業現況及發展前景?
大學老師給很差成績是什麼心態?

TAG:市場營銷 | 品牌 | 高等教育 | 營銷騙局 | 高等教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