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兩種理論,一說沒有找到的不能說明他不存在,一說找不到的就說明他不存在,如何理解?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題目,把它轉化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探究。(題主主要更多是想通過實驗以及科學的角度探索這個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哲學的角度,若支持前者,有沒有科學實踐上的例子,若支持後者,有沒有目前最頂尖科學都解釋不了的東西?)


好久不登知乎了

不知道題主還在嗎

哲學上的認知論在根本上,早就已經放棄了追求極致的真理這種方向,因為科學發現尚且是日新月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能在須臾之間倉促就做決斷,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是這樣不是那樣,我們只能說在某某範疇中,某某條件下,是怎樣怎樣,這樓里的大部分人是受這樣的科學訓練,也自然體現著這樣的科學素質,輕易不會貿然下決斷,一定會問你是什麼條件下,是什麼情境中說的話

然而,這個世界終究是有著真理,只是我們人類科學所限無法認識到全部而已。這個困境在中世紀一來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個世紀了,而且還將繼續下去,人類哲學再也不復古典時期慷概激昂豪氣干雲的勢氣,動輒世界是如何如何,本質是如何如何,近代的多數哲學研究也不過是在細小的地方做一些修修補補,直到有一天,一個叫馬克思的人,終於想到了破解的法門——既然人類的認知受這樣那樣的限制,那麼就直接跳過認知到最後一步!

本來也是這樣,人類數量何止億萬,其中絕大部分人都不是什麼多麼聰明的人,我們智慧絕頂的哲學家尚且搞不清楚真理,這些人就更不用說了,一個不知道真理的人又怎麼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呢?說不通吧

想來也無他,無非是聽話照做而已,但也總有實在沒人指點的時候,這時候就沒辦法了么?也簡單,硬著頭皮上便是了——這便是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在軍事上就更是體現的真切,部隊前進的時候,非常懼怕遭遇埋伏,如果是不能知道前方有沒有埋伏這個「真理」,那麼將領就不能過決定要不要前進。這時候,有經驗的部隊就會假裝看破了埋伏,往兩邊的山頭上攻擊,沉不住氣的伏兵或者沒經驗的將領就會以為被發現而反擊,從而暴露自己。

這便是火力偵查。

所以,終歸上,我們是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真理自在其中運行,我們雖不知道具體是怎樣,但只要看著結果,即可驗證真理的屬性。所以經過精心的布置,再用實踐去做火力偵查即可驗證你在純粹理性思辨上無法得到結果的理論。

我這麼說,不知道題主是否明白。


謝謝邀請。

有兩種理論,一說沒有找到的不能說明他不存在,一說找不到的就說明他不存在,如何理解?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題目,把它轉化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探究。(題主主要更多是想通過實驗以及科學的角度探索這個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哲學的角度,若支持前者,有沒有科學實踐上的例子,若支持後者,有沒有目前最頂尖科學都解釋不了的東西?)

------------------------------

題主所列兩種理論都對,也都不對。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以下表述的"存在"的概念,我是使用人使用感知等機能可探測到的存在。

1. 使用存在的事物,思想,方法去探知和研究不存在的東西,結論是不存在。

2. 使用不存在的事物,思想,方法去探知和研究存在的東西,結論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不去思考那麼多不確定的東西和超出我當下所知道的範圍的任何不被我感知的東西,和無定的思想。

我只建立我確定實際的無誤的思想,感知和方法。不去妄自尊大,也不去武斷判斷。 由簡單和確定的簡單的事物,個人,人心,思維和家庭以及社會中簡單到複雜的關係。用可見去把握不可見的。用確定無疑確定的人生態度和思想,理性,理智去面對人生從簡單到複雜的關係和道理。我想這樣的人生狀態也是任何文化,環境和時空之下的人,拋開信仰,理論和人生感悟,生命存留的過程之中存留下的真理的東西吧。

因此,何必糾結於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和沒有人確定的事情呢?簡簡單單回到最基本的可感知的道理。 你不努力就必然承擔不努力的後果,你我存在,還存活在天地間這是個事實,你我不吃飯會餓,不睡覺會瞌睡。你我生命有起點也有終點。 生前的事情和死後的事情無法探究,沒有必要糾結於自己不可知的東西,但是卻是可以通過可知的去明白不可知的。既然活人承受活著的時候的言行後果,那公平公義的法則一定貫穿於天地,萬物和人類之中。

把握可被感知的。紮根於確定無疑的事情。這樣,人活著才有根有基。在生命之中享受生命之福氣。


在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中,有各種先預言後發現的例子,是支持第一種說法的。後者若要正確,必須以〝人類的認識能力可以囊括一切可能的存在,凡存在人類一定能認識〞為前提。我看夠懸,量子力學好像就是專門陷人類於〝不可知〞的境況。

存在是內在的,只與存在自身相關,與人類能否找到無關。


從問一句你怎麼知道的開始思考。


這兩種其實是同一種思維,沒有找到不能說明完全不存在,理論上也有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實踐上要暫時作為不存在去看待,把一個不能證明其存在的事物引入系統去考慮在實踐上是成本過大的。

而真正和這種思維相對的是第三種神棍耍無賴的思維——你不能證明神不存在,所以神一定存在。

嗯,如果神學上的事情不好說,我們把這個思維換到世俗里試試:

你找不到你沒欠我一百萬的證據,所以你欠我一百萬。


謝邀。

對我來說,如果找不到,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換句話說,如果用不上,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覺得是否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用。


第一種是科學主義

第二種是實用主義


這是兩種支撐認知世界和科學研究的基礎哲學觀,前者是基於理性的,追求完全嚴謹並忠實於一切所觀測到的觀測事實。

後者通常稱作「機械論」,是量子物理之前我們認識世界所依賴了幾千年的基礎哲學,即不去考慮那些特別少見的即便是真是存在的事情,它們在我們的數學模型和物理公式里一律暫時性地剔除掉,而集中精力研究那些我們能夠收集到足夠信息的現象,以提高解釋性,犧牲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以一種特定的視角去解釋它們。


謝謝邀請

兩種說法都是唯物主義的,沒有找到的不能說明他不存在趨向於辯證唯物主義,找不到的就說明他不存在趨向於機械唯物主義。

我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就拿考古來說,考古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手段,但是歷史由於自然原因能夠留下的證據有限,而且人類發現的局限性也會為考古證據的連續性增加斷點,但是這並不表明歷史不是連續的。中間的斷點首先會用歷史發展認識的邏輯填補,然後等待新的考古證據進一步證實。但是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不應該粗魯的阻止科學的發展。就如同愛因斯坦對宇宙運行規律的認識一樣,在沒有被證實以前照樣對宇宙科學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


謝謝邀請。

從邏輯上說,「沒有找到」是「他不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而「不存在」是「找不到」的充分條件。

但是,有意思的是,當你看到一個鐵球,你會認為它存在,你找到了它,你看它是個真實的東西,是個實心的東西。其實,用顯微鏡一看,它么,由鐵原子組成。而構成這個鐵球的鐵原子本身所佔空間很少。你認為實心的東西,存在的東西實際不全是實心的存在。會覺得它的原子是實心的存在。

然而再用更顯微的顯微鏡去看,原來原子也不是實心的存在,看上去,它是有實心的原子核和實心的電子組成的。而且,這些成分本身所佔空間在原子級別來說也很少。就一丁丁點。

然而,再用更顯微更顯微的顯微鏡去看,原來,原子核也不是實心的存在,是由看起來實心的質子和實心的中子構成的。

然而再用更顯微更顯微更顯微的顯微鏡去看,原來質子和中子是由看上去實心的夸克組成的。而且空間所佔更少。

然而,再用更顯微更顯微更顯微更顯微的顯微鏡去看,原來夸克也不是實心,但是是什麼呢?科學家們不知道了。他說不出來,所以你也不知道是什麼了。總之不是實心的。

所以,什麼是存在?什麼又是找到呢?

再說一個有趣的問題。比如說,你自己的一個熱手指跟一個冷手指觸摸,會發現是熱存在呢,還是冷存在呢?

比如說手指A,和手指B,A是冷的,B是熱的。

一般來說,你用冷的A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你會覺得外面的境界是熱的,用熱B接觸外面冷的境界,你會覺得外面的境界是冷的。

但是,現在讓A接觸B。理論上應該是A會覺得B熱,同時B會覺得A冷。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A和B不是獨立的兩個人,而是都是你自己。你會同時覺得是熱和冷嗎?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簡單說就是一心不可能二用。深一個層次說,任何人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念頭。只能是前念滅,後念生。

這就說,你只能在某一時刻認同其中一個。或許剎那間在兩者之間切換,但這兩種感受不會同時存在。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意識分別是妄想!

在佛教中,禪宗的修行有三關。初關的境界就是山河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你看到的真實存在的東西,對一個到達禪宗初關層次的禪師來說,真正地不存在!


謝邀

兩種理論目前都可以站住腳。

第一種,未知不可認定其不存在。因為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存在的東西可以不被找到,即我們承認未知領域,承認未知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種,未知可認定其不存在。也可以說通,因為我們未找到,所以它不存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等到我們找到了,那麼它就「存在」了,或者說「出現」了,在那之前它不叫「存在」。

於是,本質上二者又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它們都不否定真實存在的事物,對未知的態度雖有差異但不會影響到事物本身的「真實存在」與否。

目前的科技領域,對兩個觀點我覺得還是相對自如的。實例太多了,最直接的,比如外星球存不存在生命體?目前已知是沒有的,或者沒有我們認知範圍內的生命體存在。我們可以認為其存在但未被我們發現,當然,我們也可以否定它的存在,等到發現的時候我們再修改,把他們劃入已知範圍以內。

我認為這兩者當然是有唯物與唯心的區別的。我們崇尚辯證唯物主義,我們也知道,唯心主義並不一定就是錯的,只是哲學的思維差異而已。但這兩種觀點,本質上並不是對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可以認為是兩個不同時期的狀態。觀點一包含著對於未來的思考和不確定,觀點二重在強調已知存在的客觀性,是對過去的總結陳述。當我們現在的未知變成未來的已知,這兩者關於「我們現在的未知」的認定就沒有區別了。當然,「未知」一日不成「已知」,那麼我們也無法判定。即它屬於「薛定諤的貓」。

當然,個人而言,我還是比較認可第一個觀點。承認未知事物存在的可能性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如果提前可以樂觀承認目前的世界和認知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並隨時接受新的未知事物出現,那麼等到顛覆已知的事物出現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在已知的全部論據集中都不證明某個公式的, 反而有它的反命題, 在這種情況下, 說那個公式可能真也可能假是一種謹慎的對判斷的懸擱, 而 G 
ot vdash p Rightarrow G vdash p^ot , 也就是那命題為假是合理的判斷.


前者適用於理論,後者適用於應用。

以真理為例,誰說找不到真理,真理就不存在?

以搖錢樹為例,誰找一個搖錢樹過來?


謝邀。

一說沒有找到的不能說明他不存在,一說找不到的就說明他不存在

我是這麼理解的:這個世上就是有些東西有些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不論你找到還是沒找到它都在那。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可能暫時沒有發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條件的成熟會被人逐步發現;這個世上也是有些東西和有些事是確實不存在的,是人主觀臆造出來的,所以你是永遠找不到的。現在問題來了,那麼什麼是客觀存在什麼是主觀臆造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分辨去體驗和驗證。最關鍵的是,存在也罷臆造也罷證明它對我有什麼用,這點我認為是取捨的關鍵。


謝邀。

後一種說法是錯誤的吧。比如說引力波,前幾年沒發現的時候,不也同樣存在嗎。


第一種沒什麼問題,舉例:我找不到我的鑰匙,我的同事找到了就符合此理論,我找不到不代表鑰匙不存在。

第二種還不算一句完整的、自洽的句子。合理的大概是:找不到的就說明它暫時對找它的人來說不存在。


創出那概念的人,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創作依據,是只存在於作者的時空環境,不能存在於其它時空么?


推薦閱讀:

TAG: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