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誰知道聚光科技這家公司嗎?複雜嗎?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分析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於2002年,初創時「技術+管理」的兩人組合經過11年的時間,已發展為有8個分公司、1800名員工的規模。年營銷額從2000萬到現在的10億,發展速度引人側目。目前,聚光科技不但於分析儀器和環保監測儀器等核心業務在行業中穩居首位,而且近年來不斷涉足新興領域,在物聯網、實驗室分析儀器和環境治理等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產業生態網路。

聚光科技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創業階段,時間為2002年到2006年。該階段的前2年是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的探索。期間光纖氣體感測器(TDLAS)研製成功,該產品為國內首創。在此基礎上,於04年問世的核心產品LGA-2000激光在線氣體分析系統,更是確定了公司巨大的技術優勢,憑藉該產品在鋼鐵行業的推廣,聚光在當年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小試牛刀之後,緊接著推出的紫外可見光纖光譜氣體分析系統更是將在工業過程分析行業的領先地位牢牢穩固。

在2006年,隨著核心產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公司被評為「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100強」,聚光的發展開始走向新的階段,快速成長期。

圖1 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業生態網路

成長階段為2006-2010年。這時的聚光開始不滿足於核心領域的成功,開始大規模布局新的領域。圖1展示的是聚光科技自成立至今在各領域的業務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在該階段聚光較早地進入了一個重要的領域——環境監測。作為一個技術型企業,聚光邁入環境監測領域的第一步便是研發:CEMS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問世。並以該產品為切入點,後續逐漸向水和大氣的監測領域擴展:推出SIA水質分析和新的氣體分析產品,建立了數字環保信息系統,並且於09年併購杭州大地安科環境儀器有限公司,自此聚光提供給客戶的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設備,而是完善的環境監測綜合解決方案。

在環境監測信息系統的基礎上,聚光早在2010年就開始把握住了「環保物聯網」的概念,成立無錫聚光盛世感測網路公司,主要從事環境、安全、農業和電力等領域感測網的關鍵技術、核心部件的研究、生產及系統集成,為客戶提供環境與安全物聯網產品和解決方案。次年,聚光投資5億元在杭州建立物聯網產業化基地的舉措更可見聚光對物聯網領域的重視。

此外,聚光在快速發展期對實驗室分析和環境治理兩個領域進行的布局更能看出其決策層的深謀遠慮。涉足實驗室分析行業的戰略早在2008年聚光就已開始謀劃。一方面選定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為收購對象,開始與之接觸洽談;另一方面,不過分依賴資本運作的聚光也開始自己的實驗室分析系統的研發項目。環境治理方面,憑藉認為位於檢測行業下游的治理更具市場空間的預期,聚光開始嘗試在產業鏈上拓展自身所佔據的位置。2010年以4億元資金成立清本環保工程公司,提供廢氣VOC治理服務。

而在老的領域,聚光則繼續深耕細作。最令人矚目的是在2007年,聚光連續收購北京摩威泰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英賢儀器有限公司和北京盈安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業,分別進入石化過程分析、遠紅外分析和金屬分析領域。憑藉這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收購,聚光率先擁有了業界最全、技術最先進的方案和產品組合,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圖2聚光科技2007-2012年主要財務數據變化趨勢

隨著業務在橫向和縱向的全面鋪展,聚光的業績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從圖2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聚光的營收以每年數億元的速度提升,凈利潤也相應大幅提高,資產回報率處於峰值。

2011年4月,公司上市。這也標誌著聚光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於上述領域所播下的種子已卓見成效。尤其是監測業務,該板塊受益於從事大氣監測的子公司中科光電的成立和快速增長,和以393.75萬歐元的低價對環境監測國際龍頭荷蘭Bohnen Beheeer公司75%股權的物超所值的收購,此時環境監測已發展成為聚光最為重要的業務板塊,所得利潤約佔聚光科技總利潤的40%(如圖3)。事實上,這樁收購可以當做近幾年國內環保企業境外收購的範例。收購BB公司帶給聚光的不僅僅是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產品,更重要的是BB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全球市場的客戶和銷售渠道。即使只看交易本身,BB公司據估測14.63%的投資利潤率意味著6年不到投資就可以收回,真的是太過划算。

圖3 聚光科技各業務板塊利潤佔比

除此之外,實驗室分析業務也表現亮眼,收購吉天的當年實驗室分析儀器的銷售額就已過5000萬元,而2012年,這個數字變為了1.2億元,實現了137%的增長。目前該業務利潤已佔聚光總利潤的20%,足可謂發展迅猛。從聚光的實驗室分析新產品ICP-5000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五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2013BCEIA)上獲得金獎來看,研發投入佔總營收10%的聚光還將保持和鞏固其技術優勢。

從圖2中聚光近兩年的財務數據可以發現,雖然總營收還在穩步增長,但是凈利潤暫時出現了增速下降的趨勢,而資產回報率也處於較低的位置。這和主要業務工業過程分析和監測系統受總體經濟氣候影響有關(2012年報顯示上述兩份業務營收增長率為0.13%和-6.57%)。但有理由相信,聚光科技會在這一平穩期積極調整,在政策和經濟的利好之下,贏來新的增長期。

至今,聚光科技在數個領域都已取得不俗的成績,各業務板塊的多個增長點的存在保證企業整體的活力和抗打擊能力,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產業生態網路。縱觀10餘年的發展,聚光能夠脫穎而出的因素包括:

深謀遠慮的戰略布局:在前文對聚光發展歷程的梳理之中,我們早已對聚光科技具有前瞻性和富有執行力的戰略布局印象深刻。無論是縱向延伸還是橫向擴展,明確的戰略思路和敏銳的嗅覺決定了聚光引領者而非追隨者的地位。

以技術和創新為立身之本:在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聚光並不過分倚賴資本運作和市場運營,事實上,聚光牢牢握在手裡的240項專利和逾400人的研發團隊,及投入的每年上億元的研發經費,正是支撐其差異化創新戰略的堅實根基。

成功的併購:近年來在環保產業,併購收購已成為熱門辭彙。但在眾多的併購案中,真正能達到1+1&>2的雙贏目的並不容易。而聚光在這一點上則異常的突出和搶眼,從發展初期併購三家北京企業,之後的將行業龍頭吉天儀器納入麾下和最近對荷蘭BB公司的超值跨國併購,這些目標和目的明確的資源重組都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進入新的階段,發展戰略還將怎樣完善?將在哪些新興領域開疆擴土?又將上演怎樣的增長奇蹟?聚光的未來,令人充滿期待。

原創內容,專供知乎,謝絕轉載。


作為前聚光的員工可以告訴你,聚光科技是一家氛圍比較壓抑,領導作風比較官僚的企業。

首先加班非常多,研發人員經常加班到晚上9點,而且不給加班費,薪資待遇相對於其他公司也是偏低,所以導致離職率比較高。可以觀察一下工號,2011年上市時公司工號為06開頭,至目前2016年,工號已經到了13,但公司員工規模為3000人,可以感受到公司離職率是非常高的了。

其次,薪資待遇較低,層級分化明顯。據傳公司有員工5年認真工作未得到加薪而離職,HR在招聘時大多打壓員工工資。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歷,在公司非常難升職。

然後,聚光的團建活動比較少每個部門的團建經費為每季度每人100元。加上加班和工作壓力,很多有聚餐等團建活動。哦,對了公司沒有WiFi,很少見對吧~

最後還有說一下聚光的優點,聚光的研發流程是學習華為的IPD流程,前董事長王健為了學習,先後投資了幾千萬用於培訓學習。研發流程非常的先進 科學,也非常嚴謹。老闆的管理思維是通過強壓力不斷地讓員工挑戰自己從而達到能力提升。這樣的工作氛圍容易讓年輕人得到充分的鍛煉。聚光也有培養年輕人的習慣,現任董事長葉華俊就是校招進公司的。

綜上所述,建議如果是年輕人,在聚光呆3年左右學習聚光的精髓,如果沒有升職的可能,也可跳槽。如果是年長的人,不建議去聚光科技。

PS:希望有人力的人看到能夠和趙總 姜總建議,很多人都希望將青春和汗水奉獻給公司,但相互的公司應該給員工創造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天天壓抑著,對著電腦工作。


作為一個前聚光科技(杭州)員工,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這是一家垃圾公司。

工資低、管理官僚化、公司氣氛壓抑、領導都是以自己是官老爺的心態對待下屬的。

新人狂加班,不加班就認為你不敬業;老人不幹活,還各種績效優異、拿各種獎金。


師兄在裡面待了四年,現在是資深工程師,他說加班多,女生離職率高,管理比較混亂,有些待遇不太合理,不建議我去。。。


首先看你想進入那個部門,因為不同事業部的管理也是不一樣的。

聚光是在環保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因為這個行業屬於吃政策飯,所以聚光的銷售還是很厲害的,其實是研發,在國內同行算不錯的,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有興趣,而且想長久發展,可以先去過渡一下。

公司的管理現在是烏煙瘴氣的,因為上市好幾年了,所以部門領導都想往自己口袋。如果剛入行,推薦你去


終於離職能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勸告各位想來聚光的同學想清楚,你能否忍受壓抑的工作環境、官僚主義橫行的團隊、毫無效率的會議和長時間加班。

聚光的人員流動很大,比我前一年進公司的同事工號比我前三千,我們部門現階段青黃不接,除了工作四年以上的老人就是應屆畢業生,之前社招進來的人呆不了一周就主動離職。

管理上階級分明,老人打壓新人,時不時進行威脅,一有分歧就質疑新人工作態度,工作上領導說了算,但有問題新人背鍋。

加班比較嚴重,研發晚上九點下班很正常,很多會議和課程都排在晚上,並強制參加需要簽到。

薪資不高,漲薪別想,薪資一年一調,我還沒待滿一年,但我同事告訴我他滿一年的時候公司給他漲了500,所以現在他已經離職了。

工作更是沒什麼意思,團隊氛圍都這樣,有幾個有動力好好工作的。

以上信息僅代表我所在部門情況,但其中有些情況幾乎是濱江這塊都知道的,當初選擇聚光是以為沒有上面說的那麼嚴重,現在覺得是我當初腦子進水。


前員工表示,員工流動性很大,官僚很嚴重,薪資不高,適合養老。


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辭職,這事感覺真的很蹊蹺。現在看到的說法是為了轉型,這完全是bullshit。有誰知道什麼原因嗎?


剛拿到orfer,猶豫要不要去?給個建議,真的加班嚴重嗎?漲工資嗎


在聚光沒多久,不知道題主想關心什麼。


售後工資怎麼樣,有發展的前景嗎?


說簡單,環保行業領頭羊。說複雜,各種事業部很多,面對的客戶各不相關。不知道你想知道什麼?


推薦閱讀:

新銳|張長河:從國家隊骨幹到網路安全護法
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會是誰?
如果三星集團一夜之間倒閉,各行各業有很好的替代者嗎?
大的科技公司如何制定專利戰略?主要是法務部負責嗎?
2016年 有哪些科技酷公司?

TAG:科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