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宗教是從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存在到現在的?

我很喜歡宗教文化,但不沉迷,我從小受傳統道教和佛教的影響,我們那邊也有藏傳佛教的一些影子(甘肅東部),大學時又信奉基督教,成為基督教徒,其實宗教和政治一樣,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種或積極或消極的「騙局」。我一直都在觀察各種宗教信仰的教徒們的表現,但對於各宗教產生的歷史以及他們自身「神話」中的歷史確實有很大的出入,既然宗教的誕生需要參考和延續,那我也想知道,顯存宗教哪些是從人類誕生開始,假如從尼安德特人開始吧,那時候就有了宗教,那會不會延續到現在還沒有變,還是那種信仰。


當然是薩滿啦,現在單個兒的薩滿也有,新興宗教中有些也擁有薩滿的影子。


尼安德特人的宗教確實從誕生開始到現在都沒改變,那就是死亡和葬禮。

塗爾干說,葬禮表明具體的個體雖已死去,但群體卻仍然長存。哀悼並非是一種悲傷的自然表達,而是群體強加的義務,即要求人們通過履行儀式的方式來調整適應生活中的重大變化。所謂宗教,其實是社會規範的超自然表達。

這其實與費爾巴哈的觀點類似:宗教是由於人類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歷史而對社會創造出的價值和規範的一種誤認,即將這些思想和觀念扭曲投射到諸神身上。

所以說,最初的宗教,大概就是射惠吧。

關於社會的價值體系,大概包含了帕累托所說的六種「剩餘物」,分別是

1.聯合的本能

2.群體的持續性(聚合體的持續性)

3.通過外在行動表達感情的需要(活動,自我表現)

4.與社會性相聯繫的剩餘物

5.個人及其附屬權利的整合性

6.性剩餘物

它們大概就是最初的信仰吧。


這個問題我了解不是很多,不過我還真記得有個相關方向的研究。

你可以去查一下西伯利亞(及阿拉斯加)部族薩滿信仰與原始宗教的相關研究。國內資料可能比較少,不過這算是目前能研究到的最「原始」,最「古老」的現存原始宗教了。

西伯利亞相對封閉穩定的環境和近萬年不變的漁獵生活對原始宗教(傳統)的保存比較有利。


(男性)生殖(器)崇拜


讚美太陽!

鄂倫春人認為,太陽(得勒欽)至聖,給人們帶來溫暖光明。他們正月初一要拜太陽,供奉太陽神像。遇到委屈、苦難都要向太陽訴說,祈求保佑。發生日蝕則敲擊銅盆拯救太陽。

還有動物崇拜,比如印度教的猴神哈特曼(孫悟空原型之一)

還有


巫教

從原始的圖騰崇拜和萬物有靈論,經過氏族制後期的祖先崇拜,到殷朝奴隸所有者時代,便發展為趨向一神教之本質的巫教。巫教的骨幹是殷朝國家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其教主為「阿衡」;自成湯到太甲時的伊尹,大戊到河亶甲時的伊騭、巫咸,祖乙時的巫賢,武丁時的甘盤,都是巫教「阿衡」。當時巫的勢力很大,其主要的職司是奉祀天帝鬼神、主持婚喪嫁娶、為人祈福禳災,併兼事占卜星曆之術。歷史發展到後來,巫的職權才逐漸縮小,演變成為社會上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巫師。就以人死辦喪為例,巫的活動是很盛大的。當時人們迷信人死亡是鬼魂離開人間到陰間生活,所以喪禮中首先要進行的就是以告別為內容的儀禮,其主持者大多是巫覡。告別之前,首先要確定人是不是真正死了,魂魄是不是真正要離開人間了。為此就要舉行招魂儀式來試探。《禮記》注釋中有對這種儀式的大致描述:「復,招魂復魄也。……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還復身中,故曰復也。……男子呼名,婦人呼字,令魂知其名字而還。」即招魂者拿著死者衣裳爬上屋頂招魂,呼喊著死者的名字,求其復生。人假死,死而復甦的事是常有的,招魂儀式的產生可能是出於復甦的希望,想招魂魄歸來,同時也是以呼喚死者名字表示挽留,來表達惜別之情。因此《禮記》說,這種招魂儀式「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最能表現喪葬中巫的特點的,要屬「哭踴」即哭著舞蹈。哭踴作為喪儀的內容,可能是來源於兩種情況:一是悲傷動作的美化,由哭泣時的捶胸、頓足等動作的舞蹈化而來。《禮記》中說:「辟踴,哀之至也。」另一來源可能是出於慰藉鬼魂、取悅於鬼魂而表示惜別之情,演出平時大家喜愛的歌舞。南洋諸島古老民族的喪儀中,就有出於這種動機在喪儀中跳舞的;我國民間(如福建、台灣)現代仍殘留有類似情況,道士在為死者鬼魂「超渡」的儀式中,要演出「目蓮救母」或其他打諢的節目。《禮記》雖出自後代,但文中所述卻並非歷史偶發,而是源遠流長。其中所述有注意到第一種情況,但卻忽略了後一種情況,如子游與有子的一段對話:「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身體搖動),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子游的解釋,只講生者的悲傷造成了「辟踴」的出現,其實,以故興物的「戎狄之道」可能是更原始的東西,更早期的喪儀中的歌舞,為送別死者而演出,可能是更主要的。據說後來的國君和士也都參加這種喪舞,「士備入而後,朝夕踴」。

  在殷商時代,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是同鬼神經常打交道的,祝宗卜史等一些名目,也是從巫派生的。但是我們不要簡單地說巫都是騙子,實際上當時的知識分子就是巫。例如,《呂氏春秋》說:「巫彭作醫,巫咸作筮。」《史記》說:「昔之傳天數者,……殷商巫咸。」《尚書》說:「在大戊……巫咸乂王家。」其他如《楚辭》、《山海經》和《詛楚文》都曾提到巫咸,證明巫不僅婆娑降神,而且天文曆法、醫藥、卜筮等皆出於巫。天文曆法在今天人看來純粹是科學,而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其中夾雜著濃厚的宗教迷信因素。比如春秋時天文學家裨、梓慎都擅長占卜;司馬遷是漢太史,著名的史學家,曾參加制定太初曆,但他仍自謂「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這都是歷史證明。從殷虛卜辭可以看到,殷代曆法是一種陰陽曆:有閏月,閏月最初置於年終,稱十三月,後來改置年中,一年只有正月至十二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一年之中大小月相錯。關於天文,已有日食、月食的記錄。紀日用干支相配的方法,從甲子至癸亥,凡六十天一周,在殷虛甲骨文字中曾發現刻寫完整的干支表。這一切都不能不說是巫的宗教所創生的人類文化成果。

  跟巫的宗教聯繫最緊密的是巫的藝術。殷商時代的藝術以雕塑工藝和音樂舞蹈為最盛。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而青銅鑄造的首要方面是巫祝禮器的鑄造。禮器上雕鑄的各種花紋圖案,看上去莊嚴神秘,給人以森嚴可怖的感覺,令人望而生畏,反映了統治者的藝術要求。對此我們在下節中專論。關於音樂舞蹈,當然它們是相互配合而發展的。有人認為,商代甲骨文中的巫字是由舞字演化而來,巫人是我國最早的舞蹈家。但更多人認為,甲骨文的巫字即「」,其含義在於:上橫和下橫表示天地,左豎和右豎表示四方,意即貫通天地四方者為巫。由於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要舞蹈娛神、通神或裝神,所以「巫舞」便成為巫術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巫舞中的動作有的相當高難,不經過一定的訓練是無法掌握的。再加上一些裝神弄鬼的花招,於是便增強了巫舞的神秘感。相傳「禹步」就是一種巫舞中特有的舞步。據說這種舞步來自治水英雄夏禹。由於他長年治水,雙腿泡在水中得了病,走起路來邁不開步子,只能一點點地挪動,人們稱這種步伐為「禹步」,是巫舞中的一種特有舞步。經發展後可能是一種比較美的小碎步,如快走急行,則似飄飄欲仙。巫人旋轉急行,面部毫無表情,謊稱是神附了體等等。他們就是以這種高難動作來加強舞蹈的神秘感,加強巫的特色。

  殷商時代的巫舞及其他宗教祭祀舞十分興盛,真所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當時的宗教祭祀舞蹈場面盛大,人數眾多。祭祀的主持者是巫,舞蹈或領舞娛神的也是巫。卜辭中保留了一些巫人的名字,多半是占卜問神,是否呼叫某個巫人來跳舞求雨。如:「乎(呼)多老舞。勿乎多老舞。王占曰:其生雨。」這裡的「多老」就是求雨的巫人。甲骨文卜辭是商貴族記錄宗教活動的檔案,其中保存了殷人舞蹈活動的情況,比較多的是有關求雨的舞蹈。這是由於商代的農業已比較發達,是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作物收成的豐歉,跟雨水是否及時、充足關係極大。久旱不雨,人們心急如焚,為了避免饑荒,便求助於神靈。由巫主持隆重的祭祀向上天求雨,並跳起求雨的舞蹈。甲骨文中有求雨舞的專用宇,寫作「」,是在舞字上加水滴落下形狀的雨字頭。《周禮》疏曰:「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這裡的「雩」是旱祭的名稱,也是求雨舞。據此,史學家認為商代甲骨文中求雨舞的專用字「」,就是周代旱祭中跳的求雨舞「雩」。

  巫舞不僅僅用於求雨,有時還用於祭祀祖先,或出現在節日群眾性舞蹈活動中。正如後世龍舞,既用於求雨,又是節日中引人注目的表演性舞蹈。甲骨文中還有一祭祀祖先的舞「濩」,它本是歌頌商湯開國功勛的樂舞,後人傳說商湯救護了天下人。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古今圖書集成》引《屍子》曰;「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嬰白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當此時也,弦歌鼓舞者禁之。」《通鑒大紀》:「待於桑林之社,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歲則大熟,天下歡洽,歲作『桑林』之樂,名曰『大濩』。」為了求雨解旱,商湯「以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果然成功,萬民歡慶,作「桑林」之樂,名曰「大濩」。甲骨文的「濩」字確是大雨淋淋的形象。當然,商湯親自到桑林求雨,這在歷史上是可能的;但求雨果成,這就很偶然了,或者是後人演生;而人們作「大濩」之舞,則既有歌頌商湯和弘揚巫教的意義,又有歡慶豐收的喜悅。

  殷商時代的樂舞,在思想內容上,部分地由於受統治者欣賞情趣的影響而趨向淫靡、放蕩;但另外方面,樂舞成了祭神、娛神的手段之一。《易經》載:「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相傳原始時代產生的樂舞,如「雲門」、「大韶」等都是歌頌氏族英雄的。到了殷商時代,用樂舞祭祀上帝和祖先,成了宣傳宗教迷信的手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些祭祀樂舞可能是輝煌盛大、莊嚴肅穆的,但有些則表現求雨或求免災而不得時,就將那地位低下的巫放到烈日下曝晒(「曝巫」),或用火燒死(「焚巫」),以此祭祀。這種樂舞當然是陰森恐怖而野蠻的。不過應該看到,祀神、祈雨、祈豐年,還是為了求得較豐盛的衣食。祭祖先也是為了維繫團結氏族,共同抵禦自然界及其他氏族的侵擾,以及教育、繁衍後代等。他們的目的與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基本要求還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在奴隸主有意利用鬼神來奴役奴隸的情況下,這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透過「巫」的宗教與藝術,發掘人類積極的思想文化,乃是我們一代人的學術職責。


尼安德特人的歷史不能算進一般意義的人類歷史中

當然,生殖崇拜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經久不衰的崇拜


火焰崇拜,至今仍然有少量的拜火教(祆教)信徒在維持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信仰。


最悠久的宗教其實應該就是「宗教」本身。

也就是「神」的本身。

各種文明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相信世界上存在更高級的文明,從人類誕生開始,人們就相信「神」的存在,只不過具體的敬神方式,具體的神的形象或身份隨著時代發展而慢慢不同,衍生出細節化的內容。


安達曼人和巴布亞人這種保持原始社會生活的人群,他們的傳統信仰或許自古沒變過。


推薦閱讀:

洪秀全真的患有精神病么?
請問不信教的人可以舉行教堂婚禮嗎?有什麼注意事項?
飛面神教如何驅魔?
如何評價飛天麵條神教的興起?
怎樣成為飛天拉麵神教的教徒?

TAG:歷史 | 宗教 | 宗教文化 | 宗教史 | 宗教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