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波伏娃和薩特的「開放式」關係,你是怎麼認為的?你會想要嘗試么?

最近看了豆瓣的一篇文章《於是我是人妻了》,作者在加拿大和男朋友似乎實現了這種模式。疑惑和感慨紛至沓來。非常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如果兩個人都可以接受,也能承擔這種關係的後果,又不會傷害他人,我覺得這是他們的自由。

但不符合我的天性和責任觀,所以目前我沒有嘗試的興趣。


僅以本人公眾號一篇討論《從開放式關係到契約式愛情》的文章,回答下這個問題

(微信公眾號名稱:第三岸,微信ID:ThirdBank)

如果說,開放性關係的本質是炮友與炮友之間的多邊關係,可以不斷加入成員,關係內的個體可以隨時自由組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那麼契約式愛情的本質,則是建立在開放性關係之上,伴侶與伴侶之間的雙邊關係

契約式愛情,是開放性關係的升級。

也是開放性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固態」(穩固狀態)。

如同愛是性的升華。

性是二維的,愛是三維的。

開放式關係是二維的,契約式愛情是三維。

在不停地降維和升維之間,完成兩性關係的動態變化。

太深了太深了!

總是,這篇文章將非常深入。

灘主會帶你從三個角度,解讀開放式關係和契約式愛情這對歡喜冤家。

1.事實論證:波伏娃與薩特的「多配偶制婚姻」與契約式愛情

2.物理學【熵恆增】定律,對開放性關係與契約式愛情的啟示

3.【三體理論】對開放性關係與契約式愛情的闡釋

【從開放式關係到契約式愛情】

而在此之前,

關於多個炮友啪啪啪啪啪根本停不下來的開放性關係,

我之前發過一篇詳細介紹。

各位知友,沒事兒可以點擊補習一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k0MDIzNw==mid=2651523610idx=1sn=c2e54d9883a90239c45d27ac86d048dfscene=21#wechat_redirect

▼來,快速插入:

波伏娃和薩特,這對我特別愛舉的例子。

薩特一生艷遇不斷,波伏娃只能是其中之一。

而和波伏娃的愛情,二人都一致認為,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愛。

波伏娃在《回憶少女時代》中,提到:「命中注定能成為我丈夫的人,不能是有別於我的一類人,他既不能比我差,也不超出我許多,他保證我很好的生活,但不剝奪我的自主權。」婚姻是每個女子尋求的歸宿。

但是,薩特對她說,不要結婚,我們簽個兩年為期的協議吧。

波伏娃果然同意。這份著名的協議,就像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以及波伏娃的女性聖經《第二性》被人所提及。

協議約法三章:雲遊四海,多配偶制,一切透明。簡單說,就是靈魂緊緊相依,身體可以自由,關係要透明。

這份契約當時為期兩年,雙方分開後,保持通信聯繫,一日一信,如實講述。

雙方都遵守了這份契約,並將協議的保質期擴展為,一輩子。

二人一起共度51個春秋。1939年二戰爆發,薩特上了前線。在炮火的間隙里,薩特忠於協議,每天都給他「親愛的迷人的海狸」寫情書。

波伏娃則追隨著薩特耀眼的光芒。

當薩特啟發波伏娃:「如果你是男的,你的成長經歷就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你應該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這句話成為奠定她一生成就的《第二性》寫作的一個動機。

「人不是生來就是女人,而是後天造成的」。

這些理論在當時,可謂駭世驚俗。

儘管有契約,但是,薩特的身邊從來不缺情人。他與他的無數情人之間公開而放肆的調情與熱戀,根據契約,波伏娃應該全部知曉。由此,她的內心是矛盾的。

「我試圖在這種關係中得到滿足,但我白費了力氣」.

在薩特與波伏娃各自眾多的「偶然之愛」中,俄裔少女奧爾加顯得很特別,因為她是薩特與波伏瓦共同的情人。奧爾加十七歲那年,通過波伏娃認識了薩特。

奧爾加走進他們的生活,讓這段「三重奏」備受折磨。

奧爾加後來嫁給了薩特的學生博斯特,而波伏娃一開始就暗戀上博斯特,薩特又與奧爾加的妹妹塔尼婭開始一段情愛。

波伏娃的情事還在繼續。1938年7月,波伏娃在阿爾卑斯山腳下遠足時,她寫給薩特:「發生了一些我出發時完全沒有料到的快事——我和小博斯特已經同床共枕整整三天……」

薩特收到信後,說自己很感動。他寫信感謝博斯特使波伏娃得到雙重快樂,尤其是,她獲得了自己無法給予她的那種極大的性滿足。

伏娃與博斯特的書信持續了不到三年,如同大多數的「偶然的愛情」,有執迷,有輕狂,無疾而終。

「我非常愛M,但我現在是和你在一起」

這場契約婚姻最大的危機,來自1945年薩特的美國情事。這年1月,薩特以記者身份隨團去美國,遇上了美國美女記者多洛萊斯(波伏娃在書中稱她為M),薩特瘋狂地追求她,並獲得了美人的芳心。

波伏娃感到了威脅。波伏娃問薩特:「坦率地說,你是愛M多點還是愛我?」薩特回答:「我非常愛M,但我現在是和你在一起。」

1947年1月27日,波伏娃到美國作巡迴講座,終於見到了被薩特瘋狂愛戀的多洛萊斯。這個金髮美女,果然美麗魅惑。波伏娃的心一下子沉入深深的谷底。

2月,落寞的波伏娃去芝加哥,意外地邂逅高大的美國作家艾爾格倫。在離開芝加哥去加州的火車上,她讀他的小說,並且開始他們一生中304封信件中的第一封。

富有戲劇性的愛情開始。波伏娃與薩特都在進行跨國之戀。

艾爾格倫甚至送她訂婚戒指,希望她留下,結婚,定居芝加哥。

但是波伏娃無法放下薩特。當她告別艾爾格倫,離開芝加哥,回到了巴黎,發現薩特的情人多洛萊斯並未離開。波伏娃只好住到了巴黎鄉下的一家旅館裡,與薩特約會。

「我不能用一生去等待只能陪伴我幾個月的女人。」艾爾格倫決定與她分手。他也極其反感波伏娃所說的「偶然的愛情」。「在我們這裡,妓女們才會如此。」

儘管波伏娃徒勞地向他保證,對方是自己「唯一的愛情」,她在情書中甚至稱他為「我親愛的丈夫」,說自己是他「永遠的妻子」。

然而,不管愛情如何擊中她,波伏娃總有更高的理性堅守了這份契約。寫作,尤其是在薩特身邊寫作,以「自由愛侶」的理想姿勢,這是波伏娃一生不可動搖的選擇。

自從1929年以來,薩特與波伏娃的名字就緊緊相連。

薩特《存在與虛無》的出版,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薩特對波伏娃在思想、文學領域所起的作用更是至為重要。

從本質上說,波伏娃在薩特的私人生活和文學活動等方面密不可分。——相比婚姻,他們兩人更看重的是,自由,以及寫作所代表的生存價值,這才是這份「必然之愛「的唯一答案。

1951年秋天,波伏娃再次到美國看望艾爾格倫。艾爾格倫正和前妻復婚。波伏娃心灰意冷,回到巴黎。

1952年,波伏瓦四十四歲,結束了跨國之戀。

6月的一天,她意外地接到比她小17歲的朗茲曼的電話:「我想請你看電影。」經歷了幾場廢墟般的愛情,波伏娃掛上電話,居然眼淚奪眶而出。

朗茲曼是波伏娃唯一共同生活過的男子。哪怕薩特,他與波伏娃也只是在巴黎的旅店裡租了樓上樓下的房間,定期地住在一起,很快又分開。

波伏娃一定深深喜歡這個年輕的男子。

6年後,波伏娃50歲,朗茲曼和她分手。波伏娃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他們曾一起在歐洲旅行,年齡與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事。到時候了。

此後,他每周來看望她兩次,直至波伏娃離世。

對於波伏娃來說,與奧爾加、博斯特的愛,成就了她一生的處女作《女賓》。至於與美國作家艾爾格倫的愛,在她的《名士風流》以及回憶錄《盛年》中到處可見。

然而,對於艾爾格倫來說,這些美好的過往與私情,竟然公開發表,甚至包括艾爾格倫寫給波伏娃的信件段落,他無法忍受。事實上,當他72歲時在一個記者面前回憶此事,依然怒不可遏。——她無視他的感受,直至生命的終老,他都很難原諒她。

1981年,艾爾格倫孤身一人,在芝加哥心臟病複發去世。他的身邊卻有個開著的鐵盒,裡面竟是那兩朵乾枯的來自法蘭西大陸的風鈴草花和一大堆信件。那個遙遠的法蘭西的夏季。無法知道他對這個女人的情感。

薩特生命的最後10年中,身體很差。1971年薩特第一次中風,1973年舊病複發。從那時起,波伏娃減少了自己的寫作,每天照顧他的生活。

關於波伏娃與薩特的關係,薩特在晚年的表述是:「大部分情形下,我和波伏娃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一直都是如此。我和其他女人之間的關係,則是屬於次要的層次。」「和波伏娃在一起是生命的全部。」

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去世後,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以上大部分摘自《寫作的女人危險》,那海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連同薩特的存在主義和波伏娃的女權主義。

這段契約式愛情,卻永遠留給了後世。

兩個一生炮友和艷遇不斷,開放性關係到極致的人,

卻維持了一生的契約式愛情。

看過這個故事,你又有什麼感想?

評論里聊吧。

▼物理學【熵恆增】定律的啟示

物理學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熵。

熵是無序度(混亂度)的度量。熵較小的狀態,則無序度較小,較為有序;熵較大,則無序度較大,或有序度較小。

熵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它是一個處處都可感覺到的東西。

例如,感情關係一開始,關係不穩定,我其實只把你當炮友啊,你也和別的girl date啊。

這種非常無序,就是一個高熵狀態。

慢慢穩定,就是負熵狀態,因為變得有序了。

穩定之後,一年之癢或者隔三差五的不和諧想出軌。

總之就是戰勝不了身體和心理的喜新厭舊。想玩了,想約別人。

又開始無序不穩定。

玩膩了,卻又回歸。

熵與負熵,相對而生,不斷循環。

應該指出,向無序度增大方向過渡,是「孤立系統」內部自發過程的必然趨勢,對於某個局部系統可以發生相反的過程,即向有序度增大方向行進,那麼,它必然引起周圍更大的無序和混亂,作為整個孤立系統來說,無序度總是增加的。

感情關係的變淡或者我們常說「沒有一輩子美好完美的愛情」,其本質是:在孤立系統的兩性關係和萬物,在不可逆的過程中,一切都是從無序度較小向無序度較大方向過渡。

這時候,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概念:能。

兩人修補關係,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或者手段,其實就是能。

這裡,各位觀眾,可以理解為主觀能動性。

例如,感情關係出現問題,這需要人去挽回,比如薩特一和別人在一起,波伏娃就飛回去看他。

「能」加入進來,消解了熵。熵值變低,變成了負熵,趨於有序。

而修補和挽回,要耗費一定的精力,比如處理兩人關係的溝通中,會產生一定的廢料,即壞情緒、嫉妒等等,又反過來增加關係中的熵。事實上,感情關係中,處處都在與無序和混亂作鬥爭,那也不過是維持局部的有序和整齊,而在更大的範圍內產生更多的無序和混亂。

孤立系統中發生的任何實際過程,其能量的總值保持不變,而其熵值恆增。

一旦開放,則需要「能」。封閉系統變成動態系統,開始動態循環。

熵和負熵,在「能」的推動下,互相映照,互相轉化。

如同開放性關係與契約式愛情的循環。

不斷循環,直到生命的結束,讓這場循環終結。

引申閱讀:

從這兩個概念的建立到本世紀初,人們想信能的概念比熵的概念更重要。

有人把能量比喻為宇宙的女主人,把熵比喻為她的影子,意思是能量主宰了宇宙中的一切,因為任何過程中能量必須守恆,能量限制了過程發生的可能性,而熵不過是能量的附庸伴隨著能量而存在罷了,因為熵不過是在能量守恆前提下進一步指示過程進行的方向而已。

後來,人們慢慢轉變了想法:在宇宙這個自然過程的龐大工廠里,能量僅僅充當簿記員,它記載收支平衡,而熵起著經理的作用,它規定了整個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方法,也就是說能量僅僅表達了宇宙中的一種守恆關係,而熵決定了宇宙向何處去。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熵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灘主文科生,物理基礎薄弱。

深知用這個理論解釋兩性關係,還不夠嚴謹。

希望和各位高手能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最後的三體理論(轉自微信公眾號:導體的世界,請搜索關注)

2006年在雜誌上看《三體》連載的時候,對裡面關於三體問題的論述印象深刻:

假設有一個無限的絕對為「空」的空間

1. 在這個空間中創造一個不大的、有質量的球體,那球體懸浮在「空」的正中(對於無限的空間,任何一處都是正中),那個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作用於它,它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用。它懸在那裡,永遠不會做絲毫的運動,永遠不會有絲毫的變化,真是對死亡最到位的詮釋。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的孤獨。

2.創造第二個球,與原來的球大小質量相等,它們的表面都是全反射的鏡面,互相映著對方的像,映著除它自己之外宇宙中唯一的一個存在。但情況並沒有好多少:如果球沒有初始運動,也就是作為上帝的「我」的第一推動,它們很快會被各自的引力拉到一塊,然後兩個球互相靠著懸在那裡一動不動,還是一個死亡的符號。如果有初始運動且不相撞,它們就會在各自引力作用下相互圍繞著對方旋轉,不管你怎樣初始化,那旋轉最後都會固定下來,永遠不變。

這就是我們希望的永遠相伴的伴侶,開心嗎?

3.引入第三個球體,情況會發生令人震驚的變化。三體宇宙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三個被賦予了初始運動的球體在太空中進行著複雜的、似乎永不重複的運動,描述方程如暴雨般湧現,無休無止。

這樣似乎很好,是不是?

可是不對,如果是第三種情況,有三個或者更多的球體,那就變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自由組合的天體運動,這違背我們人類脆弱的渴望,我們仍然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和自己相生相伴的星星。

這就引出了真正的開放式關係:

真正的開放式關係,歸根結底還是兩個人的,兩個彼此互為映射的球體,這是一切的基礎。

就好像兩顆恆星,每顆恆星有各自的行星,可是開始的開始,依然是這兩顆恆星。

然而問題又來了:

兩個處於開放式關係中的人,可以和別人約會、調情、上床,但同時依然認為對方才是自己最忠誠和可靠的伴侶,這樣,對所有其餘的第三者、第四者……第N者,都是不公平的。

人家真的愛你怎麼辦?你告訴她,對不起,我很喜歡你,和你在一起很開心,可是沒辦法,我認為另外一個人才是我的伴侶。

所以開放式關係最終都會走向瓦解:要麼你更換了你的伴侶,和這個第N者在一起,回歸到兩個人的關係;要麼你狠下心來,可以隨意地捨棄其餘的人,可是這本質上還是你們兩個人的關係,其餘的人,都只是生活的點綴。

所以說,開放式關係,本質上依舊是封閉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同時還有一個衍生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對第N者心懷愧疚?覺得對他們不公平?

其實還是因爲他們是現有倫理體系之下的人,他們會要求你給他們一個結果,會不滿足於只是划過你天際的流星,因此的,你才會為給不了他們結果而內疚。

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

真正的開放式關係,只能存在於一個所有人都認同這些基本理念和前提的社會環境中,你周圍的人必須和你一樣,有對開放式關係清晰的認知和認同。

有沒有覺得,聽起來有點耳熟?

這難道不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將使兩性關係純粹是性之間的關係,無需社會幹預。

然而前提是:建立在消滅家庭的前提上,因爲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所以說,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對開放式關係的嘗試,不啻一場壯烈的社會主義革命。

那是烏托邦,是Neverland,是令人神往然而到達不了的彼岸。

好了,終於TM結束。

三個角度,都無對錯。

歡迎自行討論。

http://weixin.qq.com/r/23V9ZWrEFzdorS4G9yDJ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答過類似的:波伏娃和薩特的契約式婚姻為何那麼美滿?

波伏娃和薩特是獨特的、無法複製的一對,就連波伏娃自己也不認為她和薩特之間形成的情侶關係可以作為榜樣來效仿。

從這個個案來講,他們的契約式關係對他們自己而言是美滿的。

之前沒看「人妻」的故事,所以不好評述,剛才仔細讀了一遍,這個「開放式」和波伏娃的還是有差別的。

「依賴性」

波伏娃和薩特在事業上是夥伴關係,思想和理論上互相滲透和發展,他倆都把事業看作第一位,所以即便沒有婚姻,一樣可以緊密結合在一起。情感上薩特更加依賴波伏娃,每個迷戀波伏娃的女孩子,薩特都想搞出點曖昧關係,結果就是波伏娃幫著薩特處理」麻煩「,他倆對這些孩子們是負責的態度。

「人妻」和小安,性情相投,相處7年。他們定義的「開放」是指不想畫地為牢,不希望用婚姻束縛住對方,要充分享受戀愛的自由。他們認為只有內在的吸引,才是真正的聯接紐帶。從描述上看,他們也不知道未來的變化,有隨時準備分手的打算,還沒有建立穩定的依賴關係。

「契約「

波伏娃和薩特約定彼此之間擁有的是「首要愛情」,他們可以各自尋找愛情和性慾,享受行為的充分自主,沒有欺騙和隱瞞。兩個人長期在一起,在性方面自然缺乏吸引力,第三者、第四者的介入作為一種調劑,但始終是處於」次要「的位置。

「人妻」和小安在漫長的7年里行使過三次戀愛自由,他們的感受如何? 他們是否做到了彼此之間沒有欺騙和隱瞞,互相分享戀愛的喜悅?他們怎麼區分「首要」和「次要」關係?薩特都會嫉妒,小安不會嫉妒嗎?

」多元關係」

@Lawrence Li 提到polyamory。

polyamory 「多元關係」,通俗的講是說幾個人在一起搞,在這幾個人之中,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以上的伴侶。他們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甚至撫養孩子,他們都贊同和享受這種關係。

波伏娃和薩特搞的多角戀愛類似polyamory,經常是攪和一起的。前提是他們之間沒有欺騙,他們共同照料著這個「薩特波伏娃大家庭」。

「人妻」和小安,是各搞各的,本質還是「一對一」。

波伏娃和美國情人的那段深刻的戀情,也是「一對一」的,但差點就葬送了她和薩特的「契約愛情」。

「藏私」行為,在」多元關係「中是不利於穩定性的。

對於「一對一」的關係,沒有一點約束和底線的自由最終只會讓兩個人漸行漸遠。

那句話:當你佔有優勢的時候,請主動放棄利用優勢控制別人的權利。如果別人擁有選擇的自由,仍然選擇你,你才真的擁有他。說得不錯,我在這個回答里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愛一個人,可以給他自由嗎?。

在「人妻」的故事裡,我理解是目前還沒有足夠分量的人出現,否則他們的關係就完蛋了。

其實,這種自由的狀態,過上一些年就會厭倦。從愛到不愛,很容易,但分開確實挺難的,因為大家都習慣了對方,就這麼消耗著,是不是背離了最初設想的理想狀態呢?

「保障權益」

波伏娃和薩特的平等關係,是基於他們的事業都在蓬勃發展,是對等的。

當「人妻」年齡再大一點,如果在兩個人的角色里處於弱勢,那麼就要考慮如何保障自身權益的事了,因為太年輕,所以這些都還看不出來。

「人妻」和小安的故事,如果希望達到長期穩定,我覺著需要幾個條件:「強依賴關係」、「約定和底線」、「誠實和分享」、「保障權益」。

這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開放式戀愛 / 婚姻雖然少見,但並不限於薩特夫婦,或者說他們兩人在這方面並沒有坊間認爲的那麼特殊。這種關係在英文裏有專門的詞:polyamory。簡單來說就是開誠佈公地多 P,各方相安無事。

在 Quora 上的 polyamory 話題下有不少實例和經驗:

Polyamory - Quora


絕對不嘗試,排斥。我只是表明自己的想法,回答毫無技術含量,謝謝大家支持,請別點贊同了,惶恐不安


客氣地說,這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不客氣地說,這就是一種危險的關係。

在家裡做著我們相愛一生的夢,出門在外幹些拔x無情的事,這只是優雅的嫖娼,不是曠世的愛情。

小的才疏學淺,只論事不論人,思想家們輕噴。

眾所周知薩特和波伏娃的曠世情誼,但是波伏娃跟薩特曾經的學生博斯特的關係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給博斯特所寫的304封情書(《越洋情書》)又有多少人知曉。如果說兩個人的愛情靠著一張契約維持了一輩子而並非真心真意發自肺腑的一對一的情感,我覺得這不過是一次名利場的炒作。我們不願讓偉人落俗,我們把亂搞稱之為不受世俗束縛,對自由最崇高的敬意。我們也隨著他們的作秀精緻的裝點這場偉大的愛情。

那些涉及肉慾和愛情的多邊關係的理論終歸只是一場遊戲。那些正在踐行多邊關係的朋友,你們是不是也只是遊戲人生的玩家?


波伏娃好像後來並不快樂。

也就是說開放沒有帶來同樣的快樂。


薩特、波伏娃。。首先他們倆的共同特徵:學者、社會運動家、存在主義者。薩特拒領諾獎,波伏娃寫《第二性》,挑戰當時社會兩性關係認識,包括他們都有一定政治傾向,兩人能同時達成開放式關係的認知本就是一件看似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對於他們的這種關係,固然與他們自身的氣質,人生觀有關,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波伏娃是女權主義的先導,雖然多麗絲·萊辛就覺得女權主義是一件頗為荒謬的事,但在當時許多女權主義者眼裡,它是一場運動,有一位女權主義者就曾稱現代女性能有如今這樣的地位就得感謝波伏娃。波伏娃獨立的個人,薩特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做派等等因素使得他們開放式關係能夠得以維持。可以說,愛情、陪伴這類東西是他們自由思想的附庸,也是他們企圖實現自己自由思想的載體。他們關係的形成演進中想必也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矛盾。對於今天這樣的社會,這種關係顯得有點不合時宜,要想複製薩特、波伏娃這樣的思想也很難,也實在沒必要,感覺大多數人只是為他們這種獨立的思想,異於常人的舉動,以及一股獨立知識分子氣所誠服。


波伏娃和薩特的故事,有偶像劇的開頭,卻沒有偶像劇的結局。

普通的偶像劇的內容大致就是兩種:

1.女屌絲愛上高富帥,高富帥時間長了也慢慢愛上女屌絲,而且高富帥為了女屌絲拒絕了無數白富美。(參考惡作劇之吻)

2.高富帥與女屌絲剛開始是歡喜冤家,時間長了高富帥愛上了女屌絲,女屌絲也慢慢被打動,最後高富帥拒絕了/甩掉了白富美。

總之核心內容就是:高富帥愛上了女屌絲,對女屌絲專一,卻對白富美不理不睬。

現實則正好相反,要麼就是高富帥對女屌絲不理不睬,只喜歡白富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高富帥睡了女屌絲,女屌絲傷心,但高富帥表示不會對女屌絲負責,即使負責也不願意專一。

而波伏娃的故事,就是現實一點的故事。

女主愛上了男主,男主是個高富帥,但是和《惡作劇之吻》不同的是,薩特並不是江直樹,他不會對女主專心,不會負責,他是個高富帥,也是個好色的花心大蘿蔔。波伏娃雖然不像袁湘琴那樣的笨,也不算是女屌絲吧,但比起薩特來說,也差的很遠(畢竟波伏娃並不漂亮,薩特卻可以隨時找到更好的女人)。

如果薩特對波伏娃說:「我會對你專一,娶你,也希望你對我專一「。那結果會是什麼呢?波伏娃肯定二話不說,高興的都能跳起來。

可是現實中薩特不會對波伏娃專心。而波伏娃卻不死心,一廂情願的相信薩特是愛自己的。和現實中不少女屌絲被高富帥睡過,卻一廂情願覺得高富帥還愛自己一樣。可是波伏娃寫文章水平還是有一套的,可以自欺欺人,於是與薩特一起搞起了多邊戀。

事實上,薩特找好幾個女朋友都沒事,波伏娃卻接受不了薩特之外的男人上床。為了討好薩特,波伏娃還強迫她的同性情人和薩特上床。最後薩特對波伏娃不管不問,又要跟別的女人結婚了。

當然,偶像劇有女二號,自然也有男二號。這個男二就是奧爾格林。奧爾格林愛波伏娃,願意娶她為妻。可是男二是永遠爭不過男主的。和普通偶像劇一樣,女主會有一段時間和男二交往,但心裡惦記的永遠都是男一。波伏娃最終還是回到薩特身邊,只可惜,故事的結局並不圓滿,薩特永遠不會真心對待波伏娃。

當然,故事結束了,富有阿Q精神的波伏娃,寫下了《第二性》,把自己的悲劇硬是寫成了喜劇,她管這個叫做「女權主義」。


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很欣賞這種態度。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並不完美,我要求的並不僅僅是我愛他就好,說白了,我不夠單純。

自己很認同《於是我是人妻了》這篇文章裡面的很多觀點,特別是社會和人那裡。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自己可以嘗試,可以更純凈的只生活在精神層面。匿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不了解別人想法沒什麼可噴的,我覺得這女生很高尚。


我覺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技術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婚姻的好處主要在於降低兩人的生活成本,確保自己的子女能被"負責任"的養大。

現在一個人生活成本已不需要像古代那麼高了。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交易獲取。

子女的監護撫養也會由人口的降低漸漸歸到國家手上。(比如美國)。

女性權利的解放也要求性慾上的選擇自由。。。

so,波伏娃和薩特倆行為藝術家就像其他藝術家一樣,走到了時代的前列了。

恩,這樣。


波伏娃與薩特的這種關係本身符號化了。你又何必去可以崇拜和模仿那種符號化的性圖騰呢?你是你,薩特是薩特。做好自己比做二手薩特重要的多。對於你的愛情「薩特即地獄」→_→


男人來答一下。

我極為羨慕。先不討論性病問題,個人觀點,個人存活在世界上,除了利益,還有愛欲。人與人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你想要控制一個人的時候,你自己就已經被控制了;當你持有某種觀念做事情的時候,你自己也已經被觀念控制了。在這種關係里,人就是更為自由的存在。

但是,很可能做不到。因為只要一個人活著,擁有肉身,他就有生存欲,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穩定感,而「自由」其實多少是與這些背道而馳的。其實海狸和薩特兩人也不是特別快樂,也會嫉妒對方。


那篇文章我也看了,看到薩特和伏波娃這裡,我就呵呵呵了。別人怎麼看我當然無權,但至少個人認為這一對也不算什麼成功案例。兩人開放的關係同樣也伴隨著嫉妒和不愉快。至少我是沒辦法去嘗試,也不認同。開什麼國際玩笑?


是的 我考慮嘗試 當然前提是遇見合適的人


兩個個體保持獨立的一種共生吧


你和你所有朋友同學同事不都這樣?


不管喜不喜歡,現在我已經身陷其中了。

我是學數學的大學生,女友(姑且稱為X同學)是另一所學校里學哲學的。

稍微解釋一下專業問題。選擇數學,是因為迷上了數學的簡單直接,而非常見的「做題的征服感」。實際上我的腦子很笨,做題總是很慢而且容易出錯。但比起複雜的人世,數學實在是太簡潔、太清晰了。X同學選擇哲學,確實是出於對哲學的喜愛。她確實是想靜下心來去做思想家的。偶爾也能跟女友討論兩句哲學問題;雖然就知識水平來說確實是差得遠,但哲學的思考並不完全基於知識儲備。

這樣的配置,勉強也算得上是一對「哲學家」情侶,還算貼近薩特-波伏瓦兩人的身份。

雖然是一男一女,但我自己的性向卻十分模糊。傳統意義上來講,可以算得上是個「變態」(酷兒,queer)。另外還需要加上無性戀(不感受性吸引)。但我自己越來越傾向於不使用這種角色劃分。然而,不管按什麼標準來研究,都必須得承認X同學是個純直女。事實證明了,被X同學吸引的人性向都不明......

一寫到這兒突然覺得千頭萬緒無法落筆。先佔著地方,有心思的時候再回來梳理。


推薦閱讀:

我和我Boss,可能差了十萬個京城地頭蛇。
友誼是否存在?存在在哪裡?
書?三篇堅定自己人生信念的文字
當大學老師是怎樣的體驗?
對於23歲的女生來說,事業比較重要還是組建家庭比較重要?

TAG:哲學 | 婚姻 | 人生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