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要不要搞理論?

大學期間,會有好多老師勸你多讀一點理論書,《路易斯康的空間構成》,《建築十書》,《柯布西耶和他的漫步空間》。。讀了好多,然而真正做設計時還是用的不多。 實習時又會有好多長輩語重心長告誡,建築就是一個技術活,那麼多理論只是美化設計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讀理論書籍時也不免懷疑,可又不想變成一個技術工人。

我的問題實際有兩個,一個是就中國這建築行業環境和發展而言適合像王澍那樣理想化一點做設計嗎?

一個是建築這學科究竟需不需要這麼多的形而上的理論支持?或者說,如何看待那麼多明星建築師為自己的設計找的那麼多的理論?


這個問題恐怕在中國的建築學專業每代人都會問。但把思維的邏輯理清一些,好多似是而非的疑問是不難解答的。

1.不是理論讀越多設計做得越好。如果出於這個目的讀理論,也有用,但作用不是那麼簡單的。

2.做設計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很多判斷的過程,而判斷是以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認識為基礎,受一定的判斷標準指導的。也許你會覺得你的判斷過程沒受理論影響,但實際上卻有意無意受了本能的、未經思辯的,甚至過時的理論指導。對建築學知識體系認識越清晰,做出判斷也就越自信。

3.理論是來解決問題的,但我國教育下的大多數學生的問題是找不到問題所在,希望理論為你灌輸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如果是這樣想的,建議沒必要學理論。先實踐個幾年,問題變得清晰明確了再回過頭來學習理論,收穫會事半功倍。如果實踐多年後越發提不出問題,那理論對你肯定是沒有用的了。

4.回復中有人提到國內撐門面的理論「越學腦子越亂」,我認為被這種偽理論迷惑的主要原因批判思維能力不強,而理論的學習正是為了彌補這一點。偽理論因為缺乏靠譜的批判思維訓練,邏輯水平停留在相對原始的經驗表述水平,甚至靠硬拗邏輯把人繞暈來體現高深。面對這些,不學習理論,不增強批判思維能力,無以反駁之。

5.需要注意的是,建築理論本身不是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是給你建立一個思考相關建築問題的平台,你可以藉助這個平台,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6.更加重要的是,建築理論未必能夠直接指導你的實踐。用不適當的方法學習理論,就會覺得這麼做也不對,那麼做也不對,把自己逼得寸步難行也是有可能的。讀理論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任何理論都只是給你打開一個思考的角度,給你打開一扇門,而不是關上。


建築師不必搞理論,因為不搞理論也能做出建築來。建築主要是靠技術和知識,掌握這些技術了你就可以造房子了。至於這個房子有沒有逼格,美不美觀,那就要看建築師的美學修養和藝術天賦了。而更高一點的要求,至於這個建築有沒有意思,思辨性,真正的創新,那就要看建築師的理論水平了。

所以要不要搞理論,在於建築師對自己的定位。

個人很喜歡理論,給出4個優點:

1,理論適合那些希望站在時代前沿的建築師。建築理論說的是思想層面的事情,需要的是思辨能力,需要了解建築歷史和建築思想的脈絡(請和那些說教類,歸結總結類,隻言片語類,經驗類令人厭倦的書籍區別開來,因為真正的理論非常有意思。)只有身處在完整的歷史環境下才能弄明白理論到底在講什麼,經歷過什麼,哪些已被提出過,論證過,推翻過,覆蓋過。哪些新問題出現,需要我們去解決。只有了解理論,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創新,(對「舊」都不了解的人怎麼能理解「新」? )而後才能把握今天的話題,今天的問題,用今天的方法去回應。

2,理論也適合那些希望和時代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建築師。時代是一個巨輪,好多實踐建築師就這樣被碾壓過了,耗盡一生做出了當時時髦,轉眼就過時的建築,有的一輩子都在做不痛不癢的建築。理論的意義在於了解時代的局限,提出前瞻的思想,而不是盲從。

3,如果不了解理論,恐怕永遠都搞不清楚建築在講什麼,重點在哪裡。這就像我們不能靠文字去作畫,不能靠語言去拍電影。建築這門學科有自己特定的語言,理論思考的永遠是這門語言本身。

4.如果你想從大師身上學習,請你先搞明白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受到過誰的學說的影響,去讀他們的前輩,前輩的前輩。然後才能知道,地面上不僅僅只有一層黃葉,而是很多很多層落葉。然後才能談學識的厚度,多方面營養的來源。

與大家共勉。


"裁縫要不要搞理論?"

"燒菜要不要搞理論?"

"寫代碼要不要搞理論?"

"建築要不要搞理論?"

回答:無非是為了提高手工勞作的附加價值,提高行業門檻以減少競爭等等


還是那句話,先建立體系。

書要讀,但不是亂讀。

等把建築相關的脈絡理清之後,你就知道那些書分別在講什麼,哪些是你要看的,哪些是不用看的。

大師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而且相互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先弄清楚這些再去解讀大師,就會更容易讀懂。

在這個前提下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你這樣讀的話,你就不會覺得理論無用了。

說實際一點,你知道大師用過什麼樣的手法,做過什麼樣的巧妙處理,也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可能在某次設計時,你靈光一閃做的一扇窗,或者一個排水,一個入口的引導,一個轉角的處理,都可能成為你建築的亮點。

讀過理論以後再做設計,你可能從設計時就有了想法,這個設計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通過什麼樣的手段(材料?結構?空間?)可以解決,在這個理念之下再去做建築。而不是排完功能建完模型,做文本的時候硬著頭皮,生搬硬扯個理念上去。

建築有兩種,一種是生活中的建築,用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一種是大師的建築,可能並不好用,造價還很昂貴,但意義重大。所以用你從大師那裡學到的手法和想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好,而不要追求太炫酷的外形太複雜的結構。不要盲目崇拜大師,尤其是現在國內外那些濃濃商業氣息的大師。

利益相關,本科畢業學點皮毛,排得功能建得模型,在建築院混的很自在,畫過的房子有的已經建成,卻始終不明白建築到底是什麼。於是果斷辭職讀研,聽了一些課讀了一些書,從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讀了很多了理論之後,你會發現,你要做的不是找到可用的理論,甚至不是讀懂那些你喜歡的建築背後的理論,而是建立自己的理論。這聽起來很誇張,但開始設計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你無法用別人的方法來超越別人。


首先拋出觀點:要搞理論,但必須結合實踐,必須言之有物!

理論的用處樓上都說了,它可以指導設計,我就不重複了。

我在學校,大部分老師的理論和實踐是脫節的。可能我學校一般。

我上某位老師的課,她嘴上吹的一套一套的,實際說的很虛,很晦澀,很多老師自己也沒多少設計院學習經歷,研究生畢業直接任教了,這些老師理論牛逼,但是給人改起方案來,感覺能力捉襟見肘,完了就搞一套理論糊過去,結果學生也聽不懂,我估計老師自己也不懂。

理論是要學的,但我們建築這一行必須要工程實踐,這是學科決定的。我們做完項目,可以由此思考一些理論當面的因素,帶動自己的理論水平。光靠一套理論,不回到實際工程項目中檢驗,搞理論何用?


理論教你怎麼做設計,技術教你怎麼造房子。明白?只會技術,那叫工程師,只會設計,那叫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設計師。


虧得他們還被叫一聲長輩,說出這樣的話。


請注意建築界所謂的理論是什麼?

建築理論是設計者「個人」的設計總結(當然也包含用來說服別人的手段)。建築」理論「這個詞本身就很曖昧,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同。

要不要學習理論哪?

需要,太重要了,學習建築理論實際上是在學習看待建築的視角和方法。可以幫助你理解已有建築的形成與其設計者思考的關係。但是如果把建築理論當做科學界的規律或者定理之類的來研究,那真的是研究到坑裡去了。

那設計好建築要不要學習理論哪?

個人以為這兩者完全不相干。沒有一個人能夠靠學習理論做好建築,建築界的理論大牛也往往被稱為建築批評家而不是什麼建築理論家。建築理論是對已有建築的總結;而建築設計是在追求建築的未知,尋求新的建築可能性。建築設計需要的是什麼?天分,僅此而已(勤奮就不說了,勤奮的人常有)


我感覺建築的有些理念最後被說成理論有些過了,得學會分辨。我現在跟一個外籍建築師做設計,討論細節,由於規範的原因有幾扇窗戶和其他窗戶的開窗形式不同,老外覺得這樣看著不好看,堅決不開,保持開窗方式的一致,可這樣會多花錢。因此跟甲方解釋的時候可能會上升到理念的高度,這樣甲方才不會說什麼。如果把這些建築問題的技術處理當成理論,就太過了。而且其他的理論,應該說是建築師個人的想法,真要說穿了也並不高大上,只是有些對於普通人來講過於艱澀不好理解。密斯的設計確實有不符合他以往理論的時候,其實就是看著好看就行了。


好理論可以指導實踐。

一個好理論通常用3-50年。

當今引領的建築理論是:

socon

解答十個為什麼。


對於國內很多所謂搞研究的建築理論大師,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國外的大師都是本身從事建築設計很多年成為出名的建築師後才形成自己的理論。

國內搞理論的真就只會搞理論而已。


昂,就是啊。你如果認真讀過課本你就會發現理論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因為每一次技術設計發展的背後,都是思想上的進步。建築思潮轉變過程中總會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等的一系列變遷。而這些所有的東西都需要整合,需要建築師們去分析去仔細推敲。

以上,我說的是關於建築評論方面的理論。

我覺得題主要問的是關於很多建築大師對於自己作品的理論性概述。

如 柯布西耶的 住房是居住的機器

密斯的 少就是多

還有賴特的 有機建築 等等

在我看來他們的這些理論,就像中國的古建築。怎麼說呢?因為大家都知道 中國古建的特點就是平面 結構 造型 三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性,我們不能單獨的去看待。同樣的,建築大師們的設計理論其實也是貫穿其設計始終的,只是最開始的時候有那種傾向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體系而已。因為這是一個不斷摸索實踐的過程。

但是,有理論好不好呢?我覺得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是好的。因為有了理論之後就很容易給自己的作品賦予性格,讓它變的有特點容易被人認知。當然,理論一旦形成也有缺點。就是很容易讓人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里很難再有突破。

如 建築師 斯通 就曾經因為在 美國新德里大使館 跟 布魯塞爾世博會美國館 (這兩個館在外觀上看來十分相似只是平面有差別而已)使用了鍍金柱廊跟白色露窗幕牆而收到一致好評之後 就將其作為自己商標一樣濫用。

ps.我就是準備在研究生階段從事理論方面的研究,所以覺得理論真的蠻重要呢。

以上也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我還是學生認識也不全面。就當是給題主一個參考吧。(?_?)


學生黨,尚未有工作經歷,所以只是一家之言。

直接就題主的問題談下觀點。

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對中國的建築行業環境持懷疑態度(沒有信心),單看建築行業環境的話,可能真的不適合王澍等一些建築師吧,所以中國也只是有一個普獎獲得者!

但如果你也是一位有點理想化的建築師,你的作品在充分滿足各類建築設計規範之外,還有很好的設計理念蘊含其中,必定也是很棒的建築。

第二個問題,題主一直在強調,這麼【多】理論(理論這麼 多!) 但那麼多的理論,都是在特定的設計環境、條件下唯一產生的的(粗了那些商業氣息濃重、為作品強加概念的方案),所以不應該簡單地歸為一類謂之多吧。吸 收 整 合 之後歸於零,然後像 @犄角 說的那樣,【在某次設計時,之前的某些理論你忽然深有同感,你靈光一閃做的一扇窗,或者一個排水,一個入口的引導,一個轉角的處理,都可能成為你建築的亮點。】設計作品也會提升一個層次的吧

最後,剛好書在手邊,引用《外國建築史》編者陳志華教授寫在第四版前言的一段話:

文字的基本精神沒有變,力求保持著清晰的歷史觀和建築價值觀,保持著對建築史這門課的基本任務的認識,就是,它應該有助於培養年青人獨立,自由的精神和思想,並以這種精神和思想去理解自己創作的時代任務,而不是技術性地提供一些資料,以便做設計的時候借鑒參考甚至搬用。

我覺得那些建築理論也應該是這樣。

建築在讀生第一次答題,甚至題主提到的那些書我都沒讀過,但見到這個問題還是鼓起勇氣前來撒野,海涵


作為一個未知院校出身的人,對於理論的的東西往往都是薄弱的。

對於這樣的薄弱,到後期工作一段時間內(大約會在3-5年間)會有一段懷疑人生的感覺(我這幾年都畫了什麼鬼?)。可能你會感覺到,總是會輸給同濟東南與清華的人(必然??),總是覺得缺少點什麼,總是懷疑是不是別人已經贏得了什麼高度?後來慢慢想到的一些東西在否定與再否定的案子(很一般的公建)上,其實蠻多理論界的看法已經走過的這樣的路了(卧槽,我想的那個設計可以和英國風景園林的起源掛上勾!)。然而,這又如何?滿足了點自己探索的慾望?還是求真?我覺得就是應該去做,雖然目前只是在做一個小螺絲釘做的事情,理論毫無邏輯性可言,學習一下,知識體系提高,去擴張下眼界,能在東京的表參道安藤的小理髮樓前坐著玩手機看混凝土光線的變化,東京人的理髮小哥跟看小赤佬一樣看著你卻馬上紅著臉跑了另外一個旋轉樓梯。

心疼有時候自己一個人神經病的理論世界。


當你要設計,你的理論沒有你的甲方有用。當你裝逼,你的理論必定比你的甲方有用。當然你是想設計還是想裝逼,需要你自己選擇。選擇好了就往下義無反顧的干。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