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時期越南兵的戰鬥力有多強?
如題,看了一些回答,越南兵給我一種特別頑強的感覺,比如趴在螞蝗堆里被啃爛了身子,整個連隊隱蔽的時候輕重傷員到死都不會動一下等等。他們的裝備和作戰能力是什麼水平?
謝邀單兵素質好不等於部隊戰鬥力強分隊作戰好不等於部隊戰鬥力強大兵團作戰,關鍵在於指揮員的指揮能力、部隊的協同能力,以及最為關鍵的——重武器火力(炮兵火力、航空兵火力、裝甲兵火力,而不是步兵連那幾支衝鋒槍、輕機槍、火箭筒或者迫擊炮)。離開了這三點,你單兵素質再高,分隊再能打,也只能是單打獨鬥、各自為戰,最終必然落得一個被各個擊破的失敗命運。
1、有重點的多路進攻。越軍強調,對主要目標和重點突破方向,應集中三至五倍於敵的兵力,以達成優勢。如果兵力、裝備不充足,也要求集中二倍於敵的兵力。其主攻方向通常選在對方防禦疏忽並對整個防禦利害攸關的地方,便於展開兵力和部署多種火器;便於集中兵力攻擊主要目標,便於擴張戰果。營、連進攻通常有二至三個方向,每個方向可成二至三條兵路,但其中必須要有主要方向和主要兵路,以形成有重點的多路圍攻部署。其戰鬥隊形通常由主要進攻方向部分、次要進攻方向部分(即牽制部分)、預備部分、火力部分、潛伏穿插部分和後勤部分組成,有時還設有疑兵、打援等部分。主要進攻方向部分:連約為1個加強排(四至五個步兵班);營約為1個步兵連或者1個加強連。次要進攻方向部分:連約為1個步兵排(二至三個班);營為1個排至1個連,有時可得到火器的加強。牽制部分:連約為1個班;營通常由一至兩個步兵排,以及迫擊炮、無坐力炮組成。預備部分:連約為1個班;營為1個排到1個連。火力部分:通常由建制內和加強的迫擊炮、無坐力炮、高射機槍以及輕重機槍組成。後勤部分:主要由運輸班組成。在得到地方武裝配合時,通常擔任包圍、伏擊、攔截、阻援、疑兵或者嚮導任務。如1984年7月12日船頭地區戰鬥中,越軍356師876團在老山方向展開1個營的兵力從東西南3個方向分3路對1072高地突擊,其中則以東路為主要進攻方向。
2、重視火力準備。越軍的火力使用原則是: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各種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時準確,做到曲直、遠近、高平相結合。晝間進攻時,衝擊前通常對對方陣地進行火力準備,一般分為先期火力和直接火力準備。當分隊由暫停位置(通常距離攻擊目標1個小時行程),從多方向、多路接敵並佔領進攻展開位置時,以大口徑遠程炮兵火力進行掩護。當步兵準備衝擊時,為增強火力殺傷效果,除使用大口徑火炮和迫擊炮外,還使用無後坐力炮直接進行火力準備。火力準備持續時間不統一,有時長達數小時,有時僅二、三十分鐘。炮彈使用瞬發或者短延期引信,以達到殺傷對方人員和破壞對方工事的目的。越軍重視發揮迫擊炮的作用。其配置分散但是火力集中。每個陣地一般配二至三門炮,炮與炮間隔有時達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進行射擊。越軍強調利用隱蔽、死角把發射陣地靠前配置。離對方前沿最近時,120迫擊炮約為500米、82迫擊炮約為200米、60迫擊炮約為100米。越軍有時還用遠程火炮對其進攻高地附近的陣地或者後方進行射擊,企圖阻止對方的增援。在次要方向上進攻時,通常不進行火力準備,或只進行短時間火力襲擊即以步兵發起衝擊。夜間進攻時,通常採取偷襲的戰法,不進行炮火準備;有時在白天炮擊,當晚偷襲。
如1979年2月23日,越軍338師460團以1個營的兵力進攻我寧明縣板爛地區。在攻擊前夜即對我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炮火襲擊,發射各種炮彈4000餘發。23日發起進攻前,又對我480和544高地炮擊30餘分鐘,隨後又以遊動火炮斷續射擊約3個小時。每次衝擊除進行火力準備外,在其步兵接近我前沿時,又使用隨伴火炮進行襲擊。
3、小群多路、連續衝擊。越軍分隊進攻時,衝擊出發陣地距離對方陣地前沿通常為100至300米。火力準備結束時,步兵即以小群多路發起衝擊。當接近對方前沿百米左右時即展開成散開隊形,通常以三至五人為一組,組與組間隔為十餘米,兵與兵間隔三至五米,從多方向同時向目標衝擊。在衝擊過程中,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採取各種姿勢,時而匍匐前進,時而曲身運動,時而直身快跑,並注意交替掩護,逐次躍進。當對方火力猛烈時,則利用地形地物隱蔽,待對方火力減弱時,再發起衝擊,並使用火箭筒、擲彈筒等火器,壓制、摧毀對方前沿火力點。靠近對方前沿時,邊前進邊投彈邊射擊,殺傷對方有生力量。當衝擊受挫時,即退到距離對方前沿約一兩百米的死角和凹地里,重新組織或增強力量,伺機再次發起衝擊。如1979年2月23日,越軍316A師148團6營進攻代乃東南無名高地。從5時55分到12時6分,向我116團6連陣地連續衝擊12次,平均每半小時1次,最小間隔僅10分鐘。在兩次衝擊之間,越軍為了阻止對方調整部署,增強防禦,為其下次衝擊創造條件。有時派出少數兵力與對方繼續保持接觸,進行牽制和襲擾;有時則構築掩體藏身其中,待下次衝擊時,首先躍出,從近距離突然衝擊,使對方措手不及。還是在代乃戰鬥中,越軍於23日7時炮擊後,有幾名士兵從煙霧中躍出,突入我117團2連2班陣地,經過20分鐘戰鬥才被清除。
越軍強調步坦協同作戰。通常組成坦克、裝甲車與步兵相結合的突擊群,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護下實施進攻。坦克以引導或者支援的方法掩護步兵戰鬥,以直射火力摧毀對方的火力點,掃除障礙,步兵則乘勢迅速突入對方陣地,奪取勝利。越軍的這種打法在侵柬作戰中使用較多,如1977年12月6日,越軍步兵第1師由西寧入侵柬埔寨柴楨省時,即採用此戰術,兩天內突入柬縱深達64公里。其第1團在作戰中,由第4軍支援T54坦克12輛,M113型裝甲車14輛配合步兵戰鬥。
4、連續投入兵力,連續進攻。越軍要求在突破對方防禦前沿後,要連續發展攻勢,消滅全部敵人。為此,通常使用預備部分發展進攻,攻打下一目標,擴大戰果。兵力使用,採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的方法。使用時機則選擇在前一個目標發生動搖、混亂或被消滅時,即以預備部分迅速攻打下一個目標。當進攻部分被消耗,發展緩慢,或其兩翼、後方出現新的敵人,為了接觸所受威脅和保障進攻,可以使用預備部分消滅新出現的敵人。預備部分通常採取迂迴包圍戰術消滅敵人,或是堵頭截尾,圍殲逃敵。越軍強調晝夜連續進攻,要求「晝夜戰鬥未經結束,分隊應有積極、堅決、連續進攻,直到全殲敵人為止的精神。」如7月12日,316師174團3營進攻我那拉地區169號高地方向,在1個小時內實施了排以下規模兵力衝擊和襲擾17次,連以上規模兵力衝擊4次。在晝間進攻的基礎上,迅速組織力量,力爭在當天晚上結束戰鬥。
越軍在進攻遭到挫敗而撤退時,則以攻擊行動進行掩護。比如組織小分隊在夜間對對方陣地進行襲擊,同時搶運其屍體與傷員,並進行猛烈炮擊,企圖殺傷對方有生力量,同時造成對方以為其將要發起進攻的錯覺。在撤退中,越軍注意佔領沿途有利地形,構築工事,控制要道,以阻止對方趁勝追擊。
5、使用特工分隊進行滲透,配合作戰。越軍認為,其特工分隊比較靈活、便於機動,用於敵後破襲,配合正面進攻,可以達到出敵不意和震撼對方士氣的目的。在使用上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以特工分隊在前面開路,引導步兵行動。當步兵發起攻擊後,特工分隊便轉為伺機捕俘。7月12日越軍174團4營反撲那拉地區時,即以特工198團2營1連為先導,在步兵之前攻擊我150號、169號陣地。二是以成建制的特工營、連與步兵混合編組,以特工配合步兵的攻擊行動。三是派特工潛入對方淺近縱深,進行抵近觀察,襲擾破壞。1984年6月11日越軍特工821團分隊襲擊我2連指揮所和7月6日破襲我白石岩地區辛柏林雷達、炮兵陣地即是其中較為典型的戰例。或者是裡應外合「中心開花」,配合正面分隊進攻。四是以特工分隊在次要進攻方向上佯動,吸引牽制對方,掩護主力從主要方向突然發起進攻。
6、偷襲與強攻相結合,這是越軍在進攻作戰中最為常用的打法。其進攻通常是從偷襲開始,偷襲的時間多選擇在黃昏、午夜或者拂曉。如越軍向我3連防守的153陣地實施的22次進攻中,有10次從晚上開始,8次從凌晨1時半開始,4次從凌晨5時開始。進攻前,利用夜暗和雨霧天氣,秘密進入衝擊出發陣地(距對方前沿50—100米),不經過炮火準備,突然發起攻擊。一旦偷襲不成或者企圖暴露,即呼喚炮兵火力實施短促猛烈的急襲,迅速轉入強攻。如1984年6月11日越軍向我船頭地區發起攻擊前,即以特工821團一部潛入我陣地前待命,11日凌晨3時許在我前沿障礙中開闢通路,步兵隨後跟進,企圖對我進行偷襲。當企圖暴露後,即呼喚炮火支援轉為強攻。
主要弱點則在於:在炮兵火力運用上,多以連、排或者單炮射擊,零敲碎打,火力不夠集中,難以形成拳頭。且炮火支援不夠及時。在兵力使用上,採取多方向、多兵路,逐次增兵的方法,突擊力有限,難以形成進攻的銳勢。步炮、步坦、各兵路之間協同水平不高,火力和運動結合得不夠緊密。
防禦方面:
1、組成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越軍《步兵連陣地防禦》教範要求:防禦陣地要選擇在利於扼守的地形上,組成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連可以組成3個支撐點,其中有一個主要支撐點。在特殊情況下,連可以組成1個支撐點。從越軍的實戰情況來看,其步兵連在山嶽叢林地組織防禦時,除了連主要陣地(即主要支撐點)外,通常還有2個排的支撐點。這些支撐點,設置在既便於扼守,又能控制要道的高地上,在連防禦地域內形成鼎足之勢,能相互支援、相互策應。連主要支撐點,設置在對全連防禦起支撐作用的主要制高點上。在連、排支撐點外的有利地形上,還構築有班和小組的防禦陣地。連防禦陣地的周長通常為2.5公里,有時可達3公里以上,縱深在800米或800米以上。此外,在連防禦陣地的前方和翼側,通常設置有警戒陣地,距離連的防禦前沿一般為300至500米,有時可達1000米。為了迷惑敵人,越軍習慣於在其前沿和陣地內設置假陣地。
2、集中兵力,扼守要點。越軍指出:在防禦中部署兵力,既要形成環形防禦,又要集中主要力量於主要方向。步兵連防禦戰鬥編成,通常區分為主要防禦方向部分、次要防禦方向部分、火力部分和預備部分,根據情況還可能組織陣外活動部分。主要防禦方向部分,通常為1個排或者1個加強排的兵力,部署在主陣地上,其任務是在其他部分的協同下,積極阻擊、消耗主要方向上進攻之敵,堅守連的主陣地,同時做好支援其他部分的機動準備。次要防禦方向部分,可劃分為二至三個地段,分別由排、班防守。各次要方向部分相互配合,積極阻擊和消滅當面進攻之敵,堅守陣地,並做好機動準備。火力部分,由連建制內和加強的火器分隊組成,通常由連長直接掌握,有時以部分火器配屬給下屬分隊。火力部分的任務是以火力消滅敵人,支援各防禦方向戰鬥,支援連預備隊反衝擊,控制結合部與死角。預備隊通常由1個班至1個加強班擔任,由連長直接掌握,配置在主要防禦方向的縱深陣地內。其任務是實施反衝擊,負責防守連的一部分陣地,接替、補充各支撐點的防禦,執行連長賦予的其他任務。陣外活動部分,可單獨成立,也可由連長指定次要方向部分輪流擔任,兵力一般不超過1個班,通常派出在距離陣地前沿和一側500至1000米的地段上,佔領有利地形,構築必要的工事,並與當地武裝配合作戰。其任務是襲擊集結或開進之敵;擔任戰鬥警戒,迫敵提前展開;破壞交通,布雷設障,遲滯對方行動;在敵突破防禦後,襲擊、伏擊對方後續梯隊、指揮機關和後勤分隊。
3、利用有利地形,構築多種工事。越軍在山嶽叢林地組織防禦,主要依託險要地形和天然洞穴,構築各種工事。凡是屬於要點的土山和土石山,一般在山頂或靠近山頂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構築土木質地堡、掩蔽部、A字形工事或萬字形打防結合的工事,其堅固程度能抗住155毫米榴彈炮的直接命中,並用塹壕、交通壕、掩壕與地堡、掩蔽部連接。山麓前沿的工事比較簡單,一般只挖有散兵坑和斷續塹壕、交通壕。在靠近交通要道兩側的要點,則構築有比較完善的野戰陣地,有多層、環形工事,有的還構築有坑道和永備火力點。在喀斯特地貌上,則重視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穴、石縫,作為掩蔽工事和火器發射陣地。注意利用山嶽叢林地的地形和植被特點,對工事進行嚴密偽裝,並構築假工事和假火力點,特別是暗火力點,不易被觀察發覺。越軍教範要求連陣地構築必須具備以下六性,即「戰鬥性、堅固性、機動性、連環性、險要性和突然性」。其野戰防禦工事多為土木質結構,具有中等抗擊程度,一般能做到堅固、低下、掩蓋多、偽裝良好,戰鬥、生活兩用,防禦與阻擊、伏擊相結合。
根據我軍1979年繳獲的越軍文件,其1個連支撐點陣地,除塹壕、交通壕外,第一步要求最少構築16—18個A字形掩蔽部(平均每班1個,最後要求每戰鬥小組1個),4—5個觀察所(連部與各排各1個),2—4個無坐力炮陣地,3—4個迫擊炮陣地,12—16個輕重機槍射擊工事,9—18個火箭筒射擊工事,36—72個衝鋒槍射擊工事
4、以多種火器,組成綿密的火力配系。越軍在防禦作戰中,尤其重視對火力的組織和運用,強調曲直、遠近、明暗相結合,正面射擊和側面射擊相結合。
有重點的配置火器,集中火力於主要防禦方向上。連、排支撐點的火器配系,除了要求能射擊來自各個方向的敵人外,還強調要重點控制便於進攻方接近的地形和道路,構成嚴密的火力控制區。因此,在主要陣地和主要防禦方向上,配置的火器較多。營加強給連的高射機槍和迫擊炮多配置在連的主要制高點上。主要方向上的排陣地,通常配置有上級加強的重機槍、火箭筒和無坐力炮。高射機槍和高射炮多配置在高地頂端附近,迫擊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頂的反斜面上,輕重機槍多配置在山腰附近,火箭筒和無坐力炮主要配置在靠近道路、谷地兩側的山麓。在越軍的輕武器中,M79擲彈筒射程31—400米,一人帶彈20—30發,在塹壕內遊動射擊,可以彌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隙,威力與手榴彈相近,對步兵威脅較大。
根據火器性能,組織多層火力。越軍的連、排火力配系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步兵火器和反坦克火器,利用山腳的竹林、草叢、亂石堆等構築掩蔽工事;第二層為輕重機槍,利用半山腰天然洞穴或者石縫、灌木、草叢等構築發射陣地;第三層為高射機槍、高射炮和迫擊炮,配置在鞍部和山脊上。每層相距數十米至數百米。當對方進入上述火器有效射程時,即從不同距離上進行打擊,形成多層火力。如1979年2月18日,我邊防14團10連進至761高地北側800米凹部時,遭到越軍炮火和高射機槍火力阻攔,傷亡數十人才得以通過其火力封鎖區,其餘一部被迫撤回。又如我110團2、4連,自谷柳後山264高地向越軍332高地主峰攻擊前進,在其陣地前500米的一片開闊地上,遭到332高地高射機槍、重機槍火力壓制,進攻一度受阻。越軍還強調在近距離上殺傷對方,通常在防禦前沿2、300米距離內,以輕機槍、衝鋒槍和槍榴彈組成密集火力,抗擊對方的衝擊。如1979年2月17日,我雲南省軍區獨立師3團7連進攻平頂山陣地2號高地,當接近越軍前沿20米處時,遭到2、3、4號高地火力突然猛烈射擊,傷亡近20人。為了加大火力密度,高射機槍和重機槍也常常進行近距離射擊,殺傷接近其防禦前沿的敵人。
利用地形特點,組成交叉火力。越軍利用配置在防禦地域內各個高地上的火器,從多個方向進行交叉射擊,特別是在便於對方接近的地段,組織正面、側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敵。如我118團1連1排2月17日夜攻打小曹東北1號高地時,遭到周圍越軍高地火力側擊3次,衝擊受挫。又如我149師446團2營在4號橋地區遭越軍阻擊,同時被南側威龍松越軍高機側射。
利用隱蔽地形,設置暗火力點。越軍強調「精心設置暗火力點」,通常設置在既便於隱蔽,又便於發揚火力、控制要道的樹(草)叢、石縫、岩穴等地方,並注意偽裝,不容易發現。通常明火力點先射擊,暗火力點待對方進至附近時才突然開火,而且多行短點射,不易發現。如我149師446團3連3月2日進至4號橋地區3號陣地,遭越軍1個暗火力點殺傷近10人。由於該火力點位置低下,堅固,先後打了15發火箭彈也未能將其摧毀,直到11時10分才以坦克炮將其打掉。
5、周密設置各種障礙物。越軍重視對各種障礙物的設置,用以阻斷交通、阻止和遲滯對方進攻,摧毀其坦克、裝甲車及其他車輛,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連設置的障礙物以地雷為主,以鐵絲網、竹籤、陷阱、壕溝、鹿砦為輔。要求障礙物設置要有重點,充分利用地形,並與火力緊密結合。
在防禦前沿和敵坦克可能接近的道路,設置反坦克雷場。雷場縱深可達50至100米,雷距一般為2至4米;在反坦克雷場前沿,設置防步兵地雷。在狹窄地段構築防坦克壕,寬在4至6米,深2米。在防禦前沿和便於對方接近的道路,一級陣地結合部、死角等地,布設防步兵地雷。還常常採取雷群與雷場相結合,以雷群為主,由數個雷群梯次配置,構成雷場。雷群的間隔多為4至5米,雷距0.8米,密度可達每米正面3枚以上,最大密度可達15枚。越軍的防步兵地雷多為壓發和絆發裝置,還有定向雷、跳雷等。在草深林密處多為絆發雷,草木稀疏處多為壓發雷,有時則混合布設。地雷對步兵的威脅極大,如我41師123團進攻孟康地區1227高地、1372高地西南無名高地時,衝擊中觸雷傷亡51人,影響了部隊戰鬥。而126團在滿鎂戰鬥中,觸雷傷亡佔總傷亡的20%。
6、憑險據守,善於襲擊、伏擊。越軍利用山嶽叢林地易守難攻的特點,在對方攻擊時,依靠工事和火力、扼守要點,頑強抵抗。對主要陣地,乘對方立足未穩或者進展困難之際,適時組織力量,在火力掩護下實施反衝擊。越軍重視陣地內兵力、火力的機動。當對方接近時,配置在前沿的少數兵力首先射擊,遲滯其進攻,同時向主陣地報警,並適時撤回到主陣地。越軍士兵一人能使用多種武器,並善於在陣地上利用隱蔽地形和工事,適時變換射擊位置。為了盡量提高火器的殺傷效果,還經常採取將對方放至近距離突然開火的打法。
越軍強調伏擊和襲擊對方的穿插迂迴部隊,並常以特工隊、民軍配合進行襲擾。通常利用夜暗或叢林為掩護,在隘口、狹谷、主要通路兩側的險要地形設伏,隱蔽待機,當對方進入伏擊圈後,堵頭截尾,在近距離上突然開火,打了就跑。如1979年2月18日夜,我121師預指率362團3營、師後勤前梯隊、362團後勤梯隊由那黃返回通農途中,在魁剝遭到峽谷兩側越軍火力襲擊,混入行軍隊列的越軍特工也趁機開槍投彈,共傷亡300餘人(其中民工200餘人)。當無力抗擊對方強大攻勢或者遭到包圍時,越軍即分散轉移或者潛藏,化整為零,與民軍相配合,襲擊對方後續分隊、機關和零散人員,或者轉移到縱深陣地、後方的指定位置重新集結。
主要弱點是:在戰術思想上,依賴火力和工事,消極固守,頂得住就頂,頂不住就後撤、鑽林進洞或者退守坑道,不善於組織兵力進行反衝擊;防禦間隙大,翼側暴露,利於對方側後攻擊和穿插分割;在兵力部署上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和機動兵力,分兵把守,各自為戰,互相之間的協同和支援較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不失為一支英勇頑強的軍隊。基層官兵普遍實戰經驗豐富,單兵戰術素養很好,戰術上狡詐多變,尤其擅長游擊戰和分隊級作戰。
越軍善於依託要點設防,利用地形將山地和平地結合起來,陣地設置虛虛實實,偽裝能力很強,常誘使對手上當。
越軍善於根據防禦任務和地形特點構築不同類型的工事,陣地分層和火力配系比較嚴密,從而組合成縱橫交錯的支撐點式環形防禦體系。
越軍的戰術方法靈活,長於遠距離火力壓制、近距離突然開火、陣地前設伏、以小股兵力主動出擊及對敵翼側進行伏擊和襲擊。在防禦上注重將依託要點堅守、充分運用火力、頑強爭奪要點、陣地失守後分散潛藏堅持周旋等手段結合起來。
越軍士兵普遍能使用多種武器,經常是一人多件武器,分散設置,獨立作戰。其射擊技術良好,戰場經驗豐富,短點射多,打幾下換個地方,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自己,發揚火力,同時避免招致對方的火力打擊。
越軍在山嶽叢林地帶行動敏捷,戰術動作靈活,衝擊快,撤退也快。戰鬥時機警果斷,守衛陣地時抵抗頑強,後撤時邊打邊跑,不好跑時迅速分散,散不掉時就地躲藏,躲不了時易容變裝,善於化整為零,化軍為民,有較強的野外生存能力。
越軍善於游擊作戰,機動能力好,常以冷槍、冷炮襲擾對方,獨立戰鬥能力強。
越軍善於布雷設障,手段繁多,花樣翻新,令對手防不勝防。
越軍搶救傷員、掩埋屍體動作快,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敵方的士氣。
面對中國軍隊的大兵團作戰和優勢炮火,越軍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點,如害怕密集炮火打擊,在炮火打擊下常會鑽洞、潛伏或逃散;害怕側後遭到攻擊,當發現對方實施迂迴的企圖,即搶先奪路而逃;畏懼短兵相接,不敢打近戰、白刃戰;害怕對方偷襲和堵路;作戰意志有時不強,遭到攻擊時會很快撤守陣地等。
總的來看,1979年之戰時的越軍,在戰鬥中表現出的技戰術水平還主要是游擊戰性質,雖然單兵戰鬥技能很好,但形不成有力的拳頭,無補於大局。越軍表現出的戰鬥意志也並不強於中國軍隊,甚至還不如抗美戰爭中的老一輩越南軍人更加勇猛頑強。這可能是因為參加1979年之戰的越軍大部分為地方部隊、公安和武裝民軍、衝鋒隊,正規化訓練差,游擊習氣嚴重,因而表現並不是很好。越軍的主力作戰師當時大都在柬埔寨戰場和二線作為預備隊,少數投入實戰的如第3師、316A師,其表現就好得多,倒是和中國軍隊打了幾場硬碰硬的正面攻防惡戰。
到了後來的兩山輪戰時,越軍的兇猛頑強勁頭又上來了,如1984年收復老山之戰、7.12之戰,1985年1.15之戰、211高地戰鬥等,都是反覆爭奪的惡戰,贏得了對手的尊敬。這也是因為參戰的多是越軍主力作戰部隊。由此可見,僅以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越軍的表現來評價整個越南人民軍,也並不是很準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不知道網上的松毛嶺戰役有沒有誇大戰果。。。
1984年7月12日日,越軍擬動用6個團的兵力對中國陣地發起衝擊,於凌晨潛伏於陣地外,中國炮兵通過預判於凌晨3點對陣地前沿500米進行了預判性質的火力覆蓋和照明彈偵查,炮兵與前沿步兵哨均未發現異常。。。然而中國炮兵所覆蓋的區域正是越軍潛伏區域,據戰俘交代當場炸死了兩名營長,士兵傷亡慘重,但仍然保持無線電靜默,傷員無一呻吟。
越軍於凌晨5點發動衝鋒,於陣地前沿200米處被中國炮兵封鎖,但越軍命令仍是繼續衝擊,最終越軍陣亡3700餘人。。。
想想都知道,中國炮兵已經在陣地前形成了一個火牆,越軍衝鋒士兵真的是直接往火牆裡面沖,你說英勇么?潛伏的時候營長都炸死了,還沒亂,部隊傷亡超過40%,傷者不出聲響,按原計劃準時發起進攻,你覺得怎麼樣?
說實話,我感覺越南這些指揮官對不起這些英勇的士兵。我感覺「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不錯,放到戰場上,士兵一個個英勇無畏,聽從指揮,不怕死,結果指揮完犢子。。。世界第三!可惜誰也不知道第一第二是誰!
不提文化素養和裝備操作技術,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越南單兵戰鬥意志和抗美援朝時候的志願軍差不多。但要記住一點,中國派到越南前線的很大一部分是新兵,主力精銳那時候都得防著蘇聯的。作戰經驗不足是導致中國軍隊傷亡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差不多世界第三吧
不提別的,就說我服役時的某師,現在是某摩步旅,上越戰,傷亡率60%
恩,世界第三。然後碰到了打遍前十的兔子。
越南人不好戰 但是骨子裡非常善戰 記住 是「非常」!越南就是翻版的廣西狼兵 越南老一輩有句話「寧打解放軍,不碰廣西兵」
越南當時也是全民皆兵,我們也有指揮失誤,傷亡還是比較重的
畢竟越南和美軍打了那麼多年仗
推薦閱讀:
※1979年中越戰爭中國軍隊為什麼不進攻河內?
※2018年,世界海軍將會增添多少新成員?
※中國第二艘自產航母,會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航母的山寨?
※關於志願軍38軍14小時疾行70多公里前往三所里切斷聯軍撤退路線的前後是怎麼樣的?
※中越戰爭中國到底深入越北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