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變得耳清目明、對世事有了自己獨立的判斷的?

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始終對世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是看了什麼書之後?還是在社會上歷練幾番之後?還是突然就頓悟了?

請講講你是怎麼達到這種狀態的。


更新:

看不懂知乎的節奏,@綠龍大大答案怎麼到第二名的。

各位看客口味還是奇特啊。

實名支持第二名答案!

———————————————————分————————————————————

「你可以成為你羨慕的任何人!」

我有一個老師,臉大微胖,說著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臉上總是掛著瓜兮兮的笑容,開學第一天我第一次見到他還以為他是個賣西瓜的。在學校,教師群體間的勾心鬥角顯然讓他適應不來,沒幾個老師願意搭理他,但是他在學生中很受歡迎。

第一,他從不布置作業,課程也極其簡單,有什麼上課的時候還放電影給我們看,美劇中經常出現:F U CK ,SHIT,每當這些詞一出現的時候全班就跟著一起大聲讀,有一次一個領導路過我們教室的時候被一句驚雷般的「you son of a bitch!"嚇了一跳。而每次有顏色情節出現的時候,他總是提前幾分鐘扭過頭,導致後來他一扭頭我們就正襟危坐,視力不好的就扶扶眼鏡!

第二,他上課從不點名,有一次上課居然只來了五個人,他一來臉色一白,我們心想完了,急了的兔子要咬人了,誰知道他從包里掏啊掏掏啊掏掏出一副撲克和我們玩了一節課的德州撲克,讓我對他好感加倍。

第三,他的課程考試極其簡單,考試前給我們模擬卷,考試通過率達到100%,不像別的老師那麼極品,有一次考高數的時候一個極品老師給了我的室友59分,我室友紛紛不平拿著放大鏡把試駕檢查了十幾遍,發現有個答案是對的那二逼老師改錯了,然後我室友找那老師理論,老師抽著黃鶴樓把卷子一按說你字跡太潦草了根本看不清楚還是認命去補考吧。氣的我那室友差點買刀怒捅之。

後來,學校要求我們購買某種傻逼兮兮的教材,每個老師都要輔助收錢,強制性的,而他沒有強迫我們,導致我們班是唯一沒有買教材的。學校領導嚴厲的批評了他,他據理力爭,覺得大學有個JB毛的權力強制學生買東西,學校領導不爽,點名要他會上道歉,不然「嚴肅處理」。

以我們對他的尿性了解,他應該會屈服的,因為他看起來就像個軟柿子。

可是他沒有,他寫了一大篇文章反駁。

學校要把他辭退,我們學生終於開始心疼他,因為我們校規上有寫,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權,所以我們聯名寫了一封信(原諒我們的弱勢),上述校長,那件事當時很有名,差點上了那個市的報紙。結果也如大家所料,他還是走了。

他離開學校的那天天空下著濛濛細雨,打在他半禿的頭頂上他顯得很狼狽,可是我卻覺得他從來沒那麼神勇。

他對我們說:以後罵人不要用you son of a bitch,太粗魯,最好用you piece of shit,會顯的高雅點。

我終於了解,雖然校規上說我們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權,但是制定校規的人可以讓我們沒有發言權。就好像法律保證每個公民都有自由,但是制定法律的人可以讓你瞬間沒有自由!

我從那一刻下定決心,做一個強大的人,至少是個不容忽視的人。

我突然回想起那個軟柿子上課的時候說他很喜歡聞一多,如果在那個時代,他一定要做聞一多的學生。

他對著下面昏昏欲睡的我們說著:「你可以成為你羨慕的任何人,哪怕會失敗!」


fall in love with a bitch


搬運一些克里希那穆提的建議。

-----------------------------------------------------------------------------------------------

提綱:

  1. 不用他人做自己的尺度
  2. 有先入為主目的就不是探索
  3. 覺察思維局限,而不是用另一種局限代替現在的局限
  4. 隨當下的專註而為,而不是掉入舊有記憶、經驗的慣有模式
  5. 處理關係時,不用意象建立概念性關係,而是純然面對這個關係本身,主客合一
  6. 傾聽與接納,不帶見解
  7. 道德不是因社會認可而為德,隨心所欲不逾矩才是德

------------------------------------------------------------------------------------------------------------

  • 不用他人做自己的尺度

  • 不帶先入為主的目的探索

我們都在尋找——但是在我們尋找的過程中,我們想要找到些什麼:一個結果,一個目標,一種可以使我們幸福安寧的狀態。當思維在尋求一種特定的狀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它已經設定和規劃好了要尋找的東西,它的探尋就是完全徒勞的。將思維從要得到某種結果的期望中解放出來是最為困難的事情之一。除非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否則我們的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

  • 在每個當下覺察思維模式,而不是用另一種模式代替現在的模式

明晰我們自己的思維是如何活動的十分重要,不是自我分析,不是反省,而是要了解它的整個過程。如果我們不能認清我們本來的樣子,如果我們不了解進行思考的人,即那個在探尋,在不停地發問,不停地要求、質疑,並不停地試圖找出答案,以及導致問題出現的主體「我」、
「自我」、「自己」,我們的思想和探尋就沒有意義。只要人進行思考的器官是混亂的,扭曲的,受局限的,無論他在想些什麼都註定是有限的和狹隘的。

因此我們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頭腦從所有的局限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如何改善這些局限。

事實上,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試圖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局限他的思維。除非徹底地解放頭腦,只要還存在基督教、佛教、印度教或其他說不出名字的類型的局限,問題就依然存在。

表面上,在思維的較高層次上,我們也許可以意識到我們是受局限的;我們可以突破一種模式然後接受另外一種,如放棄基督徒的身份而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逃離天主教而投入另外一個同樣專制的集團,同時想像著我們正在向著真理前進。恰恰相反,這不過是換一個牢籠而已。

我們都屬於某個特定的團體;我們是被有著特定教條的意識形態和傳統培養長大的;文化和社會的巨大影響時刻限制著我們的思維。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定形、軟弱、殘缺。我們總是滿足於他人的描繪,這表示我們其實是活在別人的言論中,活得既膚淺又空虛,因此我們充其量只是「二手貨」人類。不過這卻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給我們的思維模式找一個安全的地方。

只有一個答案。只有當思維完全靜止時它才能夠得到解放。儘管它有很多問題,無數慾望、矛盾和野心,但如果通過自我認識,通過不帶任何肯定或否定意見的自我觀察,思維認清了自己的活動,那麼從這種意識中將產生令人驚異的靜止和思維的安寧,一種沒有任何活動的平靜,只有此時思維才是自由的,因為它不再渴望任何事,不再尋找,不再追求某個目標或理想——這些都是受局限的思維的計劃。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不再自我欺騙,你就會發現被稱為創造力的那個非凡事物的出現是有可能的。只有在每一個當下整體地審視,而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離破碎,你就能看見整個「自我」。你所見到的這個整體就是真相。

如果你能認清自己如何思想、自己所用的辭彙、日常的行為、和他人的交談方式、對待他人的態度,甚至走路、吃飯的姿態等所有情形,那麼你的心就無法欺騙你,也沒有什麼好騙的對象了。然後心智就會一改常態,不再一味強求和征服,它會變得出奇的寧靜、柔軟、敏感和空寂。在這種境界中,就不會再有任何的自欺欺人。

  • 隨當下的專註而為,而不是從記憶、經驗中升起念頭

只要思想不再從過去的記憶、經驗或知識中生起,思想者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能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專註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這種心智狀態顯然是完全寂靜的,而這種寂靜只有在完全專註時才會出現,它不是靠修鍊得來的。這種既無觀者也無被觀者的徹底寂靜,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

  • 處理關係時,不是用記憶和意向建立概念性關係,而是純然面對這個關係本身,主客合一

我們可曾直接地看過一棵樹,還是只透過知識組成的意象或過去的經驗在看它?你可能會說:「是的,我知道它的顏色有多美,形狀有多麼好看。」但你只是在透過記憶、透過以往對它的感覺,再次享受起那份快感罷了。只要心中一產生對去年秋色的回憶、認知及意象,「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及衝突就出現了。製造出這種界分的正是思想本身。假如你看著你的鄰居、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男友或女友,不論眼前是誰,這時你能不能不帶任何意象或過往的記憶,直接看著這個人?因為如果帶著某種意象去看此人,你們的關係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兩組意象所形成的不直接關係;只有概念性的關係,而沒有真實的關係。

  • 傾聽與接納,不盲目解讀

你排除萬難來到這裡,在這個炎熱的夜晚聽我說話。你真的在聽嗎?或者你是在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你所聽到的東西?在聽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各種各樣的念頭和意見,以至於你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介入到你所聽到的東西與你對它的理解之間?

我認為弄清楚關注與專註之間的區別是很重要的。專註意味著選擇,不是嗎?你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我說的話上面,因而你的思維是集中的、受到限制的,同時還受到其他念頭的干擾。這不是真正的傾聽,而是頭腦中的一場戰鬥,一場你所聽到的與你解讀它並運用它的願望之間的衝突。然而,關注是完全不同的。

在關注中,沒有集中,沒有選擇,只有完全的、不帶任何解讀的意識。如果我們可以如此關注和完整地傾聽,這樣的關注就可以使思維本身發生奇妙的改變。

如果我有一個特彆強烈的衝動,我能不能只是面對這一衝動,但不被它支配?也請你觀察你的衝動或敏感,或者其他任何東西。你能否面對它們,但又不讓你的頭腦被它們佔據?佔據意味著解決這些衝動的努力?你譴責它,將它與其他的事務相比較,試圖改變它,克服它。換句話說,佔據就是試圖對你的衝動做些什麼?但是你能否僅僅觀察你有一個衝動、慾望和需求這一事實,而不去比較和判斷,從而避免啟動佔據的整個程序?

  • 對錯不是規則,隨心所欲不逾矩才是德性

問:正確的思想和正確的行為之間有什麼差別?

克: 你用「正確」這個字眼時,你心中已經有了何謂正確的概念。你有了所謂「正確」的概念,這個概念就「不正確」了。因為,這個「正確」是依據你的成見、制約、恐懼、文化、社會、癖好、宗教等成立的。你有標準,有模式。社會的道德觀並不道德。你同意嗎?如果你同意,那麼你就排除了社會道德——這社會道德指的是貪婪、嫉妒、野心、國籍分別、階級崇拜等一切。但是,你說你同意時,你真的已經排除了社會道德嗎?社會道德是不道德的——你真的同意嗎?或者你只是說說而已?先生,真正的道德、真正的德性是生命最不凡的一件事。這樣的德性與社會的、環境的行為完全無關。真正的德性必須完全的自由。但是,只要你遵循的還是社會的道德——貪婪、嫉妒、競爭、崇拜成功——你就不自由。

參考:

世界在你心中 (豆瓣)

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豆瓣)

重新認識你自己 (豆瓣)


當發現為判斷負責的人是自己的時候。


凡是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否都默認自己是獨立思考的人?

如果是支持獨立思考的人,為何又要去教別人如何思考?

如果是想要真正獨立思考,為何又要去問別人如何思考?


每當自己覺得自己明白了(一些事情和道理),結果過幾年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明白。

如此反覆幾次以後,就養成了懷疑的習慣,懷疑的對象里也包括自己。

雖然懷疑的對象也包括自己,不過自己還是準備多看書,多實踐。

因為相比較而言,擁有更多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群體在總體上確實更加理性和獨立一些。


我想說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這點,也許包括上面那些回答者,摺疊我吧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由益溫厚


我說個更簡單更暴力的方法。

一切別人說的話,據說這是真的,真理的話,你就去考慮這話錯誤的可能性。

懷疑一切。

當然別太過頭。。


痛苦


深入學習了精神分析之後。


大學上完後的一年,突然間就明白了,獨立判斷的能力明顯增強,不知道為啥。


先說明一下,我只是個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學生黨,這裡所說的一切都是我的片面思考,並不是一切都是正確的,或者說都符合題主你的認知的。對於知乎的任何人的回答也是一樣,沒有人是

絕對正確的,沒有人是絕對錯誤的。大家在看各個回答時就要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養成獨立思考的一個思考方式:沒有人是絕對正確的,他們的正確只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的正確。

下面根據題主的問題做一些回答:

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始終對世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是看了什麼書之後?還是在社會上歷練幾番之後?還是突然就頓悟了?

總體而言,獨立思考的能力取決於你的視野的開闊程度。為什麼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成熟,看待事物的方式越來越複雜。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人的所見會越

來越多,伴隨著自己的所能見到的東西的增長,自己的思考也會越來越多,從而思考和所見二者相互推動,慢慢的便會有自己的獨特的思考

視野開闊的辦法可以分為但不限於以下幾類:

1.游世界(不是簡單的旅遊)

2.和很多大牛交流

3.由媒介開闊視野:讀書,紀錄片等

由上至下是按效果衰減,由下至上是按方便程度衰減。

1.游世界

如果想開闊自己的視野,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去游世界。當然這裡的游世界不是指出去旅遊,然後跑到某個景點擺個pose拍個照然後傳個微信炫耀一下。而是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和各個地方的人物交流,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思考這些觀察到的場景和自己之前知道的世界有何差異,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歷史上很多大家都是通過自己的出遊和思考以及讀書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一套思維方法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諸葛亮,其三分天下的謀略就來自於其廣泛的遊歷的所見所聞。

然而這個方法是很難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經濟,時間來支持自己的出遊。我作為一個學生黨,出遊不多。去過的地方不多,國內城市都是江蘇周邊。曾經去過一次美國,時間也不長,只有兩周。但僅僅是這兩周,而且還不是自由行,卻也能看到很多與國內的不同,以及和國內媒體所宣傳的不同。如果大家有經濟支持,希望大家能多出去看看,而不是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東西上。

因為本小白出遊機會不多,而且是學計算機的學生,所以出去混社會的經歷不豐富。希望各位有著豐富出遊的看官能夠分享一下自己出遊的經歷。

2.和很多大牛交流

大牛之所以為大牛,是因為他們往往在某一些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技巧,對於某一個方向有著獨特的見識,所以他們會成為大牛。還有就是不是任何事實都是可以寫在書里的,不是任何事實可以拿出來放在媒體上宣傳的。如果亂說一不小心就被請去喝茶了,或者說這些東西是行家內幕,不能對任何人都說。所以有機會去聽聽大牛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是很有益的。但是和大牛交流也是比較難的一個方法。因為大牛不多,而且如果是為了讓開闊視野,和少數大牛交流也是不好的,有時反而會讓自己不能看到事物的所有方面。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只聽到少數的聲音是不夠的。

知乎這個平台上大牛還是有不少的,但是也不是說大牛說的話都是正確的,更多的是要看不同的人所說的東西的不同的地方,然後自己思考為什麼他們在某一些方面說的不同,在什麼情況下A是對的,在什麼情況下B是對的。而且另一個情況就是有人會跑出來裝大牛,對自己不了解的方面亂說一通。獨立思考某種意義上也要去判斷哪些人說的話比較可信,哪些話說的不可信。

這裡有個思考方式就是對於某個人說的某些事,或者說某個媒體說的某些事,要先去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他們這麼說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目的,他們所說的是不是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說。

再次強調本人只是個學計算機的小白學生,接觸的大牛不多,而且都是學技術的書獃子。政治,歷史,經濟這些更加需要獨立思考的東西接觸的不多,最多就是看看知乎,看看書來了解。沒有什麼機會去接觸這方面的大牛,如果有懂這些方面的人,如果能交個朋友也可以。。(當然了,大牛是相對大牛而不是絕對大牛的,所以大家不要太謙虛,在你們行業你算不上大牛,但對於我是大牛就可以了。。)

3.由媒介開闊視野:讀書,紀錄片等

這一點我可以說的多一點,首先推薦兩本書:《黑客與畫家》,《烏合之眾》

《黑客與畫家》這本書就是如題主所說的「看了什麼書之後,就頓悟了」。當然這種頓悟只是當時的頓悟,但至少我知道了獨立思考是很重要的,這書也提供了某些思維方式。如果有學計算機的看到這個回答,希望你們將這本書看一遍,會有收穫的。對於非計算機專業而希望看看獨立思考的內容的話,還是推薦看一下整本書,跳過那些和專業問題相關的內容即可。《不能說的話》這篇文章是最推薦要看的關於獨立思考的內容。大家在讀其餘各個章節中也會看到一些關於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思考。比如說在《為什麼書獃子不受歡迎》中批判了美國中學的教育,大家不僅要注意到這個內容,還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還有在《關注貧富分化》中作者提出現在社會比以前社會總體上更加富裕,而且提到了貧富分化是好的,然後提到為什麼貧富分化是好的。這些說法是不是和大家想當然的不一樣,大家可以好好看看這些內容以及作者的獨特思考方式。

這裡再提一下「想當然」這個詞。大家對於一些事物的認知往往是不經過思考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經過思考便可以得到對一些事物的認知呢?因為我們從小開始就被無數次的被灌輸過關於這些事物的認知,而不是經過獨立思考的。舉個例子,在古代,是有個高高在上的皇帝的。那麼「皇權至高無上」在當年是不是會被反覆灌輸給每個人呢?以現在看來「皇權至高無上」的觀點是不是不像以前那樣牢不可破了呢?在古代,這個觀念是社會上所公認的,所以不要思考就想當然得來的認知,放到現在是不是有哪些東西也想這樣是我們被反覆灌輸從而想當然得來的呢?這個問題不再多說,要和諧。大家去看一下《不能說的話》那篇文章吧。

《烏合之眾》這本書也是很推薦大家看一下的。其中涉及了某些政治手段,尤其是一些「指導」人民思考的政治手段。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某些媒體或者公知所用的方法就是這個書裡面所提到的那些用來「指導」人民(烏合之眾)思考的方法。從而可以幫助大家去辨別真偽,去思考上面所說的: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他們這麼說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目的,他們所說的是不是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說。比如說這本書中提到了一些「公知」常常用的方法。比如把某些事物的危害說的很大很大,製造恐慌情緒,然而這些事物本身可能是沒有危害的或者說是危害程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大的。還有就是簡單的重複一個觀念,讓人們最終對於這些觀念就認為是真理了(比如說朝鮮金家的統治:金家是全能的)。再有就是製造一個假想敵,從而轉移人民的視線:比如朝鮮人恨美國,比如很多外國人排華,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中國人是好是壞,而是那些政治家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從而告訴他們的人民:你們的不幸是因為中國崛起導致的。

這兩本書非常非常推薦大家看。

個人還認為多看看歷史是很有利的,但是要注意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個說法。推薦去看看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港版)。然後思考為什麼有些地方和我們看的官方的東西不一樣,這個不多說。

個人還推薦看看《南方公園》。。

當然純粹的開闊視野是不夠的,對於事物的認知是要結合「看到的」、「已知的」、「聽說的」思考哪些東西可能是對的(在目前條件下),哪些東西是有問題的。思考的注意點主要集中在:不同觀點,不同現象哪些地方不同,為什麼不同,這些不同符合何人的利益。

再次強調本人只是個年輕的學習計算機的學生黨,這些只是個人的片面思考,若有哪些各位大大認為不妥的地方,歡迎指出。


肉身翻牆以後。不謝。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在於對某些理論和評價標準 (包括從大到小的各類組織單元) 產生了懷疑 - 可能來自於觀察,也可能來自與經歷。之後開始探究原因,釋疑 (讀書、觀察、結合情境揣度分析),以及產生新想法。


我來回答,請聽。http://changba.com/s/kQHqVaewphMHnenDh7ketg


少上知乎、微信、朋友圈、人人之類的地方瞎逛,好好看書學習。有問題自己想,別上那些充斥軟文和三觀奇怪的地方。如果實在忍不住,只看回答不看評論更不參與評論,讓自己遠離網路爭端。


不要因為別人的傻逼,讓你看起來像個傻逼

------------------------------------------------------------------------------------------------------------------------------------------------------------------------------------------------------------------------------------------------------------------

他們都喜歡教你怎麼做事。在你按照他們說的做了,他們會指責你為什麼不做得更好。

1.出去給家裡買一包味精回來。

為什麼你買的味精那麼小包?為什麼你買的是這個牌子?家裡醬油也少了,為什麼不順便把家裡的醬油買回來?

2.不要打架。

為什麼他欺負你的時候你不還手?為什麼他罵你的時候你要還嘴?既然你沒有打他為什麼他會哭?

3.要找個漂亮的,家庭條件好的,性格好的。。。

XXX大學畢業就和他的高中同學結婚了,為什麼你高中沒有談戀愛?

為什麼你大學不談戀愛?為什麼你畢業了還不談戀愛?

4.去跟A部門反饋這個問題。

這種問題明明應該是B部門做的,你為什麼要去A部門?花了這麼多時間我該怎麼跟客戶交代?

5.6.7.8.9......

所以你記住,聽別人的建議,做自己的決定,擔自己的責任。

當你意識到無論別人怎麼教你你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你就會逼自己去想,去判斷,去使自己耳清目明。


這個世界上沒有「應該做什麼」,除非是我自願接受的信條,命令,好處,否則不管鼓吹的多麼好聽,切記不要相信。


渾渾噩噩活到20多歲,某天起來瞬間三觀重置,一切都瞬間明朗起來,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可以解釋了,就跟Matrix看到代碼流動一樣的那種感覺

答案只有2個:

1 質疑權威。不再隨便聽信別人,而是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然後用所學的內容走一遍看看是否可行,並對結果提出疑問,並由自己來解釋。而經驗的累積,可以讓這個過程濃縮到幾秒內完成並作出反應。

2 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 利益 兩個字,世間萬物皆圍繞 利益 二字旋轉,想明白這一點,就沒什麼人能迷惑到你,足夠享用一生。


看過足夠多的書,經歷過足夠多的事情,加上足夠多的思考


我所理解的獨立思考,是獨立於偏見的思考。因此沒有人是能夠獨立思考的。

每個人看待萬事萬物都是帶著偏見的。萬事萬物沒有評判標準,中立和偏見,客觀和主觀,都是相對而言,你覺得中立,我可能覺得太偏見了,你覺得我主觀,可是我覺得我很客觀啊,畢竟每個人一生接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不同的,形成的觀念也會不一樣。

題主說

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始終對世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既然我已經說了獨立是不可能的,那冒昧揣測一下,題主所指的這種人,應該是觀點常常與眾不同卻令人信服的人吧

為什麼他們的觀點與眾不同呢?

我們往往在聽他們闡述觀點時,往往會發現兩個特點,一,他們比我們知道的多,二,他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且想的多

總結一下就是,大部人就是讀書少經歷少還懶得思考。

所以上面好多人都說,多讀書多思考

我說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具體方法吧

關注爭議性話題

比如,

中醫,轉基因,狗肉,性觀念,左派和右派……

知乎有關的問題非常多,你如果有疑問且主動去查了,那就是「多讀書」,在看看別人的思考過程,不要輕易贊成或者反對任何一方,這就是「多思考」。觀點這時候一點都不重要,站隊是懶于思考的表現。一定要逼自己看完每個答案,並且用心思考他們的思路。

講完具體措施再講一下一個思維方法:懷疑。

不喜歡上面有些回答,直接說,不要用辯證法,反對集體主義諸如此類

不是說這些思考方法錯沒錯

而是,這種告訴題主的方法,和政治書有什麼區別呢

教我們辯證和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書也是這麼跟我們說的,就是你去這麼思考就對了,你以後會覺得這樣思考非常有用的,別管為什麼了。

我們來思考吧,懷疑「辯證法」,懷疑「不用辯證法」,懷疑「集體主義」,懷疑「非集體主義」

對了,我們還要懷疑「懷疑」這個思維方法,懷疑有用嗎?為什麼有/沒用?

慢慢就會發現你的思維裡面居然有那麼多矛盾

聯想到連岳老師的一篇讀者回信有句話大概意思是,成長就是不斷地發現自己思維中的矛盾,然後自己又通過思考解開矛盾這樣的過程。

回答完畢!快條件反射地懷疑我說過的每一句!!


贊同聲最多的回答不一定是不可以懷疑的,沒有人支持的回答也不見得是不值得一看的。


聽了曾仕強和傅佩榮講《周易》之後,又翻出來《論語》看,之後又讀了《黃帝陰符經》,也誦讀了《金剛經》之後。

覺得稍微開啟了智慧,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舉個例子:b搶了a的男友,a打了b。

對於a來說,b是不折不扣的壞人,因為她搶了自己的男朋友,讓自己幸福的愛情生活破滅。

對於b來說,a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因為她打了自己,讓自己受到了傷害。

她們兩個人,都是從自己角度看待問題,都得出了「對方是壞人」的結論,可是到底誰是壞人?

再者,對於a的朋友來說,b搶了a的男友,可能她覺得這事挺正常,誰還沒被劈腿過啊。但是因為她是a的朋友,所以她只能說是b錯誤,並且跟a一起去打b。

對於b的朋友來說,即使知道她是「勾搭」別人的男朋友,也會說是那個男人沒有把持住,是那個姑娘沒有守住男朋友的能力。而打了b的a姑娘,就是賤人,婊子,就是動用私刑是犯罪。

a的朋友和b的朋友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到底是誰的對?

其實她們誰的結論都不對,因為沒有考慮到男主角和女主角本來的感情有多深厚,沒有考慮過a和b的動手激烈程度,沒有考慮過a所受的傷害,也沒有考慮過b所受的傷害。

那麼這件事,如果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到了,就能夠得出一個「某某某錯了」的結論了嗎?

並不能,因為每個人的觀念都不同,所以並沒有嚴格的對錯。並且,這種事情,最後拼的是輸贏,而不是對錯。

如果b可以打回去,那麼b就算是贏了,有男朋友還報了仇。如果b沒有打回去,那麼就算是扯平了。得到了男朋友卻挨了揍。

能不能打回去靠的是什麼?大概是拼人脈和拼爹吧。

不過這種事,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

沒關係!

又從a的角度看,又從b的角度看。又從a的朋友角度看,又從b的朋友角度看。又從a和b的男朋友角度看。最後再從人性的角度看,從自己的角度看。

這樣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實。而這種事實,絕對不是事實,只能夠無限接近事實罷了。

那這種時候自己的態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管我鳥事。

她們撕她們的,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這樣從多角度看待問題時間長了之後,對於事物就自然而然的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了。


用語言文字清楚地描述出自己的見聞、想法、情緒,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解剖自己的思維過程,避免自己本性的、習慣性的謬誤。

在發現不同的立場時,樂於與人探討和辯論,發現挖掘新事實和新觀點,而不是想要打敗對方或炫耀自己。

在評價一件事時,事先做充分的調查準備,不要主觀幻想臆斷,也不要誇大一兩次的個人經驗。

在評價一個人時,關注他的動機、背景、經歷,而不是彼此的利益矛盾。

對自己的想法保持信心和上進心,勇於作答,對他人的智商保持尊敬,接受評論者的批評。


我開始明晰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的所往,不再迷惘,是我剛大三的時候,之前的很長時間,大學過得按部就班,也沒什麼波瀾,快到大三的時候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這不是我曾經對於我大學生活的願景,我那個時候睡眠很不好,質量很差,夜晚凌晨的時候還沒有入睡,翻來覆去之際我也不再強迫自己去睡覺,而是冷靜的想很多事情,想的最多的就是我到底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一直以來的學習生活我學到了什麼,是自己真的適合的嗎?想要的嗎?感興趣的嗎?讓我充實快樂嗎?答案是沒有。我到底畢業以後幹嗎?我一直在想,我決心過考研,浙大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後來一段時間,我發現干擾因素很多,財大的氛圍院系不同,主要是我自己還是找不到一個讓我定下心來去努力去心無旁騖的理由,這樣的話,這個規劃一定會成為白雲蒼狗。有一天我發現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的父親在微信上發了一條狀態,一個人在外面真難!我開始醒悟了,開始堅定我的方向,那就是找工作,為了我一直在操勞和奔波的父母,也為了我自己。我開始朝著準備畢業前找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於是我開始跑圖書館,以前我覺的那只是一座建築一座大樓,真正的走進去才覺得它真的是一座寶藏,在我眼裡,它開始閃著亮,那些書給我力量,只有坐在這裡看書才覺得有動力,覺得我還有那麼多書沒看!記得一句話,說的是書的味道是陽光的味道,翻書的聲音像彈鋼琴的聲音。現在,我真真切切的感覺到了!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我醒悟的有點晚,告訴大家,早行動,珍惜時間,你會感謝自己的~


很簡單

Fuck,管什麼破事情,

好好乾活/做題/看paper/寫paper/碼code/玩遊戲去!

我長得越大,越因為自己是科研/工程師屬性而不妄評論世事。啥事情是不是先得給個定義啥的,然後定理1,2,3。我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我太渺小了。


吃素,靜思,飲茶。


對於我自己的經歷,我只能說小時經歷過長時間的獨處,被鎖在屋裡,陪著自己的只有書。應該從那時候應該就是習慣自己思考的起點了(沒有過多的旁人叨叨讓自己盲從)。

初中時自己總結出來的一句信條到現在還沿用(這句話從那時起也影響了不少好友):「如果靠自己的知識與思考無法判定事物的好壞,那麼別管別人怎麼說,自己試試看得出的結論才是自己的。」 (這句信條給我帶來的益處不少,促使我學生時代干過壞事嘛...咳咳,不提也罷)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除了自己無人可相助的時候


有一顆純善之心,就可以看清這個世界。


好像有這麼幾句話比較符合題意,引用一下。

1.外面的大道理,沒自己內心的感受重要。

2.吃的虧多了,自然就懂了。

3.女人愛上男人都是腦子進水,哭了之後才會變聰明。

4.當你走不出陰霾時,多走幾步。

不知合不合適


當我發現所有事情都是有立場之分的時候。


某次翻出學校的圍牆,決定逃課躲避晚自習。那是第一次自己對自己的選擇做出決定,並意識到自己要對自己的這個選擇負責。


突然覺得想在知乎上面發表一點自己的觀點,希望藉此機會多幾個有差異的朋友,以彌補彼此認知的不足。第一眼就看見這題覺得挺合自己的胃口,我試著答一下我的經歷,只是我的經歷。目前來看不好也不壞。不喜請輕拍。

壹: 關於耳目清明

我一眼看到 耳目清明 這個似成語的詞的時候反應出的狀態是一種理性的境界。但是絕對的理性如 星際迷航 史波克 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倒不是說人們對理性的的控制上有偏差,而是因為環境。你之所以是你目前的狀態,無論是你的價值觀或者是你對待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是你待人接物,你的一切都是你身邊的環境一步一步把你塑造成目前的狀態的。

難道自己今日的狀態無論是好是壞難道我自己沒有起關鍵決定作用嗎?我認為,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每一次能自己做的選擇就是一個關鍵,不可否認每一個關鍵選擇的偏差會讓你的生活完全與目前產生巨大的偏差。而起作用的因素我認為更多的是偏向環境這個大的範疇。老生常談了,但是還是得說說。

:你的身體因素是父母給予你的一種「基因環境」,一些人天生記憶好,一些人怎麼吃都不胖,一些人怎麼廢眼都不近視,有些人喜歡唱歌,有些人喜歡工作,有些人喜歡體育,這就是天賦以及興趣……太多就不一一例舉。

二:家庭的環境。家庭的和睦程度,財富程度,積極或者消極,開放或者傳統,圓滿或者分離。在人小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鼓勵或者不同程度的反對。有的父母處理過程中採取的方法不同,對下一件事的發生時孩子的心理決策就會有明顯的差異。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的好或者不好,所以有時候我們身邊有些人做的某件事情會超過你我想像的「酷炫」或者「愚蠢」。

三:朋友圈環境。網路上最老生常談的一個點,但是許多都只談到類似你常聯繫的幾個人平均下來就是你的收入之類的。還有的說要認識更好的人提升自己圈子的質量。(對於這點我一直想吐槽可惜一直沒有機會,今天終於可以在這裡吐槽一番。都認識更好的去了,那鬼大爺要認識你啊?這些不良的網路箴言一直在各方流傳著。)我認為朋友圈壞境最關鍵的點是:同學。同學構建了一個最基礎的社會圈,以我自己來看,對我影響最大的同學是初中同學。剛入學那會兒小學上來突然每個班都有同學了,小學那會兒的交際圈局限在本班,然後因為我讀的是民族中學。初一很多班都有小學同學,然後高年級的同學喜歡以縣為單位抱團。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的交際圈一下從50個人上升到了全校都可以接觸。龍蛇混雜的景象就會有很多因為家庭環境影響的第一批不同類型的人出現在你身邊,灌輸給你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想法。因此這一批同學選擇是不明朗的,可能因為你們坐在旁邊,有話題聊就成了初中的好基友,然而那時的擇友大多是在話題上面。而且因為年齡的關係比較容易慢慢被改變一點觀念,而且自己沒有發現。接著的高中大學的環境就逐漸靠攏同類型的人,人以類聚這詞不是白造的。(強勢信念氣質的人就可以起關鍵作用,引導身邊的人被你洗腦,如果信念弱勢那麼你被強勢信念的朋友洗腦的幾率大一點,這裡的洗腦就是所謂的影響)

四:工作環境,走到這一步大的環境對認知的影響基本到位。之前的幾個環境以及決定了你的天賦適合什麼行業工作,人格的塑造,以及世界觀價值觀的構成。工作環境這一塊我不想多寫,無論工作如何,你選擇了怎樣的工作是你之前一系列的選擇逐漸演變的。也有很多文章寫過第一份工作決定了你的社會人脈資源之類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行業有的混的好,有的混的差,因人而異。

以上說的四個環境就基本決定了你的世界觀價值觀,每個人都不能耳目清明。我們只生活在自己有限的環境中。

關於獨立判斷

題主提關於獨立判斷的問題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其實應該是想問「如何獨立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個題有點大了,不同的事件需要做出正確獨立的判斷需要的技能是不同的。本人能力要答完整這個題還差火候。我還是只說說我個人的觀點,就當拉家常吧。

如題主所說,我們始終對世事有獨立的判斷。我個人認為 這不是看了什麼書 歷練幾番 。能帶來的,這是基於一個長時間不間斷對信息的提取和捨棄帶來的。因為之前談論環境的不同,所以我們對信息的選擇就會有偏差,每個人看到 」iphone6 首發和第二批發售都沒有中國大陸……成本價1200…抵制……「這種信息的選擇偏差就直觀的體現了出來了。而當今網路中,稱別人」腦殘「的人不計其數,如果兩人對調環境成長誰更腦殘還是個未知數。

我們身邊有許多長輩給我們傳到一些關於如何判斷的經驗,有的可取,有的不可取。網上也有很多XXX說過……之類的信息來影響你的價值觀來改變你之前對事件判斷的標準。

成長到今日我覺得我們需要的不是如何做正確的判斷,而是堅持我們內心相信的理念,我們內心相信的原則。以此為基礎來作為評判的標準。無論事件之後帶給你的影響是好是壞,也不要輕易的興奮或者懊悔。因為你是一個有理念的人,一個有原則作為標準判斷的人。最後天涼了,希望題主和看官注意保暖,注意身體。


我老頭有一次在聊天中教導我,他從來不相信任何人,從此我就開始了腹黑之路。


話說,找個做科研的朋友,去他那兒做一段時間科研,你就會發現,在世界上要弄清楚什麼東西,要去除偽的,存下真的,是怎樣的艱辛。


首先,你要睡眠充足,其次你要經常鍛煉身體。良好的身體和充足的精力是基礎。

在此基礎上,多看看有益的書,嘗試一下書裡面提到的東西,並且訓練自己。


受多欺負之後,就想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需要把事情看清楚,不聽欺負自己的人胡說


看清世界,看清自己。

看到各式各樣的人做的各式各樣的事,想想為什麼。

有的人是真傻,有的是裝傻。有的人是理想主義者,有的人是投機客。有的人是令狐沖,有的人是岳不群。

不僅要看到哪些事情說了,還要看哪些事情沒說。越是強調正確性,越是挑動你情緒的話往往越是有問題。走過牆的另一面,你才真正看到牆是什麼樣。


題注說的應該是關於獨立思考的能力吧。

我並不覺得我現在就有了這樣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在很多問題上還是會犯人云亦云的毛病。但關鍵是我已經有意識地在培養自己的能力了。

對於萌生這種思考的意識的時間,大概是看到我的一個也是混知乎的同學,他混知乎混得比我早,也有很多信息渠道並且對於很多的問題都有充分地了解以及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觀點。因此,當時很多閑聊打屁的時候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智商被狠狠鄙視的感覺,這下我的自尊受不了了,促使我也開始混知乎,也有意識地從各種渠道了解思維邏輯,總結思考。

所以,基本上我認為如果要形成這種意識,還是需要跟相類似的人相交,讀書也可以,但現在很多人的讀書淪落為讀書本,單純的讀了一大堆書沒有思考是沒有用處的。


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叫《批判性思維工具》,醍醐灌頂

獨立思考人的特點:

思維謙遜

思維勇氣

思維換位思考

思維正直

思維堅毅

對推理的信心

思維自主

——出自《批判性思維工具》

我們有很多自己意識不到的思維過程

比如你望見傍晚西邊的雲霧,預測到晚上有雨

這是可能是基於「早看東南,晚看西北」這一句話做出的推理,並且你認為這句話是對的,這句話就是前提假設。

有獨立思考的人會思考這些「假設」是否是正確的。

再比如,有些人會講,做事情不能太有目的性,太有目的性反而得不到,遵從本心,順其自然就能得到好的結果。

做出這個推理可能是受了「無心插柳柳成蔭」或是「執者失之,為者敗之」這些假設的影響。

這個推理正確錯誤我們先不評判,我們要先分析這些前提假設適用於什麼環境,在某個環境下是正確還是錯誤。

讀很多書可能並不能促成你獨立思維的習慣,人的思想來源於對事物透過經歷和經驗的投射。

讀了很多書,但是你接收到心裡的,多數是你以前就認同的,而你一直認同的許多是錯誤的,讀得書越多,錯誤越深,錯誤的假設就會積累的越多。

獨立思維的習慣是要破除掉你的家庭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做一個能夠跳出來思考的人,知道要思考什麼?思考所需要的信息是否準確充分?思考過程中的推理是否嚴謹縝密?大腦中的哪些知識是別人的?哪些知識是自己固有的?

幸運的是獨立思維的習慣就像唱歌跳舞一樣可以系統訓練,訓練的方式就在《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里。

當然也有一點副作用,我以前什麼都懂,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我什麼都不懂,原來對任何事情都可以侃侃而談,而現在,我發現我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吃虧。


哪有開始覺得自己明白了呢?

從開始接觸各種人生道理開始,就覺得自己是明白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都背過,都覺得明白了,實際呢?

後來我是真明白了。過去聽別人講述某種道理的時候,自己腦海中想到的是從哪裡讀到的,或聽到的。

現在,再聽到類似的道理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是自己親自經歷的。有恍然大悟,有醍醐頓悟,也有了從自身出發的判斷和認知了。

經歷,真的很重要。


大一那年,初中同桌經歷了5年的白血病抗爭,終於放棄治療,痛苦離去。

最後一次複發的時候,老同桌決定不再去化療,說:「每次化療都要弄掉半條命,還要花掉家裡幾十萬,這罪,我不想再受了。」

看著和你一樣歲數的男孩,和你一樣有過燦爛青春的男孩,因為這一重大變故,經歷5年折磨,人生軌跡變得如此悲催,最後不得不放棄生命。

在他葬禮上,我頓然醒悟,一夜長大。

做人,要活得明白些,每一刻都要對得起自己。

引用那句雞湯文。

你無所事事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


未及高山

弗如流水

經歷微淺

時間有限


1.天賦

這裡的天賦就是敏感(比如對苦難、貧窮、慈悲等),因為敏感,所以在經受同樣一件事時感觸往往會比別人深刻很多;甚至有些人看來覺得在平常不過的事,在敏感的人心裡,總有絲絲觸動。

2.喜歡思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一個人呆著想些東西,不斷問什麼,喜歡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本質;

3.善於分析和總結

光思考沒有用,擅長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並且進行整合總結,運用邏輯構建一個自己的思維框架;

4.喜歡寫文字

寫出來,才能讓自己的思維更清晰。

5.佛經、哲學和思維方面的書對我的影響很大。

6.自己的一些經歷,也可以說是生活的磨礪吧,經歷了很多同齡未曾經歷過的事,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些更為深刻的看法。


一多讀書

二保持懷疑

三盡量自己去查閱原始信息,自己分析


少經驗思維,多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

重估、審視、追問周圍的一切。

從傳統、權威、成見、經典、集體、他人那裡收復自己的頭腦,對每一個塞給自己的信條問自己「為什麼」。——《超越那一天》


1.對沒有被歷史洗滌過的思想,見解和觀點一律持懷疑態度 ;

2.多思考,不站隊,不幫別人站隊;

3.用貓咪當頭像(見答主no.12)。


先不做過多評論,我給大家一個新的思維模式,科學計算機專業的同仁們會使用一款叫「Google Earth」的軟體,假設我們的思維落在星空的一個點位上面,轉過頭看地球上的一切塵土,這個時候就會得到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不設限度的拓展思路行為。把自己放在萬物之外,再來尋求你想要的狀態也好,答案也罷,過程也瞭然。我前幾天聽到這麼一句話,內容:人生有三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做夢想; 一條用腦走,叫做智慧; 一條用腳走,叫做現實。 心走得太慢,現實會蒼白; 腦走得太慢,不會與時俱進; 腳走得太慢,夢不會高飛。 人生的精彩,總是心走得很美,腦及時更新觀念,腳步穩健而合一,才能完成夢想!


加入了辯論隊,後來成了校辯論隊隊長。


最初開始是在初三

(並不是因為過了中二的年紀哈哈哈)

因為不愛學習 成績從年級前一百直線降到五百左右

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跟我爸吵架 (孩子學習不好挺丟人的…)

身為女生 有幾次甚至差點打起來

後來離中考還有三十天的時候 突然驚醒開始好好學習 算是考上了市重點

家庭氣氛瞬間變得很和睦

所以吧 其實成績還是很重要的 確實能改變很多東西 /笑


多歷練吧,看到上面那些答案你可能有碉堡了,我進步了之類的感覺,但一切都要等到學以致用,重複實戰後才能開花結果。


無數個失眠的夜晚,盯著天花板,思考三個問題:What,How,Why。

經歷過誤解,奚落,排擠,歧視。也經歷過接納,理解,被尊重,被愛。

被至親傷害過,被敵人拯救過。

推翻之前的價值觀,重建一個,修修補補,再推翻,再重建。


去經歷悲歡離合,榮辱沉浮,與形形色色人進行接觸,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思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在高峰時超脫自我,以外部眼光看自己,在低谷期,靜默獨思。其實做到耳聰目明很難,不只是因為經歷時的內心跌宕起伏,更主要的是,它其實是一種看透,看透之後,人就很難再有多少感情,就是清心寡欲。這種境界很牛筆,但是很痛苦。


不把自我感受當成事實,區別出自我情感與事實。


沒有在深夜裡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被談婚論嫁的女朋友甩掉,被最親密的朋友背後使絆子,在外國孤獨到發瘋。

每多經歷一次痛哭,我就越明白一點。

大概是最快的辦法了吧。


從大學時說起吧,剛入學時,懵懂無知,對很多未知充滿樂趣但又心存畏懼,有些時候是很糾結的,拿喜歡的姑娘來說吧,明明喜歡有很多話想說但見面卻又說不出口種種原因,久而久之,這種感情無處傾訴人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原本開心活潑的個性慢慢變得消沉,低調,穩重。同時,也學會了在孤獨中獨白,思考人生,思考這塵世迷。但自己 一個人終究是智慧有限,有些問題想不通,諸如:人歸何處、情從何起、緣起緣滅、心相色相等等。所以開始從圖書館諸多典籍中尋解,看過先秦諸子百家,佛教經典,人啊 看的越多思考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的無知,有一天你思考的不是那麼多了也就是逐漸開悟了,對世事有了真正的視角。


看書,寫讀書筆記;

堅持寫帶有反思性質的日記;

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一旦遇上值得學習的大神就積極主動地「纏上去」學習;

學會自律,做事情時不受他人、習慣和即時誘惑的影響,明確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


可能是所謂的正邪兩道都有過才知道


柴靜在自己的書中寫到,思想的本質是不安,那麼於我和身邊擁有「對於世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這樣品質的人來講,實現他們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懷疑。


一方面通過博聞、審思、明辨、篤行,建立內心堅定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著三觀逐漸明確,對萬事萬物的取捨自然明晰。

一方面,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問題,並付之努力去改善。

  • 有看書,看書的過程多半是打開視野,不斷調整方向。

  • 有老師,好的老師能夠看懂你並在關鍵地方點撥。

  • 有歷練,看書獲得的某些感受或理解有時是經不起敲打的,事情來了,說不定那些大道理早就跑到九霄雲外了。

  • 有和朋友談心,成長的道路上有小夥伴一起努力,彼此激勵,挺好。

  • 有一顆比較開放而敏銳的心,大事小事兒是否能啟迪你,關鍵是看你自己是否有心。

  • 對自己真誠,對別人真誠。

最重要的加速器是老師的點撥。相當於是老師一眼就揪出你的關鍵問題,你逃之不及,只好勇敢面對。

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的歷練。只有在真槍實彈之中,方能知曉自己有幾斤幾兩。也只有在實戰中,才會主動或被動的逃離舒適區,去打開人生又一片天地。事事皆可修,事事中都能萃取精華。

最重要的態度是對自己真誠的、堅持不懈、follow your heart!

這個世界的聲音很多、觀點很多、事件很多。萬象迷離,你的心作為一個接收器,或許會應接不暇,或者會從容淡定。而心這個接收器的過濾器就是你的三觀。

一路走來,有很多經歷。有過坎坷的戀愛經歷,有過需要很大突破自己的工作經歷,總之是一個很能折騰自己的人。有過很心痛的日子,有過怯弱不前的日子,有過得過且過的日子,有過淚流滿面的日子,有過想要放棄的日子,有過懷疑憑什麼自己要這麼折騰的日子,有過想要逃離一切的日子,有過想要顛覆自己以往觀點的日子,有過絕望到以為自己再也爬不起來的日子,有過鬱鬱寡歡有些抑鬱症傾向的日子,有過懷疑自己走得對不對的日子,有過否定自己一切的日子,有很多患得患失的日子,有太關注別人對自己評價的日子,有不做自己的日子,有不夠真誠面對一切的日子,有逃避回憶的日子,有悔恨不已的日子。

天下沒有多少新鮮事兒,我的這些人生經歷對自己可能刻骨銘心,但說出來也其實很平凡。不過是人生坎坷的那些事兒,工作上的、親密關係上的、內心陰影上的等等。

好在一直都堅持的在走,漸漸的能撥開雲霧見明月。

有些路是可以經由借鑒別人的經歷而不必走的,有些路只有自己走過才能懂得。所以還是真誠的在人生路上走吧~


看過一句話:人,前半生不害怕,後半生不後悔。現在大多數人前半生活得不自我,戰戰兢兢,大都自卑作祟。首先,凡事做前大致考慮個目標——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其次,自信。之後勇敢的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日積月累後,回頭自己就會發現耳目清明,不受思想旁人所擾。獨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當你想不明白一件事的時候,默念三遍~


思考是必須的。

有讀書、有思考、有經歷,才能耳目清明。

所有的事務,如果當作經歷就經歷了,永遠還是人云亦云,一定要思考,形成自己的是非觀。


多讀書,多思考。

多傾聽,多思考。

多觀察,多思考。

無論經歷了什麼,或者看到、聽到什麼,都要思考一下。培養思考的習慣。

人慢慢長大,漸漸就有自己判別是非的能力,加上思考。就會學會判斷。


從真正認識到事情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時候開始


世間徘徊幾度,曾幾何時以為懂了山水,了(liao)了(le)一切。曾幾何時因世態模糊配了眼鏡,以為看清眼前事物。

世間萬物如過(hu)眼(che)雲(ba)煙(dao)。

世間萬事皆世人慾(zi)望(zuo)而(zi)為(shou)。

我了(liao)了(le)這世間,這世間卻(zi)不(yi)懂(wei)我(shi)。

果斷匿


都在扯蛋,被騙了一大筆錢之後馬上就懂了,呵呵呵呵。


被坑,坑後很疼並有好友提醒。

繼續被坑,別的方面,好友告知,你可長點心吧!

慢慢的看著別人被坑,然後漲姿勢了。


只是覺得,難得糊塗


哪有什麼獨立的判斷。無非是經歷了一些事,更加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是喜歡的,那些是不在乎的!

在對於一些事的看法上有了對自己的認知,才有了對他人的看法。結合自己,論斷他人。

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看見》柴靜


當你認清楚你在這個社會處於什麼位置,也就是俗稱你的屁股在哪裡的時候,你就這樣了


送你一句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推薦閱讀:

為什麼底層的人反而更愛國
長輩過度崇拜毛,如何改變一些。?
香港特區特權該不該取消?
每一個觀點的背後都有政治力量的推動。
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夢

TAG:政治 | 思考方法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