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帝國的毀滅》?
謝邀
首先,不建議通過電影來感悟歷史,因為沒有意義,這種感悟很廉價
其次,這部電影拍的相對來說很不錯,絕大部分符合歷史,但是仍然有歷史硬傷
既然自詡為歷史電影,那這種硬傷自然是有必要指出的
使勁挑的話,可能大大小小有個十來處左右吧,實際上這已經很少了
鑒於一部分知乎用戶的屁股太歪,有的部分不得不提前加粗強調
我重新看一下,就簡單舉幾個栗子
1:希姆萊建議談判的劇情
現實中希姆萊要是敢這麼說,已經被崩死了
希姆萊得知西方有和談意願後,都是瞞著希特勒乾的
2:施佩爾回柏林的劇情
這件事我以前提到過,這些全都是鮑曼說的,不是小黃
包括後面元首說完俺妹了不爽以後說的什麼【處死戈林BLABLA】也都全是編劇腦補的
總之這一大段劇情基本都是在對著歷史書瞎編,包括後面
這裡本來有很多對話,編劇去掉了大部分
這裡話本來不多,編劇卻故意腦補瞎編了一大堆不存在的屁話
3:戈培爾夫婦的劇情
很可惜,這一幕是假的,不存在的
不存在的,都是導演和編劇拿來烘托氣氛的
================================================================
其他的還有一些,不列舉了
當然這裡說的不是存在歷史爭議或者歷史空白,只能自由發揮的部分,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錯誤
而且這些錯誤都很低級,我覺得編劇是知道這些錯誤的
我完全有理由認為導演是故意拍成這樣的
而我剛才沒有提這類的問題:比如焚燒元首屍體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用一兩百升汽油
很明顯不能在拍電影的時候,放兩百升汽油點火,或者真的拎了兩百升汽油但是火又不大
但是我剛才提出的這幾點,還有很多沒提出的,我不知道,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拍
還是那句話
——不建議通過電影來感悟歷史
今年暑假因為《元首的憤怒》開始看,然後它成為了我暑假看的最多次的一部片。
在舉國歡慶中,我們迎來了抗戰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對抗日戰爭印象深刻的我們,又有多了解二戰的全貌呢?又有多了解歐洲戰場上發生的一切呢?這部電影來了,德國人自己表現的二戰,自己表現的他們的末日。第一遍看的時候,很震撼,很多場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驚嘆於帝國上下對元首的忠誠,無論是帝國元帥,還是戰地護士,無疑不把希特勒奉為神明。而隨著蘇軍一波波攻勢下,元首開槍自殺,元首身邊的人們,費格萊因、克萊勃斯、戈培爾……一個個都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或被處決,或絕望舉槍自殺,倖存的人也坐牢的坐牢,處刑的處刑,第三帝國就這樣灰飛煙滅……對戰爭的描寫並不是本片的主題,但卻給本片錦上添花。本片沒有大篇幅描述戰場的熱血,而通過戰爭對平民的傷害,表現出戰爭的殘酷。
在炮擊過後尋找自己親人的市民,驚惶絕望的哭號,讓人更加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說一個人,那就是影片最開始被希特勒表揚的那個小男孩。他成為了士兵,然而他的父親並不感到光榮。後來孩子經歷了戰場的殘酷,跑回家了,當他深夜回家時,他的父親一直在等他。後來他母親對父親說:「他感冒了。」父親笑了笑:「可至少他還活著。」這樣清醒的人,在這部影片中有幾個呢?擇日再更。
當然,影片中不僅僅是一些普通人,少不了對希特勒、希姆萊、戈培爾這樣的歷史人物的刻畫。
其中,比起希姆萊和戈林,我覺得戈培爾的刻畫反而比較成功。可以來寫一下。
這是蒙克將軍去見戈培爾,希望獲得武器的時候,說「他們正在白白送死」的時候,戈培爾的回答。注意戈培爾的手勢,非常形象。在整部戲裡面戈培爾都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人,他不是軍人,但他對將軍,特別是想要求和以及投降的將領的態度,都是盛氣凌人的,無一不體現出他對於納粹的狂熱。然而,這樣一個看起來不可理喻的人,在劇中有一次哭泣。正是希特勒讓他離開柏林的時候。(答主觀後有感,原載於豆瓣影評)
可以看出,懷著嚴謹乃至克制的態度,拍攝者盡心竭力試圖還原歷史,無論是對現有發掘史實的尊重,還是對柏林街頭斷壁殘垣的重塑。這一點十分可貴,更比其它表達方式(例如煽情,例如懺悔)來得實在來得困難,片中直接或側面地展現了多人的、不同的死亡,透過影像,我看到了,這些死亡不只是一個個符號的消失,不止是戰爭機器崩潰時散落一地的碎片,他們更是一個個血肉之軀,這些軀體選擇了自己所相信的,有的堅持了選擇直到肉體的隕滅,有的在生死關頭做出了另外的選擇,並活了下去。這似乎是一種象徵,象徵著某種層面的優勝劣汰?具有諷刺意義的 是自殺者們貫徹了自己成王敗寇的精神理論。他們一方面畏懼死,一方面渴望死,因為死於他們而言或是某種意義的殉道,雖然對於勝利者而言不過是畏罪罷了。日光下沒有新事。歷史從無徹底的勝者,所有人都會被時間淘汰,這麼說或許有點落於俗套,但絕大多數事皆逃不出這一俗套,那些自詡千秋萬代的 往往更是如此。人類樂於毀滅,或是在走向毀滅之前粉飾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人類更樂於重生,或是說崇拜重生,甚而不惜創造宗教給死亡和毀滅加冕,那冠冕,便是重生。既然永生萬歲不過黃粱一夢,那麼退一步以求曾經滄海又為水又有何苛刻呢?毀滅與重生,便是人類歷史循環無盡的主題,對了,它們有另一個名字,叫戰爭與和平。歷史彷彿在不斷地反覆說明,人類的本質終究是矛盾,這種矛盾不可調和以至於矛盾到一種近乎公平的程度:對毀滅和重生,戰爭與和平,廢墟與建設的狂熱與愛好幾乎是均等的,一邊不多、一邊不少,這是歷史中唯一長存的平衡。好了傷疤忘了痛也罷,戰爭是和平之母也罷,在人類進化到下一階層為止,這一問題是不會有解的。回到影片本身,嚴格意義上來講,電影並不是一部反戰片,然而本片予人的震撼和警示絕不亞於絕大多數反戰片,這是有心栽花,亦或無心插柳,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升華於影片形式之上的反思精神和誠懇態度,令人敬畏。
瞧,有的人輸了戰爭,然而贏得了重生,雖重生不一定是萬世永固,然而和平即便一時的垂青也是文明的不二光榮。而還有的人,僥倖逃脫了毀滅,便輕易蔑視重生的價值。也難怪卡爾·榮格會認為銜尾蛇乃人類心理原型的具象體現,自吞自食無窮盡也。
每時每刻,每個角落,無不在毀滅,無不在重生。快看,那條蛇又在咬自己的尾巴了。這部電影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是身心完全投入,精彩的部分實在太多太多。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傷心欲絕的小護士: 「My Fuehrer, keep faith in the final victory!」 "Lead us and we shall follow!"
德國的好電影真多, 而好萊塢這垃圾工廠多少年都沒有什麼像樣的片子了。
看過第一部以希特勒為主角的電影 以前電影中他都是打醬油的 能感受到 他的那種 憤怒 無助 幻想和自以為是 不得不說 確實震撼 在這裡塑造的是個有血有肉的希特勒而不是臉譜畫的魔鬼 無論戰爭的勝負 邪惡與否 在很多時候人性都是相通的 魔鬼也有深情和柔弱的一面 通神的能力也有自己無法左右的事情 我看過後只想說 願世界和平 不要讓太多家庭承受生離死別 妻離子散的痛苦
元首演技太棒了。
我知道大家腦中元首的形象都來自於鬼畜,但在原作中,元首演的真的很出色。
其實有關希特勒的電影不少,但很多都是「抗納粹神劇」,它們總是把元首描述成一個大傻子、大瘋子,就像抗日神劇中的日本人一樣。
但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正還原了元首自身的形象。
我在油管上看到一個對元首演員評論,我覺得很到位,原話是這樣:
His acting is so good, I almost forgot he WAS NOT Hitler.
簡而言之就是一部被鬼畜毀掉的好電影
——現在每次看那些吵架片段,我都會笑!
(憤怒)我喜歡裡面的一段話,大概是:
「我一直安慰自己,作為個人我並沒有過錯。對此毫不知情,不知道問題如此嚴重。但年輕不是借口,這也許有助於理解事情的真相。」年輕不是借口,無知不能作為迴避責任的理由。這電影主要外場景是在聖彼得堡拍得,原因大家都懂。
之所以選擇聖彼得堡是因為聖彼得堡的建築有很多是德國建築師設計師的成果,某種程度上能夠以假亂真。
贊成高票答案所言,通過電影感悟歷史很廉價,帝國的毀滅如此,辛德勒的名單也如此。
Leni Riefenstahl拍得幾部關於帝國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兩部曲)已經出了藍光,值得一看。
瑞士演員Bruno Ganz貢獻了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希特勒熒幕形象,英美那幾部關於希特勒題材的爛片不提也罷,甭管它們立意有多高,有多代表主流價值觀,骨子裡依然是爛片。
《帝國的毀滅》是《大都會》之後最好的德語電影,沒有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納粹版的「亡國大業」,主創人員完全摒棄好萊塢同類片俗套和歐洲悶騷片缺點,發揮德國人特有的極端認真精神,拒絕戲說,完全以當事人回憶錄和歷史學術性資料為基礎,用平實冷峻的傳統手法和冷靜逼真的表演,營造巨大的悲劇性敘事張力,雖然其結局人盡皆知,但仍具有欲罷不能的強大史詩魅力,劇本紮實,信息量超大,攝製精良程度在德國電影界實屬罕見(當代的大部分德國片其實平庸至極,總體成就甚至遜色於中國國產片)。在《帝國的毀滅》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量千鈞一髮的對峙和訣別場面,各種劍拔弩張令人無法呼吸,不得不說片中的德國演員表現都太出色了,無數細節太過逼真和寫實,反而顯得極荒謬和恐怖(數不清的自殺,數不清的無謂狂熱)!「元首」Bruno Ganz演技屌炸宇宙,當年沒獲奧斯卡影帝真是千古奇冤!
剛看了這個電影,比較震撼,他所反映了希特勒的個性特點,自負,獨裁,專政,脾氣暴躁。但不得不說,他領導的納粹主義雖然失敗了,但從一定程度來講,他是成功的,能讓那麼多人擁護他,追隨他的決定,甚至是自殺。不過,其中那個殺死自己七個孩子的情節讓我很心痛,正如前面那個男人所說,孩子有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
2008年的時候,有一支做多石油的基金在等待一場風暴來扭轉石油價格的下跌趨勢。在市場上打拚的人說出類似「元首」指望第九軍反攻柏林之類的話時,會顯得可笑、可悲,可是元首在電影中完全不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
差別在哪裡呢?想了幾天,想到一個區別:操盤手在指望外力帶來的戲劇性拯救自己時,內心是恐懼的,對真相的恐懼,早年甚至有操盤手為了不「面對真相」而出逃;「元首」似乎已經超越了恐懼。
「元首」起於寒微,靠奮鬥完成階層跨越,自身經歷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各個階段,這個過程,會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
只有在「元首」偶爾提到斯大林時,觀眾才會意識到,「元首」和斯大林、羅斯福是一個同一個層面的人,他們三個在同一個時代出現,比電影更能表現什麼是「殺破狼」格局。
附:
老王: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忍不住邊看邊百度補歷史,如果不是納粹犯下的滔天罪行,看完這電影你還可能會對希特勒和納粹帝國感到惋惜,總覺得這是在渲染帝國崩潰的悲壯史詩
這部電影講述二戰柏林停火前納粹德國最後十幾天的種種細節,自殺可能是出現最多的場面了 什麼自己吞槍,夫妻一起服毒加吞槍,給孩子們服毒,所有的自殺都充滿了儀式感,看得真是虎軀一震。這些細節源自希特勒前秘書榮格女士的回憶和希特勒私人醫生日記,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日記等。這些比較真實的細節更加加重瀰漫在每一個角落的悲壯感
我覺得要觀影的話,麻煩先把網上那些元首的憤怒系列視頻忘掉:) 我一定要給元首扮演者點贊,希特勒歇斯底里的憤怒和無力回天的無奈乃至釋然都演的淋漓盡致,簡直666。各種高級人物面對自己的末日來臨,反而笑的更釋然,而不是一味去裸露地表現人物心情的沉重感,反而是快活的空氣和地堡上炮聲的對比能加重人物對命運的無奈。總之呢就是演員和導演都很給力的(雖然都不認識)
我知道希特勒的nazism已經給德國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洗腦很多年才發動二戰,但是觀影一開始還是有一點點不理解為什麼那些人要自殺乃至還要把孩子都先全殺掉。百度了一下納粹主義 nazism,源自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意為民族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aler sozialismus不同, 有錯誤請大神指出=。=)。納粹主義有些比較極端的宗旨 ,例如一切服從領袖--元首是國家的中心,必須擁有絕對權力;種族優秀論--種族分優劣,劣種如猶太人是可以被消滅的(exterminated);還有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 --劣等的人必會被淘汰,不需要救助,說這是自然法則 。這些激進瘋狂的信仰可是洗了很多年輕人的腦的,而這個帝國的毀滅,就是意味著一種信仰生存土地的毀滅,所以想想,人沒了信仰或者信仰被摧毀,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麼想想自殺也是不無道理 。畢竟每個時期歷史現象還是要以不同歷史群體的視角去看待,這部電影算是站在納粹德國的角度拍的,他們信仰納粹主義,還戰敗了,戰敗就很尷尬了,這隻會失去一切。所以打仗一定要贏,想想希特勒其實都曾打到過莫斯科城下,卻因一個冬天被毛子反殺一波,都是命運啊,風水輪流轉。最終歷史就定格在納粹主義被紅色的共產主義和藍色的西方民主主義所吞噬。
最後如果你想觀影,記得這電影講的是最後那些天,前面納粹德國這麼多年幹了多少破事是沒講的 ,歷史還是該記住德國拍的電影反映希特勒在自殺前最後12天的日子,整個影片只見到一個老人神經質的在咆哮,形容頹廢,風燭殘年。意氣風發始終遠離。
當初希特勒一舉上位,振臂高呼,一呼百應,劍指江山,飲馬歐羅巴。無一不體現出一派霸主的氣質。二戰前期,德軍所向披靡,橫掃歐洲。歐洲的統一整合只在一念之中,整個歐洲的反抗在德國的壓制下膽戰心驚。只是到了二戰中後期,俄美相繼加入了戰爭,支撐德軍補給和後備資源的劣勢和缺陷迅速暴露了出來,一支原本不可能對抗所有的國家的軍隊依靠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領先全球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堪稱奇蹟。坦克和空軍協調配合完美詮釋了閃電戰在戰爭中的表現。 當敵對國變成了幅員廣袤的大國時,它們在戰爭中逐漸適應了這種打法並且及時提出了相應對策。德國的鋒芒才被遏制住,銳氣不斷在損耗,戰爭的模式演變成了一戰時的消耗戰。德國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 最後的抵抗當時的希特勒其實很清醒,德國只是在苟延殘喘,寄希望於德國軍隊的英勇殺敵,反敗為勝無疑是天方夜譚。阿登反擊戰耗盡了帝國最後的一絲力量,失敗僅僅是時間問題,不可逆轉。他承受著來自於內內外外的巨大壓力,(微信公眾號:歷史挺有趣)每一秒,每一刻德意志第三帝國都在顫抖,在流血。士兵在絕望中倒下。他當然也清楚自己的最終結局。
鼓舞士氣該做的工作還是要做,儘管他的內心在泣血,但無法淡定。他是元首是德國的最高領袖,代表著德國的精神力量,必須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機站出來鼓舞士氣,勉勵軍民。自欺欺人。巨大的反差,讓他不堪重負。無力回天的絕望擊垮了他的精神支撐。他拒絕投降,拒絕一切。在最後的日子裡,他不停在斥罵下屬,一天比一天憔悴衰老。沒有比等待更令人絕望。俄國人的槍炮聲逐漸近在咫尺時,他要承擔失敗的責任,(微信公眾號:歷史挺有趣)自殺便成為最終的訣擇,這是一種身心最好的解脫。
自殺是解脫對臨陣脫逃者毫不留情,甚至愛侶的親戚。這一切都得到了愛娃的理解。在最後時刻愛娃追隨他共同解脫。忠心耿耿的心腹愛將舉家自盡與元首共同進退,令人扼腕嘆息。始終無法拯救第三帝國的命運,回天無力。
在這裡只想問一句:戰爭是第三帝國唯一的宿命嗎?它把希特勒塑造的想一個人,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一個魔鬼,其它納粹將領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
就本片的「洗白」問題談一下看法。
在某觀影站,有不少評論說,該片中展示希特勒及納粹黨人的頗為正常(甚至有些良善)的生活細節,有「洗白」納粹的嫌疑。
我認為洗白絕對不是影片的初衷。之所以要在大歷史上面加上小細節,是因為要讓觀眾看到大歷史裡面的普通人。了解歷史是由普通人操縱的,才能讓每個普通人意識到:自己對歷史的走向肩負著責任。
科教頻道的大歷史經常妖魔化一些人:惡果是由「惡人」帶來的,他們本來就「惡」。而大多數正常人不會帶來災難。一旦相信了這個說法,我們就會以為:只要識別出大奸大惡的人就可以預防災難重演。但小細節告訴我們:造成大部分災難的人,在大部分時候看起來是「普通人」。
只有認識到惡人的「普通」,才能認識到普通人的「惡」,才能知道大多數的」惡」是環境、系統、群體的惡,才能最有效的反思「惡」的起因,並防止它帶來的災難。
以上世界觀也可用於反思性侵問題:
為什麼人們只是一遍遍規勸女性:在夜晚陌生的街道提防陌生人,而絲毫不提數據顯示熟人犯案佔了80%?很可能因為人們頭腦中,「惡」和「平凡」無法共存於一個人身上。
這個由受害人和性侵者共同完成的TED演講,很好地講解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