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人比網路媒體人更有優越感嗎?


這個要分類別,對於時政財經領域,答案是Yes。對於娛樂體育乃至IT領域,答案是No。

這個區別在內容輸送流程

財經時政領域內容是從傳統媒體流向網路媒體的。通常南都、新京報之類有了有份量的內容,新浪網易會接棒去做網路的推送。網路媒體人在裡面起到的作用只是傳遞者,並不具備話語權。

時政領域網路媒體基本不具備創作權利,網路媒體人的主要權力體現在標題修改和推送方式等春秋筆法上,最多加一個評論版邀請幾個有分量的評論員。這是由有關部門制度決定的。重大時政問題網路媒體沒有第一線的機會。這是高壓線。

財經領域網路媒體的報道權稍微寬泛一些,但也只允許介入企業的正常運營報道,不允許比較多涉及宏觀經濟政策。財經領域的網路媒體人式微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收入轉化手段僅僅為互聯網廣告,互聯網廣告的價格價值偏低,導致財經領域的網路媒體收入無法像傳統媒體一樣覆蓋大量優秀媒體人的成本,也就是說,養不起人。一個網路財經媒體能養五六十人已經差不多了,但一個發行20萬份的傳統財經就足夠養活100號記者。一個搞原創的網路媒體人一周要出三五篇稿子,但一個傳統媒體人一個月出一個稿子就夠。這也是導致了內容質量的不對等。當然,廣告價格價值偏低,也主要因為有價值的內容的輸送環節的源頭還是在傳統媒體。

這裡面有一個惡性循環,還有兩把大鎖,一邊是成本投入,一邊是政府政策,要打破何其難。

現在也有人開始反思這類鏈條。自媒體就是其中一種方式。網路付費諮詢也是另一類。但個人都不看好。

娛樂、體育自不必多說,我所了解到這兩個領域的網路媒體人自我感覺會比傳統媒體良好。只要你別黑劉翔什麼黑的太狠,有關部門一般不會過問。而且體育和娛樂創作成本低,見效快,傳播廣,這都是網路媒體的優勢。

體育界賽事報道基本是網路輸送傳統媒體,除非是大型越洋深度報道;娛樂界不太清楚,但感覺區別不會大。

IT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一大批活躍且自我感覺良好的媒體人活躍在網路界,這當然和工種有關。不過傳統媒體也有不少有聲有色。總的來說,IT報道領域的網路媒體人的自我感覺會更良好,覺得自己更接地氣。這個領域不僅有傳統網媒大門戶,也有不少新銳像虎嗅、36Kr,乃至各類自媒體。五六年前網路原創IT新聞就已經非常成熟,早已經在內容貢獻上絲毫不亞於傳統媒體。經過這些年IT浪潮一陣又一陣,網路媒體已經佔據極大發言權了。

題主問的問題應該出自劉春的感嘆。劉春說這個可能來自於對於新浪微博小編們的感嘆,也可能來自搜狐小編們的感嘆。所謂優越感,自我感覺良好也罷,榮譽感也罷,歸根到底是在於自己的作品能有多大程度影響讀者和被報道對象,乃至民生民計政府決策。當無形的大手在背後提線,網路媒體人只能屈身為偶。南周事件,網媒最大的自我能量發揮空間不過是羞羞答答做幾個藏頭詩,又從何能談豪氣干雲滿腔熱忱?


三條因素造成了這種朦朧的觀感:

1. 作業方式:媒體(整體意義上的媒體)的上一個發展階段是采寫製作主導而輕運營甚至輕編輯的,所謂「內容為王」;所以在招聘層面就傾向於把原創采寫能力不行的人放到新媒體去當編輯(搬磚)和運營,再加上網路媒體至今為止都不核發記者證,沒有合法采寫身份,以至於網路媒體在同行眼中留下了個閹割的印象,專業主義發展的確有差距

2. 傳統媒體里的體制內人歧視市場化媒體的合同工

3. 傳統媒體中的精英媒體立場看不上互聯網媒體呈現的草根閱讀趣味


都是進不了電視台的人去網站


所謂的優越感除了待遇之外就是傳統媒體依然強大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相對於社會的傳統中堅階層中年群體而言(不同時代語言風格的原因也很重要)。再一個就是傳統媒體的節目或文章質量依然紮實可靠,而網路媒體水平參差不齊,消息來源道聽途說,偶爾有令人驚嘆之作又難以持久,因為人員流動性太大了。最後就是...傳統媒體依然便宜...你想想看個電視一年花多少錢?聽廣播呢?訂報紙呢?而你在家裝個寬頻每個月就要幾十塊,這還不算手機,第二部手機,ipad等等。

個人淺見,歡迎拍磚。


推薦閱讀:

生而為女性,我很抱歉
如何打破西方媒體中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林丹獲得勝利跟空調關閉有關係嗎?
Vista看天下和壹讀哪個更值得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政類的刊物值得推薦?
CCTV 證券資訊頻道是個什麼樣的頻道?與中央一套、中央二套等是個什麼關係?

TAG:媒體 | 互聯網 | 互聯網媒體 | 傳統媒體 | 媒體從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