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排斥世間的快樂?

1.因為不能永享,說穿了就是貪。

2.為了讓你敬畏,讓你信佛。什麼?你認為死了就啥都沒了?我去,那還了得?這和我佛修正的終極目標豈不重合了?輪迴因果上場,讓你不信佛就別想死得那麼清凈。所謂的「斷滅見」,就是告訴你「你以為你死了就沒事了,圖樣!,畜生道餓鬼道等著你」。

3.人生不只是貪圖享樂是佛教說的?不貪圖享樂也不等於做活死人。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佛教什麼時候排斥過世間的快樂?又是預設結論來問問題。

佛是覺,佛法不是宗教,佛陀只是發現了世間的覺醒之法,分享給眾生。

佛陀沒有教人排斥任何事,也沒有教人追求任何事,只教人不禁不縱,一切隨緣。有排斥就代表有執著,二元對立,但佛法是教人破除一切二元對立,不執著任何一邊。

事物無常,世俗的快樂不是永恆的,佛教說世間的快樂之後就會有很多的痛苦?

答:什麼是無常?「諸行無常」,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沒有恆定不變的,曰「諸行無常」。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某際遇使內心感受到「快樂」,就會想持續擁有,但世間的規律是「無常、變幻」,所以無法持續擁有「使內心感受到快樂的際遇」,就會生出「痛苦」的感受。

這些都是是世間的現象,不是誰創造出來的「學說」。釋迦摩尼佛只是看到了這些現象,尋求解脫之道,最終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即~

諸行無常:世間是一場大集體活動,一切現象無時無刻不是在變化之中。

諸法無我:每個人的生活只是大自然集體活動的一小部分延伸,無法自己做主。

涅槃寂靜:世間一切既然只是活動現象,就全屬中性。

佛教所追求的快樂和一般人不同,但是排斥世間快樂的原因是?

答:對於學習佛陀教法的人而言,目的只有一個「覺」。而不是追求不同於一般人的快樂,也沒有排斥世間任何事。

世間那種快樂跟輪迴和業有怎麼樣的關係?

答:輪迴來源於「心執」。世間一切都是自心的幻覺,自心不斷攀附在外際遇,就是「輪迴」之根。

業,只是一種思維程序。

從世間一切際遇產生的種種覺受:快樂、痛苦、悲傷、幸福、成功、失敗,通通都來自於「心」。

面對同樣的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例如,面對「下雨」這件事,有的人思維程式是:下雨可以不用外出勞作終於可以休息了,所以好開心,因而感到快樂;有的人思維程式是:下雨了,不能外出遊玩了,真不開心。區別只是「感受」,不在於事情本身。

「業」,本質上無形無相。「善業、惡業」,只是每個人依據「自心」的感受強行劃分出來的。際遇,是中性的,沒有「善惡」「好壞」之分。

面對中性的際遇,感受到「快樂、幸福、成功」等正面的感受,被自己定義為「善報」。感受到「不快樂、痛苦、失敗」等負面的感受,被自己定義為「惡報」。一切都源於自己的感受。

人們不能夠享樂且懂得放下丶節制丶保持著無常的概念等嗎?

什麼是放下?什麼是無常?什麼是享樂且懂得放下、節制?什麼是「保持著無常的概念」?

學佛這麼久,佛法只教會我「隨緣而盡心,盡心後隨緣」。通俗點說,在人生的任何領域都做到隨順際遇而盡心努力,盡心努力後就隨順際遇;遇到時盡情擁有,失去時瀟洒放手。


掉書袋的人真多..........

題主的提問有問題,你們沒有發現么?

佛陀什麼時候排斥過人間的快樂了?佛陀只是講了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是無常,也傳授了方法去觀快樂,去觀無常,他甚至認為通過觀這些種種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排斥,從來不是佛陀的教法。

排斥,是因為沒有看清楚被排斥的這個事物的運作機理,是沒有智慧的表現,當一個人具足智慧的時候,就能做到如其所是,哪裡會有什麼排斥。

佛教,又是另外一碼事了,很多所謂高僧大德,唉,他們還得修啊

聖母瑪利亞,namaste


佛本過來人,既已過來又何必在意過去,過去是悲是樂與佛何干。


因為按照佛家觀點,世間的快樂不是真·快樂


一切隨順因緣就好,快樂痛苦都得過。但是不過度沉溺執著於快樂,戒法教導我們的是智慧的生活方式,從長遠的角度,處理當下的情況。畢竟我們不止就這一世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你沒辦法只讓一面存在而讓另一面消失。如果你討厭反面,試圖切掉反面,就會出現嶄新的反面。你如果發誓一定要讓反面消失,只有毀了整個硬幣。

喜和悲是一個東西,有喜就有悲,所以佛教要扔掉世間的悲和喜。

生與死是一個東西,有生就有死,不生才能不死。所以他們要「了生死」。

佛教認為『世間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佛教不是排斥世間的快樂,而是排斥世間的苦。


佛陀沒有排斥世間的快樂!

請用三法印來證實你聽的佛法是不是正道: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靜涅磐。


1.什麼是樂?在佛教看來,真正的樂超越了苦與樂的對待,即沒有一個苦也沒有一個樂可受,便是樂。這才是真樂,極樂。相比之下世間之樂算什麼?佛陀慈悲,告訴我們有一個真樂可得,不要被世間的五欲所迷惑。

2.因為我們有俱生我執,業力凡夫,舉心動念無不是罪,一顆污濁的心能做清凈的業嗎?只能越念越輪迴,越念越墮落,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無非就在這裡面打轉,你說是什麼關係?

3.不能。你都放下了,還去享樂什麼?


蒼蠅喜歡環繞垃圾堆,趴在公共廁所便池如醉如痴

人為什麼排斥蒼蠅的安樂家居環境

業力使然,因果而已

蒼蠅是低級生物,構造簡單,沒有意識

人有衛生意識,掌握勞動能力,大腦進化富有智慧

佛超越生死,樂空輪涅不二


真正的宗教修行大德,只是放棄短暫的、膚淺的快樂;追求的是永恆的、燦爛的極樂。


佛教並不排斥世間的快樂,或者說,佛陀告訴我們,所謂世間的快樂,其根本性質是苦的,而且是更深一層苦的因。

但是站在常人的立場,還是時常會感受到快樂的果,比如美食與男歡女愛。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快樂與痛苦都是一樣虛幻不實。

佛陀指出苦與集苦的因,是為了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而實踐佛法(如八正道等),以期滅除三界之苦,證得生命中本來的常樂我凈。


三摩地的修行,是純然的開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沒有排斥任何,空是自性本空,而不是空境。

題主的問題,可能換一種方式來表達,想問的是,世間如此快樂,我為何要捨棄它,雖然修行很好,很緊迫,然我捨不得世間——於是參考一下這一篇,我非常受益,一篇類似問答

---------------------------------------------------------------------------------------------------

知道佛法難得,知道修行緊迫,可是我確實難以放下對人世間的享樂,以及名利色情等慾望貪愛啊!

答:理解你,糞坑中的蛆蟲,也放不下對糞便的執迷貪愛,這是正常的,何種境界的眾生,只能依據自心的業障,來取捨塑造世界的名相,對於蛆蟲,糞便的屎湯就是他一生追求,無法割捨的功名利祿,糞坑的污穢骯髒,對於蛆蟲就是榮華富貴,生生世世的功成名就。

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任何覺悟者都是從凡夫身心煩惱中,自證聖智而成佛,正因為經歷過你所執迷酷愛的種種誘惑,種種所謂的幸福與貪求,所以我知道如何解開這些貪求,對於心靈的鐐銬枷鎖,正因為解開了這些生生世世捆綁我們靈魂的枷鎖,所以我才能告訴你,修行者,與凡夫身心之間,巨大的差別境界,你所執迷愛戀的一切,都曾經是我欲罷不能,貪愛迷戀的所有,我們人類活在世界上,無非就是為了滿足六根慾望,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裹挾迷惑的一生,我們的心靈,猶如被柴火煙熏黑的鍋底,累世累劫的輪迴,紅塵色慾蒙蔽了我們心靈原本的樣子,習氣相續,情慾塑造心靈,妄想塑造出,一世又一世的我們所謂的自己。

你已經不認識本來的自己,所以,你認為當蛆蟲是無上的榮耀,執迷糞坑中的糞便,也就是理所應當,可是,哪怕能做一條滿足糞便願望的蛆蟲,也是很艱難的,並不是所有的蛆蟲都有糞便可以吃到,絕大部分的蛆蟲,都是飢餓而死,死亡的時候,你內心深處最渴望的願望,最強烈的體驗,會遷移蛆蟲的心,進入下一世輪迴,生生世世無法左右的死亡,造就了你生生世世,輪迴不休的絕望,請問你,究竟是活著的時候,解脫對糞便的執著,從污穢的糞坑中跳出來,徹底熄滅生死輪迴的恐懼重要,還是貪圖一生的眼前利益,被糞坑中,所謂現實的一點點慾望滿足,帶入無休止的生死苦海重要?

其實你眼前看到的這個世界,是由你的心識分別,裹挾心靈覺受中,記憶體驗幻化而成,你放不下的現實生活的享受,本質是心靈被六根塵垢染污後的痛苦,心靈若熄滅了對六根塵境的痛苦,清凈清淡的心,不會被外界世界的名相所牽引,也就是說,你的心靈,就永遠不會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幻色所綁架,你的靈魂,認識世界的,見聞覺知的靈魂,將消散在清凈柔和,純澈光明的心靈中,色中無雜,即空中無色,你的肉體身心意識,會像一件衣服一樣,從純澈明寂的心光中脫落,心光中的明性,不會隨著心光搖擺,心光熄滅了,明性依舊清澈圓滿,明性中熄滅分別,明性熄滅疑惑,明性無生無滅,就是空,空性無來無去,充滿十方三世,無染無掛,就是覺,覺性純明周遍,包藏宇宙蒼穹,充滿微塵剎土,無所不在,當下不動清凈。

你不存在生死,死亡消散在當下,空明覺性中沒有來去,宇宙一切生滅緣起,在你明晰純澈中生滅輪迴,你於宇宙諸相中無染無掛,你無掛煩惱痛苦,在無盡無量眾生身心中,你是他們見聞覺知中,落落清凈的喜悅,你是眾生七情六慾中,妙明極樂的自由,煩惱即菩提,眾生是煩惱,而你,卻是菩提真如,你從未離開眾生,眾生熄滅了煩惱,無掛煩惱的,就是你如如不動,你是周遍的喜悅,是純粹的光明,是極樂的廣袤,是寂靜的自由,是幸福難以描述的狂喜,是永恆光芒的大樂。

一切宗教經典,都在描述你的樣子。

選擇吧,你要什麼,你的未來,從心靈當下的選擇開始。

轉載自立靈修行網


有排斥「已經是二元對立」

修行根本見地「無我人眾生受者」

所以「遠離肉體慾望不過是初學者為了靜心的手段」

成就無四相的人「不存在排斥一說」


其實我認為佛不是排斥快樂,而是讓你知道快樂和痛苦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執著於快樂和痛苦是一樣的,要觀空亦空。最後回歸於自然。


可不可以這麼理解第一個問題:我現在很冷很冷,如果周圍火堆多一些,對我就是樂,火堆少一些,對我就是苦。實際上火堆是一樣的東西,既可以讓我樂,實際也能讓我苦。佛經排斥快樂是告訴人,對火的渴望是不平衡的快樂(火堆多了可能就變成痛苦了)。真的快樂是通過修讓自己不冷或者不怕冷。

所以就不要對火堆過分熱情,分不清根本。


因為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有的快樂都不是永恆的,都只是慾望被滿足一時帶來的快樂。叔本華說過,人生如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在慾望滿足之前的過程是痛苦,慾望滿足了只有很短暫的快樂,之後就是無聊,無聊是痛苦的轉移,是痛苦的另一種形式。就我目前認為,沒什麼是永恆的,除了孤獨。孤獨會一直陪伴你,陪伴你到死亡。


自在就是快樂。


聖嚴法師《快樂學佛人》


你讀一下佛陀的傳記就明白了。


禁慾是很多宗教的共同特點,大家可以算算煙酒茶肉色七情六慾這幾項所有宗教總要禁止幾個。有的是因為摒棄感官上的刺激有助於全身心投入到精神世界的修鍊,有的是為了得到移情作用,強化你對afterworld 的渴望,也就是,洗腦的手段之一。當然,也有用強烈感官刺激修鍊的,如苦行僧,歡喜禪,苦修士,不過通常都被主流斥為邪魔外道。


推薦閱讀:

我們真的需要錢嗎?
佛教是與時俱進的宗教嗎?
如果人人都出家,那向誰化緣?互相化緣嗎?
減少物慾追求和脫離現實貧苦生活怎麼平衡?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有慈悲心,如何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呢?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教文化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