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普通話以官話為方言基礎?粵語和閩語不是更有海外影響力么?

一般來說以國外的認知還是以廣東話為中國語言的藍本。


"平分陰陽,入派三聲"的《中原音韻》是元代就刊行的,而且這本書既不是超前的幻想,也不是退後的考古作品,而是記錄當時語音的真實情況的韻書。這說明以現代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基礎的普通話基本形態至少在元朝就已經成型了。在此之後明、清兩代的官話也與此更為接近(這就是為什麼漢語普通話在海外不叫Chinese而叫Mandrain的原因)。經過明清兩代加上民國三代的積累,官話區面積已經達到全國的3/4,人口達到全國2/3。那麼很顯然,如果要把非官話類的方言作為標準語言,推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個人也不認為閩粵方言更有影響力,誠然由於閩粵人在海外人口不少,閩粵方言的確更為外國人所熟悉,但是這種熟悉是非常有限的。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講,也就是耳音熟悉,能夠讓人分辨出「這是個東方人,很有可能是個中國人」而已,根本談不到語義上的任何信息,對他們來講,說官話同樣會讓他們有這種感覺(類似於人能聽出兩種鳥叫有差異,但並不會因為經常聽一種鳥叫就可以和這種鳥交流得更好)。而真正能對理解起到促進作用的,更多的是官方正式出版的書籍和音像資料,而這些書籍一般都以官話為藍本,所以在和外國人的正式交流中,依然是官話的影響力大於閩粵方言。

參考資料:漢語簡介


廣東話和閩南語在海外盛行,是由於近代移民主要由廣東人和福建人構成。

參見:維基百科-中國移民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A4%96%E8%8F%AF%E4%BA%BA

以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約佔漢語總人口的70%。

漢語方言即存在於各個漢語使用地區的巨大的口語差異,這些方言和現代標準漢語之間有時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地理上,漢語方言的分歧很明顯。在說官話的地區,即使相隔幾百公里,一般也可以相互理解;然而在其他一些地區,相隔十幾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互相理解;甚至有在同一個城市,城南城北居民的語言不能互通的情況。但在同時,多數漢語方言卻沒有成熟的書面體系,故不同地方的人在書面上採用具有文字上的高度統一性的文言和近代白話體系,使用的民族主要是漢族。

漢語方言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即:說是「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要大過歐洲諸語,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要大過歐洲諸語(如閩語內部的差異)。但這其實什麼也不能說明,因為就像對於某些人來講1.8米的衣服太短了,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即便是1.7米的衣服也嫌長。但是沒有人會否認1.8米的衣服長過1.7米的衣。因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單獨的「語言」,但幾乎是所有的漢學家(不論中外)都認為他們是「漢語方言」。然而,誰也不會否認漢語方言之間巨大的差異性大過歐洲諸語。這主要是因為漢學家熟悉漢文化的緣故,因此我們才說「漢語方言」是「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謂」。

參見:維基百科-漢語方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8%AA%9E%E6%96%B9%E8%A8%80

我們看到北方官話,包括了除晉語區外的整個北方地區甚至還包括整個西南地區,我們通常認為是不同方言的陝西話,東北話,四川話,北京話在語言學上都被歸為官話,因為這些地區的人一般來說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但粵語一個主要的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一般只能聽懂一半的五邑話。另外,粵語內部與其他粵語次級方言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部的「勾漏粵語」,有十個聲調,有[?]、[?]兩個濁音聲母,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比較困難。

相較之下北京話普及的優勢是明顯的。

元明清三代北京都一直作為中國的首都,官話的普及與此是分不開的,但作為既成事實,我們要改變他,再付出更多成本都是不恰當的。


有句偏激的話說,語言就是擁有軍艦和飛機的方言。普通話的普及主要是政治因素。相對粵語在海外發揚光大,吳語的狀態簡直慘不忍睹。

京白僅是中國白話的一種,吳語粵語也很重要,其文化底蘊甚至超過京白。普及普通話的實施過程中對方言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個人對此非常痛心。

===

有人誤解,我明確一下我的態度。

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設置普通話,我支持。

自然推廣普通話,因此對方言造成壓力,完全可以。

但是,行政手段,強制叫停方言影視作品,叫停方言語言藝術表演,在學校中禁止孩子說方言,這違背語言發展規律。

大家都說普通話,很好。

大家都只說普通話,就太過分了!

===

有人沒有意識到普通話的缺陷和方言的價值。因此貼文一篇:

http://edu.sina.com.cn/l/2001-09-10/15808.html


廣東話?那你讓非廣東的人怎麼交流?北方方言流傳區域在國內更廣,語言畢竟是在中國說的,政策制定者是先考慮國內還是海外?東北、華北、甚至到四川都是一個方言區的,你說廣不廣?廣東話的普及程度如何與普通話比?


還有客家話!早年在海外的人口和閩語相當,比廣府人口還多。


普及普通話這是要做的,我也贊成確立一個共同的官方用語;但並不贊成打壓其他中國地方語言,畢竟這是各地文化自然而然所形成的;

個人觀點是:普通話應該普及,地方語言必須自然保留,英語應該自由學習。


廣東話在海外人數多,很明顯是因為當年廣東人出海多且相對便利,而其他地區明顯少之又少。又,他們在所在國家很會繁殖,加上多在華人社區混,所以現在海外一億會廣東話不足為奇。可想想60多年前全國能有百分之多少的聽得懂廣東話,幾個較北方省份加起來也沒幾個。這明顯是個偽命題。如果不是HK的影響,這個問題直接會被忽略。



設定官方語音,首要目的是國人、國內使用方便,降低社會運行的阻力。

為什麼要管以「在海外使用更多」來決定官方語音?題設邏輯就狗屁不通嘛


我感覺你們認為國策都是用屁股制定的。我國設定國語不首先考慮我國國情,不首先考慮本國使用情況,而是首先考慮海外情況。國內是用北方話多啊還是廣府話多啊,你用廣府話你讓客家話潮汕話怎麼辦啊!你們屁股都長到頭上了么。你們的情懷都是屎做的么。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粵語,吳語就是另一種語言,大部分中國人都在北方話語區,和普通話近。海外的華人大部分是非中國公民,根據他們的方言決定中國通用語不合邏輯。以前廣東人出國多,現在各個省都多,以前唐人街第一代移民還說台山話了,海外華人不會說中文是個大趨勢,要美國人學中文他也會選普通話


我愛廣東話,並擔心自己的兒孫們以後不會講了。

一語大統是多麼的可怕,語言文化的多樣性被扼殺,意味著思維方式的同質化。

一種語言的生命力,取決於其使用人群在政商及各藝術領域的活躍程度,

這樣看來,普通話人群基本壟斷了國內政商,同時各類藝術會漸漸敗亡,

閩南話與粵語在海外開花,其實某程度上保存了華人文化多元性的血脈發展。

但是,是否要取而代之,這也不必。和而不同,花開各枝才會繁榮。


因為外國人了解的多然後就用廣東話對么?這叫什麼邏輯。一個民族的語言更多的要從文化底蘊,精神代表,國術發揚方面來考慮,不是怎麼對外簡單怎麼來的。好比現在英語普及最廣,那麼全世界都要拿英語來作為民族語么?


語言這個東西,我覺得是要懷著極其敬畏的心情去看待的;不能像某位教授說的,說什麼話的不是人等;也不能像一位英文的老師說的世界上的語言越少越好。


四川,重慶,貴州,湖北,都是北方語系。跟普通話搭界。


因為前朝,前前朝都是以官話為基礎,省事兒。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