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逆境,哪個更有利於個人成長?

這是大學辯論賽的一個辯題,我跟同學說,逆境有利於成長,同學說,那是因為你一直生活在順境中。


這是我在大學時參加過的一個辯論賽的辯題了,我當時是反方一辯——要論證逆境有利成長,下面是我當時的開篇立論,不免咬文嚼字,希望能給你打開思路。

以下:

謝謝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人的一生會有幾種境遇?我想不外乎以下四種:絕境、逆境、順境和人間仙境,那在這些境遇中,哪些是有利於人成長的呢?

我想大家在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今晚我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逆境是否有利於人成長的問題,所謂逆境,是指一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他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難高於一般預期。而成長,則是事物一次次的改變與成熟,成長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超然於成功或失敗之外的結果。今晚我方將從逆境為我們帶來的收益以及逆境的彼岸這兩個方面來論證,逆境正如您心中所想的那樣,有利於人的成長。

首先說逆境帶來的收益,收益有二,第一是逆境磨練人的品格與意志,正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的意志品質正如一塊天然的璞玉,璞玉是只有被雕琢打磨之後才能展現出溫潤晶瑩的美,而人是怎麼樣的呢?「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只有身處逆境,人類骨子裡的倔強和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的第二項收益是它可以增長人的視野與經驗,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愛迪生花了20年的時間,做了5萬多次的實驗,最終在一次實驗中成功地發明了簡用電芯,使他成功的是那一次實驗嗎?不,是他前面那5萬多次失敗的實驗。我們說大學生總是太天真,不去社會中體驗一下世態炎涼,我們怎麼看清人情冷暖?我們還說初戀的都不懂愛情,非要熬過了多久患難,濕了多長眼眶,才能讓戒指義無反顧的交換。一切的一切都如《阿甘正傳》里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遠不知道它的味道是什麼。而只有我被傷過被騙過,只有我經歷過輕蔑與誤解,我才可以站在這裡說:「我成長」。

或許對方辯友會有這種提問:如果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那我們乾脆都讓孩子去過窮日子好了,我們都失明算了。這種模式的本質思路是:如果逆境好,

為什麼我們不都進入逆境?這個模式的演變是:有的人或組織正在通過行動消除逆境,以此證明逆境不好。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想過幸福的生活,也都希望我們的小孩子生活在一個順利的環境,我們為他們消除逆境,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我們不忍苛責;但我們又發現人生其實是無奈的,很多時候的遭遇我們是沒得選的,正所謂「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們遭遇逆境是必然的。當我們面對逆境時,我們會發現,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能力,竟然都是從困難挫折中獲得的。其實說到這裡就很明白了,我們不是為了進入逆境而闡述逆境的功能性的,正如我們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我們收拳是為了更好的出擊一樣,逆境的意義在於人生更全面的發展,逆境的彼岸是人的福祉。而我們發現,逆境就像一個慈祥又不失嚴厲的老師傅那樣,一直鍛煉著你、考驗著你,直到你的功力超越他,直到你出師的那一天。謝謝大家!


印光大師論逆境

所謂逆境,就是指使身心感到不順利的環境。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測風雲,也可以是人際間的是非恩怨;可以是輕視偏見,也可以是打擊陷害;可以是飛來的橫禍,也可以是人為的事端。逆境,可以是精神的空虛,也可以是物質的貧困;可以是心靈的阻隔,也可以是情感的破裂;可以是莫名其妙的猜忌,也可以是缺乏溝通的誤會……

古往今來,眾生無不在順逆中沉浮。逆境給人增加焦慮、憂愁與痛苦;但逆境,不是絕境,逆境往往也可以成為智者靈魂的再生地。而所謂的智者,即是對逆境中的斑斑苦痛有著一番獨到的見解,並凝聚為一種超越逆境的堅固的信念,指引、支持著自他度過重重難關。對於人生的種種逆境,印光大師如是說。

一、總括境遇不嘉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凈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葯,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凈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增廣正編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二、天災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凈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於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癒,身自安樂矣。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於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三編卷三·復同影居士書》

三、人禍

(因鄰火延燒,物屋一空,其妻驚駭病故,遂心神迷悶,如醉如狂。)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者,現在也。「行」者,優遊自得之意。富則周濟貧窮,貴則致君澤民,盡其富貴之分,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素貧賤行乎貧賤(若家無餘財,身未出仕,則守乎貧賤之節,不敢妄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盡忠被讒,貶之遠方,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則心平氣和,不怨君上,不恨讒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樣),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者不但遠貶,且加之以刑,輕則楚打監牢,重則斬首分屍,或至滅門。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黨,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人與之患難,尚然如是,何況天降之患難,豈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則人愛之,天護之。或在此生,或在後世,或在子孫,決定有無窮之福報,以酬其德矣)。居士雖有好善之資,未明儒佛至理。以故一遇逆境,便發狂亂耳。

今諭之曰:世間最博厚高明者,莫過天地日月。而日中則昃,月盈則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滄海變桑田,桑田成滄海。古今最道高德備者,莫過孔子。而且絕糧於陳,被圍於匡。周遊列國,卒無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孫,得綿世系。降此而下,顏淵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喪明,左丘明亦喪明。屈原沉江(屈原盡忠被讒,後以懷王被秦所留,不勝憂憤,而力無能為,五月五日沉於汨羅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醬也。子路仕衛,衛蒯瞶與其子輒爭國,子路死於其難,遂被敵兵斬作肉醬)。天地日月,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大聖大賢,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唯其樂天知命,故所遇無不安樂也。而且千百世後,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不景仰。以當時現境論之,似乎非福。以道傳後世論之,則福孰有過於此者。

須知世間萬法,悉皆虛假,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熱時焰,如乾闥婆城(梵語乾闥婆,此雲尋香,乃天帝樂神。其城乃幻現非實,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變不壞。雖不變壞,而常隨緣。隨悟凈緣,則為聲聞、為緣覺、為菩薩、為佛。由功德有淺深,故果位有高下。隨迷染緣,則生天上、生人間、墮修羅、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由罪福有輕重,故苦樂有短長。若不知佛法之人,則無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緣,隨悟凈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從茲永出六道之輪迴,高證四聖之果位。豈不是因此小禍,常享大福耶?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倘若焦思過度,或致喪身失命,則長劫難出輪迴矣。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謂妾與子也)。何愚痴一至於此也?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穀,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大丈夫生於世間,當具超格知見。豈可使身外之物,累壞自身。譬如金珠滿屋,強盜來搶,只宜舍之速逃,豈可守財待死。良以金珠雖貴,若比身命,猶然輕賤。既不能兩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財物已燒,空憂何益?惟宜隨緣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則盡未來際,永離眾苦,但受諸樂。如是則由此火災,成無上道。當感恩報德之不暇,何怨恨迷悶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詳審忖度,當即釋然解脫,如撥雲霧以見天日。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轉熱惱直下清涼矣。倘猶執迷不悟,勢必發顛發狂。則本心已喪,邪魔附體。縱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增廣卷一·與衛錦洲居士書》

四、病苦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五、業障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三編補·復許慧舫居士書》

六、怨憎會

人生所遇善惡諸境,各有宿因。宿世有怨,見即懷嗔。宿世有恩,見即生愛。婦女無知,任性縱情,以致不能轉怨為親,令宿業消除也。明理之人,既知一見生嗔,當對治此嗔,偏以慈愛待之,則宿業由現業而消滅矣。

《續編卷上·復周伯遒居士書四》

七、貧窮卑賤

果必有因,切勿怨天尤人。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富貴之人,有財力勢力當以己之財力勢力,利人利物。素貧賤,行乎貧賤,昔本富貴,今已貧賤,則勤儉節用,若向來就是貧賤之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遭世亂,舍家避難,於偏僻陋處,亦若就是陋處之人。素患難,行乎患難。既有憂患災難,則亦無所怨尤,若應該受此憂患災難一樣。是以君子無往而不樂天知命,中心坦然也。

汝已貧矣,還想擺先前的架子,則憂勞不堪。恐由此或成廢疾,或致殞命,是嫌宿業所感之苦小,而自己不肯忘情於先前之景況,徒受憂勞,令其加大,不唯無益,反受大損。試思天下之人,比我苦者,不知有幾千倍。我幸半生尚好,今雖不好,較比生而不好多矣。世間男女,為人作僕使者多矣。事事親為,乃人生之本分。即為人作僕使,只要我不存壞心,不做壞事,亦很有面子。若自己用人,就覺得榮耀,若為人用,就覺得羞辱,此世間賤丈夫之心相。若大君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隨遇而安。雖富貴,而守貧賤之本分。即貧賤,亦覺得無所欠憾。

《三編卷四·復蔡契誠居士書二》

八、被夫遺棄

趙冷姑之夫,棄妻戀妓,於世情論,為冷姑之命薄不幸,依佛法論之,實為大幸。若夫不見棄,則夫妻情愛,兒女糾纏,終日勞碌,便難念佛求生西方矣。今因夫棄,而得以專心念佛,將使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即便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其得益全在夫棄上,切誡勿生怨恨,當生感激。又當以己念佛功德,為其夫迴向,令其速出迷途,早尋覺路。有此心腸,則愛憎二心,均不得而生,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

《續編卷上·復王慎齋居士書》

九、佳偶難覓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則會過於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否則,縱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禍患等事,況未必能得好夫乎。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驕傲心。此心不息,便難載福。汝能諦聽我語,則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過前生所培多多矣。

《續編卷上·與周福淵女士書》

十、兒女難教

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今欲從省事省力處起手,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增廣上冊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十一、學佛受阻

上海黃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為學佛要事。黃涵之函詢其法,余令其於佛前朝夕代母懺悔業障,以母子天性相關,果能志誠,必有感應。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長素矣。時年八十一,日課佛號二萬聲,至九十三歲去世。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十二、蟲鼠惱亂

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師由申太平,赴蘇報國,鋪蓋衣箱,附來臭虱極多,孳生之蕃,致關房會客窗口與窗外之几上,夏秋間,均常見臭虱往來。有弟子念師年老,不堪其擾,屢請入內代為收拾,師皆峻拒不許,且云:「此只怪自己無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擾,乃告之曰:『畜生,你來打差,當遷你單。』虱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無此感應,夫復何言。泰然處之,終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歲),臭虱忽然絕跡,師亦不對人言。時近端午,德森念及問師,答曰:「沒有了。」森以為師年老眼花,一再堅請入內檢查,確已凈盡,了無蹤跡,殆亦為師遷單去矣。

《三編·中興凈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十三、憂愁恐懼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余諸不能料理者,概不縈懷。以縈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入,當作如,往也。中庸作入,故仍照書,實則是如。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不可不知。

《續編卷上·復俞慧郁居士書》

十四、修行人遇難

周頌堯居士函問: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懟,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

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

余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印光大師答:

接手書,知閣下於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

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之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

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弘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

十五、結語

吾人所受種種逆境,皆是過去惡業所招,以致感受現在苦果。故知此惡業者,即過去惡因之所造成也。欲免苦果,須去苦因。過去已種之苦因,念佛懺悔,乃能消去。現在如不再種苦因,將來即能免受苦果。若人人明達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難自無從起矣。(文:三實居士整理)


先破題:科學上無法為每個人或者每件事的客觀條件作逆境或順境的論定。因為這是因人而異的,有很強的主觀成分。然而從哲學層面可以給予形式邏輯的定義:一個人遭遇著有利於發展其性情與才能的處境時,可以謂之順境,反之亦然。你不要問我這些處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也不能回答,我們僅僅是在邏輯層面這麽劃分。由此我們可知,凡是「逆境」就蘊涵了不利於自我實現的意思在裡面,否則就必然不是逆境。這在邏輯上不可辯駁。然後我們該討論的重點,其實是:逆境除了對處於逆境當時的當事者有「逆」的,即不利的作用外,對於之後的事態是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根據道家的哲學「事極必反」、「禍福相依」的認識,與辯證主義者的觀點「一件事物的發展往往蘊涵了它的反面」來看,逆境是可以有其積極的作用的。但請注意,是「可以有」,不是一定有,從失敗中反省原因是「可以有」,從失敗中一蹶不振是「沒有」。這些道理其實不需要舉例說明的,舉個別的例子也是沒有意義的。孟夫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云云。最後,雖然逆境是有積極的成分,然而一個人價值的實現,仍然是待將逆境轉為順境而後實現之,否則在逆境中實現自我就不成其「逆境」了。謝謝點讚。引申回答:逆境該如何避免?除了於事先盡自己的努力外別無他法,然而即便如是,人依舊不可必期於免於逆境狀況。對於這種盡力都不可避免的逆境我們可以稱之為命。「不期而至」「無所致而至」(忘了出處),這是哲學上的「天命」。夫子不是說:盡人事而安天命嗎?


知道差距也看到看到曙光最適合成長。


在順境中長大的人,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睦且幸福,能使人潛移默化培養出積極的心態。父母的呵護與關愛,充滿人性地成長,會有成就良好的自我修養。父母無形中鑄就了孩子的成長。順境中成長為善良知性樂觀的人。但也不乏在順境中成長,卻不能接受一時失敗而走向困苦失敗的人。

在逆境中長大的人,受過苦難,更加珍惜所擁有。更能獨立,受挫不會輕易放棄,抗壓性更強。受過困難,在困境中得到磨礪,能認識事物,走光明的路,困頓中磨練出堅強獨立的人格。逆境中成長出獨立自強永不言敗的人。但也會有人在逆境中喪失了理智,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凡事有兩面,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最重要的是心境。堅強獨立的心境,遇大風大浪不慌張,坦然面對一切。不論在哪種境遇里都能夠處變不驚。境遇能夠成就人,也能摧毀人。沒有絕對的哪個更能夠。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通常我們所說的順境有利於成長是相對於逆境而言。問題關鍵還是在逆境上。逆境有利於成長的提出其實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告訴人們逆境有利於成長其實只是為了激勵身處逆境中的人奮發圖強,不放棄人生。只是謠言傳久以後就慢慢變成「真理」。人們為自己所說的話加上各種「理論依據」。由於人們出發的立足點是不對的,其結果也很難正確。

逆境有利於成長常用的依據是某某人經過某個不利事情之後,做出更好的事業。其實歷史不可重演,如果當時是順境情況可能更好。雖然逆境能夠變好,可是順境可能更好。所以逆境有利於成長是站不住腳的。

身處中國古代的人,他們的逆境比我們多多了,我們有人要穿越回古代只是因為他們對古代不夠了解。現代的社會比古代好的多。假如逆境有利於成長,那麼古代的人出的人才應該比現代的人多的多。然而事實是古代的秀才相當於我的小學畢業。進士相當於高中畢業。這就說明了逆境其實並不利於成長。

就有利於成長方面,單一逆境,單一順境都不利於成長,成長應該是大多數的順境加少數的逆境。

那些聲稱逆境有利於成長的人可能根本沒怎麼經歷過逆境,紙上談兵而已。


謝不邀。

同最近的辯題。

其實接到這個辯題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你賽前查資料事例啊觀點啊太多了然後作為一個立場不堅定三觀不穩定的志向不明青年我很容易就跟著各種跑了……

還是告訴你我是查辯論資料找到這裡來的

這足以說明我有多迷茫多毫無畏懼了…

好了,說說我看了超級多的順境事例啊逆境事例啊觀點幾次跑後來的志向好了。

先從定義出發好了

「更」是表示程度上的又深了一層。所以沒有必要去否定對方的順境出人才(我的論點是逆境出人才)我方要堅持一點就是你說的也對但是我說的更對!氣勢上強壓正方辯手。

然後另一個切入點就是順境與逆境是外因,是要靠內因起作用的。出人才的定義是成長。成長是自身不斷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逆境的壓力與這個與命運鬥爭的過程中養成的不拋棄不放棄的動力會讓人揮發無限潛力去成長!

(這個切入被反駁的幾率要比舉人人看的到的五毛事例要小!要小!小!我希望要小…)

最後就是加上幾句名人語錄比如自古英雄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苦難是一所大學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balabala…

後天就要辯論賽了。

我要去準備了。

準備去

丟臉

祝我好運(微笑臉)

如果你的同學也同意你的論點,那麼就厲害了,你一直生活在順境中hhhhh


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只要有自己的把握,都可以成功。順境我理解為有所需的條件和幫助。而逆境我看作條件不足且有外來的不良幹擾。由此來看,順境似乎占很大的勝算。但是成功並非只是有利條件的堆砌,而是將各種條件加以利用,需要一定時間和機緣。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最能決定人們是否成功的是堅持下去的動力。順境中的人們往往不會投入全部的能力和精力,沒準兒會錯過大好機緣,而身處逆境中的人卻會為了一線生機而燃起拚死的勇氣,搭上成功的順風車。所以


順境挺好的,沿著陽光大道一路開開心心,但有個問題,你壓根不知道坑在哪兒,你走過的路是平的,別人再怎麼向你描述坑的樣子和跌下去的壞處,你還是不覺得疼,不疼就不會真的在意。

有一天,你獨自走得好好的,還和平時一樣搖頭晃腦以為自己風華絕代,突然一個踉蹌,你跌到一個坑裡去了。這個彷彿從天而降的坑讓你瞬間知道腦袋磕著硬硬的石頭是什麼感覺,你瞬間想起以前好像有人給你描述過這種疼得要命的感覺,那時你嘴上說知道,其實哪裡都不疼。現在,疼痛鑽你的心,你的身體能記住每一個疼痛點的力度,那種疼讓你害怕見不到明天的陽光。你試著叫天叫地,爬上爬下,但疼痛隨時擊垮你所有的意志。

這個時候你慢慢想起,以前路上也有坑,只不過過來人會拉著你繞過去。你閉著眼忍著持續的疼痛想:不如早些讓我掉進那些小土坑裡,那樣疼的代價還小點,現在是不跌則已,一跌驚人。周圍的人看著走過,說一些或打擊你或鼓勵你的話,然而此刻言語何等縹緲。痛苦是懦弱離開身體的開始,你不再哭天喊地,也不再訴苦於他人,你帶著傷痛和苦味,從清晨到暮色一點點爬出坑來,回家慢慢清洗傷口,仔細上藥包紮。

第二天你繼續上路,邊走邊開始注意腳下的路,什麼時候邁開大步直行,什麼時候小心翼翼繞過。大多數時候你仍然昂首挺胸,開開心心,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心有餘悸,從此知道看路走道。

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推薦閱讀:

數據的盡頭(下下)
牆推7個很有意思網站
分享3個實用類乾貨網站

TAG:生活 | 心理學 | 情感 | 人生 | 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