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改變,怎麼知道是迷失了本性,還是變得更了解自己?

隨著時間的變化,在社會上經歷了許許多多,人在不斷的成長與變化。現在的自己,以前的自己,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是尋找到了自己的本性,還是迷失了自己?


看過一句話,很多年了,一直記憶很深。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丟失過自己,而只是越來越清晰地成為自己。

多精闢的一句話。

人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都是跟他的能力相符合的(而不是願望),所以,我們其實只不過是成為了那個與自己能力相符合的人,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之所以有人總覺得丟失了自己,無非是現在的自己與幻想中的自己有差距罷了,但如果幻想可以代表真實的自己,那這個世界上全是幻想家,就沒有實踐者了。我們看錯了世界,反而說它欺騙了我們;我們高看了自己,卻還說遺失了本性。

很厭煩幾句話:

一句是,勿忘初心。

一句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

一句是,我們一不小心都成為了當初最厭煩的那種人。

多矯情啊!!!什麼叫「初心」?什麼叫「為什麼出發」?什麼叫「當初最厭煩的那種人」?人都是不斷成長不斷隨著自己對世界的了解來改造自己的,當初的想法未必是對的,為什麼一定要把當初的那個自己看的那麼那麼重要呢???隨著自己對世界認識的加深,變通著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不是很好嗎?

是,有些人之所以還念念不忘當初的自己只是因為還不甘心,但不甘心有用嗎?只有行動才有意義。我覺得人不會變成自己厭煩的那種人的,人所有的改變都是趨利避害的,你變成現在的自己完全是因為你會獲得利益,獲得了利益卻還說不想這樣,那你到底是要哪樣?這不是得了便宜賣乖嗎???

別矯情,過不上你想要的日子,成為不了你想成為的人,那隻能說明你無能或者沒有勇氣,承認便好,別整天磨磨嘰嘰無病呻吟故作傷感,這個世界不欠你什麼,別人也不欠你什麼,只有你自己欠自己的的。

相關問題,可參考:

怎麼樣看待「成熟就是慢慢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這個觀點?

我們會不會有一天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那該怎麼辦呢?


越來越多的話介於說了矯情,憋著難受之間。

我一定不是第一個發此喟嘆的人。

我覺得人的變化是正常的,一直停滯不變的才可怕。

最近最深的兩個感觸都非常「欠罵」,一是的確階級流動通道在關閉,所看到的,接觸到的優秀的人,太多都家境優越,天生資源好。會有越來越多的「錦上添花」來代替「雪中送炭」。階級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只不過我們假裝看不到。二是,人與人之間是沒辦法是互相理解的,別白費蠟了,留著閑功夫別生悶氣,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你所做的一切大選擇和決定並不是隨波逐流或者「好吧,這樣也行」,或者趨利,向主流社會諂媚,(我知道會被誤解的),而實實在在的是,我樂意,我感興趣。


第一句話:

什麼叫迷失了本性呢?本性是什麼呢?

人之初性本善也本惡,因為人性是無善無惡的,你看到了什麼不取決於外界,而取決於你內心想看到什麼。就像西部世界的一句話:那些無序的混亂,我選擇看到美好。

所以先確定一下你的本性是什麼,如果沒有答案的話,不妨將的本性定義為「美」的。

那麼問題就很簡單了,怎麼知道是否迷失了本性?就是看你的心性是否越來越美。

而心性是一面鏡子,可以反射到你外界的事物,所以怎麼知道你的心性是否越來越美呢?答案就是你是否越來越多的看到了美的事物,而不是被現實中混亂的秩序遮蔽了無善無惡的心體。

所以有沒有迷失本性等價於你是否依然選擇去看到更多的美好。

第二句話:

了解自己,什麼叫了解自己?自己是什麼?是情緒還是理性?

情緒是大海,時刻有風有浪,無法去完全了解它、控制它,只能勿助勿忘。

理性是邏輯,已經存在你的大腦皮層里了,拿來用就是了。

了解自己不如改成綻放自己,返觀覺照自己的內心,剔除見不得光的私慾,顯現內心純純的天理。

久而久之,你的心性就會慢慢的綻放出來,生活會少一些煩惱鬱悶,多一些豁達開朗。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上)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如何讓自己在乎自己?
想更加了解別人和自己讀點什麼心理書?目前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遇見未知的自己》

TAG:心理學 | 人性 | 人的意識 | 了解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