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者有優劣,技法也有高低?

電影《霍元甲》里:技法無高低,練者有優劣。我覺得是為了不引戰而設計的台詞。我覺得各個武種無論中外,就是有能打的有不能打的。例如:戚繼光《紀效新書》里說:「呂洪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所以我覺得:練者有優劣,技法也有高低。(非引戰,說錯請指正)有的朋友答不同的人,我的意思是同樣的天賦,練同樣的時間,不同的武術效果有高有低。實在找不到一樣的人,就找到接近的人群,比如下面的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們實力應該很接近。


當然了,技法就是技法,學了就是你的,用得好不好也是你自己的事。別人學了你沒學,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技法的問題。

練傳統武術二十年的被巴西柔術的新手打敗了,不是練二十年傳統武術有問題,而是這個人沒練過巴西柔術的問題。

在現代綜合格鬥的領域,站立,摔跤,地面三大方面缺一不可。不管你練的哪些流派,只要這些層面都有,只要練就行了。否則,如果你只練其中某個方面,而其他方面知識為零,拿練多少年在綜合格鬥里都是白搭,這就是短板效應。

再返回霍元甲的問題,電影里塑造的霍元甲四國武術高手來挑戰他一個個都打,長短兵器啥都會,那他當然有資格說這個話。

只要你的技術足夠全面,那就單純是人的問題;

如果技術不全面,那也不是你現在已有的技術的問題而是你沒學過那些技術的問題;

如果你相信只要用某些技巧就能應對所有情況,被人揍了還覺得是自己沒練到家,那更是人腦子的問題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

但是,門派是有的確高低的,因為一個門派就是限制了具體的一些技術,這些技術的多少和有效性是不一定的。所以現代格鬥界還抱著某一門派的招牌,拒絕學習更多技術,不是傻就是壞。

綜上


人的天賦和後天努力重要,方法當然也重要。

在全接觸對打中總結出來的技術,和在師徒講手中總結出來的技術,那當然會在實踐中有不同的表現。

巴柔是什麼出身?

19世紀末南美興起的Vale Tudo,那是無規則格鬥比賽,沒有規則沒有時間限制,兩個人進圍繩一個人出來。

二十世紀初,1915年前田光世將柔術帶到巴西,傳授給格雷西家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則是在無規則格鬥比賽中磨練出來的。後來為了打入北美,更是登報歡迎所有人的挑戰,打輸了的話便無法立足。

這樣的環境里總結磨練出來的技術,當然在一對一徒手搏鬥中效果拔群。

UFC舉辦,各流派的選手都來爭奪最強的頭銜,格雷西家族的小兒子羅伊斯格雷西一夜連勝三場,全部在三分鐘之內降服三個比自己更強壯的對手,最短的第二場只用了57秒,那之後巴柔幾乎成了選手們的必修課,因為巴柔的技法在各種格鬥技中脫穎而出,讓格雷西以弱勝強。

後來MMA正規化,訓練方法也一步步向科學化邁進,巴柔的技術再一次被過濾強化,現在綜合格鬥已經不再是異種格鬥比賽,逐漸變成了真正的綜合格鬥比賽,因為流派不再重要,UFC Gym 里的教練員們通過無數次的實踐與總結,從拳擊泰拳空手道摔跤巴柔等格鬥技中篩選出最有效的最實用的技術來給選手們練習,各個技術間相輔相成,單純的某一流派再也不能在MMA的舞台上獨步天下。

這就是技術進步的過程。

而在中國,散打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散打運動員在中國武術界是實戰精英的代表。

至於反面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比如什麼雷公太極,閆芳太極,馬什麼形意太極的。

那技術是怎麼搞出來的?天天手掌上下一翻徒弟就飛了,好使不好使?對徒弟好使,出了門就是挨揍。

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勸人不要相信什麼殺人拳,什麼傳簇能量神拳。

沒有那麼多人給你殺來練手,沒有那麼多宇宙給你能量毀滅,你的技術又是如何實踐,在何處磨練,又如何總結出來的呢?

想起一位老師說過的話,具體我記不清了,這是其中一句:

沒有最強的流派,只有最強的人。這句話難道就沒有自我安慰的成份嗎?


高低沒有,但是投入產出比的概念還是存在的。


李小龍:我不再相信流派了,因為我不信有中國拳術或者是日本拳術,以及空手道和柔道了,如果真的有這些流派的話,那人要有四條手臂和三隻腳,我們才可以截然不同的武術,但事實上我們只有兩隻腳和兩隻手。


謝邀。何技高何技低?直拳一定比擺拳厲害?掃腿一定不如鞭腿?

我正經學過直擺勾,你把梅威瑟找來他就是掄王八拳他都能打死我,是不是證明了直擺勾沒有王八拳好用?

打拳不是打牌,你丟一張我丟一張比點數,合適的時機使用了合適的技術,得到了好的效果,那這技術的使用就沒問題。


技法沒有高低,但技法有區別,像巴柔偏重地面的流派其技術(技巧)是要後天訓練而來的,沒人教你,普通人一輩子也想不出封閉式防守這樣的東西,更別提之後的一整套技巧。

打擊系的技巧相對簡單,掄拳頭拿腳踹都屬於人類本能,但像巴柔這種流派很多技巧都是非本能的,是需要後天習得的,一個沒有練習過巴柔的人面對一個有巴柔訓練經驗的人,一旦進入地面很多情況下是懵逼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對方下一部的目的何在,這就是會的打不會的……


一力降十慧,一巧破千斤,一勤與一巧,力巧互相輔,有力無巧終白費,有巧無勤懶落空,千斤力可得,不及運一巧,一巧雖為妙,弄巧不及反為拙,千斤打一巧,打他勤練欺竅,一巧打千斤,打他竅門欺勤。功巧勤妙練,打他金剛也難防。竅門難得,說破也不神,千斤可練,笨人也難獲,人為靈長,終非虎豹,還需一點,靈台清澈好練拳。


練者有優劣,技法也有高低.

同樣的武術,不同的天賦,練出的效果就不同,在專業的體育學裡,稱運動選材學,人的身高、臂長、肌肉面積、體重,,,,其次人的悟性和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

技法有高低,同樣一個動作,不同學識的人講解效果不同,研究深度不同,博士是什麼概念,可能就研究一個問題。同樣是拳擊運動,全國只有貴州的拳擊培養了很多高手,這就是技術,

同樣是格鬥,為什麼雷雷太極打徒弟可以,打徐冬冬就不行,不僅是雷雷的技法有問題,練法也有問題。例如,痛覺神經,人的痛覺或痛反應有較大的個別差異。有人痛感受性低,有人則高。痛覺往往伴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恐怖、緊張不安等。散打時刻刻都在實戰,痛覺也習慣了,知道痛完怎麼辦,像雷雷這樣的沒有真正實戰過的人,一但打中,痛覺神經就無法作出反應,本能的最快反應就是躲閃。

如果有一個拳手,一被擊中頭就後仰,就可以確定他的實戰概率很低,沒有經驗,那就進攻吧!

觀察下這兩人的姿勢,誰更便於進攻和穩定。誰的手更適合發力。誰的背更加緊縮,


效果高低沒法比,只有適合和不適合,你讓一個素人超級大胖子去學巴西戰舞他可能一頭栽死在地上,讓一個瘦不拉幾的初學者去學相撲可能被撞的直接進醫院,這就是不適合。技法的強弱在於使用者的身體素質和技術精不精,好比讓一個身上沒多少明顯的肌肉的素人對陣拳王,還有就是是適不適合使用者去學去練,好比讓姚明身高的人去打乒乓球,讓武大郎那種身高去打籃球,不是不能成才,但是天賦起點都不一樣,沒法比較。


武術的主要內容不是招式(技術動作),而是一整套的訓練方法,所以光看拳王爭霸賽是學不會拳擊的。當今時代,訓練方法要適應競技規則。同樣的競技規則下,誰的方法好,誰就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拳手。

相比之下,把具體的技戰術單拎出來比較並無意義。就算是被很多人吹上天的巴西柔術,現在要針對起來也並不難,因為越是「巧妙」的技術,就越容易被「巧妙」地破解,較高的容錯率導致高手也經常玩脫。而且巴西柔術特別吃經驗,從訓練效率來講適不適合作為MMA運動員的重點真得因人而異。至於柔術新手吊打XX老手之類的事看看熱鬧得了,徐XX用新學來的王八拳也能打敗某太極高手,這並不能證明什麼。


當然有高有低,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假如你生活在古代。自己都不行,創了套拳,再編點故事,糊弄幾個學生。到了現在一樣是傳統武術,一樣是民族瑰寶。


巴西柔術曾被稱為世界最強格鬥技[好像是這個說法來著]

可不是格雷西家族自己吹出來的


技法無高低,但練者不同,因為武術考驗的東西比較多,耐力呀,恆心呀,能堅持多久啊,而且對武者的骨骼很有要求!


技法有高低。

內家拳和外家拳不同,尤其是和現代西方搏擊。

不是好壞,是目標不同。西方肌肉為主,外家也是,但會帶上筋骨,內家還要全身整合。從而入手和程序都有了不同。但對傳統武術來說,筋骨是一定要有的,並且有方法。

但不能以練哪種東西來定具體人的水平,功大欺人,人家下的功夫大,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也是很可怕的。

不同搏擊只是提供路徑,具體人到哪個層次因素就多了。

這個時候來說傳統武術有些可笑,已經這麼弱了。沒見到真正武術之前,所有的都只是想像——所有的方面。從武學角度,不信傳統武術也挺好,真的內核快斷傳承了,沒機緣遇到,不如不去信。


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霍元甲真的打敗過西方大力士嗎?
華人世界拳王周比利真的能夠贏李小龍嗎?
徐曉冬功夫打假——以打假之名,行炒作之實
像吳京這樣特別能打的人進了北派傳銷會是怎麼樣一種情形?
現在大家熟知的武術流派大多其起源只能追溯到清末民國左右,那更加久遠的時候,比如漢唐,是否已形成了固定流派?有哪些流派?

TAG:搏擊項目 | 功夫 | 武術 | 霍元甲 | 綜合格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