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終究會解體嗎?

你對婚姻制度的定義是什麼?

你對解體的定義是什麼?你認為解體的必然性是什麼?


婚姻制度作為生育制度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保證人類的幼年可以收到足夠的、長期的、穩定生理性社會性的撫育,這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整個社會,而不是結婚的兩個人。

所以如果將來社會可以承擔更多幼年撫育的任務,婚姻制度自然就瓦解了,因為人作為個體來說在婚姻中其實是失大於得的。

更詳細的可以見費孝通《生育制度》,論證的很清楚。


婚姻制度是一種經濟制度發明,在生物學遺傳的基礎上建立起緊密相關的婚姻制度,將遺傳的意義通過經濟學從生物學延伸到了社會學,讓人類社會可以在家族結構的基本單元上穩固發展

在母系社會之前,人類社群類似獅群,以小社群為單位,交配繁衍圍繞男性爭奪群體交配權為核心,這個時期是沒有婚姻概念的,完全是強者競賽,社群地位較高的男性獲取在社群內的絕大多數交配權

母系社會時期,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人類漸漸定居,社交能力更有優勢的女性因為掌握了後代撫養權,繼而比男性更容易掌控社群資源,男性因而邊緣化。如同象群社會,形成女性為主的定居部落和男性小集體流浪遊走穿梭於各定居點的狀態,古老的走婚出現了,女性掌握著繁衍的主動權,同時也就控制了社會財富的遺傳和分配。走婚制下,女性更好的掌控了繁衍哺育的節奏,進而使得人類數量激增

男性融入社會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數量激增導致的有限環境資源緊張,人類定居點之間矛盾加劇,開始以部落為單位互相搶奪地盤,此時男性的鬥爭天性顯現出相對女性的優勢,重回社會權力的中心。由於此時單位人類社群的人口多到部落首領不可能同時佔有全部女性,加上之前母系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女權使得遺傳競爭不再僅限於男性之間,一種以壟斷資源分配為主要目的的婚姻制度在少數有權有勢者身上產生了,繼而族群內部產生了家族。這個時期的婚姻制度男女兩性分配模糊,可能一男一女,也可能N男N女,與性甚至與繁殖的關係都不緊密,而更多的關心如何在大部落內行成較為穩定的小群體,更有利於生產生活的進行。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在有著部落文化痕迹的少數民族中看到「試婚」。人們為了增強集體實力需要人口,對性和繁殖是肆意鼓勵的,婚姻在這種環境下對性和繁殖並不是專制的,而對社會資源專制。家庭概念出現之初,家庭內部穩定的性和繁殖只是作為「共產共妻亂交」的補充存在著,即便男性漸漸主導了社會生活,也只是關心家庭子嗣是否能為家庭謀福利,而非家庭子嗣嚴格意義上是否都是自己的生物學遺傳。實際上也只有較為富裕的家庭會擁有更多的子嗣,當時人口是一種財富資源,而每個孩子也都希望吃飽穿暖,不排除偷跑加入富裕家庭的情況,拼爹不是今天才有的

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後,人類不再需要「亂交」來刺激繁殖,而男性也可以奢侈到只為自己的基因遺傳著想,高度穩固家族為單位的利益集團的團結。於是現代婚姻制度的第一個雛形——一夫制出現了,至於有幾妻……當然是越多越好,可惜後宮三千足以讓任何一個男性壽命減半,更別說什麼三千萬了

可見,從一開始,婚姻就是社會財富的象徵,是少數人的權利,產生出的家庭和家族凝聚了社會財富,邊緣化了被優勝劣汰的矮窮挫。很顯然這個時期也是奴隸制大行其道的時期,人類社會一方面通過婚姻這種經濟制度壟斷了生物學和社會學遺傳,另一方面用奴隸制壟斷了沒有遺傳權力的人口資源,方便集中力量辦大事

之後,窮人向富人的時髦看齊,隨著生產力進步,越來越多的窮人也能結婚了!當然,大部分只娶得起一個,奴隸可以生產小奴隸……

一夫制一直強勢的延續到等級社會瓦解。由於等級社會不利於人力資源在社會結構中的流動,什麼人權民主人人平等這樣的演算法開始刷新了社會生產力,一夫一妻制貌似更有利於這個演算法在形式意義上的推廣。遺憾的是,雖然一夫一妻制也有數百年歷史,但其實際上不如表面上宣傳得那麼運行良好,或許我們得說,現代文明總體上是個一夫1.N妻制的社會。這不是個值得男性自豪的事實,因為小學生都看得出來,男性在生物學遺傳上的淘汰率明顯高於女性。男性是選擇進化的消耗品

人們通過婚姻制度建立起一系列社會制度,婚姻使得人高度社會化,更加緊密的捆綁到社會人際的利益網路上。可以說婚姻正式的將自然人格式化成了社會人。數百年來,年輕人都是利用婚姻來繼承父輩的社會財富,建立獨立的社會地位,連接更多的社會資源。所謂「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娶妻娶妻,吃飯穿衣」。更重要的,婚姻讓社會學財富穩定的通過家庭遺傳,這種家庭環境給孩子成長帶來了大量資源

進入人類文明全球化多元化的21世紀,現代婚姻制度出現瓦解的徵兆。顯然這又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讓人們更加奢侈了。雖然在當今天朝還是有大量的人通過結婚讓父輩給自己買房付首付,甚至有人靠騙婚分財產生活,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奢侈到可以輕易結婚又輕易離婚,只顧及到表面形式上的美學意義,完全沒有體現出婚姻制度的社會學功能。數百年來人們為了生存下去而結婚,為了堅定的生存下去而不斷賦予婚姻以美學意義,而這種美學在蒙蔽了一雙雙天真的眼睛後,帶來了婚姻基本功能被忽略的風險。另一方面,在重視婚姻社會學功能的人群中,由於奢侈度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給婚姻附加上越來越多的附加值期望,從而使得婚姻從一個簡單的社會經濟學制度進化成一個奢侈的個性化藝術品,最終導致這個奢侈的藝術品無法被製造出來。早婚早離、大齡未婚、不婚獨身,我們可以統計如今社會形態中的「圍城」內外人口比例,卻很難統計歷史上各個時期遊離於婚姻之外的人口佔比。雖然因為貧窮不婚和因為奢侈不婚的性質不同,但是只有比較了兩者具體數據後,才能描繪婚姻制度的發展曲線

所能確定的是,婚姻對於性和繁殖的控制歷史只是從農耕文明開始的,並不長,其文化上偉光正的壟斷地位也在這個時代走了下坡路。由於女性力量在現代社會中再一次進入強勢期,單身母親數量激增,婚姻與生育的聯繫不再緊密,性、戀、婚、生呈現互相獨立化的趨勢。可以預期,婚姻制度仍然會為相當一部分社會資源的遺傳延續保駕護航,但由於社會進化出了更多從生物學、經濟學到社會學以及各種知識技術遺傳的方式方法,比如棄嬰島、孤兒院、基金會、遺產稅、文化產權制度、網路學術機關等等等,如同新物種推翻舊物種的生態統治,婚姻制度的美學面紗可能也要飄下了

縱觀歷史,婚姻制度的形態與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的相對地位有一定關係,男性在社會中處主導地位時,婚姻制度更保守更私有化,而當女性處主導地位時,婚姻制度則更開放更自由化。從生物學角度說,男性是天生的自私獨立生物,偏向於個體遺傳,女性則天生社會性強,偏向於集體遺傳

回到當下,任何社會學制度都是通過社會規則來保障支撐的,社會規則包括法律道德以及社會利益鏈等等社會公共力量。其中婚姻法是專門保障現代婚姻制度的規則,或者說婚姻法就是天朝設計的婚姻制度本身。很顯然婚姻法並不保障婚姻,而只能保障經濟利益或者說規範婚姻過程的經濟分配。由於天朝是個文明悠久的地方,不像美國作為一個高純度移民國家幾乎完全依靠嚴密細緻的法律來規範遊戲運營,故而婚姻也如同天朝中的各種事情並沒有完全進入天朝最新法治的軌道。於是我們看到有很多辦了喜酒不領證的,以及未滿14嫁人生孩子結果老公被當強姦犯刑拘的,可見風俗是歷史更悠久的原始的不精確社會制度,表現出的社會學屬性仍然是人際利益鏈形成的社會利益網路

順帶的,請不要過度仇視體制,體制不是一堵牆,體制也是社會利益網路的體現,而社會利益網路是由人組成的,所以你仇視的不是體制,而是包括自身在內的人際網路。要改變什麼的話,從自己開始


為什麼伴侶之間要在身體上忠誠於對方?請參考這個問題。

下面內容來自於豆瓣雄性動物的婚姻保衛戰

最後說說世界上最奇怪的物種:人類。雄性人類是怎麼守衛配偶的呢?他們比其他雄性動物顯得更有合作精神。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雌性人類在絕大多數時期享有性自由,但從採集狩獵過渡到農牧時代,雄性人類的力量在勞動和戰爭中得到認可,他們逐漸佔有資源,聯合起來控制雌性,制定了婚姻的法則:雌性必須忠於某個雄性,而雄性之間互相約定不許侵犯別人的配偶。沒錯,婚姻是雄性人類的發明,它來自他們心底深處最原始的慾望——不是文化產生了婚姻,而是本能產生了婚姻,然後為婚姻賦予了文化。不怕流氓會武功,就怕流氓有文化。雄性人類除了使用各種動物手段讓雌性忠貞,還開發了一系列精神武器給雌性洗腦。暴力威脅、物質誘惑,都是動物手段,真正厲害的是「道德」、「信仰」這些精神武器,他們成功讓雌性自己相信:不忠是「不對」的,要感到愧疚,遭到報應和「神」的懲罰。雌性的忠貞成為了普世價值,這種價值觀達到頂峰的時候,甚至要求雌性一生都忠於一個雄性,不管是在遇到他之前還是在他死掉之後。

就這樣,他們建起了圍城。然而在大自然的字典里,雄性人類不是黑禿鷹那樣的忠實丈夫,也不是貓一般的洒脫浪子,他們的本能介於兩者之間,既要守衛配偶,還要廣播種,護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雖然他們把忠貞定為雌性整體的規範,但骨子裡,他們並不真正關心自己配偶以外的雌性的忠貞,如果那些雌性的不忠可以滿足自己的花心,反倒是要偷笑了。

於是,他們白天拚命地加固圍城,把配偶關得緊緊,夜裡又偷偷在城牆上打洞,讓自己出去透風。他們鼓吹忠貞,又破壞忠貞。他們憎恨淫蕩,又需要淫蕩。他們還說,家是一個永遠溫暖的港灣,因為在他們心底,既想要歸宿,又想要流浪。


謝邀,可是我沒有那麼睿智去思考這樣的話題. 只能用一種過來人的世俗說幾句吧. 觀點接受不了的,請直接點摺疊.

就自己的情況,我認為婚姻制度在私有制度下是最大程度確保自己的後代可以健康成長的最簡便的制度.就像二維世界的三角形,最簡單,最穩定.所以能演化,續存...

但這個制度有個缺點,就是這種關係的延續和常被提及的感情實際上沒有多少關聯. 它的維繫更多的在於經濟利益(有利於後代的存活), 和精神壓力(責任感,熟悉感,道德層面等因素),甚至僅僅是對子女的愛護.

至於愛,抱歉, 對一個選擇了婚姻的女人而言, "愛不是那麼重要"...

作為一種長期關係, 在婚姻的延續上, 女人遠比男人更了解,更敏感, 更堅韌, 也更無奈. 因此作為男人, 我常反問自己, 婚姻真的不重要, 真的沒有存在的價值嗎?

現在再問我,可能我會明白自己還是小年輕的時候, 希望得到終生伴侶的想法. 更適合自己. 婚姻,呵呵...唉.

也許有些東西"存在即合理". 再沒有更好的選擇之前, 我還是覺得現在討論婚姻何時終結, 尚早.謝謝


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會。

我期望會,我盼望會,我相信會!

因為作為一個還算有點腦子的現代女性,我在當下的中國婚姻制度風氣里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歧視和侮辱!

我今年二十幾歲,人長得怎麼樣不說了,但我的個人能力和經濟條件足夠養得起包括我自己和父母再加2個人,就是單憑我自己我能養5個人,而且保證頓頓魚肉商場衣服這樣的,一般來說這樣的條件下結不結婚都無所謂了是吧?

可是不!我不想結婚,我不相信當下的婚姻制度,我要在遇到我的靈魂伴侶我才心甘情願結婚。但是沒有人理解我的想法,包括我的父母!所有人都試圖給我洗腦,女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擁有婚姻和孩子,沒有結過婚和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完整的女人,有能力有什麼用,還不是要跟個男人,錢多有什麼用,還不是要嫁人,那麼多的鈔票還不是要當陪嫁給男方家的,甚至有人直接當著我的面說以後誰娶到我就舒服了,老婆孩子鈔票都有了,一輩子享福了

WCNMLGB !!!

看到了嗎,就因為我不願意嫁人別人就可以理所應當的無視我在工作上的努力跟付出!就可以帶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來一句哪有女孩子不願意結婚嫁人的呢,你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WCNMLGB!WCNMLGB!WCNMLGB!

對不起讓大家看到我粗魯了,但是一想到這個我的髒話就停不住,我已經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話能描述我在感受到這種不公和侮辱時的感受了!

在包郵發達地區條件還不算差的女孩子都能這樣明晃晃的感受到當下中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傷害,那偏不發達地區的女孩子呢?她們是怎麼樣的感受?我甚至想都不敢想!

所以,我一定會支持,堅信,致力於破解當代中國的SB婚姻制度!

為了我自己,更為了活在當下的無數不甘心被歧視被糟踐的中國女性!

這段回答是我在年前被逼著相親特別厭煩跟糟心的時候寫的,現在看來語氣都好氣憤啊哈哈&答主沒被碰到渣男或被傷害過,就是討厭相親這件事,我為什麼那麼討厭結婚呢,因為我現在生活重心跟心思全都放在工作事業上,談戀愛結婚這件事對我來說除了浪費時間跟可能導致我經濟水平消費水平下降以外沒有任何意義跟好處,所以一切沒超過我的收入水平和自身價值的男孩子我都不會考慮交往的。可能有的人看到這句話會覺得我傲或者呵呵我啊,但是實際真的是這樣的,為什麼現在各個城市裡越是收入和檔次高的女孩子越多晚結婚甚至不結婚就是這個道理啊,一個女人只要不再在經濟上有求於別人,她就絕對不會心甘情願自降身價隨便找個人完成任務的。而且因為當前社會和法律的各種發展,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事業女性的,這樣想法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婚姻法最後一定會漸漸變成只拘束窮人或乾脆解體了的。

還有一條,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只要接受過教育的,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和分辨能力,權力者們想按照古代那一套來限定女人自由已經不可行了,想要女人聽話,要麼乾脆不讓中國的女孩子讀書,專門洗腦三從四德那一套。既然讓孩子們都受到了科學教育,那就別指望還能回到明朝那一套!看看明朝極度壓迫女性的後果吧!

現在中國大部分人都能看清某些男權癌想對中國女人溫水煮青蛙的那一套,但我也奉勸某些人,有壓迫當然會有反抗,不要小瞧了女人的反彈!不管男女,所有人都留點尊重和自重,中國會越來越好的!

最後,加油!女孩們!為了自由!

放心,姑娘們,再努力上進幾年,非婚生子女能上戶口已經是必然的大趨勢了,不過就是早幾年晚幾年而已。

去看看現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人數吧,去查查2010年以後當兵入伍的合格人數吧(14年以後的估計很難差到,因為數字小到嚇人,不敢報的)。別說非婚生子女能上戶口這種小事了,就是支持單身女性合法取精生子並能上戶口都是未來10年內很可能發生的事。

這幾年新一批年輕開明的執政者已經陸續上台,就是還剩一些年紀大了不願意退休的「老人家」還在垂死掙扎。

姑娘們,大家一定要繼續努力上進並且努力維權,最多再等五年,曙光就要來臨了


婚姻制度的誕生 農耕文明的婚姻制度

轉載自:近似於透明的深藍 鄭軼

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它是隨著私有制誕生的產物,是父系社會農耕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鹽」的發明,所以狩獵的戰利品得以保存,腌製成為財產,從而「私有制」逐漸誕生。加上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方式逐漸過渡成為定居的農耕文明,男性作為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產力,部落集體生活隨著母系社會的漸變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父系社會。

因為「私有制」,所以作為生產者的男性希望財產被繼承下去,於是他需要確認一件事情:繼承者必須是自己親生骨肉。於是靠著「桑林之會」繁殖後代的傳統不再適應農耕文明的社會體系。在沒有DNA技術檢測基因的古代,唯一簡單粗暴去確認血脈的方式就是:嚴格控制女性的貞潔,確保為自己是為其生育後代的女性唯一的性關係對象。

在「農耕文明」的時代,婚姻制度通過一場儀式,確立兩個人的配偶關係,聲明「性」的獨有權。女性不是作為一個人類個體被對待,而是作為丈夫的私有財產以及從屬物,在農業社會體系中,婚姻雙方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本質是產權制度

這個社會契約並非是夫妻雙方之間的契約,而是男性與其它男性之間劃分女性「所有權」的契約。

平民階層的婚姻主要是為了繁衍後代,那時人口就是生產力就是一切。而貴族階層則是財富的積累延續以及擴張,「門當戶對」的聯姻是一種政治手段,極致就是「和親」。「婚姻」與「愛情」沒有必然聯繫,「青樓」是士大夫們談情說愛的主要渠道。

從漢朝開始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幾千年里,君臣父子的倫理道德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於是種種在現代人眼裡駭人聽聞的「貞操觀」與束縛女性的「三從四德」在當時的社會語境里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天經地義。

中國古代從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只不過全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庶有別,妾更是私有財產,絲毫沒有作為人的尊嚴,哪怕是蘇軾都有用妾易馬這種現代人看來的黑歷史,可是在那個時候,完全算不上是道德污點。放在時代語境里去想想,湯顯祖的《牡丹亭》真是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

由於女性在那個社會體系下沒有生產力,只能依附於男性獲得生存。「男主外,女主內」,農耕文明的婚姻模式是:丈夫是CEO,有絕對話語權,妻子是從屬財產,類似於一個活的「人工智慧」小家電,最多只能算是助理

工業文明的婚姻制度

經濟學一直是人類社會背後看不見的那隻手,今天「江浙滬」包郵區,一直是整個亞洲女性地位最高的地方。因為生產結構決定了社會地位,蠶絲工業的發達,導致了女性擁有同樣的生產力,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同樣的,工業革命導致了西方社會婚姻制度的改變。最初的紡織工業需要大量女工,女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獨立。「Feminism女權主義」運動隨之而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女權主義經過第三階段到了今天已經眾說紛紜。然而在最初,「女權」是一種「平權」,為了爭取女性在人權上的平等,爭取人性的尊嚴。

就跟今天「人工智慧」將逐漸取代人類左腦演算法型的工作那樣,在「工業革命」之後,女性也逐漸取代了很多男性的工作,這引起了一場波及本質的社會制度的革命。越來越多的女性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而我們的社會也逐漸過渡到了「工業文明」。事實證明,在不以蠻力為社會生產力的體系中,絕大多數工作,女性同樣可以勝任。社會意識形態也在隨之悄然改變。

農耕文明的婚姻制度不再適應工業文明,女性經濟獨立之後,不再依賴男性而生存,脫離了從屬關係。而各種服務行業的發展,也男女在婚姻里的傳統分工成為歷史--洗衣服做飯不再成為女性的工作。

工業文明的婚姻模式更像一個公司:一個公司需要基於相同的價值觀,同樣的Mission, Vision, Value;然而一個公司不能擁有兩個CEO,於是一個是CEO,一個是CMO,CTO之類的。夫妻雙方的合作模式如同Partnership,共同擁有話語權。而「婚姻」這種社會契約也變成了真正夫妻雙方之間契約--一個平等,尊重,共同承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

現代文明的婚姻制度

以「愛情」作為基石的婚姻在人類文明歷史上不過百年而已。This is something new。這是一個「現代性」的概念。我們基因里並沒有對此深刻的記憶,所以並不適應,也在不斷糾錯和調整。

與此同時,在西方經歷了「啟蒙運動」洗禮之後,"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逐漸成為西方最基本的價值觀,強調「個體」價值的individualism深入人心。組成社會最小單元的不再是「家庭」,而是「個人」。這從根本上挑戰了「婚姻」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在60s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嬉皮運動」中,「性解放運動」也成為了時代不可忽視的聲音,它與「女權主義」的崛起是息息相關的。正如1996年作家Eve Ensler 創作的《陰道獨白》中所說「我揭露奴隸般禁錮著人心靈的成見,我宣告女人有著不可剝奪的自由去享受」。

安全套的發明讓人們可以拋棄生產的風險,「性」成為了一種世俗歡愉的享樂自由而不再僅僅是生殖和繁衍的手段--在過去,把「性」當作一種享受僅僅限於貴族男子,如今成為了所有人平等的權利。在「政治正確」上,這一點是人權,無可厚非。

「貞操」觀點在土崩瓦解,女性獨立,宣布了自己身體的所有權。「戀愛自由」讓促成一段婚姻之前,空降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約會」以及「親密關係relationship「的談戀愛階段。

婚姻本身作為一個社會經濟制度是非常單純的事情,可是一旦和「愛情」掛上了關係,就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起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在農耕文明還是工業文明裡,婚姻制度本質上都是一種都是一種保護財產的經濟契約。可是愛情滲透進來,一切就語焉不詳了。

科技加速度在工業革命之後以一種失控的方式如脫韁野馬般的賓士著一路而去,然而人類在長達數萬年的發展中,習慣了那種水滴石穿的速度慢慢前進,有充足的時間去一點點消化所有的發生,得以調整思維模式以適應社會制度與文明的漸變。

然而現在,一切發生太猝不及防了,太令人措手不及了。「無常」前所未有的在我們的日常中劇烈發生,「不可確定性」成為了我們時代的主題。

我們該何去何從?舊有的道德體系在逐步瓦解和分崩離析,一系列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已經與時代語境嚴重脫節。比如我們現有的婚姻制度,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現代文明社會。然而究竟在這個時代語境下什麼才是合理的婚姻制度與模式?沒有人知道,離婚率一再創造歷史新高,事實總是能沉默著給出最真實的答案。

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看,這不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也不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要跟著瞬息萬變的社會形態而不斷找到出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是一個是我們的前人--那些幾百年社會形態保持穩定不變的他們無法想像的時代。

經濟學和生物學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背後兩隻看不見的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變的客觀存在。

關係與心理認同

用「關係」去定義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荒謬的。人的情感太複雜了,是無法被「親情」、「友情」、「愛情」幾種簡單粗暴的定義所界定的。然而「關係」是一個社會學範疇的概念,它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行為的必須,是為了創造一個共識的標準來維護和確保社會正常高效運作。

就像「時間」本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是我們制定的一個標準,一個參考坐標。

「關係」的定義,是為了讓人際邊界(Personal boundary)得以清晰明確。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問題,來源於邊界的模糊,成為不同形式的「曖昧」。

我們清楚了一個社會標準化共識的邊界之後,知道了進退的分寸和位置,有了明確的立場和行為準則,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群居動物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不會給人造成困惑。

所謂情商高,就是對邊界尊重感強的人,能夠行為舉止不越界,讓雙方彼此舒服。

中國式的關係,停留在農耕文明意識形態,個人邊界模糊。

所以父母甚至於親戚長輩們的逼婚現象。事實上屬於一種農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個人邊界的行為。結婚與否屬於個人私生活的選擇,是一種人權,除了婚姻雙方之外,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干涉的。

然而這個邊界是動態的,是微妙的。兩個人對人際邊界的認同感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就會產生衝突。這個認同感除了社會學定義之外,還包括了「心理認同」。

比如名義上我們是朋友,然而一方無法做到真誠和信任,在心理上無法認同這個關係,那麼這個友誼關係真實上是不存在的(很多時候,所謂的「朋友」,只是『熟人』『認識的人』一種禮貌的說法罷了),另一方如果以這個名義去要求對方作為朋友的「義務」,只會得到內心抵觸。

世界上只有「願意」不「願意」,而任何「義務」都是不存在的,它讓我們成為一段關係的奴隸。多少關係,名存實亡。

曾經有人問我「你覺得男女之間約會到了什麼時候算是確立了戀愛關係?」

我的回答是「當雙方相處模式自然而然進行到了那一步,互相之間心理認同,這個時候並不需要刻意『確定』。

似乎「Commitment issue(確認關係)"一直是這個起源西方「dating system"的痛處。

總有先認可先接納的一方在等待另一方充滿儀式感的「確認」,在此之前是種種充滿煎熬的推拉博弈。然而沒有真正的互相心理認同,即使雙方名義上確認了戀愛關係,履行著節日送花出入接送的情侶義務,總有天平傾斜的一方終日在不安里徘徊,並且這種不安終將致命性地把關係拖向毀滅。

有趣的是,往往等待被確認關係一方以女性居多。除了女性天性敏感之外。我在思考,這是否是我們基因里攜帶的遠古記憶里,還保留著女性弱勢作為被選擇對象一個獵物的思考模式?是女性還未徹底從故有的認知模式中被解放出來,這些「不安全感」是我們妄自菲薄的一種畫地為牢,很多女性還或多或少地期望從對方的認可中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感。這些與愛情沒有關係,愛情給人帶來被愛被需要的感覺。而造成這種患得患失的,依然是我們的ego作祟。

而傳統的中國模式,男生如狩獵者「追逐「也同樣是ego的博弈。這種追逐以女生的肯定為確認關係標準,跳過互相接觸互相了解的約會過程,隱患更大--即使名義上確認關係,可是事實在相處模式上依然還停留在陌生人的階段。你可以催眠自己接受一個新的身份,可是改變不了內心真實的心理認同,只是說服自己木已成舟地以「男女朋友」的perspective視角去看待對方,這種濾鏡足以掩飾諸多真相。

金庸寫過一段,說江南七怪丘處機逼婚郭靖,郭靖招供出了黃蓉「我和蓉兒不用說的,我知道她不能沒有我,我也不能沒有她」。--一切關係,理當如此

無論什麼關係,當雙方能夠對關係邊界有了互相認同的默契之後,這才是一段真正有安全感的關係,能夠互相滋養與補給能量,不然都只是在暗涌之中敵進我退的權力鬥爭,彼此消耗。

分手之後是否能夠成為朋友最大的難題也是,雙方是否能夠從親密共享的人際邊界退回到有一定距離的邊界,是否能夠對新的邊界達成共識。

人際邊界線在一開始雙方都未曾熟悉的時候,我們都按照社會公認的標準相處,是一種彼此尊重。當兩個人足夠熟悉,互相清楚對方的「解碼系統」和對應的行為語言翻譯,了解彼此看待世界的「Perspective」之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相處模式,不再拘泥於世俗標準。

換句話說,兩個人都清楚之間那條看不見的線在哪裡,有了心理上的互相認同,就不再被表面形式所束縛。

真正的情感與心理認同總是複雜地成為幾種關係的集合:我和父母之間除了親情還有互相理解的友誼;我和最好的朋友之間有著家人的親情;我和諸多親戚之間是名義上的關係,不但因為缺乏相處沒有那強制不來的對於親情的心裡認同,甚至還多了一層連陌生人之間都不會有的堤防。

而最好的情侶,擁有著家人般的互相信任,有著最好朋友之間的懂得,也有著愛情的心跳。所以說戀愛是人際交往最高境界,它前所未有地讓兩個人有著緊密的連結,伴隨著嫉妒佔有慾的天性,讓人性的貪嗔痴充分暴露,讓我們的缺點優點一覽無餘,也讓我們對自己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說到底,這是面對ego小我最正面的交鋒

愛情只需要我們打開自己,而處理好一段親密關係則是一門藝術。

所有的關係,人與人的連結,都是能量的流動,都是一段即興互動的舞蹈,都是一門順勢而為的藝術。

所以說,我們真正的修行是在處理種種關係中成長和學習的。

「愛情」、「性」、「戀愛」與「婚姻」

愛情、性、戀愛、婚姻。這四者從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獨立存在的概念。「愛情」是一種情感,「戀愛」是一種關係,「性」是一種生物行為,而「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

四者在定義與邏輯上並非互為充要條件,世俗觀點偷換概念,強行植入種種道德捆綁,造成了種種困惑,導致邊界定義模糊,是種種悲劇的來源。

只是,沒有愛情沒有性的戀愛關係,沒有愛情的性,沒有愛情沒有性的婚姻...都顯得有一些乏味。

愛情

愛情的發生與世俗道德倫理都沒有任何關係,甚至當事人也無法受到控制。一段愛情能不能發展成為一段親密

關係(relationship),有著道德倫理以及種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更何況「相愛容易相守難」,熱烈情感卻也無法保證兩個人一定適合相處能夠走下去。

但是愛情是人類最美好最重要的情感體驗,它幫助我們打開自己的心輪,讓我們變得柔軟和敏感,體會到種種不可言說的情緒,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以及如有重生的喜悅,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恐懼,讓我們變得卑微和臣服。它不是物理上,卻在情感上讓我們體驗到了生死輪迴。

也許我們一生可以沒有親密關係、沒有性、沒有婚姻,可是生而為人,你卻不能不體驗一次愛情,這才不枉此生。

性是一種生物性的行為。客觀地說,它不能被時代的道德捆綁,被賦予一切莫須有的意義,它只是任何有性繁殖的生物獲得繁衍的方式。它與吃喝拉撒睡一樣,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慾望。

然而「道德倫理」都是特定時代的副產品,作為個體,很難與一個時代的集體意識對抗的,這就讓「性」變得微妙。作為社會性的群居動物,我們也很難把它與其它徹底割裂去客觀對待。Sex and death, love and fear也許是文學藝術最永恆的主題。

作為生命的起源,它是神聖的,是一場陰性能量與陽性能量的生命之舞。在靈性層面上說,這是是一場關於生命的儀式,兩個人能量最深度的連結與交換。

在今天這個多元的世界上,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道德觀,無法去輕易評判一個人的行為。在不傷害任何人的前提下,個體的私生活無權被干涉,因為這完全取決於個體的價值觀與態度。

我的態度是:我們需要對自己包括身體的一切負責。任何東西一旦為徹底的享樂主義所濫用,都會成為一種毒品。

我們之所以是人,不是動物,就是我們有著控制自己慾望以及平衡與其他人連結的能力。我們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有人性。沒有情感連結的生理運動,在宣洩慾望之外,只有無盡的、填補不滿空虛。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身體誠實,身體是開悟的。我很難以想像那些為了名利權力,甚至是低頭於世俗家庭壓力,從而委身於一個對其身體毫無慾望的人。這種婚姻與親密關係,也是一種對性的濫用與對自己身體的褻瀆。

戀愛親密關係 relationship

戀愛親密關係其實與婚姻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可以去享受戀愛,在關係里成長。然而在「婚姻」的前提下,現實種種問題就成了制約條件。多少現實的人在面對一段關係的時候選擇了放棄,同時也錯過了學習的機會,而我們不就是在一段一段關係中逐漸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的,自己又適合什麼樣的人?

我們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妥協、寬容、付出、理解與經營,也學會了超越自我的恐懼、學會原諒、放手,學會了拿捏依賴與共生關係的平衡,學會了與自己的ego和解。

這些,幾乎是這個星球上最深奧的課題,我們也是因此而變得逐漸成熟的。

不經過實踐,抱著一步到位目的性明確的態度是很危險的,也會讓你在遇到合適的人的時候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而錯失。

且不說造化弄人,業力的風吹來吹去,關係總是在動態的平衡與能量流動的起伏中變化,有著自己的生死自然規律,都是organic的,兩個真誠相處的人會不會一直走下去。在這個充滿不可確定性的時代里,兩個人走著走著就會因為彼此成長速度與方向的不一致而失散。這些都是我們主觀控制不了的事情。

我們不能用一段關係是否開花結果來判斷好壞,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有所收穫,是否這段關係讓自己變成了更好的人。

我們開始一段關係需要抱著謹慎的態度,有著希望能夠一直走下去的意圖(Intention),但是不要抱著期待(expecation)與執著(Obsession)。沒有企圖控制對方與控制關係的得失心,也許這段關係才能自然生長,並且健康。

沒有人可以為將來承諾,也沒有人可以代替將來的自己做出任何決定。用心經營,珍惜緣分。享受和體會這個過程。所有人早晚一定都會告別的,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儘可能不留遺憾就好,在一起的時候,少讓ego代替真實的你說話。

Respect, honest, trust 尊重,誠實,信任,價值觀一致與審美品位相似能互相理解對方的perspective,,這些都是一段良好關係的基礎。

愛情是一段親密關係的基礎,而擁有愛情不代表一定能夠發展成親密關係。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時間長短無論有沒有真的在一起過,都是美好而有意義的真實體驗,它豐富了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怕的是那種跟愛情無關的「親密關係」--因為害怕孤單,因為掩飾性向,因為虛情假意,因為空虛無聊,因為盲目從眾,因為虛榮面子,因為依賴需要,因為生理慾望,因為ego作祟不甘心,因為情緒操控讓自己和對方陷入深淵誤以為那是愛情....他們需要的不是一段關係,而是首先處理好和自己內在的關係。

如果兩個人穩定而長期的陪伴,無論是以什麼樣子的形式存在這段關係,彼此互相心理認同,那其實就是一段「事實婚姻」,適用於無論異性與同性情侶。很多國家有著」同居「的法律意義上的關係,以及種種多元的方式,以高效配置和靈活鬆散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其實這個時候,所差別的只是一紙婚書,說到底,我們一直真正渴望的是找到人生伴侶,安放我們愛與被愛的本能,而不是婚姻這個契約制度本身。婚姻給予不了安全感,它是為了保護財產。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自己,以及互相心理認同的默契。

愛情、性與親密關係三者能夠合一,就是最完美的狀態,但是這些都跟婚姻並無必然關係。

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遇到了自己尋覓已久的the one,決心攜手一起面對人生風雨。那麼這個時候無所謂有沒有那一紙婚書,這種精神上強大的連結比任何契約都穩固。

就像林語堂結合當天撕毀婚書「婚書只有在離婚時候才有用」。婚禮只是一個儀式感,鄭重其事地表達對彼此對愛情的尊重。

我祝福這樣的婚姻,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發自內心的,我並沒有質疑這種關係的合理性。

婚姻制度是一種文化與習俗的慣性

婚姻作為一種社會契約,一種財產保護的經濟制度,它涉及的問題就遠遠不是愛情那麼簡單。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是:比有沒有愛情更重要的是,雙方是否有契約精神。這是一個左腦邏輯理性的問題,而情感是右腦感情的問題,兩者互相交織在一起,問題就複雜了。

就像談錢的時候你跟我談情懷,談情懷的時候你跟我談錢,不得要領無法解決真正問題。

很多人都有著浪漫主義的美好期許「希望嫁給愛情」--這就是說在面對婚姻這一理性問題時候,你去談情懷。不認清婚姻本質,而是用世界上最無常的「愛情」去作為一個社會契約的根基,這顯得有一些荒謬。

女性經濟獨立之後,不再依附於從屬關係。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我們的「學習期」是沒有盡頭的,這樣才能跟隨這個世界的不可確定性。婚姻並不是兩個人關係的終點,不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如果婚後兩個人各自成長發展的方向不一致,就像公司經營不善利益分配不均價值觀出現了分歧,股東勢必面對分道揚鑣。

相對於商業合同來說,婚姻協議顯得過於粗糙簡單,兼之「愛情」這個概念的植入,讓單純「契約精神」在這一語境中顯得如履薄冰,出現問題的時候無法被合理仲裁。

婚姻是一種人類文明的文化與習俗的慣性,在我們能夠找到適用於這個時代的新的婚姻模式之前,現有的制度必然有著被淘汰的那一天。

還有一個被值得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單配偶婚姻制度(Monogamous)的合理性。之前說了經濟學與生物學是人類文明背後兩隻看不見的手,談了經濟學,我們也來談一談生物學。

動物不受道德倫理束縛,自然界之中只有少數動物是單一配偶的,大多數的動物在本能上都不是。很可惜,我們人類,並不是單一配偶的生物

「單一配偶制度」在歷史上,只是對女性的單方面壓抑,把女性當作是男性從屬物的一種禁錮。然而無論中國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好,西方傳統宗教因素單一配偶卻默認情婦的社會風俗也好,對男性(尤其是貴族男性)而言,並沒有單配偶的約束。

「單配偶婚姻制度」的執行靠的是道德倫理、宗教信仰的約束。真正能夠在心理認同上做到的,只有愛情的排他性,或者說,ego的排他性而幾千年的婚姻,都是和「愛情」互相獨立的概念。

拿我們現代的思維去看,古代的妻子與妾侍和平共處簡直是奇蹟,可是在他們時代的價值觀里,妻子只是一個職位身份,幾乎不存在位置動搖的威脅,更何況,婚姻與愛情本身沒有關係,中國古代,妻子是婚姻的角色,青樓女子是愛情的對象,她們兩者與妾侍都是性關係的對象,甚至與同性男子之間的性行為也是被寬容的。

而在古希臘,與女子結婚是為了生育,而「愛情」只在存於一個成年男子與少年那種亦師亦情侶的關係中。因為女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理想的愛情必然不能缺少精神交流。大家會濫用「柏拉圖的愛情」去形容精神戀愛,其實它指代的是兩個同性男子之間的愛慕之情。

人的情感太過於複雜了,愛情最初的狂熱階段讓人喪失理智眼中只有彼此,然而當它們逐漸冷卻,從」In love"到「Love"過渡以後,拋掉我們被社會代碼洗腦的種種,我們來重新面對這個問題:人類對配偶的忠誠,究竟是一種被社會植入的概念,還是本能行為?

「性」作為一種生物本能和慾望,是否與「愛情」有著必然聯繫的排他性?那我們如何在一段以宣示「性主權」的婚姻這種社會契約中尊重這個契約精神?

如果我們陷入愛情是不受控制身不由己的行為而並非可以選擇的決定,那麼即使靠著道德約束保證了身體不出軌,那麼「精神出軌」又是否應遭到譴責?

再深入一些--我們究竟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志(free will)」?

更糟糕的是,生物學證實了當兩個人隨著朝夕相處,對於彼此的性慾會逐漸降低。這是一種對於過於熟悉的人產生的化學激素反應。真正愛情的墳墓並不是婚姻本身,而是朝夕相處。最後"性「這種生物本能慾望變成了繁衍後代的例行公事以及義務,我們連對自己身體誠實都不再做到。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自我欺騙,壓抑本性的生活?

如果說,過去的婚姻制度是為了壓抑禁錮女性,那麼在這個時代繼續這種制度就是壓抑禁錮雙方,南權社會挖了一個大坑給現代的男性跳。如果說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各自玩各自的心照不宣,那為什麼大家不選擇不再互相欺騙承受輿論風險和道德譴責,而是從本質上找到更為合理的解決之道?去找到一個更適合當前時代的制度?

如果說大家只是成為了一個名存實亡的關係的奴隸,只是麻木地履行義務,而缺乏了真正的心理認同,這也沒有錯,我們只是選擇放棄了自己

從某種角度上說,現有的婚姻制度是反人類的。

我們不如回到婚姻的本質:一個利益共同體,往往最穩固的婚姻都是基於經濟利益的。選擇了婚姻就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它是社會生產資料的優化組合方式,以共生關係的戰略聯盟而存在,它的本質是--生存

如果我們用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原理來看,那麼還掙扎在「生存」層面上的人們,的確無瑕顧及更高的生活與精神層次的追求。愛情,是一種第三層次的情感歸屬需求,甚至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婚姻與愛情一旦混淆,就會成為一場人類近代歷史上失敗的實驗。

「相親」這種明碼標價的方式,其實是適合「婚姻制度」的。只是和「愛情」沒有關係,兩個人以資源配置的方式待價而沽,所列舉的都是條件,所見到的都是對方一層一層穿著的ego,是難以真正互相連結的。(當然也有少數例外,在那些情況里,相親也只是一種相識的機緣,不在普遍討論範圍之內)

只是沒有了情感基石的婚姻,是否能夠做到互相信任,能夠互相有毅力在漫漫之路去忍耐彼此。婚姻是我們為自己在脫離原生家庭之後選擇的「後天家庭」,那麼它的實質情感是親情。無論是親情,還是社會契約精神,它的根本是:信任

在這個時代里,沒有社會集體意識和道德倫理上的強制,隨著女性經濟和意識上都越來越獨立,社會地位日趨平等,離婚的成本相對較低。婚姻這種形式成為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狀態。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就是「信任」,兩個因為婚姻而走入婚姻的是難以做到互相信任的,如此看來,這個制度在這個時代語境之下,簡直荒誕得令人匪夷所思。

或者再讓我們回到更原始的源頭,一個西方人到了20世紀30年代才恍然大悟的而我們中國人早就明白的真相: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孩子

令很多中國人不得不走入婚姻的是對生育權的限制。婚姻成為一種共同養育子女的社會契約。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強行把「生育權」與「婚姻」捆綁是一種極大程度上對人權對生命的不尊重。

DNA檢測技術讓血統是否純正不依賴於制度本身。而一個國家對於單親母親的寬容接納程度某種意義上是文明化的體現。國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中國日本等深受傳統文化意識影響,扮演的是一個公共丈夫的角色,歐洲很多國家扮演了公共父親的角色,讓女性不再依賴家庭獨立撫養子女成為普遍可行的選擇。不去評判這種現象的本身,制度的合理化只是為了給多元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總結一下,「婚姻制度」從誕生之初就是父權社會為了保護男性的財產與利益的,它的存在是以「男女不平等」為語境的。而在我們的時代,儘管依然很難真正意義上實現「男女平等」,但是隨著普世價值越來越深入人心,我們對平行關係「男女差異」的認同感逐漸取代了不平等層級關係。同時個體取代了「家庭」逐漸成為社會最小單元。這種過時的單一的現有婚姻制度必然走向消亡,自然會逐漸被經濟學和生物學的選擇而淘汰

為什麼我們必須結婚?

為什麼在中國會有「我們必須結婚」這種反人類主張存在?我想,這除了是一種文化和習俗的慣性之外,更多的是一種人類學社會學上意識形態的操控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根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國,我們幾乎沒有進過工業文明時代,就直接從農耕文明一腳邁進了現代文明。不到百年的現代文明進程不是自然過渡循序漸進的,人們的認識模式與意識形態無法在短時間內擺脫幾千年的文化意識傳統塑形Social code Programing。

我們的父輩以上的祖祖輩輩幾乎都是「農耕文明」的思維模式,改變個體的信念系統和行為模式相當於修改源代碼,是非常艱難的。因此他們會對子女「逼婚」,這是兩種不同文明形態價值觀的衝突。

農耕文明的根本文化習俗是穩定的「定居」,於是「結婚」被叫做是「成家」,組成自己家庭被作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禮」,作為脫離原生家庭的儀式而存在。

農耕文明重視家庭,重視血脈的延續性,又因為農業耕作離不開協作,於是在這種社會模式之中,「社會關係」顯得意義重大,我們被各種人情世故家族關係纏繞,婚姻是一種「聯姻」,是維修鞏固勢力的手段,是寫在我們文化基因里的。再加上兩千年儒家思想正統說的是綱常倫理,那些士子們寒窗苦讀學的不是科技,而是「研究關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

婚姻被當作一個人社會化穩定的象征,「穩定」意味著便於管理與安定。即使今天我們去簽證,是否有穩定配偶關係依然是你沒有移民傾向的證據之一。

「為什麼我們必須結婚」這是一種農耕文明的思維慣性,當作天經地義的常識被自主接受,甚至沒有人去懷疑,這似乎是作為一種「為人」的義務而存在的。

中國只有上海這個建埔初始就是工業城市的地方是有著「契約精神」意識的,是唯一一個法理社會(Society)。其他城市,即使是首都,也不過是一個巨大的禮俗社會 (Community)。

而中國式的婚姻在這樣土壤之中,即使在今天現代文明社會,依然保留著傳統農耕文明從屬式的結構。大城市接受比較多元的現代化思維,然而婚姻模式依然是一種工業文明合作模式與農耕從屬模式的結合體

連「工業文明」都達不到,更不要說適合「現代文明」的時代。

缺乏契約精神,男女地位不平等,很多落後地區依然有著「物化女性」的思維,這都是中國式婚姻的不合理之處。沒有「啟蒙思想」大規模普及作為過渡,社會形態上依然不是以「個體」而是「家庭」為最大單位的。在中國結婚,是兩個家庭的合併,而不是個體之間的結合

商業市場也在不斷洗腦和暗消費者示巨大的產業鏈都需要「婚姻」這種形式支撐:從灌輸「有車有房」是結婚的必備條件,作為國家民間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行業到鑽石珠寶到婚慶產業,一系列的行業都在廣告宣傳上把「愛情」這一能夠引起人們內心強烈共情心理需求與結婚這一社會學概念之間強行捆綁。

中國沒有進過真正普遍意義上的「女權運動」,甚至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都無法脫離「男權社會」的枷鎖,用這一套農耕文明的價值體系來自我約束。最可怕的不是男性「直男癌」,而是女性直男癌

在古代,對於女性來說,人生頭等大事就是「結婚」。現代社會千姿百態,女性可以在各種方面實現自我價值。然而她們對此視而不見,依然把「嫁出去」當作是獲得自我價值感的人生頭等大事,陷入了無限焦慮之中。

妖魔化「女強人」,各種雞湯勸女性示弱「事業再風光也是空的,重要的是家庭美滿,嫁得好」。認同這種外門邪說的女性骨子裡還是一個農民,她們頭腦里還停留在依附男性獲得生存的農耕思想,試圖在婚姻里獲得安全感,貶低自我價值,放棄自尊,需要男性的認可才能找到自我認同。

正如我一再重複的,婚姻可以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人生充滿了各種精彩各種多元化的可能性,婚姻在這個時代里已經不再是一件頭等大事。

「剩女」這種社會現象

各大城市那些超現實的相親角,以及之前流傳的荒謬的鄙視鏈--在集體意識狂轟濫炸之中,在父母親戚「為你好」把種種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強行以倚老賣老的姿態不負責地灌注給下一代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去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更何況,在一個意識上依然保留著農耕文明意識形態的國度里,我們被太多社會關係所束縛,有著太多的身不由己。

在這種集體陷入癲狂與焦慮的狀態里,在一個「面子」與「虛榮心」這些Collective Ego猖獗的國度里,人們在乎的不是一個人是否真正快樂,而是他們是否活得在人前體面,是否和主流步調保持一致。我無數次聽到那些不負責任父母駭人聽聞的荒誕言語「寧可你離婚,也比當剩女好」。

我一個好朋友對我說「我選擇單身,是全家人的痛苦;我選擇結婚,只是我一個人的痛苦。

反正人生就是來受苦的,不管結婚單身各有各的委屈」

她最後說,我選擇放棄我自己。我的心瞬間痛了起來。

其實「剩女」現象,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進步。

大多數的「剩女」都是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的「被剩下」,「要求高」只是她們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她們大多都是一些受到良好教育人格和經濟獨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對於她們來說,如果婚後生活質量下降,還不如選擇不參與這種契約型的合作模式。

中國式的婚姻依然是農耕文明意識的產物,男性依然以「從屬關係」,以物化的思維來看待女性,即使很多受到教育的男性也無法真正擺脫農業思維的桎梏,對女性的要求充滿了控制欲,缺乏尊重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社會一再宣揚女性需要示弱,而「性格柔軟」和「強大優秀」並不是對立面--是為了照顧到男性可憐可悲的自尊心,掩飾自身光華不去傷害他們的Ego。

女性變得強大不是為了裝弱能夠嫁出去,而是需要更優秀充滿自信的男性,勢均力敵棋逢對手才能步調一致。兩個伴侶之間的關係是能量的互相補給,而不是消耗和競爭。

很多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中國女性都注意衣著修飾,而男性缺邋遢不修邊幅?我說,因為很多中國男性意識里覺得金錢權力才是他們的孔雀尾巴,他們對審美外表沒有追求。--這背後的邏輯是,很多男性對於女性在求偶的態度是征服,而非兩性吸引

剩女只不過是一群接受了現代思維的女性,她們不甘於成為農耕文明婚姻的從屬物,不甘成為男性的附庸。她們只是呵呵一笑,我不陪你們玩,請自便。

作為一個34歲的「資深剩女」,我想說,我很快樂。

我沒有刻意選擇不婚主義--我想這不是一個選擇,只是我沒有遇到讓我有結婚慾望邀請他一起計劃人生的那個人,我不想盲從與違背自己的內心妥協於世俗。主流世俗的婚姻模式讓我想想就不寒而慄--就像魏晉阮籍說的「世俗禮法豈是為我輩而設的」?

每個人都渴望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在他出現以前,我從容不迫地享受我精彩的人生,約約會談談情。即使他永不出現,我也沒有什麼遺憾。

如果出現了那麼一個人,我會用心經營順其自然,對「白頭偕老」沒有執念,能走多久就走多久。這個時代充滿了不可確定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必要強行捆綁兩個人的未來。

幸好我有一對無比開明的父母。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把我結婚當作一種人生必須,他們縱容我這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只希望我能夠活得快樂。有不相干的人質疑我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媽媽會驕傲地回答「我女兒在做她喜歡的事情」。

我疑惑他們為什麼從來不給我安排相親(因為我覺得沒玩過很好玩啊),我媽媽說「你又不想跟這樣的人結婚,我怕你捉弄人家....我想做個有道德的人」。也有不明情況的三姑六婆非要給我介紹什麼人,我媽媽都出面給我擋了回去,只在茶餘飯後告知我「有個什麼海歸博士,年薪百萬,說要找個賢妻良母照顧他,我對他們說『我女兒不是賢妻良母,她不會照顧你的」。最神來之筆的是她有一次說「我實在推不掉那個阿姨的盛情,於是我把你公眾號給他了,說你要看了覺得還想接觸一下我再給你我女兒的私人微信」

結果從來沒有人來加過我私人微信

我爸爸說「你這樣的人,我勸你不要結婚,害人害己,你履行不了一個妻子的責任的,你結婚生了孩子之後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人生就完了」--這是這話從爸爸口裡說出來,我總覺得他在暗示我是多餘的。

他還說「有一天你萬一結婚了得事後跟家裡說一聲啊」--我又驚呆了,到底我在他們心裡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啊!

我姐夫聽了我離經叛道的言論,開玩笑對我姐說「爸爸說結婚生子什麼事都做不了,你妹妹覺得我們完了」,我姐說「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我覺得我們這樣很好啊」。我當即表示「你這人三觀很正,我很欣賞你」

我們全家人都太可愛了。

其實我覺得爸爸說的不無道理,婚姻這種形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個家的,有的人選擇四海為家。

我因為比較認同游牧民族的邏輯,從小被批判沒有家庭觀念。我在想我也許是一直心裡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些,我深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太貪玩,好奇心太重,想做的事情太多,世界對於我來說一個巨大的遊樂場。我想去柏林讀人類學博士,想去亞馬遜森林學習薩滿儀式...作為一個即興的人,我三天之後的具體計劃都不安排,旅行說走就走,內心深深恐懼會被一段關係被孩子束縛住,從此之後要用「我們」取代「我」,被一堆責任義務捆綁,再也不能隨心所欲了,就會從此失去自由。

正因為我深深懂得責任的嚴肅,懂得它意味著什麼,我才非常謹慎選擇什麼是我能夠承擔起的。父母原生家庭的責任我義不容辭,可是再也不想給自己攬什麼其它不必要的束縛了。恩,請原諒我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Open your eyes and mind

其實所有人都不知道「婚姻」制度在這個現代社會將如何調整適應。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即將面臨一場全球化的意識革命,且不說婚姻這種社會制度,就算是全人類的命運也走在一條無路之路上(Pathless Path)尋找著出路。我們的種種社會習俗、道德倫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宇宙觀都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我們的世界也將越來越多元化,也越來越寬容,每個人都能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open your eyes and mind打開你的眼睛和心智,不斷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不要被舊有的認知模式所束縛,以不斷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勇敢擁抱無常。

我論述了我認為「現有模式」的不合理,可是卻也無法給出什麼是「合理」的答案,所幸我們還有那兩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文明背後推動著社會前進,一切都是有機發生的,不合適的終將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正如我之前說的,不要急著尋找答案,讓答案自然浮現出來


婚姻制度已經解體了。


簡單的說,在制度上對於性愛操守與經營家庭的規範,即婚姻。

制度不僅保證規範,也塑造習慣。規範與習慣是相互印證的。

規範失,習慣有;規範存,習慣壞,兩種情況都不正常。

如果禮崩樂壞被定義為制度解體,那麼以上兩種情況都包括其中。

婚姻失范的情況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曾發生。有時因社會動蕩,風氣如此。有時只是個案。

失范不是解體。

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無夫無妻?半夫半妻?幾分之幾夫幾分之幾妻?

拜託能不能有點創意?

我認為,制度的核心,即規範和利益(守規),前者對應條目——組織的力量,後者對應人事——個體的選擇。對個體選擇的影響因素不僅有實際利益,也包括精神需求。但制度只能約束行為,無法禁錮精神的。除非未來社會有某種藥劑可以控制人的思想,但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一種制度在橫向上,是歷史的產物,具有連續性;縱向上是各種社會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並且不是孤立的,肯定有其相關制度存在。

因此婚姻這種制度,只要性愛操守與經營家庭兩個因素依舊在人們的生活中,就會存在下去。

無論下士,中士,還是上士,都需要規範。聖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未來社會,應該是制度越來越健全,人類越來越自由;而非制度越少,人越自由。

婚姻制度不會解體。


母系氏族就沒有婚姻制度,女性比男性強勢的時候,婚姻制度就會解體。


我始終認為是會的,當一個人不再需要擔憂生存,不再需要擔憂基因延續的時候就不再需要婚姻這種形式化的東西了。

反向思考,婚姻給人帶來了什麼?那麼當這些東西不再需要婚姻來提供的時候,自然就不需要婚姻了。

從哲學角度來考慮,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所以婚姻制度也不是永恆的。

從歷史上說,婚姻制度是人類後天慢慢形成的,並且還在不斷的變化中,所以有理由相信將來仍然會變化到現在人不認識的地步

橫向來說,現在也有一些地方的婚姻制度是非主流的,說明其他形式的婚姻制度是可以存在的。


若婚姻不存在了,「家」會在哪裡?


人,是群居動物而非群交動物。

也許有違公產國際的理論,但愛情的「排他性「是必然的。

」佔有慾「不單純的屬於男人,女人的內心深處又何嘗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從一而終呢

一夫一妻 要建立的相互」稀罕「的前提下。

有個老的觀點

若她涉世未深,就帶她看盡人間繁華; 若她心已滄桑,就帶她坐旋轉木馬。

若他情竇初開,你就寬衣解帶;若他閱人無數,你就灶邊爐台。

所以 「和諧」並不難。

閉眼想想

待你已是風燭殘年 對視著夕陽映紅的老臉時 雖然步履闌珊卻看著膝下滿堂兒孫歡笑時

你還會去在乎當年逝去的那一炮或幾炮嗎?

一輩子除了ml 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

我到不喜歡抒發一夫一妻,多夫一妻,一妻多夫。。。。是有悖人論之類之類的感慨,

還是那句話 人是群居動物

世道發展的方向是

讓嚮往的群居去!

社會很大 允許有這樣那樣的平行線!

一夫一妻是主流 而現在漸漸有這樣那樣想法的出現,可能是對婚姻 對自己失去信心

對心猿意馬找尋的一個華麗的理由罷了!

深深的愛上一個愛自己的人 是治療的良方!

也許聽起來是那麼的可遇不可求 但婚姻本身就這樣的可遇不可求。

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沒準是篇探討「三(虛數指大於二)角戀」正義性的文章

過年回姥姥家,家裡五個表弟窩在屋裡打遊戲,嗯,4399和手機遊戲。我問我哥(親生),你怎麼不打遊戲,他(一個學數學和計算機的理工男)說:「你要是知道這遊戲里每一件裝備背後不過就是一串代碼,可能就是美化加工了點兒,那你還想玩嗎?」然後做出彷彿看穿一切的鼻孔指人狀(嗯他比我高點兒)。

我(一隻一回家就懊悔當初怎麼就沒學醫的設計狗)一臉懵逼併做出哇彷彿說得很有道理狀,但內心的OS其實是:那可不得使勁玩咋地,代碼怎麼了,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啊咳,你懂的)帶來的用戶體驗到了一定程度當然就能促使人玩下去了。

然後想了想我哥這個理論,如果對象是「人」的話,那意思不就是:如果懂了人每種行為背後是什麼機制在調控,比如戀愛不過是下丘腦分泌多巴胺的過程,啪啪啪是分泌得多的過程,那就是在說戀愛甚至啪啪啪都是索然無味的——這顯然是不成道理的對吧。

沒錯啊,即使知道兩個人你儂我儂智商降低是因為下丘腦瘋狂地分泌多巴胺,那還是要表現出虐死單身狗的節奏;即使知道分了手不過是一時習慣不了多巴胺分泌減少,也還是會經歷頻繁犯傻、放不下手、感動自己的一段過程(事後回想起來妥妥黑歷史)。人就是被設定成這種機制的,不論了解與否,THAT IS EXACTLY HOW IT WORKS(一言不合就飈英語)。

即使人明白二分心智的崩塌帶來了意識的覺醒、反思是區別人的神性與動物性的一項標準(即使明白:明白這些讓我們成為區分遠古人的現代人),我們還是會在這套簡單有效的機製作用下,不顧及分手危險地去愛(釋放多巴胺),畢竟在多巴胺釋放得充裕的那段時期,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人。而人又大多是活在當下的一種動物,感受的是當下的所有,所以一衝動就去愛了,這是就是動物性的機制,很難說它有什麼錯(如果不是站在當下一般所謂神性認知上去看待的話)。

當下,婚姻制度也好,一般認知也好,都是認為,戀愛男女(注意是男女,不是男男也不是女女)雙方(注意是雙方,不是三方也不是四方),應該忠誠於對方,彼此信賴,互相承諾,交付全心。這種觀點是基於人類發展早期為了維持繼承、撫養、贍養與單位生產等關係而形成的家庭單位而得出的,一男一女的家庭組成成為當時社會環境里最安全的一種模式。然而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家庭的基本功能——比如撫養、贍養、財產維持繼承等——都交由社會去完成,傳統家庭的模式就會被解放,一男一女的婚姻甚至戀愛形式也可以被解放。成為一種至多種更適應人類動物性本能的相處模式:男女不固定,雙方也不固定,人與人(與人...)之間的婚姻期限可能是三到五年。具體來講就是存在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若干種婚姻存在形式,估計那時候不會有人問出「我們兩個這算是什麼關係」(關於是否的唯二性命題)這種為了保留承諾而刻意為之的問題。

那麼自然會有很多人在面對現今所謂「三角戀」問題上,不必再糾結於伴侶的唯一性而坦然處之,減少一大部分的移情別戀及其帶來的分手及其帶來的分手後的多巴胺分泌減少及其帶來的痛苦、焦慮、抑鬱等一系列後果。

當然,如果提及本來也不打算牽扯下一代的LGBT群體,問題從當下就變得更「簡單」一些。雖然同性戀群體內部還是會有既定性的屬性之別(也是基於模仿當下既有的家庭及戀愛模式),但是相比異性戀生理不同的區別,這種既定的屬性區別脆弱性便體現出來,崩塌在所難免。這種問題的簡單性在於,同性戀群體甚至不必模仿異性戀一夫一妻的模式,或許可以採用三角至多角戀的模式(從某些角度——生活空間、壓力分擔、爭執調和等等——來講這的確是更穩定的一種相處模式,當然符合三角形穩定法則也是可以拿過來說上一句以證明的)。

所以,正在經歷分手陰雨(最近身邊太多)的各位,讀完(能看完就不錯了也是...)或許覺得這就不是一篇能在短期內幫得上忙的觀點,那麼這就對了(...)。分手陰雨就是要經歷那麼些個時間才會過去,這也是人動物性的一種機制吧,能做的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堅持原則地走過來,諸位加油。

做走出來一段時間並回頭勸導大家的知心話簍子狀。

木蘭詞 ? 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一篇表現動物性機制的風雅之作,一言不合就賦詩...)


  • 會的,人類在最開始繁衍的時候,是沒有婚姻制度的,之後為了「管理方便」有了婚姻制度,在未來,婚姻制度也會因為社會極度發展而消失。


解體之前,人類已經不存在了。


可以先看看布爾什維克黨是如何對待家庭和婚姻制度的。

布爾什維克投入戰鬥的第一個舞台是家庭。20世紀20年代,他們堅信「資產階級家庭」對社會是有害的:它是內向和保守的,是宗教、迷信、無知、偏見的堡壘,提倡自我中心和物質佔有慾,壓迫婦女和兒童。布爾什維克預計,等到蘇俄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家庭將會消亡。其時,國家承擔家庭的所有基本職能,在公共中心和公寓區里提供托兒、洗衣、食堂等服務。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婦女,可自由加入與男子平等的勞動大軍;激進派相信,以男性為主的婚姻和相應的性道德都會消亡,將被「愛情的自由結合」所取代。

以布爾什維克的眼光看,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大障礙。蘇維埃教育思想家西耶塔?莉莉娜寫道:「家庭喜愛孩子,使他變得任性,鼓勵他視自己為宇宙的中心。」

布爾什維克也直接干涉家庭生活。1918年的婚姻和家庭新法定下明確的框架,以促進傳統家庭的崩潰。結婚和離婚只需向國家提出簡單的註冊,從而取消了教會的影響力。它向事實上的婚姻(男女同居)和合法婚姻,賦予同等的法律權利。離婚原是富人的奢侈品,現在變得經濟方便,大家都可一試。其結果是大幅增長的隨意婚姻,以及世界上最高的離婚率—在1926年是法國或德國的3倍、英國的26倍。由於基督教宗法秩序的崩潰和革命年代的混亂,家庭和社區的關係、性道德等,都變得鬆弛。

原文鏈接:忠於黨,請濫交:我們的布爾什維克式家庭

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是並行的,如果家庭制度解體,那麼婚姻制度在名存實亡的情況下必然也會走向解體。

而家庭制度的解體在社會發展到」大同「時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正是因為家庭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才有極度親密的小團體出現,才會對自身和家庭利益有訴求,才會重利輕義,才需要禮儀刑法的規範。烏托邦(換言之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形成必然需要弱化甚至打破家庭的概念,因為他們需要公民高度的凝聚和對制度的絕對遵守,從而達到社會穩定安寧(這個套路也是邪教的發展理論,他們往往需要信教者背離家庭而投入大集體,從而獲得信教者全身心的奉獻)。但家庭不僅是內向者逃避社會的」港灣「,也是兒童教育出現扭曲錯位的源頭,更是壓抑性慾望和等級森嚴的小型共同體。這樣看來它明顯不是一個高明的施政者應該採納的制度。

那麼社會是否應該走向大一統呢?家庭制度和婚姻是否應該解體呢?人類的性自由是否應該解放?

我認為我們應該訴求的並非」完美幸福「的權利和人人事事平等的權利(何況也不可能做到),我們應該訴求的是自由選擇的權利。不管婚姻制度是否正確,我們都必須獲得選擇權以決定是否步入婚姻,這不是統治者應該為我們控制的事情。當社會不再道德綁架一個人的未來,不再以制度或傳統來強制規定一個人的命運,當異性婚姻支持者、博愛者、無性戀者、同性戀者都能共存於世界上而無異議(雖然我也知道蠻不可能),婚姻將成為一種可能性,而非確定性,或許我們才能實現自由,儘管這種自由也會是」戴著鐐銬舞蹈「。

但人的慾望就像洪水,被閘阻隔了太久如果一次性釋放勢必會造成災難。婚姻制度就像那個閘,要麼就不打開,要麼就不設置。

這簡直是個悖論。

反正婚姻制度未來是否消亡並沒有必然性,如果科技和社會形態真的發展到了讓家庭消亡而」任何人屬於任何人「的情況,要麼是戰爭開始了,要麼是人類精神文化凋亡了。


我認為會的,你沒有發現社會對人的慾望越來越寬容嗎,而婚姻制度是正是束縛慾望的一種制度。


婚姻制度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我的回答是婚姻會繼續存在,但是不會像現在這樣普遍,婚姻制度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也就是說婚姻並沒有記錄在我們的基因中,而婚姻制度之所以存在,就跟汽車的存在,宗教的存在一樣,是一種工具,當人類有特定的需求,而婚姻能夠有效地提供,那麼婚姻就會被採納

婚姻對大部分人來說源於一種安全的需求,也就是婚姻能提供一種互相協作的穩定關係同時能夠保證晚年生活,但是如果有其他更有效率的方式或者工具,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我們就會放棄婚姻,現代社會政府提供了過去由家庭提供的部分保障,而市場又提供了更多產品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的選擇是很多的

但是婚姻作為文化現象,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我們購買汽車主要受到自身需求的影響,而我們對婚姻的選擇卻很大部分受到社會環境和輿論的影響,在一個絕大部分人都結婚而且對不結婚的人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的時候,婚姻也會被動地持續下去


會的,沒有亘古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遠不變的存在;不管它是實體,還是契約。只要有生,必定有死。

所以,婚姻制度自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表明了它會有結束的一天。只是那一天是什麼時候,我不知道。


婚姻制度解體了,大家都不會被婚姻制度剝削了,解放自己了,自由了。社會和家庭必然也跟著解體。那麼人類是不是會滅絕呢。奴隸解放自己了,自由了。奴隸制解體了。但是馬上有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繼續剝削底層人民。可見如果婚姻制度解體,馬上就有新制度出來繼續剝削女性。文明是建立在剝削底層人民的基礎上的。婚姻是建立在剝削配偶的基礎上,孩子是建立在剝削父母的基礎上的。如果婚姻中的男性女性真的自由解放了,孩子不存在了,家庭不存在了,國家不存在了,人類也滅絕了。從這個角度,共產主義的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社會主義的消滅剝削,達到共同富裕從來就是一句謊言。建議大家在制度中盡量做剝削者,而不是反對制度本身。制度解體太困難,做剝削者卻容易得多


你有生之年就會看到,因為生物科技的發展,人類生育已經不需要女性作為載體。因此,我為丈母娘導致的高房價表示深深的擔憂。


最好還別解體,不然還怎麼休婚假啊


會的,但那是在未來,不過即便解體還是會有部分人群固執的維持這個傳統。


推薦閱讀: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一夫一妻多妾制或者一夫多妻制的消亡是否是一種必然?
從「朋友之死」到鄰人之愛(上)|城與邦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嗎?
假如觀測到一個超級文明對一個低級文明進行滅絕性破壞,作為第三方觀測者的人類,該如何評判這件事?
王樂樂女朋友楊青檸出軌付守東你怎麼看?

TAG:婚姻 | 家庭 | 倫理 | 愛情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