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比如我們都叫狗為狗,那麼狗是否能意識到狗就是指它或它們。
先上結論:部分動物有。已知有黑猩猩和紅毛猩猩等等。
已經有答案提到動物行為研究史上重要的「鏡像自我識別實驗」,我再在這裡簡略描述一下。最初的實驗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心理學家哥頓·蓋洛普進行的,他當時的研究對象是不同的猿猴,他在猿猴臉部畫上記號,研究它們對鏡中自我影像的反應,通過鏡像測試的他則判定有自我認知能力。
但是這個實驗有很多局限。第一,無法實驗於依賴視覺以外的動物。第二,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鏡像自我識別實驗是邏輯無效的,因為否定結果無法詮釋。例如,面容失認症患者可能會無法通過鏡子測試,雖然他們有著自我認知的能力。第三,即使證明了通過測試的動物能觀察和識別出自己的身體,但不能說明它們有持續性的認同意識,「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只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之一,但不足以證明具有自我意識。所以像其他答案所寫的僅靠是否通過鏡像自我識別實驗來判斷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不嚴謹的。
接著講下另一個證實自我意識的實驗——自我能動性測試。自我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自我能動性,即我們感覺到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用針對精神分裂患者的自我能動性測試實驗於黑猩猩身上,測試結果是黑猩猩打電子遊戲時能意識到哪個人物是自己控制的,證實了黑猩猩能感知到自己的行為結果,即有自我意識。
終於有個能回答的了。首先,得說明什麼是自我意識。基本的自我意識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主體我的認識,另一部分是對客體我的認識。人最開始認識的是主體我,什麼是主體我,你口渴了,看到面前有一杯水,你知道用手拿起杯子喝水,這就可以說,你已經有了主體我的自我意識。將自身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來,對自己的身體做出調整和控制,這就是主體我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與環境的交互中逐漸形成,剛出生的嬰兒缺少意識,而是靠本能活動,隨著生理的成熟,以及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本能的作用逐漸降低,有意識的活動逐漸增多,於是自我得以形成。從主體我的自我意識來說,動物當然有。那麼再來說客體我,所謂客體我,就是將自己作為一個客體來認識,俗話說的認識你自己。客體我的形成,無論從進化的角度還是從個人成長角度來看都遠較主體我滯後,它是社會性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客體我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自己作出評價,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對於群體中的個體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從你的問題中,我認為你問的是客體我。心理學中關於自我意識的最經典實驗就是點紅實驗。實驗者在88名3~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點一紅點,然後觀察他們照鏡子時的反應,並對其中2名12個月的嬰兒作追蹤研究。結果發現,15~24個月的嬰兒會對著鏡子觀看自己的身體,並對著鏡子觸摸自己的鼻子。研究者認為,這是嬰兒出現自我意識的自我認識的表現(Amsterdam, 1972)。
相似的實驗也在黑猩猩身上做過,結果黑猩猩也知道將自己鼻子上的紅點抹去,從這個角度來說,黑猩猩具有一定的客體我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指的是動物能意識到「我」這一概念,並能區別「我」與外物。在這個層面上,動物肯定是有自我意識的。
弗洛伊德心理學中,自我意識用Ego來表示,並且潛意識就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但是現代心理學對於意識的闡述還是太過於籠統,沒有形式嚴密的系統。真正意義上對動物的思維過程進行研究的是佛家唯識學,這是一門邏輯的、辯證的學問。
唯識學可以說是高等心理學,對眾生的思維與意識過程有嚴密透徹的分類和分析。唯識學在很大程度上能指導現代心理學。
唯識學是佛教最艱深晦澀的法門,可以說是佛教中的理論佛教(如同物理中的理論物理)。唯識學的主要理論存在於佛所說《解深密經》和彌勒菩薩所說《瑜伽師地論》。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大學主要修習的專業就是唯識學,取回中國的經典也主要是唯識學的經典。
唯識學主要研究物質環境與眾生「識」的交互作用,和「識」的分類、組成與活動。這裡的「識」是廣義的,因為佛教中的「識」包含多種組成部分,包括意識。
唯識學之所以是佛教中最艱深晦澀的法門,有兩點原因。其一,唯識學中的名相(即名詞)非常多,《瑜伽師地論》中的名相就有六百六十個,這些名相都是用來描述眾生「識」的本體與作用。這一點倒是有點像康德的三大批判,完全的自創概念的堆砌。其二,唯識學是邏輯性很強的辯證科學,要求修習的人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
看看這五本大書我們就知道唯識學是何種存在!這要翻譯成白話文至少要多出一倍。由於彌勒菩薩所作《瑜伽師地論》非常難懂,不適合大多數眾生修習,對佛法的傳承也不利,所以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中的六百六十法(法在這裡指規則、理論,可以代表一切實體與非實體)簡化為一百種法,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以此作為唯識學的入門課程。世親菩薩所說的百法分五位,如下圖。
解釋這些名相及其相互作用可以寫幾本書。鑒於題主的問題和大眾的耐受力,這裡只做簡單的介紹,旨在讓大眾了解唯識學的基本理論,以舉例的方式來解釋各名相。如想深入了解唯識學,請聯繫我!首先,解釋一下左側的兩個分類:有為法和無為法。
簡單來說,有為法是有生滅的法,無為法是沒有生滅的法。什麼叫生滅?生成和消失。任何具有成(生成)、住(存在)、壞(變質)、空(消失)過程的法都是生滅法。比如汽車、人的思想等衣食住行各方面。而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法。這一點不好理解,舉例說明。比如說,在我們產生一個想法之前,我們思維的那個狀態,就是無為法,不生不滅。又比如,宇宙中的虛空,也即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虛空(不是空間,也不是空氣),不論是宇宙由奇點膨脹之前,還是宇宙坍縮成新的奇點之後,這種虛空都不生不滅,這種虛空就是無為法。
有為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法和色法。心法分為八種(八識),色法分為十一種。現在我通過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人思維運作的過程:
- 色塵出現在我們眼前。所謂色塵,就是一切眼睛可見的、能刺激視神經的物質。比如一朵花。
- 我們的眼根攝取到「花」的相。眼根就是眼睛這一器官所具有的物理結構,其作用是將外色塵攝取到眼中(不必刻意理解為視網膜),這一過程是沒有意識作用的,這和照相機將物攝取到底片上成像的過程沒什麼本質區別。眼根攝取到的相,稱為「法處所攝色」。
- 眼根攝取到色塵,也即「花」後,眼識對這一攝取到的相(法處所攝色)進行判別(注意判別和判斷的區別),雖然是判別,但是也是跟意識無關。眼識能對事物進行分別,能識別出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書,但是眼識無法做出「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書」的判斷,因為「是與不是」顯然是有意識的判斷,而眼識的判別是無意識的,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分別。比如我們把一本書和一朵花分別放在一個植物人的眼前,植物人是不會有區別反應的,因為植物人的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是斷開的,但是植物人是有眼識的,植物人的眼識能區別色塵,但不能做出意識反應。我們用強光照射植物人的眼睛,其瞳孔大小會改變,這是無意識的,是眼識的一種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眼識的作用很微妙,要仔細體會。
- 眼識將得到的判別相「一朵花」輸送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第六意識是無法獨立作用的,其背後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支持、第七識末那識操控。(1)阿賴耶識是一個倉庫,儲藏著無始劫以來眾生所經歷的所有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經驗。比如花的概念、花的寫法、名字里有「花」字的朋友、各種花的名稱、各種花代表的意義。如果沒有這些素材我們是無法產生意識的,同時,第八識還是眾生輪迴的主體,也即我們提到輪迴時,實際上是第八識在輪迴;(2)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根本動力,產生「我執」,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於有一個「我」存在,這裡的「我」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稱為「自我」(Ego),被許多人稱為「小我」。因為執著於有一個「我」存在,所以末那識會引導第六意識產生有關於「我」的想法:我喜歡這朵花,我覺得這花很好看,我想把這朵花送給xxx,我要折下這朵花......從而產生各種積極與消極情緒。我們產生的大部分意識都與「我」有關,同時這也是末那識逐漸膨脹的推動力。同時,『潛意識』就來源於末那識,在佛教中叫獨影意識。
- 到這裡,整個思維過程基本已經完成了,第六意識整合眼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並以思想的形式輸出,就產生了意識。
以上是有情眾生思維過程的簡單描述,當然,就算我們不攝取外塵,也能產生意識,這是第六意識直接從阿賴耶識中提取素材進行思維,所以我們即使閉上眼睛不攝取色塵也能有意識,。
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
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在意識中所喜歡的那朵花,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朵花嗎?
假設我們喜歡這朵花,如果這朵花被碾碎,碎為微塵,分解為質子中子電子,我們還是喜歡這朵花,可是,這朵花已經灰飛煙滅了,不存在了,我們到底在喜歡什麼?我們喜歡的真的是那一朵已經消失的花嗎?
我們喜歡的只是一個在「我執」的操控下,被第六意識加工過的影像,而且這個影像已經不是「花」這一實體的直接映射,而是加入了主觀判斷(也即我執)的另一範疇概念。的我們不是在喜歡這朵花,只是在喜歡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喜歡這一「喜歡花的感覺」,喜歡的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所以,佛教認為這一感性的「喜歡」,或者叫「愛」,是脆弱的,虛妄的,毫無根基的。這便是可以解釋「色即是空」。所以色即是空強調的不是色法是空,而是在強調我們無法擁有「非空」的色法。因為一旦承認「我擁有色法」,那這已經是末那識處理過的結果了,「我」擁有的不是色法,而是第六意識的產物。
所以,佛教倡導的不是感性的愛,而是理性的愛,也即慈悲。慈悲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是不會被第七識操縱的。
沒有修行過佛法、或相關法門的人,是沒有辦法抑制第七識我執的產生與膨脹的,所以,人會變得越來越自我、越來越煩惱,覺得什麼事情都與「我」有關,都會影響到「我」。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與「我」有關的,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那只是第七識在作祟。削弱第七識,人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轉第七識為般若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解釋,自我意識就是末那識的一種體現,也是末那識的唯一一點優點。
植物人有沒有自我意識?有!不過由於植物人的前五識與後三識之間的連接中斷,所以無法表現出自我意識,或者說即使植物人有意識,也無法表現出來,只能在意識的最底層活動。
以上是基於唯識學對意識的產生做的簡單介紹,屬於唯識學的皮毛,甚至算不上皮毛。而且本人修行尚淺,行文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錯誤,還請同修指正,以免誤導眾生,受三途果報。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你假設了自我意識是進化過程,所以遇到了意識的源頭問題,到底如何才稱之為意識,大馬哈魚洄遊,能說他沒有意識嗎,人和大馬哈魚的意識又如何區分,太複雜了。神創造了世界,這個回答多簡潔。剩下的疑惑交給科學去探索吧。
判斷一種生命有沒有自我意識的方法就是判斷其是否有必要進化出自我意識,進化出的程度如何。世間法按世間法解。
其實人類在進化中擁有的神經元太多,足夠控制軀體和一些反應。所以多餘的和這些相互作用產生意識。
也可以說意識是多餘的產物。大膽的想法不過也是很有可能的。-_-||
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鏡子測試", 為什麼不說仔細一些呢?
人 靈長類 海豚 大象 喜鵲 能通過鏡子測試.
豬勉強算可以.其餘動物不可.在 "自我意識"這個定義不是很明確的情況下, 可以不嚴謹的認為: 人 靈長類 海豚 大象 喜鵲 豬 有自我意識, 其餘動物沒有.動物有自我意識 有危險就會躲開
最初的這些物質湊出了初始生命初始生命進化出了神經電
隨著生物進化,神經(反射)越來越發達
而你所謂意識,只不過是個體神經電信號的總和,是人類進化出很多神經元的附加價值(或者是人之所以為人)你能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神經電信號,隨著數量增加,質變產生了意識(也可以理解為神經供遠大於求,多的部分形成了看似沒用的,意識)哲學上來講意識是人腦特有的產物,動物的一切反應都可以認為是一種本能。
可是啊可是啊,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如果動物會有人類一樣的意識的話,會是什麼樣的呢~?
也許是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隻覓食路上感到疲憊的小螞蟻,忽然被路旁兀自散發著清香的一叢野花所吸引,於是它欣喜的退開一段距離挑了一朵開得最高最大最艷麗的野花爬了上去,小花在風中輕輕的搖曳,似一個專為過往路上勞累的小螞蟻準備的搖籃,它舒舒服服的躺進像水草般柔柔的花蕊上,輕輕柔柔的打了個盹兒~直到被花兒下面的螞蟻兄弟們齊力給搖醒,它慵懶的狠吸了一口花香,才戀戀不捨從花蕊上爬下來,這時早已等的不耐煩的螞蟻兄弟們一窩蜂的圍上去,碰碰它的觸角,對它說:「哼!你又偷懶!不過沒關係!你看我們兄弟今天可有大收穫!」說著轉頭示意它看後面更多螞蟻兄弟合力抬著的一隻大蜻蜓,它看了看,嗬~可真夠大的~如果我一隻蟻的話~得吃好久好久吧~它心裡這麼想著,可是目光卻並沒有對那隻大蜻蜓多加理會,它只是把前面幾隻腳踏上了離它最近的一隻螞蟻兄弟的背上,再費力的仰了仰頭,看著遠方的天空,呆了一會兒~然後下來,碰碰這隻螞蟻兄弟的觸角,告訴它:「上面的野花很香雲兒很軟,天空很藍很大,偶爾有鳥飛過~」
第一次寫這種答案~雖然不專業~但還是沒忍住亂答一通~才疏學淺不喜勿噴~謝過謝過~我見過公雞照鏡子,然後啄鏡子裡面的那隻雞,所以雞沒有自我意識
推薦閱讀:
※自我意識是什麼?
※假設世界存在和自己完全一樣的另外一個人,你會跟對方合得來嗎?
※「我」 是一個怎樣的組合體?
※為什麼大陸人的所謂統一意識那麼強?
※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我的意識為什麼偏偏是我這個人的?我為什麼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