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普通話以官話為方言基礎?粵語和閩語不是更有海外影響力么?

官話為什麼會叫官話,就是國語為什麼要以官話為基礎的原因:

官話 Mandarin = Official Language/Officers Language;國語 = National Language/Official Language;普通話可不是 Ordinary Language,而是 General Language 的意思。

有圖為證:

你說說,現成的擺在那裡,為什麼還要去用某一地比較原始初級的 dialect 做官方語言呢。

至少在50年前,你說的那些地方可不是今天這樣子。再往前100年,就是文化邊緣地帶了。


一是流通性。北方人之間說話,只要說得不是太快,大家都能聽懂對方意思,去了南方有些地方……兩個縣城說話都不一樣。

二是基礎性。本朝雖然南方開朝將帥多,但是論中下層兵士,還是以山東和東北為代表的北方人多。

三是簡便性。感覺粵語很多地方跟書面文字對不上號,可能比較難學吧。

勿拍


政治原因,以北京話作為普通話,便於南北交流。古代的普通話一般都是以首都為準


題主對國外情況的理解嚴重錯誤。

國外沒什麼認知,外國人根本不知道中國人說的是什麼。你說的國外認知的廣東話,只在唐人街之類的地方有影響力。

至於現在,隨便一個地方,有影響力的就是普通話/國語。說廣東話根本沒人知道。


突然想到荷蘭人屠殺華裔就是有漢奸幫忙。蘭芳共和國各省籍內鬥也是其毀滅的一大因素。如果當年海外的福建人,潮州人,還有這裡那裡人,能團結一致,推翻滿清後南方方言就能定為國語正音了。


這裡面既有樓上諸位的政治文化因素考量,恐怕也有語言學方面的因素吧?

我記得以前有研究這方面的同學跟我講過。大概是說中國多數的方言,包括粵語,都很難直接和書面語進行對接。就是說很多口頭上可以說出來的內容,寫在紙面上是不合文理/文法的。口語和書面語對不上,難免引起一些問題。

北京官話,既因為已經有長期各種歷史原因的普及,同時首都也定在北京,再加上上面這一點。所以很容易就這麼選了。既然大家已經習慣這是官話,因為經濟和海外因素什麼的改來改去也有點過於興師動眾。

我真不是學這方面的,所以只能轉述下。大家參考參考可以,我也等等這帖有木有高人出場,可以學習一下。


為什麼呢?大家肯定很好奇,先看案例分析

  案例一

  宋詞:李煜的《浪淘沙》

  -----------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

  本人分析:全詞押韻明顯,押an韻, 但是用北方話和普通話念有瑕疵,就是最後一個字」間「的讀音很讓人感到彆扭的。 這是因為普通話和北方漢語不是古代漢語,其文字讀音早已經偏離古漢語讀音,在古漢語裡間』字是念「干」的,朝鮮語保留了極其大量的古漢語讀音,「間」字在朝鮮語里也念「干」(據語言學家統計,朝鮮語里75%以上是漢語辭彙,其文字讀音大多是古漢語文字讀音,朝鮮文字是漢字的拼音而已,朝鮮古代的唯一文字是漢字,後來才發明了拼音,用拼音代替了漢字)。在日語裡面念「刊」,在具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閩粵諸多種漢語里都念「干」。

  「人間」一詞,粵語念"yang gan(養干)", 閩語中的各漢語念「yin gan(因干)",朝鮮語里念"yin gan(因干)"

  "民間」一詞,粵語念「men gan", 閩語中各個漢語都念「min gan ", 朝鮮語里念「min gan "

  "時間」一詞,粵語念「xi gan (西干) ", 閩語念"xi gan(西干)" ,朝鮮語里念「xi gan(西干)", 日語念"ji kan(機刊)"

  ---------

  最後一句,天上人間,按古漢語念「天上 因干」,這樣,就和前面的an韻合一了,博主試著把這首詞念一遍,是不是突然感到很押韻了。

  白日依上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第二句的流"字,在北方話和普通話里都念liu,北方漢語語系都是現代漢語語系(即胡式漢語語系),樓字在現代漢語里念lou

  而「流」在閩粵漢語里念「lao",閩粵漢語被語言學家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屬於古語系,樓字在閩粵漢語里念「lao"

  看到沒有,在講究押韻的唐詩里,第二句和第四句是要押同樣的韻的,但這首詩的流和樓。用現代漢語念,讀音產生分離了,一個是liu(liou),一個是lou, 雖然有點接近,但已經出現讀音分離。

  而在古漢語里流和樓是一個音,都念lao.閩粵漢語保留了古音,流和樓是一個音,都念老"。

  --------------

  案例二:唐詩:《登鸛雀樓》

  白日依上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分析:第二句的流"字,在北方話和普通話里都念liu,北方漢語語系都是現代漢語語系(即胡式漢語語系),樓字在現代漢語里念lou

  而「流」在閩粵漢語里念「lao",閩粵漢語被語言學家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屬於古語系,樓字在閩粵漢語里念「lao"

  看到沒有,在講究押韻的唐詩里,第二句和第四句是要押同樣的韻的,但這首詩的流和樓。用現代漢語念,讀音產生分離了,一個是liu(liou),一個是lou, 雖然有點接近,但已經出現讀音分離。

  而在古漢語里流和樓是一個音,都念lao.閩粵漢語保留了古音,流和樓是一個音,都念老"。

  -------------

  唐詩宋詞應該用閩粵漢語(屬於古代漢語的活化石)來念才能還原當時創作者的原始真實話音。普通話是胡化漢語,普通話的漢字讀音,早已經不是漢唐宋時期的漢字讀音,與漢唐時期的正宗古代漢語的漢字讀音相比,普通話漢字讀音早已經是面目全非的讀音。到我博客看看語言變化歷史就知道了,在當今的中國,真正的漢語在南方,在廣東、海南、福建、江西、浙江、台灣一帶。現在的北方漢語是歷史上游牧民族佔領中原地區後漢化,學習當地的漢族人的語言,其胡語發音特徵與古代漢語發音融合後的產物,這種融合就誕生了具有極其明顯的胡語發音特色和發音特徵和方式的胡式漢語,即現代漢語。當今的漢族人不知道這個歷史,以為普通話和北方話代表了真正的漢語,其實它真的就是不倫不類的漢語(如果古代的漢族人還活著,聽了普通話和北方各種方言來後,就會這麼認為的,覺得這種胡人的所謂漢語很蹩腳,根本就不大像漢語)。事實真相是:以香港話和廣州話為代表的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而是外來移民的漢語。粵語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現在的漢族人都是移民來的。

  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話,是古代的山東齊國的漢語。後來當地漢族人移民到福建,帶去了這種漢語。

  以閩南話,台灣話為代表的閩南語系語言是古代的河南洛陽的漢語,當地的漢族人移民到閩粵台地區,帶去了這種漢語。

  用粵語和閩語念唐詩,可以解決很多在普通話念的時候出現的押韻問題。有時用普通話念唐詩、宋詞,發現一些地方押韻出現問題,以為是古人的問題,其實是普通話漢字的讀音問題,用閩粵漢語念,就能押韻

  由於躲避中原戰亂或其他原因,古代的北方中原地區漢族人大量南遷,把當時的北方中原地區的漢語帶到了原本沒有漢族人居住的廣東和福建地區,在與當地文化柔和後,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粵語與閩語(如今的粵語閩語的某些文字讀音也有被普通話漢字讀音影響而同化的成分),而古代的北方中原地區由於被游牧民族佔領,游牧民族成了當地統治者,當地漢族人處於被統治地位(比如南宋和元時代的中原地區就是這樣,當然還有隋唐前的北魏的拓跋氏鮮卑族漢化並統治中原),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後,開始漢化,學習漢語,當地的漢語被游牧民族介入擠壓後斷裂式發展,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發音特徵(比如翹舌音,漢族人的漢語在漢唐時期是沒有翹舌音的,游牧民族介入後,才出現了翹舌音,古代漢語也沒有兒化音,輕唇音f等等,另外還有很多讀音上的巨大變化,漢語被游牧民族改變了很多很多,與漢唐時期的漢語相比簡直是面目全非,由於游牧民族是北方中原地區的統治者,這種(與漢唐時期正宗漢語相比)面目全非的胡式漢語就被游牧民族作為官話在北方中原地區強行傳播推廣,當地的漢族人處於被統治地位,就逐漸被同化,胡式漢語佔領了北方中原地區。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北方中原地區的各種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而因逃難或政治原因南遷到廣東福建的中原漢族人卻倖免漢族人的正宗語言被游牧民族改變,從中原南遷到廣東福建的漢族人把漢唐時期的原始正宗漢語帶到了遙遠的南方並被他們的後代保留傳播下來了,直到今天)。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啊!

當年國民政府成立的時候,要選定官方語言啊。

當時確實是北方普通話和廣東話的人口最多。

最後投票選的時候,還是北方普通話多了幾票。

就這樣沿用了下來,所以官方的語言是現在的普通話。

不然我們現在我們學的可能就是廣東話了。


推薦閱讀:

「Mandarin」到底跟滿族有沒有關係?
不會說普通話的香港人能不能看懂普通話寫成的文章?
母語是粵語的人一般視普通話為什麼性質的語言?
普通話里沒有 duang 這個音節嗎?為什麼呢?
「承德人的普通話發音最准」是真的嗎?

TAG:普通話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