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是一個怎樣的組合體?


遠處有一條瀑布,你離得越遠,就覺得這條瀑布的形狀越固定,變化越少。

你慢慢的走近這條瀑布,慢慢的你就能聽到轟隆隆的聲音,看到瀑布的流動。

及至你走到跟前,更是會發現這白白的瀑布其實是由無數奔騰飛濺的水滴形成。

這瀑布,便是我。

而這飛濺的水滴,便是我的各種組成部分。

遠看,你覺得瀑布的形狀是固定不變的;這便可以類比為平常我們總是自覺我是連續穩定的。

近看,才發現瀑布其實時時刻刻在變;當我們返觀自身的時候也可以發現我其實只是有諸多時時刻刻在變化的組成不封營造出的一個貌似不變的自主的假象。

從佛教說,大體如此。


按照佛法的解釋,人的構成有五種因素:

色:一切物質形相。

受:領納感受。

想:思想。

行:潛意識造作相續之慣性。

識:了別認知與含藏。

換言之,沒有存在於五蘊之外的世界,沒有不是五蘊所構成的生命。

「我」是一堆被欲愛所推動的五蘊。

人無我的意義在於認識到我們存在本身,在時間長河流轉之中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不變的自我。這稱之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法無我的意義在於完全了知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如幻不實的,本來沒有生起,所以也無從壞滅。

——苦沒有真實的生起,所以苦也沒有真實的滅度。

在實相的層面,無言無說亦不妨訴諸言說,聖者一旦證悟實相即如圓覺經所云: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佛教的經典一會說「諸法無我」,一會又說「常、樂、我、凈」,到底如何理解?

有關佛教對於「我」的認識,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如果要詳細的來說,至少要形成一部專著。如果用淺顯得語言來概括地說:

一種是「假我」,

一種是「真我」。

1,假我。

假我:是有情眾生所認為的「我」,有情眾生將什麼認為是「我」呢?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佛云: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五蘊),離陰(蘊)之外更無別『我』。」

翻譯過來就是:有情眾生所認為的「我」就是五蘊,也就是說有情眾生將五蘊當作是「我」,離開了五蘊,更沒有另外的一個「我」存在!--------當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有情眾生產生「我」的原因,是因為存有的無明,不知無我正理,而使得有情產生錯誤的認知,將合和運作的五蘊視為「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見一團繩子,以為是一條蛇,害怕得要死。本來繩子不是蛇,因為昏暗,誤以為繩子是蛇。繩子表示「五蘊」,昏暗表示「無明」——有情不明白無我的道理,蛇是指人們經過錯誤的認知所產生的「我」,本來是一段繩子(五蘊),本來沒有蛇(我)的,可是因為昏暗(無明),錯誤地將繩子(五蘊)當成是蛇(我),以為繩子(五蘊)是蛇(我)。可見,蛇(我)不是真實存在的,是因為昏暗(無明),讓人產生了錯覺,才會認為蛇(我)是存在的。

「我」是有情眾生基於虛妄的認知,而產生出來的。

眾生感覺到「我」的「存在」以後,又以虛幻的「我」為基點,把三界萬法,區分為「我」與「我所」。五蘊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認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對象,都成為「我所」。因此,有情眾生基於錯誤的基點——虛妄「我」的存在,而在追逐「我所」,貪著「我所」——色、聲、香、味、觸、法、名聞利養等等,貪著追逐「我所」的結果,是造下輪迴的業。

對於有情眾生將五蘊當成是「我」,故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二破斥說:

「若五眾(五蘊)即是我則無別我所以者何。我是一眾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複次五眾無常生滅相。五眾是我亦應生滅。若生滅者則失罪福。是五眾從因緣和合生不自在。我若爾者何用我為。不自在故。如是等過罪故不得說言。色如去受想行識如去。離五眾亦不應有我無相故。若知見受等是皆五眾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說離五眾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別更有我無五眾。是亦不然。皆是顛倒妄見分別。如是種種因緣知無我。我即是如去諸法亦爾皆同如去。以無主故法無所屬。」

2,真我。

佛教對於「真我」的定義是: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佛云: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如彼大醫善解乳葯。如來亦爾。為眾生故說諸法中真實有我。」

因此,符合真實的「我」的條件是:實、真、常、主、不變異的一法,才是「真我」!

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諸佛的法身,在因地稱為如來藏:

諸佛法身,體是真實,常住不變異,依諸佛法身,才有圓滿報身和無量的化身的存在,法身能輾轉生出諸佛如來的一切功德,故法身是「主」。

因此,佛教所說的真我,是指諸佛的法身,或者方便說為如來藏。如:

《無上依經》 菩提品第三 佛云:

「阿難!如來法身是一切種智之境界故。聲聞緣覺不能觀察如來法身,顛倒修習不可拔斷。云何如此?如來法身最勝常住,應當修習,(然二乘)背常住修,住無常修;如來法身最上妙樂應當修習,(然二乘)背妙樂修,住於苦修;如來法身、最勝『真我』應當修習,(然二乘)背真我修,住無我修;如來法身最極清凈應當修習,(然二乘)背清凈修,住不清凈修。因此倒修,聲聞緣覺所住之道非是如來法身四德道所至處,是故法身常樂我凈,非其境界。」

阿難!若有眾生信如來語,能見法身常、樂、我、凈,是眾生者無顛倒心,生真正見;云何如此?倒修聲聞緣覺所住之道,非是如來法身四德道所至處。是故法身常樂我凈,非其境界。」

《大般涅槃經》卷7佛云:

「若言佛法必定無我者,是故如來敕諸弟子修習無我,名為顛倒,是名第三顛倒。?????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卷14佛云:「我昔於彼波羅奈城初轉法輪時,說無常、苦、空、無我;今於此間拘屍那城轉法輪時,說常、樂、我、凈。」

卷20佛云:「殺無常者得常涅槃,殺苦得樂,殺空得實,殺『無我』得『真我』。」

3,不要將「假我」和「真我」混淆起來。

依照《大般涅槃經》卷第一,所列舉的真我: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的條件來看:

五蘊之任何一蘊,是不符合「實、真、常、主、不變異的」的真我的條件的,故五蘊我不是真我!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云: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我)。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凡夫外道所說的「我」,其實是因為無明,依於妄想而將「五蘊」當成(建立)是「我」,其實是沒有這樣的一個「我」存在的。

而佛說的「真我」,是指諸佛法身(如來藏),諸佛法身(如來藏)是無我性(無五蘊的生滅體性)的「真我」,佛為教化方便,假名為我!佛所說的這個法身「我」、如來藏我,根本不同於凡夫眾生所說的「五蘊我」!

4,佛說之真我不違背三法印和一實相印。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無上依經》《楞枷經》等了義經典所說的真我,不違背三法印和一實相印。

三法印是對小乘人所學的小乘法說的,佛在了義經典說的「真我」,是把無我性的法身如來藏方便說為「我」,不是說法身如來藏也有五蘊我的體性,故不違背小乘的三法印。

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是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法界的實相。一切法皆是唯識所變所顯,此「真我」在因地可以方便說為阿賴耶識、如來藏心(相對於五蘊的假我來說的),究竟了義的說法是指諸佛的法身,萬法莫不由此心此識輾轉所生出來的,諸佛的無量功德莫不由法身所生出來的,故真我——法身如來藏,符合大乘的一實相印。

http://www.bsk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716


人由本我,自我,能我和才我四部分組成。感知四者分別用的覺是:直覺,自覺,感覺和幻覺。


從細胞到組織到器官


我的真相就是沒有我,只是一種執著認為有我的執念,也就是我執。


就是五取蘊的多體組合,本質是苦、空、無常、無我,具體詳見益西彭措堪布的《凈心法要》里的人無我空性的講解。


沒有我,只有名色,而名色也是假安立的。


「我」是一種認同感,

有人說感性、暴怒、氣憤、等等非理性元素都影響到真實的我。比如大家暴怒時的我所犯下的錯很容易得到自己、乃至大家的原諒。

有人說感性的才是真實的。唯意志論、解析心理學,都能導出類似概念。理性是後天的,理性是工具的。感性、自由意志、本我乃至獸慾才是真實的我。

事實上,我 應該是一種認同感。

當你對昨天的你沒有認同感時,甚至說 昨天的你和現在的你 都不是一個人。試想下「後悔」。。。

所以 人,是一團 信息包裹的 自我認同感。信息就是所以的細胞。

不知道我表述清楚了沒?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陸人的所謂統一意識那麼強?
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我的意識為什麼偏偏是我這個人的?我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過於專註地觀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會「消失」?
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時候,這個人有什麼問題?

TAG:心理學 | 哲學 | 自我意識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