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信仰缺失?為什麼總在說國人信仰缺失?信仰缺失真的很不好么?

已經無數次地聽人說中國人信仰缺失。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一種惡行在普遍有宗教信仰的國家也存在,就不要舉出來說是國人的信仰缺失了。


我喜歡音樂,相信練習能讓我的聲音變得更美,相信最美的樂器是人聲,相信聲音好聽的人都是好人。

我喜歡編程,相信程序員是第一生產力,相信我的鍵盤能改變世界。

我喜歡物理,相信物理能帶給我世界的真相,相信人的機敏能找到一個對於宇宙的完美解釋。

我相信我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我的初戀是一段最刻骨的戀情。

我相信樓主也有這樣或那樣的相信,並為之奮鬥著。

我們沒有信仰么?


切莫把信仰缺失等同於宗教信仰缺失。中國人信仰缺失某種程度上是真,但中國人從來就不需要宗教信仰。

信仰是個寬泛的概念,在題主的語境中,我們可以將其等同於價值觀和目的論。其本質在於生命的目的性,即是指導人生行為的目的和準則。傳統觀念上,這屬於哲學的範疇。

誠然,宗教作為哲學中先驗性的分支,通過賦予神這一先驗的至高存在,的確可以很好或者說簡單粗暴回答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的這一永恆的問題。可以讓信徒迅速的找到自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但在很多人看來,這既不是唯一解也不是最優解。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哲學理念來回答這個問題,儒釋道合一的文化,不需要一個超然的,有自我意識的神祗的存在,一樣可以賦予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指導人的行為。天人合一的理念很好的將形而上的價值觀和入世的精神有機的結合了起來。我覺得這樣的現世哲學,比基督教為主導的西方哲學體系先進得多。

當然,中國社會自清末以來面臨了一系列亘古少有的變局,傳統的哲學體系和價值觀,以及與之配套的社會結構一次次的受到衝擊和破壞,舊的哲學被打倒,新的哲學尚未成熟。中國人確實面臨一個價值觀和道德觀無所適從的階段。套用馮友蘭老先生的說法,拖把人生的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種,那麼現在的中國人,絕大多數都難出於前兩種境界中。但如果因此就認為需要去借用基督教哲學那一套東西,這種思路新文化運動前開始就被人反覆提起,早就被歷史打臉無數次。中國人需要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抄襲過來的東西,永遠無法適應中國。

現在的當務之急,乃是重新建立一套中國人自己的哲學體系和價值觀理念,無論是到傳統國學中吸取養分,還是摸索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的嘗試和摸索。

現狀是我們破了返還沒立,立是必須,但不能照抄,更何況超宗教這種已經被歷史所否定了的落後產物?


信仰缺失感覺是說國人拜金主義盛行,其實拜金何嘗又不是一種好的信仰,至少對廣大屁民而言。

傳統意義上的信仰要不有高尚的道德要求,要不就是條條框框的規矩,要不就是畫餅充饑的天國,可想而知,這些東西都是信仰。但又帶來什麼東西,古代的宗祠,沉湖,守節,三從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近代以來的紅色恐怖,有了信仰或許是自命為救世主,或許以信仰為遮羞布掩蓋其目的,歸根結底都是深淵。

如此說來,本拉登,波爾布特也是有信仰的?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一種變種?那麼信仰也不過就是一種自律罷了。做到這點即可。

天朝自古以來的大眾有多少信仰,蒙昧下求神拜佛,或者遵從強權,大多數人並沒有所謂聖人們設計下那樣高潔,只不過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之下對溫飽的渴求,某種意義上也是只認錢吧。

飽暖思淫慾,人性中好的一面單獨通過說教宣傳就能開啟嗎?

天朝信仰缺失,到底要什麼信仰?是孔孟之道,或許其中有不少光輝,但一旦恢復,如何能做到去粗取精,捨棄糟粕。搞來搞去到最後還是傳統社會那一套,倒是挺可悲的?事紅色時代那一套?不見得吧,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回回想起年輕時純粹的時光,但仔細想來,這種時光真的好嗎?也不見得吧,謊言說多了自己也會信罷了。至於其他的,再造一樽神,不要折騰了吧?

到底還是用一些規矩法律去規範,到底還是用拜金這種途徑來達於通途。至於留下的流毒,用法律解決不失為一條路。至於道德,有些事情應當用於自律,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甚至道德無虧,過分地上綱上線都是虛偽。


我們要有信仰,而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正如一條大河兩邊的河堤,一邊是「敬」,一邊是「畏」,只要堤壩足夠高,不管河流怎麼波濤洶湧,都不會泛濫成災。然而,30年來,現實的慾望之河肆虐泛濫,時常沖堤而過。重建信仰,這才是中國最大的命題。——白岩松

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藥;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辭彙。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

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突然間,一輛豪華車逆行而來,鳴笛要我們讓路,可是正常行駛的我們無路可躲,於是,感覺被怠慢的那個車主,在車過我們身邊時,搖下車窗痛罵一番。那一瞬間,我驚呆了:為這輛逆行而來的車和這個充滿憤怒的人。車主是一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一瞬間,憤怒讓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責的同時,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憤怒,倒是有一種巨大的悲涼從心中升起。因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她。我們都無處閃躲。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複雜的時代。

醫生一邊拿著紅包,一邊接連做多台手術,最後累倒在手術台上;教師一邊體罰著學生,堅決應試教育,另一邊多年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官員們,也許有的一邊在腐敗貪污著,另一邊卻連周末都沒有,正事也幹得不錯,難怪有時候百姓說:「我不怕你貪,就怕你不干事!」

其實,說到我們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

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蕩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

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遊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

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信仰缺失,為什麼而活就成為了一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深思過嗎?

原文標題:《白岩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


首先擺明立場:

1.不可否認,國人的確沒有像多數西方人那樣堅定的宗教信仰。

2.信仰缺失不是真的很不好。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歐洲發展的脈絡。眾所周知,歐洲的崛起伴隨著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這恰恰是對中世紀宗教約束的逆反,而歐洲人民信仰最虔誠的中世紀是最黑暗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頻繁的戰爭、科技發展的停滯和黑死病的廣泛蔓延帶來毫無希望的痛苦。脫離了約束的教會從思想教育上完成了徹底的獨裁,期間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造成了曠日持久的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

啟蒙運動是觀點鮮明的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傾向於新興的資產階級。其代表人物伏爾泰當時喚醒歐洲民眾所舉的例子即是中國,17世紀的中國處於康乾盛世,而歐洲剛剛要從黑暗愚昧中走出來,因此伏爾泰認為正是中國人沒有宗教的嚴格束縛,才能充分發展,才能盛世太平。我們需要知道,帶歐洲走出來的不是愚民的宗教信仰,而是啟蒙的民主和法制。

回歸現狀,目前看來國人整體素質不如西方,所以有人聲稱因為西方有信仰,在信仰的引導下人民道德高尚有所敬畏,而國人因信仰缺失而什麼事都敢做,毫不畏懼上帝的最終審判。

此處現象是對的,歸因是錯的。其正確原因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已作出解答——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西整體素質差異根本在於經濟發展的差異,西方自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以來已發展了兩個多世紀,而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今37年。請耐心等一等,更請自省一下,信仰缺失的我們究竟會不會道德淪喪。

故有言曰,持有「國人因信仰缺失而導致素質低下」觀點的人,一不了解宗教,二不了解歐洲。

主要觀點整理自2015.8.16張公子 @張佳瑋蘇州新書籤售會現場回答。


信仰已經被物化的外在隔斷,我們存在的只是生命體征下的盲從。社會的物化層面嘩眾取寵到我們不願意從心底正視自己,房子車子票子這些屁民的課題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盲從的背影活在當下。信仰交給生物鏈頂層的生物吧。如果有信仰,我們就是現實主義的存在。信自己,自己能被當做精神存在嗎?所以,不要談信仰,我們連靈魂都出賣了!最多留下的是一堆紙渣。


不要逼迫自己有信仰,慢慢發現,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如何發現自己有信仰呢,很簡單。

人有了信仰後會發現一個事情,就是可以驅使自己的只有兩個原因了,要麼是恐懼害怕,要麼就是信仰

這是一句很難理解的話


人生就像走在大路上,統一的信仰,1. 對社會來說,比如大家都右側通行,這樣就會很順暢,減少衝突,信仰一致的越多,衝突越少 2.對個人來說,比如分支路口,每次都做相同的選擇,不糾結並且越走越遠.


網路過於豐滿,在某些程度上達到虛偽,跟風問題嚴重,缺少了個人的信仰,而不是那種宗教信仰,


通過這次薩德事件可以看出,中國人就像是自己會做飯,明明自己可以做得一手拿手好菜,偏偏要叫外賣,等到人家要放火燒自己的房子的時候,就說我再也不吃他們家的外賣了。競爭是自然現象,你弱了,別人自然而然會欺負上來。你強了,便可以為人本分,亦可不害怕苟且之人。中國追求經濟情有可原,是時候整頓以夯實質量為基奠,來帶動良性循環了。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考慮的格局,個人的格局大了,整個社會就會有良性的生存環境,剩下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災。中國傳統文化,連國外的人都讚歎,我們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沒有信仰。不是沒有教育,而是沒有自主思想。


把信仰說成是宗教信仰,然後反對它。

把一味地,單純信仰利益說成是世俗的先進信仰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是某種信仰?

在我看來,明末那些不肯剃髮易服的漢人就是有信仰的人。做傷天害理之事的只為利益之人,就是沒有信仰的人。是不是這個社區水平太高了大家看不起這麼樸素的價值觀?有種東西為之奮鬥為之保持理性的敬畏和基本的道德還是好的。

要說中國部分人信仰缺失帶來了什麼,

那就是許多人把無畏和無恥傻傻分不清。


信仰缺不缺失不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優劣,有信仰的民族可以有很高的素質,更可以以信仰為由喪盡天良。中東的極端穆斯林可以以信仰為借口實行恐怖主義,非洲信基督的小黑可以搞種族滅絕。歐洲巴爾幹半島因為信仰成為火藥桶。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無需闊論。


沒缺失。大多數人信仰人民幣。悲哀阿!


推薦閱讀:

信仰宗教真的是消極厭世的表現嗎?信仰基督教是否會變成黃皮白心的人?
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姐姐一時適應不了國內教會,感到很困惑?

TAG:信仰 | 宗教 | 中國 | 國人的信仰 | 信仰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