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有沒有和中越戰爭一樣雙方都宣布自己勝利的戰爭?
判斷勝利與否,唯一的標準就是有沒有達成作戰目的。1979年的中越戰爭比較特殊。我國雖然是進攻作戰,但是是屬於懲罰性質的有限戰爭,並沒有當佔領軍的企圖,所以在實現了攻克老街、柑塘、高平、諒山,摧毀越北防禦體系和軍事設施,殲敵5萬餘人的既定決心之後即撤軍回國。而越南作為防禦一方,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國土上沒有敵人了。所以哪怕解放軍是主動撤退,他也可以宣稱自己勝利了。注意,所謂通過出兵,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是完全錯誤的看法!
以鄧為代表的毛後時代領導人在研究對越作戰的同時,也在為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準備。對內要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必須顧及蘇聯的反映,當時的戰略格局是「螳螂(越)捕蟬(柬)黃雀(中)在後彈丸(蘇)在手」互相牽制,大家心照不宣;加上4月後越南進入雨季,更加不利於作戰行動。因此,無論是國內建設的需要還是蘇聯威脅的存在還是戰場環境因素,都決定這隻能是一場短時間、淺近縱深、有限規模的有限戰爭。時間短、縱深有限,位置偏北,對河內不會形成實質威脅,動搖不了越南當局侵佔柬埔寨的決心。柬埔寨當然希望解放軍能夠給越南以深入的實質的打擊,但中國予以其大規模的物資支援,對越作戰停留在「教訓」、「懲罰」的程度,柬埔寨也只能表示理解。所以中央軍委沒有什麼圍魏救趙,逼迫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的目標在裡面。眼睛是放在越北,出兵懲越,對柬埔寨是一種戰略上的呼應、牽制。越南當局和越南軍方也不是傻子,其對國際局勢和中國軍事行動的判斷基本準確,斷定中國如果出兵,只能是速戰速決。
雖然中央軍委並無此目標,但越軍為了確保河內,加強北部邊境防禦,3月就把侵柬主力第2軍調回北方,304師駐諒江縣、306師駐陸南縣、325師駐陸岸縣,並新建第5軍、第6軍、第7軍、第8軍。戰後更是將軍隊主力集中部署於北部戰場,重點加強北部一線防禦。使北部兵力常年保持占軍隊總兵力的60%,一線兵力佔北部陸軍總兵力的60%,加快改善北線軍隊集群的武器裝備,頻繁舉行戰略性防禦演習及軍隊各級防禦作戰訓練。中國通過1979年還擊作戰和80年代牽製作戰,吸引了越軍60%的兵力,這個效果難道還能說差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戰爭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場戰爭有可能雙方都打成了戰略目的,那雙方都認為自己勝利也沒什麼問題。
朝鮮戰爭的情況比較類似。中朝方面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最後簽署了停戰協議,沒有勝負方。雙方簽署停戰協議的原因正是戰略目的都已經達到,沒有必要繼續戰爭。中國一直以來宣傳打贏了朝鮮戰爭,美國方面也從未說過美國戰敗。
雙方在戰略上都達成了勝利,中國成功嚇阻了美國,阻止他將朝鮮半島全部收入囊中,以及更進一步侵犯中國主權。美國也同樣實現了戰略目的,在遠東扶持了另一個親美政權並駐軍。所以說,朝鮮戰爭也可以說是一場中美雙方都勝利的戰爭。
但是對於朝鮮的金日成政權和李承晚政權,他們都是這場戰爭的輸家,因為戰略目的沒有達到,雙方都沒有統一朝鮮半島,解除對方的軍隊和政權,他們都失敗了。文登玉碎戰。
朝鮮戰爭。
中國抗美援朝,新生的共(xiao)和(diao)國(si)把最強大時期的美軍從中朝邊境推回三八線,保護了"社會主義兄弟"朝鮮,達到了戰略目標,怎麼可能說中國沒有贏?
美國援韓抗朝,美國加入戰爭就是防止歐亞大陸東側徹底赤化,美軍把人民軍從幾乎朝鮮半島的最南側推回了三八線,保住了歐亞大陸東側的"自由世界"橋頭堡,難道美國爸爸沒有贏?兩伊戰爭
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第一次)丁酉再亂(第二次),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の役。此戰前後歷時6年,對東亞格局帶來了巨大變動,而中日朝三方皆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在宣傳口徑上更是大不相同。
(手機碼字,就不長篇大論了)各方態度:
中國:此戰在中方口中不過是一次簡單的戡亂戰爭,史書所述簡單寥寥,前後兩次入朝,第一次4萬,第二次依次增兵,最多時達到了10餘萬。在戰爭中,挫折是有的,隊友是豬腦子的,敵人是殘暴的,勝利是重大的。與之相對的,明朝廷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西北與西南的亂局上。朝鮮:由於腐敗的封建李朝和無能的李日公(這個字實在打不出來,意思到了就行),導致官軍連戰連敗,八道丟了六道半。後來在英明的光海君的領導與英勇義兵的戰鬥下,帶領拖後腿的明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日軍,如果忠武公沒死,定可腳踏對馬島,活捉茶茶醬(誤)。但衛國戰爭的巨大勝利直接打擊了豐臣的統治基礎,並導致了豐臣氏的滅亡。
日本:這是豐臣秀吉個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並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爭,與日本國無關。在戰爭中,日本名將所向披靡,前後斬殺明軍超過50萬,只因豐臣秀吉的去世而不得不倉促撤兵。但沉重打擊了明朝與朝鮮,直接導致了明朝滅亡與丙子胡亂。有啊,古印度和古希臘都說自己打到對方哪裡哪裡了,結果只是議和。
古波斯人統治印度西北部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來自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地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希臘人起義,經過7年的鬥爭,將馬其頓——希臘駐軍全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公元前305年,繼承了亞歷山大的亞洲領地的塞琉古一世率軍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迫使旃陀羅笈多回師與其決戰。關於這場戰爭古印度人和古希臘人中有著不同的說法。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羅笈多徹底打敗了塞琉古——希臘人的軍隊,奪取了現今帕米爾高原西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臘人求和。而在古希臘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華氏城,印度人再也無力支撐。不管怎麼說,在前302年,雙方達成了和約,塞琉古承認旃陀羅笈多對北印度的統治,並將一個女兒嫁給旃陀羅笈多,以換取印度人送給他五百頭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對埃及的擴張。和約的簽訂確立了孔雀帝國的大國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派出了常駐使節。沒有人提朝鮮戰爭嗎?中美朝韓四方都堅稱自己戰勝,迫使對方簽訂停戰協議(甚至韓國沒有簽字,認為自己應該可以贏得更多,法理上講韓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中法戰爭?……
清朝福建水師團滅,陸戰小勝大負
還宣稱「乘勝求和」好巧,中法戰爭的爭奪要點也是越南交戰雙方同時宣布自己勝利的情況歷史上非常常見。實際上一般只要戰爭結束時雙方中沒有任何一方明顯吃虧,那雙方之後就都有很大可能聲稱自己獲得勝利,哪怕雙方各自的主要戰略目標均未實現而且損失慘重。畢竟認輸在哪裡都是丟人的事情,有一絲機會不認當然就不會認。最近的例子比如兩伊戰爭。
日德蘭海戰
1953 朝鮮戰爭1962 中印戰爭
公元前435年古希臘的科西拉戰役,這是後來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朝鮮戰爭也算都勝利了,畢竟都想消滅對方而且都沒消滅掉。
其實我有個思路:看戰後哪一方依然深恨著對方,基本就可以判斷那方是失敗者。你看現在俄羅斯對德國心態還是不錯的。我們雖然還算戰勝國,但對日本還是耿耿於懷,當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反省態度,但當年抗日戰場上的巨大劣勢不能不說也是一個原因。回到越南,越南人恨我們之入骨,不正說明當時打擊之有效嗎。
雙方宣布勝利我第一反應就是日德蘭大海戰,不過真正誰勝誰負大家也都看得出來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你們還把不把棒子和思密達放在眼裡!?
克里米亞戰爭
越南這個勝利有點慘。抗美援朝也是吧。
推薦閱讀:
※臉書重塑政治——社交媒體影響下的新政治文化
※唐宋時期到底是怎麼喝茶的呢,想知道點茶法的流程?
※歷史上有沒有傀儡國或扶植上台的政權逆襲成功的事迹?
※舊影瑣憶·英國王室在美國
※唐建築和清建築風格是不是有很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