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電影里有很多古詩詞,很是有意境。不過大家有沒有關注到爺爺寫給孫子的信,古文的那篇,感觸很深。一是爺爺的感情,二是古文的魅力。"汨來吾孫"...後邊不記得了,有哪位大神能提供原文,不勝感激。
補充修改: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回答,我在考慮帶著紙筆,重看一遍。但料想影片中讀出來的只是一部分,大家靜候大神吧。在此期間有前輩在本提問中發表了影評性內容,有人提示跑題。再此,修改問題描述,加入對影片的各類感慨、延伸等都可以發表,同樣歡迎評論、討論。畢竟,先有影片,才有家書。
很多人抱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除了主演仍是湯吳二人外,與第一部沒半毛錢關係,有搞噱頭、拉票房之嫌。可其實依我看,兩者精神內核完全一致,均是女性視角下新中產階級趣味的雞湯之作。
當下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女性無外乎三種,一種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產女,她們要麼出生於權貴階層,要麼成功釣上了金龜婿,要麼攀上官商巨賈當「小三」;第二種正為中產身份做足準備,她們是企業高管或高級知識分子,她們對另一半要求特高,因此「剩女」幾率極大;第三種佔比最多,她們雖然忙碌于格子間,委身於出租屋,但無時無刻不在做著中產美夢。
隨著所謂的中產階級的壯大,一張新中產人群畫像也已經初步形成。健身、喝咖啡、穿名牌、戴名表、住豪宅、全球旅遊等自不必談,生活品質的大幅提升當然是中產第一要義。可是除此之外,中國新中產階級還有一個更特別同時也頗為不堪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在想辦法逃離,逃離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
逃到哪兒?國外,確切的說,美國。
大小官員的財產全都在往國外挪,商人則是將他們的子女送到國外,於是他們的妻子像《北京遇上西雅圖》第一部中的湯唯那樣,拼了命也要趕去美國產下嬰兒。逃往美國,以及其背後的一整套西式生活方式,是新中產階級的美夢。可笑的是,與成天喊著「搶回釣魚島」的底層民眾截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的既得利益者們,反而已經將民族主義完全拋之腦後。
第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成功,正是迎合了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女性。湯唯飾演的「小三」為了給自己孩子一個美國國籍,孤身一人趕往西雅圖的月子中心待產,於是,影片借著湯唯的視角,呈現了中產階級女性在異國他鄉的心態、交際與愛恨情仇。在美國特有的別墅與開放式廚房的背景中,湯唯這個中國女人的一舉一動,是做著中產階級美夢的一二線女性最愛看的。
不管該片導演是否自覺,總之《不二情書》完全沿襲了第一部的趣味導向。這次的湯唯雖然看似是一名身背賭徒父親的血債並寄人籬下的屌絲女,但她作為澳門賭場公關的身份卻很特別,因為她在賭場可以接觸到各色有錢人,同時由於愛好賭博,錢來得快去得也快,臨時借100萬也不費吹灰之力。
於是,在跟身在洛杉磯的吳秀波頻繁通信的同時,湯唯在賭場先後遇到了以前同學中的數學學霸陸毅、身纏萬貫的大老闆王志文和飽讀群書卻隱瞞已婚身份的那位知性男子。三次相遇中差不多兩次上了床,三段感情(陸毅那段說成男女之情可能有些牽強)最終都因為對方的背叛和虛偽而以失敗告終。還是那句話,影片地點設置成賭場很討巧,因為只要去賭場而且還需要公關陪的,絕非普通遊客,於是以上三個男人,一個高智商,一個夠有錢,一個是中產知識分子,相當於以湯唯這個形象為典型,做了一連串「屌絲女如何攀上高枝變鳳凰」的實驗。
影片末段,湯唯說出了一句感悟:「如果不再試,你又怎麼知道那個人是不是最對的呢。」只不過,這三個男人的人品與格調實在不高,全是臉譜化反面形象,尤其是王志文明顯就是以錢騙色,所以湯唯口中的這句感悟也就實在不怎麼高明了。
與第一部主要以湯唯的視角為主不同,《不二情書》中吳秀波與湯唯的戲份基本上五五開,這直接導致整部片子的支線過多,主題太散,讓本該是影片最高潮的最後兩人的相逢,成為了一個毫無意義但又不得不放的臭屁。影片套用了《查令十字街84號》(沒看過,也沒興趣看)這本據說是經典愛情小說的情節,並加上對文言文、古詩詞等傳統文化的推崇,與第一部一樣灌上了一個回歸初衷、質樸與真愛的價值觀正確的主題,但是在這個蒼白的主題下,卻依然難掩一顆中產階級逃離的心。
從湯唯這邊的視角看,以「靈魂之友」示人的吳秀波,其實仍然是符合中產女幻想的一個典型形象。他14歲就隻身一人來到美國,通過多年的打拚,已經在美國站穩腳跟而且混得相當不賴,自稱洛杉磯排名前十的房地產經紀人,這麼一個人物絕對是中產女願意交往的對象。反過來說,如果與湯唯通信的是來自於內地三四線城市的某位大叔(蓮花鄉池水溝子啥的)的話,湯唯還會喜歡上他嗎,兩人還會在倫敦相遇相知嗎?觀眾還有有興趣看下去嗎?當然不會。
逃離成為多數中產階級的選擇,也是這個國家特別尷尬的一大現實。最近看《鏘鏘三人行》談論常州外國語學院「毒土」事件十分有啟發,竇文濤引用一篇文章說:事實證明,先富起來的少數人,並沒有意願帶領多數人共同致富,國內奶粉里有三聚氰胺,他們不是想辦法去伸張正義,而是轉而進口紐西蘭奶粉;國內教育環境差,他們不是想辦法改變這個體制,而是選擇把孩子送到國外;疫苗事件爆發,他們不發聲,而是去國外就醫……他們從來不致力於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而是選擇逃離。
回過頭來說,當下但凡賣座的國產愛情片,要麼青春懷舊,要麼中產幻想,而多少能反應點現實的故事大多在電視劇中,比如《北京愛情故事》(當然我沒看過)啥的。或許,在電影院的黑暗中,在忘掉自我的那兩個小時里,年輕的女性觀眾更需要做一場不切實際的幻夢,在別人的光鮮故事中滿足自己的幻想。而回到家打開電視,在乏味枯燥的家庭生活中,在鍋碗瓢盆的叮噹聲響中,大家才能夠回歸現實中的愛情。
------------------------------------------------------
我是
全國反雞湯協會會長
非典型90後
重度社交恐懼症患者
關注「北野武的貓」
音樂、文學、電影、足球辛辣點評
不定期更新中
昨天晚上看的 臨時寫的 不太整齊 請大家多多包涵
「汝去家滿載,料已入世……如今學成,更應努力上進,勿憚勞,勿恃貴……」等網上有了再看遍吧
汨來吾孫知悉:
汝去家滿載,諒已入世...汝今學成,更應努力上進,勿憚勞,勿恃貴。家裡悉好,不必展讀,不欲分汝心...這是電影里念出來的。汨來吾孫知悉:汝去家滿載,諒已入世。汝今學成,更應努力上進,勿憚勞,勿恃貴。家裡悉好,不必展讀,不欲分汝心..……
感覺脫胎於張之洞《與兒子書》,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九):張之洞家書
電影中書寫的一紙家書很驚艷,試著找了下圖沒找到,等電影出了後補圖。不明白地點是倫敦,反而一洛杉磯一個澳門怎麼會收到信。好吧,既然是書店老闆做的媒人,但在拉斯維加斯前後通信很快,想像一下,信從澳門寄到倫敦,然後從倫敦中轉到洛杉磯,應該是很久的時間吧,那麼怎麼會那麼頻繁收到信。即使省略了中間等待的過程,但還是覺得兩人在同一時間寫信還是不能讓電影一氣呵成。so,我想說的是,故事雖然好,但以通信為主線的故事銜接的並不流暢自然,有種刻意去拼湊的感覺。就好像為了升華故事而認為剪接了時間一樣。劇中引用了一些古詩文,無非就是想提高一下電影逼格,但是對於我這個自認為是偽古詩文愛好者,一點也不帶感。就好像是刻意而為之。還有一點,那位爺爺說蘇軾說過這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那才是一段「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的故事。至於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不是蘇軾的原創。白居易被貶忠州時寫的一首詩: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這才是源頭。蘇軾是引用。 強烈還想吐槽一下,最後那神州專車是什麼鬼,enough you。。。好吧,最後再說一點,這種用一種介質把兩個不同的人串聯起來的故事,北二做的不夠好,就想一件一塊手錶的表芯齒輪沒有精細雕刻一樣。泰國有部電影叫《教師日記》,是以一部日記的形式串聯起來了兩個素未謀面的人,電影處理的比北二好不少。第一次寫,求輕噴。。。。
汨來吾孫知悉:汝去家滿載,諒已入世。我與奶奶雖日日牽掛,然念汝成人,只當自立,我們也不欲分汝心。汝今學成,更應勤勉慎獨,勿憚勞,勿恃貴。家中悉好,不必挂念。你奶奶叮囑,切吃早飯,天冷加衣,語雖絮煩,且務必遵從。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感動,從人物到電影!雖然很多人在抱怨甚至吐槽,可是在我看來已經很好了,讓人覺得繁雜中還有溫暖還有美夢成真的時候,很美很美……
此心安處是吾鄉。四個主角,五個人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我最喜歡的五部國產電影之一!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電影院出來,半小時發出提問。這是觀影后的延伸興趣點,看到各位前輩的回答,雖然完美的答案還未出現,但也不妨來聊聊影片。---------------------------------------------------------------------------------------------------一介凡人,大神莫怪-------------------------------------------------------
喜歡看電影,從不看影評。影片只選擇感興趣的題材和演員,其他不符合篩選要求卻撞入眼球的影片,多為友人脅迫。嗯,我老了,保守、固執且不易接受新事物...... 評價好壞,劇情--演技--製作精良。影片看後,忍不住還想看一遍亦或只是感覺不錯值得推薦,還會有的狀況是極力勸阻友人,嗤之以鼻不值一看。當然所有出發點僅是自身感受,談不上對與錯。就北二而言,片名有借第一步搞噱頭、拉票房的嫌疑,且經本人自我判定嫌疑100%。不過,這又怎樣?好片不會因為噱頭、炒作而變為爛片,同樣爛片也不會因為無噱頭、無廣告、無植入就能被認為是好片。
我看到的北二,它的戲劇矛盾是蛟爺VS小蝦;羅大牛VS教授。至於上升到中產階級趣味的視角,抱歉,我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矯情,準確的說是越來越關注精神層面的東西(小資?中產?)。注意這是緣於社會的發展,當然社會的發展會出現迷茫乃至錯誤,在迷茫中少有的清醒者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批判。說回影片,我看到的北二:各種原因背景造就的蛟爺和羅大牛(一個童年充滿賭博、暴力、無助、孤兒;一個少小離家、漂洋過海、回頭父母離婚、再無我的家)-----現實中有無數的男男女女和他們一樣,這類人可以稱為心理疾病患者。他們都有各自成長為蛟爺、羅大牛的故事;他們孤獨、敏感、愛無能(片中一句台詞「人 生來孤獨」,無病呻吟者根本不懂);外觀開朗內心脆弱;女的現身女漢子,男的過於老成。(這點來看,導演對於人物的選擇和刻畫也是如此, 蛟爺只能叫蛟爺、大牛就該是一個白髮、古板的大叔形象)同樣這些形形色色的蛟爺和大牛,內心深處有著超乎常人的渴望,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渴望,對改變現狀的渴望。可是空有一腔渴望怎能渡厄成功?直面、拷問自己、決不放棄,最後一定能渡厄成道。蛟爺經歷了凌姐、絕境起伏和三個男人,大牛經歷了炮友(愛麗絲,原諒我使用這個字眼,相信我它只是一個定位稱呼)買房媽媽和兒子、爺爺和奶奶。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哭看到笑看到幸福看到不幸,之後不斷地拷問自己、驗證、再修正。「如果不再試,你又怎麼知道那個人是不是最對的呢。」這句台詞才是20來歲的蛟爺和大牛自我救贖、渡厄成功的關鍵----驗證、總結修正、繼續驗證。只是,總結的正確與否起決定性作用,它是下一次驗證的依據。想要正確,別自己瞎琢磨,討論、和自己和別人討論、和知乎討論。我身邊有很多像我一樣的蛟爺、大牛,個中印證點數不勝數,不知導演、編劇是否如我所想。我們身份各異,渴望相同,但行為不同。有人畏縮、自閉;有人直面慘淡;我們階級不同,有人收入中產,但我和大多數赤貧無產;我們剩男剩女,不討厭有錢卻也不曾想過攀上高枝變鳳凰。最後,最後結局太狗血了,但狗血的結局我相信,就像相信佛祖的存在,但真的沒見過佛祖。
北二,只是在講兩個得了「這種病」的病人,如何才能把自己治好。無關階級,無關情色,無關幻想,無關物質...推薦閱讀:
※說月稿暨學詩第三年(2017)刪存
※如何用 R 創作古詩
※立春、雨水、驚蟄……有哪些描寫春天的時令古詩詞?
TAG:剩男剩女 | 古詩詞 | 心理分析 | 愛無能 |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