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常見一排商家都賣一樣的東西?
比方說,在農村路邊攤賣水果,不只一家兩家,而二十家都在賣一模一樣的水果。過路客戶也不多。這些賣家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客戶是怎麼挑選賣家?這形勢有經濟原則嗎?
這跟美國一樣啊,car dealer都集中在一起,farmers market也賣相同東西。記得有門課講過:聚眾效應。
百度來的:
聚眾效應:(magnetic effect)是指在經濟行為中,同類商家或產品彙集在一起,這樣更能吸引消費者。
分散效應與聚眾效應相對,指在經濟行為中,主要避開同類商家或產品彙集在一起,這樣主要是減少競爭者。
聚眾效應適合符合擇多原則的商品,即消費者更願意在更多的同類商品中比較後選擇購買。而分散效應主要用於符合偷懶原則或擇近原則,也就是人有一種懶惰行為,願意選擇方便的地方或者路線近的地方購買商品。
在實際的情況下,不少店鋪並不選擇和先前的店鋪分散,反之是要和先前的店鋪相類似,這種情況可以從不少相同行業的店鋪,都聚集在一起而成行成市,例如花墟、波鞋街、金魚街、模型街、海味街等等。從經營的角度看,這個決定並不是要實行壟斷,而是要將整個行業弄上來,當消費者想到要購買某種物品時,自然會到這些行業群聚的地區,這種現象叫聚眾效應。
聚眾效應的一個好處,就是讓消費者可以在一個範圍內有很多的選擇,對消費者來說,店鋪這種聚眾經營方式,減低了他們找尋產品時所花的成本,消費者可以在相同的空間下比較各家店鋪的產品,在產品資訊上消費者也比較有利,消費者自然更會樂意在店鋪聚眾的區域內購物。對聚眾的商家而言,聚眾效應帶來更多的人流,即使競爭或會多了,但商家就是能從聚眾中找到更大的商機。
為了方便消費者比較商品,眾多商家集中在一起,反而能吸引更多消費者。至於水果攤,雖然他們賣的東西差不多,但是價格新鮮度不同,這樣消費者可以有更多選擇。
我的想法是:
美國可能大家就開車去grocery store買水果,不能講價。但是中國水果攤是可以講價的,消費者去了可以各種比較,砍價。如果只有一家,消費者覺得不好,還要走很遠的路去另一個地方買。所以有更多商家的地方更吸引買水果的人。反而賣得多。
那個地方那個季節都是產差不多的水果,不賣一樣的賣什麼?
首先從你的例子說。
這種現象在中國很多農村都存在(馬路邊簡單地出售某一種或是幾種時令瓜果)。我見過的一般是農民在國道邊賣櫻桃、草莓一類,路邊就是他們的果園。路邊賣的扎堆,客流量卻不多,實際上他們主要經濟收入並非靠自己路邊零售,而是將大多數水果賣給水果販子和果汁廠家(他們會在果實成熟時到農戶果園成噸收購)。他們在路邊零售的原因有兩個:1、自己零售利潤高一些。
2、中國農民普遍心態,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多掙點錢。所以,他們自己賣點就多掙一點,賣不了多少,剩下的也有人收購。那為什麼大家要擠到一塊兒賣同樣的東西呢?
1、因為果園就在道路旁邊,農民零售本來就是為了比賣給果汁廠家多一點利潤,又不愁賣不了。因此他們不會花費運輸成本去銷售,再加上路邊有一定客流量,因此選擇就地銷售。2、一個地區的經濟水果作物一般也就那麼兩三種,而水果產區又是成片的,若干果園相連且屬於不同農戶,所以就地銷售就會出現擠在一塊兒賣同一樣東西的情況。那麼回到問題,首先,中國是不是常見一排商家都在賣同一件東西呢?為什麼呢?一般除了賣水果這種情況,還有一些就是類似於步行街、五金城、建材城之類。這些屬於專門市場和門市,類似於城市功能區域劃分。許多城市的五金、建材之類都集中到一條街道或者一片區域。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緣於中國人喜歡「貨比三家」,導致他們買東西喜歡到有很多賣這種物品的商家聚集的地方去。從而促成了這種商業布局的出現。古代時候已經是這樣了,賣珠寶的在珠寶街,綢緞在綢緞街,魚在魚市,木桶在木桶街,類似這樣的太多了。
1,便於顧客貨比三家。
2,便於顧客記住這個地方,要買某種東西的時候,就去特定的地方。不然想要買個尿壺,一下子想不起在哪有賣。3,一是供貨的送貨比較方便。再打個比方,城東有1家打鐵鋪,城西有3家打鐵鋪,
城東的人要買鐵具,他不光會在離家近的城東店看,一想城西有三家呢,哪怕遠點,也要過去比比看。久而久之城東的人也去城西買了,城東鐵鋪就生意不好開不下去,要麼關門,要麼也搬去城西。送原鐵的人給城西三家鐵鋪送貨,一趟路費3份回報,城東的店一趟路費1份回報,送貨的想想划不來,就不送城東了。久而久之城東的要麼關門,要麼也搬去城西。大概就這樣吧。這個就叫納什均衡,如果哪個國家不這樣,才奇怪
貨比三家~
上學那會,老師給我們講,猶太人和中國都是極其會做生意的區別是。
猶太人賣衣服賺錢,別的猶太人看了,我就去賣鞋子,然後下一個猶太人賣帽子,總只是賣配套的東西。
中國人賣衣服賺錢,別的中國人看了,我也賣,大家都賣,然後互相競爭,利潤被攤的很薄。
猶太人哪邊我不清楚,中國人這邊的惡性競爭我是深有體會,跟風賺錢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啊。這不就正正好是經濟學裡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模型嗎?無數賣家誰也沒有議價權,無數買家誰也沒有議價權,價格完全由供需關係決定。
同行多了就形成類型市場,有需求的會優先考慮來這裡。
我們也很喜歡這樣的環境。我的家鄉金華市,有很多出名的小吃。當我想吃龍蝦時,我們就前往龍蝦一條街。當我們想吃煲時,我就帶小夥伴去煲庄一條街。
因為開在一起的同類型的店,方便我選擇,他們由於競爭,也會更專業口味更好。
就像工商城都是賣布的,衍生的鋪面全部是床上用品,窗帘,或者手工裁做服裝等。或者水果市場,全部都是批發出售水果的地方。當我們需要此類商品,就去該類型的商鋪聚集地就好,方便我們第一時間對比最多的樣本。
中國人要過的節慶日比較多,所以商品需求會相對集中。例如兒女婚嫁了長輩都要做正裝,一做就是好幾套,就不會選擇路邊單開的裁縫店,而去相對集中技術更專業的商鋪。例如逢年過節要囤積水果,都是五六箱的買,也不會在路邊的小水果店買,會去水果批發市場購買,價格更透明,選擇更多。
而且中國的三四線城市,大多交通不錯,城市也不大,大家聚集居住,去哪兒都方便。
但是也有很多街道上是各種類型的小店夾雜在一起的,特別是生活區中,水果店,裁縫店和龍蝦店會混在一起,不成規模,去的人就少了,只有本社區的人前往。
相同的店鋪多了,消費者比較就會方便。比較價錢和質量。
如果就這一家,除非你的是新產品,全市獨此一家。就像我家,一個三四線小城,近兩年才剛開了一家pizza hut,常常爆滿排隊(而且旁邊就是肯德基麥當勞)。否則,
情境一:
「老闆,這個怎麼賣?」「××元……」消費者心想:我去,這麼貴。我朋友在××地方買的可不是這個價啊。「算了,我再看看吧……」情景二:
「老闆,這個多少錢?」「××塊」
又想:我去,這麼便宜!這兒就他一家不好討價,其他地方可能會更低而且好討價。「算了,我再看看」最終結果是再看看也通常不會拐回來這家店看了,因為每家店相同商品的質量和價錢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消費者通常是比較後才明白和甘心,既然都一樣,為什麼要花路費和精力回來買呢?因為人口密度大,需求多吧。挑選的話,我個人覺得很可能貨都一樣,一般看哪個攤順眼就去。
就是特別普通的什麼賺錢大家就一窩蜂都去干,不管賺不賺錢反正人家幹了我也不能落下,大概是這麼個意思。至於賺錢就靠價格戰了。
推薦閱讀:
※客觀分析~江蘇和浙江兩省的經濟狀況那個更好?誰的結構更合理?誰的發展潛力更大?
※賣房然後貸款買房,以此套現的經濟邏輯是否成立?
※請大家幫我分析分析,在現在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應該買房么?
※經濟科普(4):美國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是不是都在加速?│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