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雪山飛狐》的結尾?

對於金庸設定的開放結局是否合理?胡斐與苗人鳳的矛盾本可化解,作者硬要兩人生死決鬥是否牽強?


手機敲字疏漏莫怪。。

雪山飛狐的情節一直在兩代人中間折轉迴旋,敘述只在一日之間,情節卻鋪開了百年恩仇,羅生門式的敘述方式十分見手腕。

兩代不經意之間有相類回照,而下代就在此過程中不斷被秒殺。

——忌憚。初代范田兩家忌憚苗人鳳,故而邀苗助拳,從中伺機尋隙相害,其中見縫插針種種經營為二人的數日相鬥做下了極好的鋪墊,最終雖然沒幹掉苗人鳳,卻也令他找不到任何理由對二家盟友尋釁,綠色經濟可持續。而及至下代,則改成約了一群靠譜不靠譜的人入山莊,雖又始於邀請助拳,卻終於一群烏合之眾直接發難,破釜沉舟一鎚子買賣,實在不上算得很。

——三角戀。初代田歸農、苗人鳳和南蘭愛恨糾葛,南蘭夜奔是因為愛,不留是因為不愛,分明清楚;田歸農懼苗如此,又始終沒能得到寶藏,依然十餘年對南蘭百般呵護,不以一句重話相加,貪慾中亦是有愛;苗人鳳縱百般傷慟,終而放手,更是源於愛。而到了下代,對應的三角人物田青文、陶子安和曹雲奇的糾葛則委實顛三倒四不知所云,田與曹生下了孩兒依然對其若即若離,動輒以陶家婦自居,更能下深夜埋兒的毒手,可與退思葬女一比,同時,她到陶子安面前也能輕鬆玩轉,可見其對兩人都是全然無愛的;曹、陶二人更是草包已極,有千百種小糾結,卻無絲毫大盤算。比之田歸農一輩心機與情愫交纏的曲折激蕩,又是差得太遠。

——誤會。初代胡苗二人雖死生兩訣,卻始終肝膽相知,縱然兵刃帶毒是實打實著了算計,但三人生死之間卻依舊心中坦蕩,慷慨託孤,互不存疑(胡一刀是側頭向另一人看去,未及說話而死,胡夫人則說:「苗大俠,這柄刀是向你借的。咱家大哥固然不知刀上有毒,諒你也不知情,否則這等下流兵刃,你兩人怎能用他?這是命該如此,怪不得誰。」)。而下代胡苗二人僅因為田青文全非針對性的一番布置,廂房一瞥即成恩怨,疑隙由來之無稽和帶點曖昧的低格調直如喬峰百花會忘了向康敏投去一瞥般無厘頭,令人委實不敢直視。

其實雪山從頭到尾說的只是一件事。傳奇已死。

所以是的。這個結局觸發得莫名其妙,不壯烈也不必然,在眾多金庸人物里,算是最無謂的悲劇。但在這部小說中,它是最合理的收場。


《雪山飛狐》的結局,乍看故弄玄虛,其實和全書的情節巧妙的印證起來,絕非爛尾。

第一重印證,是書中人物對胡苗兩家生死決鬥的描述。

胡一刀和苗人鳳生死決鬥,胡死苗生。但決鬥的真正過程,卻沒有人知道。寶樹和尚說是苗人鳳突施怪招,胡一刀被制住後橫刀自刎。平四說是苗人鳳用的刀上有毒,胡一刀中毒而死。從情節來看,自然是平四說的更加可信,但又怎麼能斷定平四說出了全部的實情呢?

即便寶樹給刀上下毒是真,他又是如何虛構出苗人鳳以鈍劍自刎、胡一刀捨身相救的細節?

時間放到二十七年後。胡斐和苗人鳳同樣是生死決鬥,最後誰生誰死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再過幾年,當事人講起這件事的時候,也必然陷入同樣的羅生門中。

盜挖寶藏的天門山和鏢局一行人口中,胡斐可能是無惡不作的暴徒,對殺父仇人痛下殺手;大內賽總管的口中,胡斐可能是和苗人鳳狼狽為奸的江湖豪傑,因為寶藏分贓不均而內鬥而死;在苗若蘭口中,胡斐和苗人鳳可能都是重情重義的大丈夫,卻在冰封的山頂發生意外;而如果有人恰好在旁邊偷窺到兩人決鬥,可能認為胡斐不過是個採花賊,因為污人女兒而大打出手。

作者沒有把之後的故事寫出來,因為這個故事之前已經寫過了。可能在另一個風雪交加的山莊,由一群各懷鬼胎的人講出來。

第二重印證,是讀者對故事情節的想像。

結尾故意留白,讀者自然有千百種想像。金庸自己都說,他想到了七八種結局。

小說的讀者雖然只是隔著書卷看書,但此時卻和故事最初在山莊里聽故事的苗若蘭是一樣的。每多聽一段,就會對故事裡的人物產生新的看法。再聽一段,又會覺得之前的看法不太對。如果有曹雲吉這種閑人不停打岔,還會忿忿的讓他閉嘴。

而金庸,就充當了曹雲吉的角色。

講故事講到一半,突然住口。讀者的好奇、焦慮、甚至憤懣,讓他們在現實中體味到書中人物的感情。

第三重印證,是故事講述者的詭計。

《雪山飛狐》固然是小說,但如果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書里的一切都可信嗎?

如果金庸說他其實是胡家後人,這個故事是長輩一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他講的故事還那麼可信嗎?

當讀者對講故事的人產生疑慮的時候,就會發現《雪山飛狐》結局的另一重詭計。

書里寫胡斐和苗人鳳在懸崖上決鬥,連細節都栩栩如生,這個講故事的人是如何得知的?是胡苗兩人中的倖存者說的?是苗若蘭說的?還是在一旁偷窺的第三人說的?他們說的都可信嗎?

金庸故意不寫結局,讓小說有了更接近故事,而非史書的特質。因為史書都是有頭有尾的,像天龍八部,三兄弟如何聚、如何散,慷慨激昂,寫的清清楚楚。但故事卻可能是殘缺不全的,可能是講述者忘了,不想講,有別的急事耽擱了,等等等等。

金庸在後記里,提到了中國的三言兩拍,和西方的天方夜譚。金庸自己可能也想以類似的體例,講一個傳奇的江湖故事。


並不是爛尾,我先來還原一下:

小說的結尾是胡斐和苗人鳳在岩上巨石上打鬥。

兩人這時使的全是進手招數,招招狠極險極,但聽得格格之聲越來越響,腳步難以站穩。

兩人均想:「只有將對方逼將下去,減輕岩上重量,這巨岩不致立時下墜,自己才有活命之望」。

其時生死決於瞬息,手下更不容情。

片刻間交手十餘招,苗人鳳見對方所使的刀法與胡一刀當年一模一樣,疑心大盛,只是形格勢禁,實無餘暇相詢,一招「返腕翼德闖帳」削出,接著就要使出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

這一招劍掌齊施,要逼得對方非跌下岩去不可,只是他自幼習慣使然,出招之前不禁背脊微微一聳。

其時月明如洗,長空一碧,月光將山壁映得一片光亮。

那山壁上全是晶光的凝冰,猶似鏡子一般,將苗人鳳背心反照出來。

胡斐看得明白,登時想起平阿四所說自己父親當年與他比武的情狀,那時母親在他背後咳嗽示意,此刻他身後放了一面明鏡,不須旁人相助,已知他下一步非出此招不可,當下一招「八方藏刀式」,搶了先著。

苗人鳳這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只出得半招,全身已被胡斐樹刀罩住。

他此時再無疑心,知道眼前此人必與胡一刀有極深的淵源,嘆道:「報應,報應!」閉目待死。胡斐舉起樹刀,一招就能將他劈下岩去,但想起曾答應過苗若蘭,決不能傷她父親。

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將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難道為了相饒對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么?霎時之間,他心中轉過了千百個念頭: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氣干雲,是個大大的英雄豪傑,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這一刀不該劈將下去;但若不劈,自己決無活命之望,自己甫當壯年,豈肯便死?倘若殺了他吧,回頭怎能有臉去見苗若蘭?要是終生避開她不再相見,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

那時胡斐萬分為難,實不知這一刀該當劈是不劈。

他不願傷了對方,卻又不願賠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俠烈重意之士,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無躊躇。

但一個人再慷慨豪邁,卻也不能輕易把自己性命送了。

這個時候,畫風突變,金庸先生開始描寫苗若蘭這裡的情形:

苗若蘭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見二人歸來,當下緩緩打開胡斐交給她的包裹。

只見包裹是幾件嬰兒衣衫,一雙嬰兒鞋子,還有一塊黃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綉著「打遍天下無敵手」七個黑字,正是她父親當年給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著那嬰兒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萬種,不禁痴了。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他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

緊接著三個大字:全書完。

是戛然而止嗎?並不是,書的後記中金庸寫道:讀者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的性格和意願給出屬於自己的結局。

那麼有幾種可能的結局方式呢?

1.胡斐殺了苗人鳳,那麼苗若蘭知曉父親因胡斐而死,縱有天大的情意又怎能和胡斐在一起。而自己沒了父親也活不下去,只能選擇赴死,那麼胡斐呢?他可能不會隨著苗若蘭一起去死,但他會這樣選擇嗎?

2.胡斐並沒有殺苗人鳳,以胡斐的性格,這樣的可能性有很大,他深愛這苗若蘭,自然不願意將那一刀劈下去,而他自己也深深敬佩苗人鳳的俠者氣概,又怎麼會砍下那一刀?

3.同樣是胡斐並沒有劈下那一刀,而苗人鳳將招數使完,胡斐被殺落下山腳,回來後苗人鳳知曉胡斐就是胡一刀的後人,而女兒並沒有被胡斐非禮,一切都是誤會,又知曉了當年寶樹和尚沒有傳達到的三件秘事,作為苗人鳳,他一定會選擇自殺來向故人和胡斐謝罪,那麼苗若蘭呢?結局不用想。

所以無論哪一個結局相信都不是讀者願意看到的。那麼這本書的結局是一個悲劇嗎?

我認為並不是,真正的結局在這裡(書中其實描寫的很清楚)。

書中說「他若不是俠烈重意之士,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無躊躇。」可問題是他是個俠烈重意之士,所以這一刀胡斐根本就不會劈。「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將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這其實是胡斐的推斷,真的不劈的話,是不是非死不可呢?我們看苗人鳳的反應:「他此時再無疑心,知道眼前此人必與胡一刀有極深的淵源,嘆道:『報應,報應!』閉目待死。」換句話說,苗人鳳已無心將這一招使全,胡斐不劈他的話,他也不會對胡斐構成什麼威脅了。

所以,真正的結局就在這個結尾之中:苗人鳳睜開眼睛,疑惑地問對方是什麼人,和胡一刀到底是什麼關係。此時的胡斐自也不再隱瞞,自報家門。於是苗人鳳連嘆數聲,又想到此人「玷污」了自己的女兒,又恨又惜,不由地罵了他幾句,胡斐自是辯解。苗人鳳大喜,攜胡斐的手下山去找苗若蘭——那塊巨石,自是擋不住兩位高手。從此,胡苗兩家的世仇化解,三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結局是美好的,也是俗不可耐的。金庸自然不會這麼寫。


我覺得金庸為了製造這個沒有結尾的結尾,寫得有點牽強了。

1.胡斐既不想殺他,也不想被殺,為什麼當苗人鳳問他,你是胡一刀什麼人的時候,沒說我是他兒子?這有點像喬峰問段正淳的三個問題,故意給出似是而非的答案,而使製造的矛盾看上去不大合情理。

2.胡斐想解釋為什麼和苗若蘭同床來著,但是一代大俠苗人鳳就是任性:我不聽我不聽,我就要先斃了你,拿命來啊拿命來。明明看上去這個二十多歲的漢子不像是個放蕩之徒,而且武功俊的不行,為什麼就不聽他說幾句話呢? 《六指琴魔》里呂麟爹媽聽說兒子被人害死了,注意,只是聽說,就找人報仇,不問青紅皂白的拚命,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苗人鳳雖沒有那麼毫無理智,但是衝動過分了。彷彿金庸為了把結尾定格在致命一擊到來的一幕,所有細節通通為之服務。


我覺得胡斐和苗人鳳打起來是合理的,原著中解釋如下:

苗人鳳暗暗驚佩:「如此功夫,也可算得是曠世少有,只可惜走上了邪路。他年歲尚輕,今日若不殺他,日後遇上,未必再是他敵手。他恃強為惡,世上有誰能制?」想到此處,突然間左足一登,一招「破碑腳」,猛往胡斐右膝上踹去。

…………

苗人鳳聽他提及「廂房」二字,怒火大熾,臂面就是一掌。

……

胡斐聽他提到亡父之名,悲憤交集,咬牙道:「胡大俠乃前輩英雄,不幸為奸人所害。我若有福氣能得他教誨幾句,立時死了,也所甘心。」

……

不知題主有沒有聽過東北人在酒館喝多了,隨便和一個看自己的人很沖地說一句:你瞅啥呢?

對方回應道:瞅你咋地?

然後開打……

很多時候,打架不全是合情合理的,雙方本來也沒多大仇。就是溝通不得要領,結果說來說去,越描越黑,越解釋越生氣。很多時候,顧及面子、名聲以及自己的傲氣和自信,硬著頭皮也要打一場別人看起來不值得的架。

扯淡一句:如果金庸筆下所有的人都能合理溝通的話,相信一大半的金書都沒法開展劇情。

開放式結局對一個小說有時是好事,可以更多讓讀者去聯想,去腦補,說不定後人能創作出更好的續作。不過金庸自己也說,中國讀者不喜歡這種開放式的結局。

我本人其實也不太喜歡,所以聽說金老發了新新版之後,第一本書就是看的雪山飛狐,想確認是不是給出了一個結局——結果還是沒有。

我想,金庸大概很確認他想要這麼寫吧,否則也不會改了兩版都不寫個明確的結局了。

我不喜歡開放式結局的主要原因是:很多電視劇拍攝雪山飛狐的時候,結局都是按照編劇的理解寫的,和我腦中預設的結局根本不一樣,而且有些結局讓我覺得難以接受。


狗尾續貂

就在電光火石之間,胡斐腦海里轉過千百念頭。

1.罷了罷了……這一刀下去我又與那藏寶洞中那些個貪生怕死之人有何區別!我胡斐這輩子就算活著也不痛快!這一刀竟是沒有劈下去…………可憐當今江湖武功高強如兩人,居然生生墜死在這荒山之中。

江湖中人有來祭拜的,只見這荒山中有一小屋,一女子每日痴痴遠望

2.苗人鳳正閉目待死,半響卻沒了動靜,睜眼一看,只見那後生收刀而立,滿臉痛苦,腳下巨石鬆動,在這生死存亡一刻,苗人鳳心清目明,豪氣自從心生,向前半步出手扣住胡斐手腕,用盡畢生功力向上一拋,胡斐正從生死邊緣的恍惚中清醒過來,正聽得墜入深谷中苗人鳳的豪邁笑聲:胡家刀法後續有人,我苗人鳳此生無憾!我有一女,代為照料!

每每深冬時節,總能見到一男一女與兩侍童在這深谷中祭拜,久久不肯離去。

3.在這生死瞬間豈容細想,全憑武學本能,胡斐正猶豫間,手上刀已將苗人鳳劈出巨石。在恍惚中清醒過來,已知自己釀成大錯,悲痛之中心灰意冷,給若蘭留下書信一封解釋來龍去脈,知道她萬萬不能原諒自己,梯度出家,每日誦經千遍,以求心安。從此江湖再無雪山飛狐。

4.在這死生一刻,胡斐心念轉動,他終究是年輕一倍的高手,心思機敏旁人難比,這一樹刀正劈到一半,反手一刺,他內力深厚,那樹枝竟直生生的刺入山壁之中,減輕了巨石承重。他咬牙說道:前輩,墜死在這裡好不窩囊!你我誤會極深,此刻險地唯有同心協力才可脫困。

苗人鳳性子雖直,心思卻密,這一刀下來他分明可以活命,為何收手?胡家刀法的傳人決難是齷蹉宵小,難道這之中真有誤會?

此時見胡斐用樹枝刺入山壁,心中已有了計較。他回道,這山壁險峻,你我用腰帶束住對方,用樹枝刺入山壁,緩緩向上,方可脫險。若不齊心,佔住巨石也決難攀上山崖。你我恩怨,脫險後再做計較。

扯淡分割線————————————

5.生死存亡之際,惡向膽邊生。

胡斐想:這個老神經病,比武就比武,非得在這種危險的地方,跟在龍捲風裡比武的傻逼有區別嘛,別人解釋你就好好聽啊尼瑪,一言不合就非得打起來,老流氓啊你,老子是為了救你才掉下來的好吧。都快死了不想辦法還打個屁啊,吃我一記阿姆斯特朗加速迴旋炮

老苗:我擦這個小色魔真想弄死我啊,想當年老苗我坐公交都是別人給我讓座的好吧,你這個小兔崽子趕緊自己跳下去啊!

哎喲,中刀了要死要死,趕緊抱住你大腿,同歸於盡吧小夥子!


雪山飛狐的故事因四大家族之間的誤解而起,又在胡苗二人之間的誤解中結束,沒有一個確定的結局,個人認為這樣的情節安排恰恰是很諷刺的。

金庸將結局放在一個絕無迴旋餘地的險境之中,讓讀者自行判斷胡斐和苗人鳳二人的生死,著實令人糾結非常。這是一種創作實驗,不應該說合不合理,只能說你喜不喜歡,或者覺得它好不好。


其實,金庸作品,有幾部結局是真的很殘酷的呢。放心好了,以金庸的習慣,他不會把苗人鳳劈死,也不會讓胡斐掛掉。

雪山飛狐的結尾,金庸寫得柔情萬分,於風雪中,守候愛人歸來,如詩經·靜女俟我於城隅般令人心動。他是不會大煞風景讓苗若蘭看到兩具血淋淋的屍骸的。這點,可以說是金庸先生的善良,他的小說,情節其實一直都是中規中矩,水到渠成,你要看到極為顛覆的反轉,是不大可能的。

金庸的小說里,不乏寫得很精細美妙的細節,也不乏柔情萬丈的私情,但慘烈的場面從來都不會放上檯面的。相反,金庸的作品,大多都是好結局的,但這讓金庸作品,多多少少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射鵰,成吉思汗死,退隱。

連城訣,回家種田,退隱。

書劍恩仇錄,退隱。

白馬嘯西風,退隱。

俠客行,抱歉,這個真的忘了,這本書是我最沒有印象的,但似乎也不是什麼壞結局。

鹿鼎記結尾,退隱,韋小寶問自己的身世,他娘抖了個大機靈,說你小子可能是五族共和的產物。

笑傲江湖結尾,退隱,任我行莫名其妙暴斃,令狐沖跟任盈盈有情人終成眷屬。喪事寫成了好事,無解的難題變成皆大歡喜。

神鵰俠侶,退隱,第三次論劍,五絕重新編排座位,這是作者給劇中的人物玩封神榜。

倚天屠龍記,退隱,張無忌左擁趙敏右抱芷若,盡享齊人之福。畫眉之樂美是美矣,然張無忌何德何能?

碧血劍結局,退隱,袁承志仿效水滸李俊,率領群雄出海東南亞。

鴛鴦刀,仁者無敵....

越女劍,還是退隱,以及圓西子捧心這個傳說。

即使天龍八部,主角蕭峰死在兩軍陣前,但也換來兩國退兵,全其大義,這算是金庸作品裡最讓人覺得出乎意料的一幕,但也因為張力太大,反而令蕭峰這個悲劇人物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但這個結局依然不是壞結局。金庸用段譽虛竹的漂亮結局把讀者對蕭峰的痛惜成功抵消了,假如金庸筆鋒一轉,段譽虛竹看到蕭峰死去,義不獨活,雙雙自盡,那麼這本書現在又該如何評價呢?

所以說,金庸的小說,不會有太令讀者為難的結局。至於金庸為什麼在雪山飛狐裡面這麼寫,其實也就是留個沒有懸念的懸念罷了,把筆交給讀者自己去寫,這種狡猾的寫法其實也不少見。


高票攜手共進,真是非常HE,作為一個毒雞湯,不能忍。我來毒一下。

問題:兩人可以攜手共進么?

回答:肯定不可以,我們要基於原著好嘛。

胡苗二人從山頂掉落,定在一塊向外凸出的懸岩,這塊巨岩橫架山腰,年深月久,岩下沙石漸漸脫落,本就隨時都能掉下谷中,現下加上了二人重量,沙石夾冰紛紛下墮,巨岩越晃越是厲害。只有將對方逼將下去,減輕岩上重量,這巨岩不致立時下墮,自己才有活命之望

這是一個選擇問題,三種結局,胡死,苗死,一起死

問題:所以設置這種開放性悲劇結局的意義是要幹什麼呢?

本來不好好的,小胡和小苗,一見鍾情,滾了床單(嗯,別想歪,字面上的意思,在床上滾過。不明白的看原著吧。)私定終身,雪中月下,海誓山盟,相依為命,這不是很好么。父母雙亡的青年和賢良淑德的小姐在一起。簡直是開心到不行,單身青年終於脫離了單身狗的隊伍。

以至於兩個青年,都不想去幫還在打架的父親岳丈。

所以為什麼要設置這種選擇呢?

我認為設置這種選擇的開放性結局,目的在於引起人們的思考。一個反問,卻不給答案,是為什麼?為了讓你想,讓你猜。反問段落也是如此。把本來要給你的答案略去,讓你自己想,這樣才能深刻。

問題:金庸給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那首先要問問這本書在寫什麼。

有三條線,第一條,犧牲。

胡家的先輩,為了保全闖王性命,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以及自己的名譽。但他得到的,卻是兄弟的誤會,和最後魯莽衝動驅使下自我了斷以償冤屈的三條人命。以及隨之而來,逐漸擴大增長的田苗胡范四家祖祖輩輩,無窮無盡的仇恨殺戮。

第二條,寶藏。

這裡面的人,都和寶藏有所關聯,支線人物的愛恨情仇,最後都化作了藏寶洞里瘋狂的搬運,自相殘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

閃耀著奇異光芒的寶藏,用他常年浸淫在冰雪中的身體,困住了這些貪婪的人群,他們在藏寶洞里如火一般的狂歡,最後,又在這無尚寒涼中,平靜,凝結,消亡。

第三條,仇恨。

這其中主線的所有仇恨,都來自於猜忌揣測於不信任下的無端推理

1.胡家先輩和闖王二人在山中躲避躲避追捕的過程中,「闖王」死了。 ——范田苗找吳三桂報仇,胡在吳三桂麾下。——推理:胡殺了闖王。

沒有直接的證據,沒有直接的問詢,全憑因果,胡就成了為了榮華富貴賣主求榮的小人。

然而,事實並不是。

2.胡一刀和苗人鳳。他們沒有必要打架。兩個人本來就沒什麼仇恨。

苗和田的父親死了——武功高超的兩人出關(胡一刀在關外)卻找不到屍首——胡一刀殺了人。

因為胡一刀有世仇的殺人動機,並且胡一刀武功高,所以胡一刀殺了人

然而,事實並不是。

3.胡斐和苗人鳳。苗人鳳看到自己的女兒衣衫不整——女兒和胡斐睡在一起(!!胡斐穿著衣服)——女兒被胡斐。。。。。。

what?所以說,胡斐脫了苗若蘭所有的外衣,只留她貼身衣物,就是為了穿著衣服和她躺在一起?

所有的推理都似乎有點邏輯,但又與真相謬之千里,全都是靠夾雜著個人情感的推測,釀成了一年又一年,一輩又一輩,一次又一次的悲劇。

這個悲劇,是從胡家先輩就開始的,但是他們一直都沒有解釋清楚。全都任由其發展,殺戮,死亡,報仇,一環連著一環。一個解開了,又有下一個出現。

這是一種悲劇的循環,一個宿命的延續。

每次真相都在死亡發生後,才匆匆趕到,這次也毫不例外。

其實破解宿命說起來非常簡單,只不過需要兩人不再猜忌,不要顧及,完全信任,坦誠相待。

但是世界,或是命運會給你這個機會么?他不過一次次,把你逼入死角罷了。

所以最終,還是會有人,終將死去。誰死去都毫無意義。留下的是遲到的真相。

----------------

如果六人關係原理有用,大家能不能幫助我認識白敬亭。認真......(一條認真的小尾巴)

---------------


不牽強。不勉強。

他們二人有多次機會可以和解,都因為苗人鳳的氣急敗壞而沒有做到。他們二人誤會頗多,打鬥也是合情合理,而結局,其實胡斐不會劈下那一刀,而苗人鳳也不會使完那一招白鶴亮翅,最終應是二人和解,但未免太老套,不如留下懸念收尾更好。


不是我說 這本書在這結尾真的很挫 完全對不起前面胡一刀苗人鳳的精彩故事


推薦閱讀:

流浪劍客
常生(一)
如何用武俠的寫法來描寫一場魔法對決?
器官
你我只是匆匆過客(七)

TAG:小說 | 文學 | 金庸小說 | 雪山飛狐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