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年人不喜歡承認錯誤?


最近有一件事兒,對我觸動很大。

一天我和男友因為忘記倒垃圾的事大吵一架,雙方都不肯讓步,被對方氣到半死,最後以不了了之結束。從那以後我們就經常為各種小事爭吵,有時候我有理,有時候他理多。但不管誰占理,我們都互不認錯,總希望對方是認錯的那一方。直到有一天,男友問我:「你就說一句你錯了,下次注意,就行了,有多難呢?不要再跟我解釋這解釋那了可以么?」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家人、伴侶或者朋友因為某些不屬於我們的過錯而指責我們。無論我們怎麼辯解,對方都不能理解。我們會因為對方的不理解而產生更多的委屈和憤怒。結果一個小小的問題演變成兩個人的戰爭,我們與對方互相傷害,兩敗俱傷。於是,我們和對方漸行漸遠,變得沉默。

然而,疏遠後,心情仍然很難平復。難過、委屈不斷襲來。想要和對方和好,但內心很衝突:認錯吧,心裡不平衡,為什麼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Ta要這麼指責我;不認錯吧,和對方的關係就難以緩和,雖然一句道歉很簡單,但心裡卻無比糾結和痛苦。

為什麼我們特別不想認錯?

在雙方互相指責的時候,認錯確實很難。

表面的原因是因為認錯容易讓人感到不自信。認錯好像就表明了自己比別人差,像是自己輸了。而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要保持美好自我形象的需求,所以認錯就是自毀形象。尤其是在集體或者有競爭關係的環境中,不認錯才能保全個人形象,保持自信。所以出於本能自我保護意識,就是不認錯。

而在自我保護的表象背後,過度指責可能會觸動我們內心自我否定和懷疑的情結。指責從表面上來看,是在討論事情到底誰對誰錯的問題;而從人際關係的意義來看,指責背後所代表的含義是,你覺得我不夠好。

其實,我們真正在意的不是是否錯了,而是對方不該責怪我們。我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你卻把這些當作我「應該」做的,還覺得我不夠好。

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為了尊嚴,讓自己處在道德的高位,所以不認錯給他們帶來的感受是爽的,覺得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然而不久之後,就開始糾結是否該認錯。即使過了幾天,都仍然覺得扎心。這種過度反芻的狀態觸發了我們一直隱隱存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陷入一種無比抑鬱絕望的情緒。

那麼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指責會觸動我們內心的情結,讓我們的認錯無比艱難呢?

過度指責觸發自我否定的原因

當別人的指責觸動我們內心的情結時,最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我們會想盡辦法極力為自己辯解,跟對方訴說我們內心的委屈:我真的不是你說的那樣,你真的錯怪我了。然而,這種極力辯解換來的卻是對方再一次的指責,進而陷入一種自己堅持不認錯,對方堅持要指責,自己反覆尋求對方理解的惡性循環。

而這個惡性循環就是潛藏在我們行為背後,影響著我們人際關係質量的心智模式:尋求認可

尋求認可的心智模式是指總懷疑自己是否受人歡迎,總希望通過他人對自我的肯定,確認自己的價值。即使得到一些認可,有這種模式的人也並不完全相信,還會繼續向他人尋求認可,進行再次確認。如果獲得否認,整個過程又要重蹈覆轍再來一次,無窮無盡。

這種對「認可」的過分關注,會驅使我們有意或者無意地做那些能夠滿足他人期待的事情,獲得更多的認可。然而達到要求之後,往往也未必能夠得到肯定的反饋,畢竟外界的評價是不可控的,所以尋求認可模式非常危險。

它讓我們變得玻璃心,讓我們在面對人際問題的時候極其脆弱。擁有尋求認可心智模式的人總是關心別人怎樣看待自己,對拒絕和不尊重非常敏感,因此常會因為別人並非貶低,只是對事不對人的言語誤解為自己被排斥和否定。在感到被貶低,下意識尋求認可而不得之後,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開始迴避與他們的交往和互動,嚴重降低了社交圈的質量,削弱了重要的社會支持的來源,為以後的衝突埋下更大的隱患。

心理武器

當你受到他人的過度指責,在你適度解釋後仍不管用時,可以使用安慰記小店下面推薦的一套實用的心理武器,一共三個步驟——

#1 冷凍衝突

從行為到態度的改變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我們可以先從行為開始轉變,足夠的行為重複可以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對於經常抱怨他人有問題的小夥伴,下次衝突出現的時候,暫時冷凍自己習慣性的反應,也就是當別人指責自己時,不要著急回應。因為在這個時候,你會對別人的錯怪感到焦慮或委屈,急於解釋自己的行為或意圖,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反而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

由於對方和自己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解釋行為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在狡辯,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吵。那麼在這個時候,可以暫時從對方表達的意思中,找到比較客觀的方面重複一下。一方面,這也算做了回應,以免對方進一步責備。另一方面,你也沒有分辨對錯,自然就不會跟自己的想法衝突。

#2 挑戰尋求認可模式

利用第一步中冷凍衝突帶來的緩衝時間向自己發問——

我又在尋求不合理的認可了么?

我又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么?

我又害怕被人的負面評價了?

我做這樣的事情是自己自願的么?還是被迫的無可奈何?

我其實是在擔心Ta不在乎我么?

… …

頑固的模式需要被挑戰,在我們一次又一次堅定的辯論中,它會被慢慢瓦解和削弱,給我們建立新的模式騰出空間。

#3 轉移衝突對象,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通過發問我們會發現,曾經的情緒都是由於對自我的攻擊引起的,當尋求認可的模式慢慢消失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衝突的轉移,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比如我們經常和父母因為一些事情爭吵,有些人可能在爭吵的時候是自我攻擊,而現在可以轉移到父母和自己的認知差異上,也就是從「吵架是因為父母認為自己不夠好」變成「吵架是因為兩個人對一些事情的認知有差異」。當我們能夠在同樣的爭吵要開始時,意識到這層變化,就不會認為認錯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自己能夠相對抽離地做一些讓事情得以緩和的行為。但這個變化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所以一定要給自己信心以及耐心。

本文首發於:說一句「我錯了」到底有多難?|尋求認可的心智模式控制著我們每一段重要的人際關係

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我們:安慰記心理小店 - 知乎】

你知道么,我不在屬於我自己的地方

而是獨自一人站在十字路口

我拚命地努力了

努力告訴你我心裡的全部

那些你原本就該知道的

——《Listen》by Beyoncé


人類心靈的天生缺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簡而言之,如果你做的事情、遇到的情況不符合你內心『原本應該是這樣的』的想法,人自然就會感到不舒服。有兩種辦法解決:要麼改變自己的想法,要麼改變自己的行為,稱作為認知失調。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簡直隨時隨地在發生。

舉例而言:

1. xx腦殘粉。尤其多見於明星粉絲。如果有任何指向其的負面消息(郭敬明抄襲啊,方舟子又玩雙重標準啊,林志穎又賣產品啊什麼的),如果不理智,必然會開始失調,然後陷入更深的腦殘粉...

2.政治立場。有人不承認『嗶..』幹了不少壞事,有人非認準德先生能解決一切問題。看某些使勁找理由但是毫不猶豫的忽視現實的情況,我就想到腦子裡那個叫做認知失調的小人手裡舉著的鞭子

補充:

維基百科:認知失調

松鼠會:無處不在的失調


成年人不像未成年人有人供養。

那麼,在一個圈子裡他個人的話語權和他本身利益是高度相關的,承認錯誤是損害自身話語權的行為。

況且,除了對立雙方而言,大多數吃瓜群眾是沒興趣花時間來分是非對錯的,他們只關注誰是弱勢的一方。而認錯的一方,往往容易被認為是弱勢的一方。

當然,自身能力夠強手腕夠厲害的強者往往都會主動認錯,但他們會營造對方才是被認為是弱勢方的局面,反強化自身的話語權!


因為「誠實是一種能力」,和年齡無關。

我在先鋒聽唐諾老師說這句話時深以為然,誠實、真誠、誠懇這些詞大多數人一生都不具備,因為這些都是需要潛心修鍊的品質,它要你直視自己的軟弱醜惡之處然後克服它,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太難太難了。

中國的教育很多時候決定了我們很難認識到人性的惡,我們的教育要求我們應該是善良的是誠實的樂於助人的好像我們天性如此,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有很多的虛榮心會嫉妒有傷害別人的需求會議論他人,這些人性中惡的一面和我們受到的真善美教育發生了衝突,人就會陷入矛盾和痛苦。第一種人會自責內疚,覺得我「不該這樣」,但是又沒有能力克服人性的軟弱,只能反覆陷入痛苦。第二種人會掩飾自己的行為,如題主所說成年人「不願承認錯誤」,給自己找很多借口和理由試圖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與其說是不願和別人認錯,不如說是根本無法面對自己,因為一旦認了錯,不但需要承認自己的無能和笨拙,還需要主動承擔責任。

生命中從來不會有人對我們說你論斷了他人,你嫉妒虛榮你傷害了別人,這是人類都會犯的錯,我們是如此軟弱以至於從生到死都需要與自己身體里的惡魔作鬥爭,這些不是骯髒齷齪的你不是一個可怕的人,不要害怕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好人。

成年人們一方面被教育和輿論環境逼著做君子,但最多只能做到偽君子,一方面沒有自省和思考的能力,於是只能躲閃、逃避、痛苦成為一個不能認錯不敢擔責永遠不能認識自己的人。

我們必須要知道「誠實地面對自己」不是能通過教育和說服獲得的,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考反省和人性中的軟弱作鬥爭,它是一種珍貴的能力。也只有足夠誠實的人才能承認錯誤承擔責任。


點進來發現 @常想一二 關注了這個問題,寫個答案~

看了看答案,我寫一個新的理解思路吧,拋磚引玉,全當供人參考。

==================================

我認為,本質在於: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到底什麼地方錯了。

行為是思維的體現,思維是環境的映射。當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思維也有問題,環境也有問題。而認錯這件事,在這個情況下,也就顯得太過龐大了。

舉個例子:

前兩天一個找我卜卦的人,談到了一個問題:

「我覺得我的男友不珍惜我」

我給她講了一個自己的經歷:

我爸爸,也曾經覺得我不尊重他。他曾經為了這件事罵過我,說我一點都不在乎他。

那時候,我在第二天,我忍著心裡的一些猶豫,踟躇,或者害怕,在他回來之後,主動去問了他。大概也就是那些工作的事情,或者別的。

我爸爸特別不耐煩的回了我:「去一邊帶著去,你別添亂。」

這個地方留一個空白。讀者可以思考下,我通過這個例子想說明什麼。我會在幾行後寫當時我說了什麼。

中間我們聊了點別的,然後我說

那些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覺得別人能按照你的想法珍惜你。

記住一句話:you get what you deserve.

她似乎恍然大悟:

突然明白了:

就是在一段關係里,不要對對方有那麼多的要求和期待

或者有目的的想得到什麼。真實越想得到越會失去。

在我的眼裡,這時候我的讀者已經走偏了。

於是,我緊急說出來自己想講述的道理:

不是。而是:你真的知道,想到得到你想要的珍惜,你平時需要怎麼做嗎?

就比如我爸爸。他想要得到他想要的尊重,他就需要在我對他表示的時候,能給我一個讓我舒服的回應。

那你呢?你想要那些珍惜,在對方硬著頭皮跟你表示的時候,你做出過怎樣的回應?

她好像體會到了一點:

明白了,分手之後他還給我發找工作的信息,我拒絕了都。後來再找他,他就特別決絕的分手。

==============================================

很多時候,我們會像那個讀者一樣,覺得怎麼事情老是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樣。

然後,隨著總結,總結出來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比如放空自己。形成了類似佛系的感覺:別對事情抱有太高期望,一切都是命,人生就是受苦。

但在我的眼睛裡,這些大概都屬於認識不夠。一方面認識不到自己習以為常的事情中隱含了多少條件,這些條件促使自己的環境變成現在的樣子;另一方面認識不到自己做出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變化,不敢去做。

就好像上文中,我的讀者一樣:情景明明白白的擺在眼前,但還是會忽略一些條件,只因為那些是她習以為常的事情。

===========================================

承認錯誤,從來都不是一件單一的行為。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矛盾,比如:

這種做法我自己也覺得不舒服。可我想不到別的做法。

我承認了錯誤,然後對方又會咄咄逼人了。承認了錯誤,就不能再犯第二次了,要不然他又會說什麼屢教不改的。

我覺得我沒做錯什麼,是他們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等等。

承認錯誤,從來不是一件單一的事情。承認了之後怎麼做?別人對再犯是否具有寬容度?認識不到錯誤怎麼辦?都是影響條件。

未知帶來的恐懼才是最可怕的。

況且,一個行為的形成,從來是和環境脫離不了關係的。以我父親為例:他給我的反饋註定了我很難和他進行正常的詢問,不是嗎?

與其說是成年人不喜歡承認錯誤,不妨說,是這個世界沒有給一個讓人能承認錯誤的環境。

這是時代的悲哀。

==========================

我想這些問題想到這個程度,大概用了九年。

現在的我,對很多事情的認識很簡單:

做一件事情,承擔這個行為的後果,就好。

就比如我的父親:他想要保持自己威嚴的形象,就承擔親子之間親情的缺失,就好。

但他不承擔,反而認為是我的錯,我這個人天生不成,沒有親情。想要通過教訓的方式讓我改正。

很對不起,我做不到呢。

包括不喜歡承認錯誤,也是一樣的:本質上,他們沒有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但同樣要認識到: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可能他們生活環境中,其他人也沒有承擔這個後果,大家都不承擔,大家都不認錯。

所以,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不要指責任何人,不要覺得是對方有問題。修鍊自己就好。


人之常情吧

丟臉,羞恥,或者是憤怒

做錯要認錯,挨打要立正


小孩也不喜歡,比如某天一個小孩打破了家裡的花瓶,大人問他:【花瓶是不是你打破的!】這個孩子第一回答一般都是【不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小孩子其實更不願意承認錯誤……


小孩子才講對錯,成年人只分利弊。


對於成年人來說,承認錯誤往往意味著承擔責任。

這種責任的承擔有時是即刻的——如丟掉工作、有時是長期的——如喪失權威和信任危機、有時是物質的——如經濟代價、有時是是精神的——如遭受辱罵,等等

在明確不需要承擔責任時,成年人往往並不拒絕承認錯誤——如風涼話般的「對不起」。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事人判斷承認錯誤所得之收益要大於其所承受之代價,這時的成年人往往也是樂於承認錯誤的——比如坦白從寬…


再來個鏡像問題,為什麼小孩子不願承認錯誤。

再來堆相關問題:為啥男人/女人/貓/狗/…不願意承認錯誤…

其實我覺得比較好的問法是,

「為什麼一個人即便已經成年卻仍不願意承認錯誤?」

或者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願承認錯誤,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都有哪些?」

這樣。

上面兩個問法都可以跟現在的這個問題約等。

但上面這倆問的卻並不是同一個問題。

所以原問題…

算了…

看每個答主願意往哪個上理解好了。

反正。問出這樣問題來的話可能自己也迷迷糊糊分不清自己想表達的……

如果我回答下面這倆問題,

前一個我會著重說這個人由於在什麼時候受到了什麼影響從而使得其在成年階段依然不願承認錯誤。

這就類似於回答「為啥『心理年齡』跟『生理年齡』不同步現象會存在並且在個體間差異大」這個問題一樣。

而後一個的話我除了會考慮其其內在原因,還會考慮他具體不願承認的那個錯誤是什麼,並且以後者為主因。

所以,其實還可以這麼問嘛:

「使得一個成年人不願承認其錯誤的內因外因都可能有什麼?」

至於對問題的回答,上面已經碎片化且很大概地說了…

之後有空補充吧…雖然這麼一來,…


問自己,這個答案從自己內心裡尋找就好了。


中國人從小教育的問題吧,愛面子! 這點我體會很深


我一直是按如果自己有錯就主動承認,並尋求改正,但是效果並不太理想。感覺這樣反而減少了我的說服力,在我說服和推銷一些觀點的時候,困難更大了。所以我覺得主動承認錯誤應該忽悠小朋友的。事實上應該根據具體的厲害情況決定是否承認錯誤,如果承認錯誤能加分,那就承認,否則就不承認。

我想很多成年人也是在生活中逐漸認識到這一點才變得不喜歡承認錯誤了。


勇於認錯在這個社會行不通,把黑的說成是白的才是「本事」。還有一點就是,只有小孩子的世界才是非黑即白的,大人的世界,是非對錯不是那麼分明,人越活越自私,小孩子需要承擔的太少,成人活得很累,會分不清不認輸和不認錯的區別。在成人世界裡,給你犯錯的機會不會太多。


切身經歷:最近和一個人產生了一些矛盾,我們兩個都有不對的地方,我反思之後向他主動示好並認錯了,結果他完全沒有覺得自己哪兒做的不對。

我現在為自己的主動認錯趕到很不值。


除非是真的有修養的人,大多數人往往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找出很多理由來,找的理由不管有多麼牽強附會,反而越想越覺得自己沒錯。尤其是對自我定位越高的人,要讓他們放棄一直以來構建的自我正確的形象越難。

顯然,我也在大多數人的行列,努力改進中。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裡 沒有對錯啊


因為年輕人都有虛榮心 不允許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


我覺得吧,周圍人不寬容也是人們不願意承認錯誤的原因之一。

承認錯誤這件事沒有多困難,但是承認錯誤後進入的處境會變得很不好。周圍人見有人承認錯誤了,就會有進入道德高點的感覺。然後:進一步反覆指責,變本加厲指責就接踵而至了,認錯的那個人之後的觀點也不太會被重視。

本身承認錯誤時本人就已經放下面子了,如果迎來這種不討好的處境自然就不願意承認錯誤。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人性 | 人性的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