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有壞人,一個沒有壞人的社會體系能不能正常運轉?
一種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如果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怎樣怎樣,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好。在此類句式中「怎樣怎樣」的具體內容因人而異,對某些人來說是好的東西,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壞的。但不管怎樣,說這句話的人,不管是誰,其意思等價於說:如果社會中沒有任何的壞人,只剩下好人,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好。當然,好與壞也只是這個人所理解的好與壞罷了。那麼現在的問題是:這句話是否可判斷真假?如果可以,是否為真?即如果把所謂的壞人全數在社會中清除乾淨,我們的社會是否會變得更好?
要把壞人清除乾淨,似乎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實際的清除。在缺乏一致同意的公共選擇方式——如人大投票或皇帝批紅——的條件下,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或街頭吃瓜群眾的起鬨來斷人好壞,今天我和吃瓜群眾把你當壞人清除,明天你和另一群吃瓜群眾把我當壞人清除,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叫做存在租值消散,均衡的狀態時任意個人對「退出這個社會」和「加入這個社會」這兩種選擇無偏好上的差異。這種清除顯然並不會使社會變得更好,因為加入這個社會並不比退出這個社會能獲得更多的邊際收益。
第二種是理論上的清除。經濟學家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對於一個在經濟學中摸爬滾打較長時間的人來說,碰到這種問題後的慣性思維是:先不問人好壞,僅看其行為選擇,把帳算清楚。科斯(Ronald H. Coase)就是憑藉「不問好壞」的思維,換成交易成本與外部性的概念,才寫出《聯邦通信委員會》和《社會成本問題》的。依據同樣的方法,我們不妨假定所謂的壞人,是違反了某種規則的人,不管這種規則是純粹主觀的還是成文的法律;而這種規則是個人據以將事物判定為好的標準。若上述租值消散關係的持續時間足夠長,個人對於自己是否被當作壞人清除把握不準,社會就會形成「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使得個人遵循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準則行事,放棄對他人好壞的武斷判斷,大家達成政治上的交換,約定某種客觀的規則以斷好壞,還約定了某種公共選擇機制來決定這些規則,那麼社會確實是會變得更好的——只要建立和運行這些政治制度交易成本不是高得太離譜的話。用經濟學的話說,這叫做租值消散的減少。這是一種Pareto改進,才會使得加入這個社會要比退出這個社會要有更高的邊際收益。
因此,一個不在理論上事先存在「壞人」的社會,確實是會變得更好的,因為這會使得人們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改善公共決策機制和法律條款上,增加可獲的租值。但是一個在理論上事先斷人好壞,並把所謂「壞人」從現實中清除乾淨的社會,例如文革的中國、紅色高棉,還有那種為聖戰而死可以上天堂獲得七十二處女的社會,就不一定了,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打算建立人可以在其中生活的社會,更別說讓社會正常運轉和變得更好了。因此有沒有壞人與社會的運轉和進步並無多大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有沒有大家遵守的公共選擇規則和法律協助我們正確地面對壞人——說實在,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壞人。
給@一二三四的答案做一點補充:一個人的社會是不會存在「壞人」的概念的。這個概念是一群人用來評價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的。一群人對於某種價值極端推崇,不能接受其他人持有反對意見,於是其他人成了壞人。
壞人是好人「定義」出來的。只要人類還是自私的,就一定會拉幫結派對抗搶劫其他人類(手段可能是暴力或者非暴力),然後一派稱另一派為壞人
首先我覺得用好人和壞人這種二元標籤去區分人是非常幼稚的,一般只有童話書才會有這麼黑白分明的設定。
現實中的人是複雜的,多元的,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只有好事和壞事(但很多事情的好壞其實也是很難判斷)。
敢問答主,能否摸著自己良心說,自己一輩子沒做過一件壞事?反正我不敢。就像耶穌說的,「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
嫉妒貪婪等所謂的人類原罪,是我們做錯事和壞事的內部動力,而我們身處的社會角色,很多時候又逼著我們去扮演壞人的角色。
而歷史上的好人和壞人,評價標準更是和這個人本身的道德無關,只看他在歷史上最主要的貢獻,即所謂公德。
比如朱熹、孫中山、甘地,這些偉人的私德著實不怎麼樣,再比如說王莽、李鴻章、袁世凱,都是當世的好人,私德極佳,但在特定的歷史浪潮下,成為歷史上永遠的反面教材。
好人,壞人?
如果問壞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或者說缺乏壞人社會能不能運轉。我只能說,人的對立永遠存在,北宋的變法派和保守派,南宋的主戰派和主和派,明朝的東林黨和閹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積極改革的是好人,阻攔改革的人就是封建腐朽勢利,大大的壞人。
但是真實的歷史從來不是這樣子,歷史上的那些人都談不上好壞,大家只是政見不同的政客而已,並且也不見得誰的觀點對國家就更有利。而且雙方的手段都是一樣臟,為達目的都可以不擇手段。
再說說不怕死這個事,從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國文人,不怕死的真的大有人在,希望靠勸上被皇帝剁了成就自己身後名的言官,真的比自殺襲擊的恐怖分子還多,不怕死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真正偉大的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顧個人的名譽榮辱,了卻君王天下事,捨棄生前身後名。這樣的例子很多,但我不想舉,因為他們都是壞人,而翻案太難。
最後,在現實中很多人將敵人和壞人相混淆。最典型的如三國演義,因為作者本身的敘述立場,劉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曹操就是壞人。如果十五歲之前有這樣的認知很正常,但是到了二十多歲還跟著作者一起說曹操是奸雄,那麼,回到開頭所說,未免太過幼稚了。先從神義論的問題說起。什麼是神義論呢?簡單說,就是解決這麼一個詰難:如果上帝是宇宙大總裁,並且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末,為什麼世界上會有惡?比如,災荒、戰爭、疾病、買彩票不中獎之類的。
這個問題好麻煩,讓很多哲學家、神學家撓頭。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麼世界上就不應當有惡,但是,世界上的惡切切實實地存在著呀!這種悖謬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很容易解釋這個詰難,那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上帝,就算有,祂也很可能只是一個愛開玩笑的瘋子而已,好了,問題解決。
所以問題的癥結就在於:為什麼非得把上帝設定成全知全能全善的呢?尤其是這個「善」字,完全可以設定成天地不仁,幹嘛非得扯上善呢?
這是癥結的表現一,表現二就在於:很多一神教(就比如基督教吧),如果按照基本教義,是反對設定其他玩意的,反對偶像崇拜,除了上帝,世界上不可以有其他超自然力量。但是,我們看見很多一神教的信徒都會設定有魔鬼的存在,就比如基督教教徒設定了撒旦的存在。這種對魔鬼的設定其實也就是設定了一種惡的化身。
幹嘛要設定惡呢?這不是自找理論困境嗎?哦,上帝老人家這麼厲害,為什麼還得給祂設定個對手,搞得好像祂老人家鎮不住全局似的,這種多此一舉的設定不是神經病嘛!…
誒,但是呢,我們人那,就好這口!我們就是喜歡設定個善、設定個惡,然後善和惡之間互相打架,最終拼出個勝負。看看那些電視劇和電影,總有一個鮮明的正面角色,以及一個鮮明的壞蛋大反派,正面角色毫無理由、旗幟鮮明的善,大反派也是毫無理由、旗幟鮮明地惡,有的劇作者還生怕觀眾看不懂,還給角色臉上畫上臉譜,讓觀眾一眼就看懂,哦,這是好人,那是壞人。
這種作品多弱智呀,但是,架不住我們喜歡看那!就是好這口,百看不厭!
說到這,大概可以說,為什麼世界上總有壞人了。因為我們都是觀眾,都希望劇中有一個魔鬼叫做撒旦,哪怕我們不喜歡這個角色,但是少了他,故事就不好看了啊,什麼?沒有壞蛋?老子花錢是來看文藝片的嗎?!退票!
說到底呢,我們喜歡人格化地解釋外在的事物,不喜歡天地不仁。而關於人格化,其中有一個在直觀上最打動人的因素:善與惡的二分。
所以,我們都能把一塊石頭YY出善與惡,鑒於此,把別人YY得分出個好人和壞人,這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嘛。
說到底,這是我們自己YY出來的。
.
再補充兩個相關的心理學裡面的概念吧,第一個叫做聚焦效應(spotlight effect),第二個叫做基本歸因錯誤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聚焦效應:大概就是說,別人沒像你想像那樣關注你,就比如你穿了一條超級囧的衣服走在大街上,你好尷尬,怕別人笑話,但是實際情況是:其他路人根本沒在意你,你只是太在意自己了而已。為什麼會有聚焦效應?原因很簡單:①你太在意你自己,②其他人也都最在意他自己,所以沒人像你自己在乎自己那樣在乎你。
2.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很可能是出於外在的情境因素,比如約會遲到是因為堵車,但是,我們總喜歡把這一切理解成:對方一定是這麼想才這麼做的,比如他遲到肯定是因為他討厭我,或者,樓上裝修這麼吵,肯定是因為他故意謀劃好了要打擾我讀書!……其實,同上一個效應一樣,你想多了,人家根本沒那麼在乎你..
.
你看,我們是多麼愛YY的物種呀~
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本是壞人成就了好人,一批壞人被消滅了,好人堆里自會冒出新的一批壞人。
姑且把「壞人」定義為通過損害他人利益來獲取自身利益的人。
每個人不同的生產力造成資源分配的差距,這種差距又必將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當下的社會存在這種不穩定,但也同時存在著違背公平操作的行為。當這種行為被全然杜絕的時候,社會呈現所謂的共產主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但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果實現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社會狀態,人們從事生產的動機又是什麼?
社會這個詞,和理想化永遠不沾邊。沒有壞又何謂好呢?除非所有人都一樣,但那是不可能的。
先定義,什麼叫壞人。反正資本主義是馬克思他們定義的,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其實是黑人問號臉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的結論是——『不能』。因為:有了『惡』,才有社會。
下面是我的淺見:
首先,說的宏觀一點,無論哪種普遍的哲學論點,大多同意『陰陽結合』『黑白共立』的世界觀。
有陽光的地方必有陰影,有陽光,事物才能得以滋潤和保護,有陰影,事物才能得以變異和苟活。如果只有炙熱的太陽而沒有黑夜,那麼人間則會蒸發,正義之光終究會毀滅人類的意志。如果只有黑暗,那麼人性失去敬畏過於泛濫,最終也會自身慢慢消解。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小偷就有警察,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警察是社會意志和國家力量的正義之劍,小偷搶劫犯就是壞人,也就是用來祭劍的肉,如果一把劍沒肉可砍,就要拿自己磨刀或者反傷自己了,另外一個下場時,被稱作正義之劍的國家機器、正義使者腐朽老化、最終消亡,這個時候邪惡勢力反而死灰復燃,因為這就是人性,沒有敬畏和警告,黑暗就會復甦。但是諷刺的是,因為黑暗的復甦,終究會有人馬上重新鍛造『正義之劍』。
所以說:『壞人』是正義的養料,人類意志的另一面,必然存在。
其次,再說的『自由意志』一點,大部分壞人實際上行為的本質是因為過度滿足了自己的私慾,而觸犯甚至是威脅了『公利』,才導致了懲罰之劍降臨頭頂。某種角度來講,如果你神不知鬼不覺的幹掉了一個毫無社會關係、毫無社會影響的流浪漢,幾乎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什麼,那麼,『正義之劍』則很可能懶得劈到你頭上。因為什麼?因為沒有社會影響力。然而很多媒體報道惡性罪犯的時候,都會強調『造成惡劣影響』。所以說,消滅一個壞人,不是為了消滅這個人的肉體,而是為了消滅危害絕大部分人的這種不和諧的意志。
那麼回歸話題,如果沒有壞人,那麼豈不是社會體系會變得更加和諧?我認為,如果沒有壞人,那麼也就沒有人性『陰』的那一面,那麼人性將不能稱之為人性,社會也不再是人類社會,因為人類屬性已經消解。
最後,按照西方政治學家對於國家和集體的概念的詮釋,人類是因為懼怕戰爭和互相消滅,即最可怕的狀態——霍布斯所說的『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狀態,也就是每個人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壞人的自然狀態,才建立了國家這頭巨獸保護每個人。所以可以說,因為有了『惡』,有了恐懼,才有了國家和社會。那麼,如果『惡』與壞人完全消滅,那麼還會有社會體系嗎?
可能在原始人時期就被猛獸吃光了吧
不討論什麼叫做好與壞,但是可以明確的是,至少壞人壞事的壞和禁忌這個概念息息相關。
為啥總有某些人要麼不以禁忌為禁忌,要麼明知禁忌也要突破?進而成為做了壞事的壞人?從根本上來說,人類就是一種高級動物而已。
人類個體不可能實現人人都是經濟理性人,或者人人皆堯舜。
所以,人類的本身就蘊含了壞的因素。
何況,人類出現惡人壞事,還不止僅僅是因為人類首先是一種動物。其實這個想法是我一不靠譜的老師提出來的,在此我把它擴充一下,不知道算不算的上一個思想實驗(霧):假設有一種藥劑可以提高人的倫理覺悟,簡單的說就是,打一針,你就是個好人了。————————————————————分割線,後面是我自己的腦洞————————————————————如果把這種葯製成疫苗,給每個新生兒打一針,那麼這個世界是否就會沒有壞人,真正變成和諧社會了呢?
終於看到了一個好問題。
先說結論,不可能存在沒有壞人的社會,即使出現,也不會正常運轉。
再說為什麼。
先聲明,不討論非人性原生的意識,比如民族,宗教,意識形態定義的惡(最近被舉報政治敏感太多,回答和評論被刪了很多,故僅討論人性本身,以避免聯想)。
1,社會不會沒有壞人,真的沒有的話,社會也會製造壞人。
社會本身就是為了解決衝突而存在的。壞人實際意義就是與社會化關係不相容的人。一個與任何他人都沒有衝突的壞人是沒有意義的,而對個體而言,人類和螞蟻,蜜蜂,狼不同,社會化並非原生屬性,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並沒有社會化概念,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社會化的關係大多是建立於違背個體直接利益基礎上的,社會結構本身就是這種個體直接利益出讓並獲得其他必需利益的交換總和。這種利益的交換並不對等,受到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地位等等很多因素影響。而社會本身更傾向於統計學意義的目標,對個體來說,必定出現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衝突,自然會影響與他人的利益交換關係,造成社會化關係不相容。
那是否可以製造出完全社會化的新人類?如同工蟻,只具備社會化屬性的人?答案是不可能。事實上這樣的社會學實驗做過很多,幾個兒童或幾億人為對象的實驗都做過,幾乎都不成功。而且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都發現,個體的非社會性是與生俱來的,任何對非社會性特徵的壓制帶來的都是更強的非社會性體現。
另外,不存在完全社會性的社會結構。很顯然,完全社會化的個體組成的社會無法推導出分裂的社會單元,但是,即使是螞蟻或蜜蜂這種低智力水平的社會,也不是全地球螞蟻是一家或者蜜蜂是一家,而且,螞蟻和蜜蜂的社會還會分裂成多個,蟻群之間還會發生衝突,這就說明螞蟻和蜜蜂的社會是存在非社會化特徵的,正是蟻后和蜂王為其社會提供了非社會化需求。而更高智力的人類,去除個體的非社會化特徵更是不可能的,即使去除了大多數人的非社會性特徵,仍然一定會至少有一個人為整個社會組織提供非社會性特徵,就是由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操控整個社會的惡。
同時,社會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整體利益的分配。將個體貢獻的利益重新分配給社會中每一個成員。但由於個體成員都追求更大的利益,所以個體出讓的利益不會大於社會對利益的總需求,社會對利益的分配不可能是絕對平均的。如果沒有個體與社會化關係不相容,社會也會因為利益分配的結構,製造出與社會化關係不相容的個體。
2,一個沒有壞人的社會實際結果會是沒有好人。
一個個體的人事實上存在兩個平行意義。一個是其本身的個性,訴求和真實的世界觀,另一個是社會化的個人設定。大多數時候這兩者並不是完全吻合的(當然,大多數人並不承認這一點,因為沒有人希望將自己完全沒有修飾的暴露在別人面前),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壞人,其意義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中展現的社會化自我設定都是與社會化相容的(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並沒有壞人給自己壞人的人設),但造成社會化不相容的那些矛盾並不會因此而消失,結果就是每個人的真實自我和社會化自我之間背離的更嚴重。每個個體的社會化相容,又使得社會本應該解決的利益衝突被隱藏,社會的協商機制也失效了,於是隱藏的衝突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人的真實自我和社會化自我之間都存在巨大的差別,只等到誰的社會化自我先崩塌,誰就是那個壞人。
因為人和人之間有隨機差異,而沒有機制確保不會產生壞人。
可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個繞不過的千古難題,便是如何定義善惡。自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果後,善惡便開始難以定義了。
這個問題,我會分「相對善惡」與「絕對善惡」的定義,逐步深入探討。
1. 相對善惡。
我們先假象一種情況,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人,那麼他無論做了什麼,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樣來看,我們對善惡的概念,是在兩個以上個體組成的群體中出現的。善惡是對群體中某個個體的評價。我們究竟隸屬於哪個群體,也是一個定義問題。如果將眼光放在民族的範疇,便是民族主義;如果將眼光放寬一些,把人類社會看做一個整體定義善惡,便是普世主義。如果「社會」泛指人類社會,那麼需要以普世主義的眼光討論這個問題。人類可以從直覺里含糊地得出一條原則,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便是好人;對社會有害的,便是壞人。關於「有益」和「有害」,定義起來特別複雜,這裡我姑且按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來定義。這個定義有個缺陷,過分強調社會整體的最大幸福,容易忽略了少數派的利益。但現在先不挑功利主義的刺,回到好人與壞人的定義上來。衡量標準有了,我們該如何劃一條界限,區分好人與壞人呢?我們可以嘗試列一條公式。善惡值=人對社會幸福的貢獻-對社會幸福的破壞。按公式計算平均分。那麼平均分以上的,就是好人;平均分以下的,便是壞人。等等,按這個定義,怎麼可能沒有壞人?這和考試一樣,就算班級每個人成績都提高了,但總有人會在平均線以下。除非每個人的分數都一致,不然總有在平均分以下的。即便不用這個平均分的定義,我們也有各種相對善惡的定義,一種常用的定義方式是,「比我好的就是好人,比我壞的就是壞人」,說白了就是「我覺得是好人的,就是好人。我覺得是壞人的,就是壞人。」不同人對善惡的定義方式或者有差異,但相對善惡有一個共同點。一個人是善是惡,完全取決於參照物。可能有人覺得,社會平均值是個公允客觀的尺度,只是計算公式需要某些細化和改進。這樣想其實不對,這並沒有脫離相對善惡的範疇。在奴隸社會裡,一個奴隸主對奴隸很非常好,遠遠超出當時社會平均值,便可以稱得上是好人了。但是放到現代來看,反對奴隸制度成了政治正確,會有人因為一個奴隸主善待奴隸,便認為他是好人嗎?呸,居然奴役他人,吃我三斤吐沫。社會進步了,你不進步,就會從好人變壞人。你在現今社會是個好人,但是到了百年後衡量,也許就成壞人了。在這種相對善惡標準里,我們把現在的壞人全殺了,那麼部分原先的好人,自然降到平均線以下成了壞人。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才能沒有壞人呢?想要沒有壞人,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把人類滅絕,這個不是辦法。第二種同質化,比如說神族那種將所有個體思維相連,以扼殺個性為代價,成為一個整體。我想這個比前面那個好不到哪裡去……插個話,不要因為自己按剛才的公式是個「好人」就沾沾自喜。剛才的公式沒有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即沒有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與資源納入衡量標準。我們能要求一個先天殘疾的人與一個健康人達到同樣分值嗎?將在良好教育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人和一個沒條件接受教育的人等同?這對弱勢群體太不友好了。如果將「能力越大,責任便越大」這一標準納入善惡考量,那麼知乎便從「精英平台」變成「蛀蟲平台」了。在這個原則里,越富有的人,社會責任越大,但是出於人性的自私,這個群體對社會的資源佔用和回饋不成正比……反而不及我們看不起的流氓地痞了。仇富心理,也許不完全是嫉妒,也有這種善惡標準的因素在內吧。以上是「相對善惡」的探討,探討結果有點悲觀。只要善惡是相對而言的概念,壞人就一定存在。更讓人悲觀的是,人可以隨意選取對自己有利的評判標準。假如我是窮人,我就支持「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控告富人沒有承擔足夠社會責任。假如我是富人,我就強調財富是人努力的結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我經營財富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你個窮光蛋幹了什麼blabla。如果每個人都有權利定別人為壞人,那怎麼可能沒有壞人?2. 絕對善惡與相對善惡相比,絕對善惡則沒那麼友好了。在絕對善惡之中,必須有一種「至善」的概念。我們可以用許多名詞來描述它,例如真理、天道、真神……絕對善惡之中,沒有六十分及格這種事情。哪怕做到九十分,與零分無異。只要沒有一百分,就不能稱之為善。不是善,就是惡。這種標準的意義何在呢?它是否貶低了人的善?剝奪了人的尊嚴?總之,不願意承認它存在,也不願意深入探討的人很多。這部分內容涉及基督信仰,但只在哲學範疇進行討論,沒有神學討論。提前警告,若會引起你不悅,請點右上角的叉。先以一個例子,幫助我們思考絕對善惡的意義所在。我們假設有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社會,這裡每個人都極具奉獻精神,是個沒有壞人的烏托邦,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共贏。可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突然甲發現,既然我可以搭便車,什麼都不用干,那我這麼辛苦做什麼呢?稍微放鬆一下吧。紙包不住火,過了若干時間,甲的偷奸耍滑做法被乙得知。乙感到自己吃虧了,於是效仿甲,開始混水摸魚,並且比甲更甚。後面發生的事可想而知,從甲開始,大家都開始耍滑頭。有不願意佔便宜的,但沒有喜歡吃虧的,起碼不願意永遠吃虧。若不處理這個問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烏托邦吃棗藥丸。我們可能會想,這是制度的問題,制度沒有給予甲合適的懲罰,所以才有漏洞可鑽。若是有完美的制度,便可以防止這個秩序崩潰。可是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執行制度的終究是人。若是有人鐵了心要鑽漏洞,我們又能做什麼?想想剛才提到的相對善惡,靠人來評判善惡,就是個杯具。歸根結底,人的制度無不足以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衝突。只要有私心存在,這個理想的烏托邦社會必然倒塌。那麼,人可以變得大公無私嗎?請參考上面提到的,神族的思維聯通……討論「至善」,就是要解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衝突的棘手問題。我在一開始提到,善惡是反映在群體關係之中的。若不認同至善的存在,便是認為這個利益問題無解,我們永遠無法形成「沒有壞人」的社會關係,只能在相對善惡中徘徊不前。讓我們把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假設有一個超級智能的存在,它具有無限的計算能力,它知道怎樣做才是「至善」。它可以計算出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達到至善。在它面前,一切想要混水摸魚的做法都會被識破。它可以成為善惡的仲裁者。這個超級智能,必須沒有私心,才不至於利用人類;必須全知,才能做出無誤的判斷;必須永恆不變,才不至於曇花一現;它不能被人操縱,這樣才能不偏不倚。那麼,這個超級智能,能否解決烏托邦崩潰的問題呢?恐怕一點也不能,因為一開始就會遇到問題。人們為什麼要相信這個超級智能是正確的呢?它真的全知嗎?永恆嗎?不能被操縱嗎?如果不信,為什麼要服從於它,讓它來仲裁,而不誓死反抗推翻它呢?光有「至善」,還不能解決問題,還得人們都認同這個「至善」,理想秩序才不會崩潰。如果人能夠知道這個超級智能可靠,那認同還是可以做到的。但這個超級智能的定義,決定了人不能完全了解它。若是乙比甲聰明,甲能完全知道乙所想的嗎?若是這個超級智能超越人類,人類能完全理解它嗎?不理解,為何相信?我們離沒有壞人的世界還差一步,但這一步就是咫尺天涯了。不,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相信這個超級智能。證據有限,但是已經很多了。如果它願意為人類將自己最寶貴的毀滅,那麼可以看出它沒有私心;如果它還能將被毀滅的重新奪回,可以看出它不能被操縱;如果它毀滅後可以重生,那麼可以表明它永恆;如果它不但能重生,還能成功對自己重生做出預言,無懼干擾,可以表明它全知。幸運的是,真有這事存在,它叫福音,判斷善惡的標準是愛。那沒有壞人的社會,叫做新天新地。聖經的內容遠比我所講的豐富,但因超出這個問題不予論述。除了這個超級智能,我們還有其他方法,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衝突,活在一個沒有壞人的社會嗎?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個問題下,會不會有高人給出第二條路。生物的繁殖屬性,可以看作是惡。於是,整個生物圈沒一個是善良的。
自然是崇尚力量的。你看梵高的畫,那不顧一切要迸發的生命力!
什麼是道德?只顧自己的私慾給他人帶來痛苦便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緣起在於私慾太強!私慾是自然進化的原動力之一吧。沒有這種強烈的滿足生物需求的動力,生物怎麼生存下來?食色性也!生命的代謝過程不斷地使自身的熵增大,必須要攝入負熵才能生存。這就是人要吃飯的原因,不吃飯人這個系統就要崩塌。你體驗過飢餓的感覺嗎?以前初中有一篇課文摘自傑克倫敦《熱愛生命》。
慾望也是一種有用的東西,那是生命力啊!然而怎麼疏導這股力量有關道德!道德是一種理想的社會關係。它使得人們不要相互掠奪,而要互敬互愛!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向環境索取,相互奉獻!這是一種崇高的價值!壞人不是生來是壞人,是各種環境的因素使得他們不接受這種價值觀,是他們看到他人軟弱可欺,他們被私慾的魔鬼俘虜了。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我們暫且不談善惡,只談強弱!強弱無關道德。《狼圖騰》提到狼與黃羊的博弈。狡猾的狼一晚上在不遠處守在黃羊的身邊不驚動它們。等到清早黃羊起來撒尿的時候,狼突然發動。狼本跑不過羊,然而羊憋著一晚上的尿跑一陣要尿一陣,最終被吃了。逃過一劫的羊學聰明了,以後半夜起來撒一次尿。
安樂與懶惰是生物的天性!追求安樂與懶惰亦是生物前進的動力!沒有敵人,生物會在安樂與懶惰中放任墮落而不思進取。敵我之間侵略與不願被侵略的力量甚至是互相侵略力量的相互對抗,使得生物在低水平生產力所對應的低道德水平的環境中得以強大。
我相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更需要一種相互協作,相互尊重私有,相互關愛的社會關係。同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必然帶來教育物質資源的豐富使得人們不需要相互掠奪,不願相互掠奪,從而使得社會的道德水平提高!
道德是一種社會價值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關係的改善(就是減少了壞人產生的環境因素),社會需要更多的好人,好人也會越來越多!
我不禁要問,資本家剝削工人道德嗎?在兩百年前,一個農民跑到地主家裡搶了東西是壞人嗎?你問他他可能會說,我在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憑什麼後來革命了,大家都搶了就不算壞人?忽必烈可能會說,憑什麼你們漢人就可以佔據那麼肥沃的土地?我在舉極端的例子,從而看清本質。
梵高的畫真的好!那不顧一切要迸發的生命力!唯物主義世界觀,經驗主義世界觀,沒有壞人這個東西。
可以有太陽,狗,人,生產資料,無產階級,但是沒有壞人。這題我不想好好答,我要抖機靈。
一個男人天天打老婆,壞嗎?當然。
如果全世界的男人都天天打老婆,他還壞嗎?恐怕就不好說了吧。換個說法,我們看見一個男人給他的老婆洗腳,會說,他是一個好男人。如果全世界的男人都給他老婆洗腳,他還是個好男人嗎?當我們說什麼什麼好,實際上是在表達我們贊同認可什麼什麼,是在劃定價值的邊界。假設世界上有十個人,我們說其中七個人是好的,那麼另外三個人就是相對壞的。如果有人說那三個人是好的,那麼對他來說那七個人就是壞的,如此。
你以為我是想說好壞是相對的嗎?錯,既然好壞只需要我們說說就行,那說明根本沒有什麼基礎去證明好壞的概念存在,所以,沒有什麼好壞,道德善惡,那都是人類空想的,和一句感嘆詞來的一樣毫無意義。
什麼叫沒有壞人的社會?現在的社會就是沒有壞人的,當然也沒有好人,一切都是你喜歡不喜歡,大家喜歡不喜歡而已。
不管你信不信,上面的話我是不信的,他也有很多邏輯問題,題主可以自己浮想聯翩。如果要足夠嚴格的討論這個問題,請你先定義什麼是壞人?你所指的壞人是什麼樣的?比如,到底壞到什麼程度才能稱得上壞人?
少年,你問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是異常艱深的哲學問題啊!這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是沒有定論和絕對答案的問題,真理是無窮盡的,你要上下求索不停的去探索啊!站的有多高就能看多遠,同樣一個詞同樣一句話,不同高度的人說出來的含義是不同的。馬哲要學,其他西方和東方哲學也要學,不然你鐵定被洗腦,中國教育的邏輯訓練是硬傷,大多數國人不具備基本的社會學邏輯分析能力,你要自己去學習鍛煉。
我給你點啟發吧。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是從哪裡來的?生命剛誕生的時候有道德觀念嗎?善惡觀念是怎麼起源的?是怎麼演化的?是被誰定義的?
給你一個思考這個問題的基礎。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壞人,只有相對意義上的好人壞人。人就和其他動物一樣是一個一個利己的生物體,他們在一起生活又相互博弈。存在主義說「他人即地獄」,「任何他人都是能威脅你個人利益的潛在敵人」。顏回問孔子,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孔子沒有直接回答,因為孔聖人他老人家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你們認為人性本惡或者本善都可以,我反駁不了你,但是你們都得給我記清楚了,必須承認所有人的人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你絕不能說有些人生來就是壞人而有些人生來就是好人,因為這等於承認了人類的不平等有著先天的基礎和依據。看到了沒少年?你覺得孔子很lwo逼嗎?又有多少國人曉得這已經是古代中國對人性的認識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了?以至於後來的思想家還有認為人性有善的有惡的這種思想。西方在古希臘時期和中國的認識相近,但經過了中世紀的宗教判定一切後,到了近代找到了人性相同這個基礎以後,就進入了以人的社會性去考察人性本質的研究方法中去了。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老子說,善惡是相對的,提倡善才有惡,抨擊惡才有善。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如果人知道什麼是善的,人是一定會去做的,人之所以有時候不善是因為他智慧太低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善的,因為如果他是知道的他就會認識到行善是符合他的利益的。蘇格拉底說,我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標準,我除了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外什麼也不知道,反正你們他媽的別問我了我就是什麼也不知道。基督教說,善惡由教皇說了算。休莫說,人會行善是因為人有同情心。笛卡爾說,人會行善是因為上帝在指引。康德說,道德觀念是先驗的,每個人都是先天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但在現實中好人並不能保證會有好報,你是選擇行善還是做惡全看你自己,但你要對你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到底有沒有上帝有沒有來世這個事兒還真不好說,最起碼各佔50%的幾率,事兒不大你自己看著辦吧!黑格爾說,善惡是相對的不斷演變的也是可以轉化的,以前是善的東西現在可能就是惡的,在這裡是善的東西在那裡可能就是惡的,對一個人是善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惡的。馬克思他老人家說,道德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叔本華說,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天意,嗯?跑偏了?一切都是慾望一切都是生命意志的犧牲品,活的單純一點少一點名利心就是善。尼采說,道德是弱者給強制套上的精神枷鎖。存在主義說,他人是地獄,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都不是好鳥兒。功利主義道德觀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身功利目的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說,扯那麼多蛋幹嘛?有用即真理。
那麼少年,你認為誰說的才是對的呢?不論你認為誰說的是對的,以上就是談論善惡的必備基礎,凡不具備這些基礎不以此為基礎跟你討論善惡都是自己意淫瞎扯淡。路漫漫其修遠兮,這真的是一個需要人用一生去思考的問題。
其實不只你想不明白,其實我也還沒想明白,這世界就沒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絕對想明白了。那麼既然人類現在對這個事兒說不出個究竟來,無法取得共識,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面對處理它呢?明智的做法顯然是先放下這個終極答案不去管,先做到無條件的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的對待任何一個人的人格尊嚴,這是構建社會道德秩序的基礎。這就是普世價值的真正含義,可惜啊!有很多傻缺理解不了這個問題,我在知乎上一說自由平等這兩個詞,他們就會罵我。推薦閱讀:
※金正日17號去世,19號消息才對全世界發布,那麼,18號發生了什麼?
※現代國家的主權(Authority)是否可以脫離其合法性(Legitimacy)而獨立存在?
※選舉是囚徒困境嗎?
※「主義」,是意識形態嗎?
※「機會公平」真的能實現嗎?都有哪些有助於實現機會公平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