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有哪些不易被發覺的意義?

無論你是曾經看過《飛越瘋人院》,還是最近才看,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該片中不易被人發覺的意義。哲學的,人生的,黑暗的,鬥爭的,愛情的,總之只要是從該片引發出來的就好。


感觸最深的一點是,最開始看到片名,總認為麥克墨菲的目的就是從瘋人院里逃脫,然而後來看到片中,他藉助酋長的臂膀,翻越圍牆,爬上樹榦,到外邊去逍遙,便明白了,對他而言,從這個壓抑到殺人的環境里逃出對他而言並非難事。他真正的目的是改變這個抑制人性的體制,但就他本人的能力而言,他不過是個不受規矩,玩世不恭,裝瘋賣傻卻頭腦清晰的危險瘋子,他能做到的僅僅只是一個人跨躍圍欄,逃出生天,而無法真正動搖病院這個體制的根本。

「大頭目」拉奇德護士不但掌握了全體病人的弱點(例如比比特的戀母情結),而且擁有強大的武力(男看護們)以及技術支持(額葉摘除手術),麥克墨菲固然聰明,但在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他只能作為一個犧牲品,靠自己負隅頑抗直到他的自由意志被磨滅為止這種獻祭一般的行為,來喚醒大眾或者某個具有強大力量的個體(比如酋長)的反抗精神。

麥克墨菲的結局誠然是可悲可泣的,然而也有可喜的一點——酋長終於不再沉默,不再畏懼,搬起水泵,靠他強大的力量,給這個體制的壁壘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破洞,不過,破洞只是暫時的,它會被修復,真正奔向自由的,只有酋長。也就是說,麥克墨菲放棄了自己逃脫的機會,喚起了一個同伴,而結局與他一個人逃跑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個人突破了體制,唯一的區別就是,從見證酋長逃離的塔波先生的表情看,他有了希望,有了對自由的憧憬。可是如果他那時不趁機逃出來,之後還會有誰,能具有這般力量,在可能經過加固以後更為堅硬的「壁壘」上砸出破洞呢?

我覺得影片似乎想借這個劇情說明這麼一點:想要反抗某種制度,或者居於統治地位,高高在上的某種東西,一個人的力量再強,也無法徹底推翻這種東西的根基;而且當大眾都處在一種矇昧無知或者沒有反抗意願,抑或無力反抗時,處於少數的反叛者,真的無法調動得起來「沉默的大多數」。

突然想起另一部涉及到反抗體制的片子——《三傻大鬧寶萊塢》,當初身邊的有些人看完以後,都表達了一種意願——想做像蘭喬一樣不按牌出招的怪才,說白了就是以逗著玩兒的態度和目前的教學體制(或者其他的吧,反正都差不多)對著干,結合了我對《飛越瘋人院》的理解,我倒覺得麥克墨菲的經歷就是對這些人的一種警示。蘭喬可以憑自己的道理去置疑印度的大學教育體制,那是因為他實在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蘭喬對自己要學的東西一直就具有強大的興趣,並能順應興趣,不斷自學,不斷提升自己,能上大學本身就是靠他自己創造出的奇蹟,即使不上大學,他也能夠創造出輝煌——他不需要依靠這個體制,所以他可以挑戰,可以反抗。而那些十年寒窗苦讀只為混一張大學文憑的人,則受制於人,無力,也不敢反抗,像是那位可以將監視器與遙控飛機結合在一起的怪才喬伊和三傻之一拉朱,單單一聲留級或退學,他們就可以跳樓甚至上吊,讓這種人去反抗,實在是損人不利己。

「放屁火」查爾圖雖然在片中屬於丑角,可他也算是個識時務的聰明人——無法反抗,就順從;而三傻里的法爾汗和拉朱則屬於另一種聰明人——改變自己的方向,改變自己,或者從這個體制里脫離。有一句話:聰明人為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愚人為了自己而去改變環境,前者往往活的很好,而改變世界的往往是後者。這句話聽起來很勵志,而我們確實也需要這種堅持自我的勇氣,可現實是殘酷的,英雄畢竟是少數,普通人,如果高不成,低不就,那說白了就是作死。

所以,在我看來,《飛躍瘋人院》也說了這麼一個道理:反抗者,要麼擁有強大的力量,要麼能徹底脫離這個體制,否則永遠將處於犧牲者的地位,而這種犧牲,也許,或者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償失的。片里有一個時間持續很久的面部特寫:在麥克墨菲開道別派對的那個晚上,他站在窗邊,臉上的表情逐漸從茫然變成了狡黠的微笑,第二天,我們發現,他沒走。也許他早已做好面對最壞結局的心理準備了吧,如果是這樣,那就可以說是死而無憾了。


存在過度解讀,請見諒。

【多圖】

麥克墨菲希望可以更改時間表以讓大家可以看比賽,而護士說:大家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時間表,如果改變會對他們有所干擾:(她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然無法反駁)

於是決定投票,護士之所以同意投票是知道這些人已經沒有了自由的意志,即使想看比賽,也會迫於淫威下不敢舉手,果不其然只有三個人舉手;

麥克墨菲通過拔水泵事件使大家團結起來,第二天有了9票,然而此時護士規矩秒變:

後來酋長也舉了手,

此時護士是這樣說的:

不用擔心,即使是酋長在會議期間表態,護士也會改口稱需要全院醫生加護士總人數投票的。

突然想起我一同學當時申請畢業當村官,但他的動機很不純,完全是為了保研,和承諾的種種待遇去的。一開始說是去一年,一年結束後政策改了,變成三年,於是又熬,不知道三年過去怎樣了...不不不,我只是偶然想起這件事的,我只是偶然想起這件事的,我只是偶然想起這件事的,和以上說的沒關係啊(重要的話說三遍)

當然,最後還是沒能爭取到看電視的權利,但是「瘋人」們假裝獲取自由,玩的不亦樂乎。這個鏡頭不是直接拍電視的黑屏,而是拍出了「瘋人」們在電視機屏上的倒影,簡直太妙。

於是呢,我們有了優酷,人人,百度,搜狗百科...啊,不好意思哈,不知道我為什麼老跑題,大概精神分裂了。

反正呢,電視總歸是沒打開的,自由也是假的,畢竟是在監督下,護士也沒話說,總不能把所有人的嘴都捂住吧?所以場面有點失控。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出海釣魚之後,麥克墨菲說了一句撼動體制的話:

於是病友們紛紛提意見,比如為什麼周末鎖門啦,為什麼沒有煙抽啦,為什麼廣電總局要剪片子啦,為什麼上不去Google啦...

男主每聽見一個問題就嘆氣,

因為問的都是表面現象。

然後護士幹了什麼,1.解釋了為什麼要把你們鎖在一起,

但話一出口就遭到一針見血的質疑:

2.遭到質疑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得殺一儆百放大招了:

資源(香煙)是有限的,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的,是那些乖乖聽話的社會最頂層人士的。

於是契士暴走了:「我要我的煙,不是他的,不是他的,不是他的,不是他的,我要的是我的煙。」哥要的不是煙,是尊嚴。

這次暴動,使麥克墨菲接受了電療,而也正是因為電療,讓麥克墨菲發現了酋長也是裝瘋,瞬間找到了組織,麥克墨菲想酋長表示希望結成聯盟,酋長不置可否。

(在這個電影里我都能看出基情,我一定是沒救了。)然後,經過電療的麥克墨菲學乖了,電視里配出的新聞則是關於柏林牆開放,

護士滿意的笑,對應的是東德(故事背景設立在1963年)比兩年前剛建起柏林牆時要更加樂觀,東德的party【嗶——】覺得自己的努力終於有所回報。

柏林牆最後怎樣了,不用多說。這部電影拍攝於75年,真是預言性的,甚至直到現在都有它的現實意義。

導演米洛福爾曼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見證者,所謂布拉格之春有點像咱們的【嗶——】事件,最後被蘇聯派出坦克武裝鎮壓了,相關書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前面說到釣魚,當然是為了鋪墊後面麥克墨菲帶眾人釣魚的情節,但是不知道這個40和32什麼意思(被庫布里克摧殘成強迫症了有木有),哪位大神能幫我解答一下。

影片結尾,酋長終於拔起水泵,在牆上砸出一個大洞,但牆本身沒有塌,洞總會被人補上的,但牆什麼時候才會塌呢?

這個電影簡直不能更贊,每一句話,每一個鏡頭都值得研究。


我覺得導演太樂觀主義了,又或者我太悲觀了,我覺得瘋人院是永遠也逃不出去的,就像通常的黑色幽默所要表達的那樣。這個逃出去的印第安人會進入一個新的瘋人院,海很美,但是也許此時你正站在一座荒蕪的孤島上。如果不用這些象徵意義來討論,那麼印第安人進入了正常人的世界,正常人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而我們的世界是否就正常?進到圍城時你得留下你的影子(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在瘋人院里的印第安人就是去掉影子的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你進入圍城的那一刻。在圍城中的我們如果仔細想一下,在地球上,我們在一個圍城(真正的城,有一圈城牆,長安那樣)里,當我們逃出去以後,我們還是在圍牆裡,我們被反圍了。以上是我胡說的。


如果某天,除了你外的所有人都成了精神病,那麼你就成了唯一的精神病人。


飛躍瘋人院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護士長,看到她第一眼,我就想起了我的小學班主任。她們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加在我們身上。電影的最後,差點死掉的護士長帶著護頸來到了工作崗位,一臉的驕傲,好像自己在做的,是世界上最光榮的事情。


在重慶出版社那一版本的序言裡面,那位美國教授寫道:「克西的作品所提出的問題是:在一個被無情又無形的機器所控制的世界裡,自由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後酋長砸碎了窗戶逃出了瘋人院,能算是自由嗎?也許吧。酋長也許回到哥倫比亞會耗盡了所有的念想,「看看那裡還有沒有我過去在村莊認識的、至今還沒把自己喝成傻子的故人;我想要看看,從政府試圖出錢買斷他們作為印第安人的權利到現在,他們都在幹些什麼。」也許他看過之後,無論失望與否,都會像結束麥克墨菲的生命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希望他是在水電大壩的溢洪口縱身而下。當然,也許他真的到了加拿大,以一個印第安人的身份重新生活,重新踏進這個社會。

但是大護士仍然存在,聯合機構仍然存在,社會這部大機器仍然不分日夜地勞作,龐大的機械結構甚至都不在乎某個小零件或者鏈條的掉落。於是酋長的逃脫並不是自由的大團圓,但是確確實實能夠是被稱作「在一個被無情又無形的機器所控制的世界裡,自由究竟意味著什麼」的答案。

他坐在角落裡的椅子上,休息一會兒以應付下一回合,以及接下來的數不清的回合。他要對付的東西是無法一勞永逸地被制服的。你能夠做的就是不停地鬥爭,知道你再也無力應對更多的回合,別人不得不接替你的位置。

敵人是不可戰勝的,那麼我們就不去抗爭了嗎。

這本書寫得太現實的,正如醫生所說:「我們的意圖是儘可能地使這個病房成為你們自己的民主的、自由的社區——一個內部小世界,這是某一天你將會重新佔據一席之地的那個外部世界的縮影。」

在一個小小的瘋人院裡面,有一個英雄一般存在而又非英雄的麥克墨菲,他是整個故事裡面最真實的人——聰明卻狡猾、最率直又是難以捉摸、受著崇拜卻並不具有高尚純潔的動機。一個精明的賭博者,一個忘我的玩家,最後卻又沒有抓住機會一走了之。酋長說,就算走了他還是註定會回來的。在他打破玻璃的時候他大概已經知道自己臨近死亡了,然而在酋長要結束他的生命的時候,他還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

那個巨大、堅硬的身體對於生存有著強烈的渴望,它鬥爭了很長世間,竭力反抗我將生命從它身上奪走,那身體拚命掙扎、使勁地撲騰,以至於我不得不把整個身體壓在它的上面,用自己的腿分開那兩條四處亂踢的腿,同時把枕頭用力往那張臉上壓去。我似乎在那身體上躺了漫長的好幾天,漸漸它的撲騰停止了,最後它安靜了一會兒,抖動了一下,然後完全靜止不動了。

矛盾,所以才是最真實的人吧。

像我這種比較相信規則更有益處的人來說,大護士並不是魔鬼。雖然她冰冷、偽善,但是不代表她就是值得譴責的一方,實際上更多的是作為聯合機構的代表在當箭靶。另一方面來講她也確實盡職盡責,若是不夠強大怎麼能抵擋得住病人的各種狀況,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遇上類似麥克墨菲一樣的人的各種刁難。

只是任何事情過份了就成了壞事,從盡責變成操縱權威,她了解病房裡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在這裡,就是因為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社會規則,因為他們拒絕正視它們,因為他們試圖躲開和迴避它們。於是她緊緊地抓住了每個人的弱點,用一種女人特有的手段達成了權威。正如病房樓上那位善良的小護士所說:「隨軍護士總想把並非當軍醫院管理,她們多少有點病態,我有時候認為所有的單身護士三十五歲以後就應該被解僱了。」

作者極力地描繪大護士精緻的面孔和險惡的心腸,在開頭還繪形繪色地把她描寫成一個會膨脹的怪獸,在作者描述的視角裡面,她代表的聯合機構的嘴臉。但歸根到底回到個人,她也只是一個要靠著規定規則給予的權力才能在一群憎恨她的病人當中保全自身,一旦有病人如麥克墨菲一樣發起抗爭,她並不能躲過受傷害的命運。

當他抓住她,把她的制服從前面一撕到底的時候,她發出了尖叫聲;當她那對在燈光下呈現出溫暖的粉紅色的大圓乳房暴露出來,而且似乎膨脹得越來越大,比任何人曾想像過的都要大的時候,她又一次發出了尖叫聲。在醫院工作人員意識到了三個黑男孩只會袖手旁觀,而他們不得不在沒有他們幫助的情況下把麥克墨菲制服時,醫生、檢察員和護士們一擁而上,奮力把那些如同長在大護士頸骨里的紅手指從她雪白的皮肉上掰開,猛吸著氣拚命將麥克墨菲從大護士身邊拖走。

最後麥克墨菲當然被殘忍地切除了額葉。這時候就很難分清到底是聯合機構的權力是大護士的工具手段,還是大護士是聯合機構的工具手段。但能確定的是他們兩個也只是縮影。而換個角度想,要是大護士只是一個普通的白衣天使,麥克墨菲只是一個確實的精神病人,再發生這一幕,我們還能說麥克墨菲這是犧牲而不是心理失常嗎。

一個人是不是瘋子不能用社會標準來衡量,雖然我們經常這樣做。他們只是生了病的人,是少數而不是異類,也許醫院應該傾向於讓他們回歸到正常生活而不是隔離治療。

當麥克墨菲和救生員聊過以後,他知道了大護士有權利決定他會在瘋人院待多長時間,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好幾年好幾年地待在這個地方,這是大護士最大的籌碼。於是在反對香煙配給的會議上他沉默了,不再支持,契思威克因為氣急敗壞而被送去了心理失常室,回來當天他和麥克墨菲說他能夠理解他的做法,然後跳到游泳池裡面自殺了。他正是因為理解這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而絕望了,而麥克墨菲也是從這以後開始顯現出疲累的樣子,雖然他仍舊一直挺直著腰,但也確實慢慢地失去力氣。

比利的死更是一觸即發,像是漂浮了三十一年的氣球被一針扎破。因為他的媽媽是大護士的親密朋友、因為天生的結巴,就被送到瘋人院託付給大護士照顧,三十一歲了還被媽媽冠上小甜心的名號,唯唯諾諾地在媽媽的管束之下像孩童般生活著。在眾人安排下初次嘗到男歡女愛滋味的比利被大護士發現時還愉悅地滿意著,但是當大護士說出:「讓我擔心的是,比利——你那可憐的媽媽該怎麼承受這一切。」馬上比利就哆嗦了一下,用一隻手蓋住一邊臉頰。大護士接著用偽善的、擔憂的語氣不停地講著。

「不!不!」他的嘴唇挪動著,拚命搖頭,哀求她「你不、不必、必、這樣!」

「不!」他喊道。他的聲音擦過禁閉室光禿禿的白色牆壁。他抬起下巴,對著月光般冰冷的燈光喊著:「不、不、不!」

我們不笑了。我們注視著比利跌坐在地上,腦袋往後仰,膝蓋往前伸。他的一隻手不停地上下搓動著一條綠色的褲腿。他驚慌失措地搖著頭,就像一個被告知馬上要挨鞭子的孩子眼睜睜地看著柳條被抽下來。大護士輕輕地撫摸他的肩膀安慰他,這撫摸就像一記重拳擊向他。

最終比利割了自己的喉嚨。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麥克墨菲攻擊大護士的發生,他知道自己已經輸了,已經承受不住了。

他們的死,與其說是死於大護士所代表的社會規則迫害下,還不如說是死於每個人心裏面不同卻又相似的脆弱的心理牽絆。無論是活在社會目光陰影下的結巴、長得丑又不高大強悍的比利,還是從來沒有讓外表來限制他只能這樣或者那樣去生活,也沒有任由「聯合機構」碾磨他來適應他們想要他適應的事情的麥克墨菲,都是一樣,在崩潰之後選擇快速的結束一切折磨的方式。

還有一類人,就是像酋長一樣的沉默的大多數,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注視著一切的發展,不言也不語,懂得一個人一旦試圖幫助別人,他就會讓自己門戶大開,脆弱無比。

我們一直在等像麥克墨菲那一樣的人物出現,去撼動過多文明所造成的過於平靜的秩序,他們讓我們振奮、讓我們正視自己蘊含的強大力量。到最後他們犧牲了,我們出於人道悄無聲息地結束了他們的痛苦,用他們所教的方法打破了窗戶逃走。

逃離當時為了逃離社會規則而躲匿的地方,因為我們有了力量和信念去面對曾經打敗我們的東西。也許仍舊失敗,但是這是我們在被無情又無形的機器控制的世界裡的自由——抗爭的自由。


「瘋子「並不是真的「瘋「了,他們只是被不喜歡他們思考方式的主流社會定義為「瘋「了

這部劇不談福柯,基本就是沒有摸到門徑。 (但懶得展開了)

上面有人提到蘇聯,但你們知道大名鼎鼎的納什(是的,博弈論那個),因為怎樣的行為就被定義為精神分裂,然後被送進瘋人院2年,然後10多年接受藥物治療的嘛?你們知道也一樣大吃一驚。美麗心靈沒表現那部分而已。(美麗心靈很多造假)


我們在某種範圍內身處瘋人院而不覺,我們為受到的傷害痛苦,我們付出各種努力,感情,希望從施害者那裡得到善待,殊不知在他們眼裡,你是不正常的,你的痛苦,眼淚,你所有人性的需求都是不正常的。看清那是瘋人院,你才會知道在那裡你永遠到不到幸福,飛越出去,你才會有自由和出路。


在反抗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是安迪;但是大部分的人,最後都只是麥克墨菲。


今天剛看完這部電影,在豆瓣寫了三次影評次次都網頁崩潰,糾結至深,來此整理思緒!
我覺得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利,那個結結巴巴,最年輕的,同時特別害怕母親的男孩子。通過他可以看出她的母親是一個教育特別失敗的一個人,他的母親多半是一個控制欲很強同時極其嚴厲與冷酷的人。從比利的悲劇中我深刻的認識到父母對孩子日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還有就是護士瑞秋,她可能是我們最痛恨的主角了,但是她確實是我們生活中那些年齡稍微年長,有一定的知識卻無法接受對自己有威脅,違反規則事物的中年人的常態。常見的有教師,護士,一些公司里工作年份很長的老員工等等,但是通過他們我們也可以看出相關的問題,比如說學校,醫院,公司這些有類似老員工的地方一定是一個遵守規則,有特定的流程和缺乏創意的地方。因為那些自以為是的老員工一定是驕傲的資本的,那資本就是他們通常都是優秀者之一,就像電影中的瑞秋,那這樣死板的人工作為什麼會優秀呢?那多半是把公司的流程做的非常優秀。所以如果剛進入一家新的公司時,起初不了解這個公司,可以先從老員工工作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公司是怎樣運行的。
還有就是主人公麥克莫菲,我是通過他才了解到自由的意義,我很感謝大個子結束了被切除腦葉之後的麥克墨菲的生命, 雖然對我來說很殘酷。但是我們都知道此時的麥克墨菲已不再是麥克墨菲,他只不過是一具軀殼。我們都難以接受這樣的他,何況是麥克墨菲自己!所以死亡對於麥克墨菲來說就是自由!而對於我們,我覺得自由就是獨立的思想,精神。有了這些我們才可以有自我的判斷力,自我的想法,儘可能的減少外界對於我們的影響,拋開一切他人口中的所謂經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利的悲劇也在說明這一點,比利是一個活在他母親陰影之下的孩子,他的思想深深的被她的母親所影響,不能徹底獨立,也就很能獲得自己的自由!
這部電影的偉大,其實有很多的方面,比如說反映了90年代美國對聯合機器的使用雖然讓治療更加的簡單卻也更加的粗暴缺乏心靈上的溝通。而電影中的瘋人們其實並不是瘋,只不過是想法做法與現實中那些習慣性與流程生活的人不同。其實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要去深入的溝通不帶有抵抗心理就不會覺得有差異。
還有就是麥克墨菲在電影中的一些話,比如說那句 至少我嘗試過了』,還有對比利說的那段關於約會時間的話。都蘊含著人的性格中那帶來負影響的一部分。
其實想了解更詳細更深層的意義可以去讀原著,我正有這個想法。畢竟電影有限,無法完整的表達人物內心的心理活動。


先上圖。看到gris的紅框中的這段話時,我突然想了《烏合之眾》裡面說「無論情況多麼錯綜複雜,種族和我們日常所需這倆架枷鎖,乃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秘主因。」這裡面所說的日常需要即老百姓的需要跟他說的這段話在我看來是一個意思:「假如民眾未曾呼喚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法國,拿破崙即使具備再大的威力,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成為法蘭西民族的領袖;假如民眾未曾嚮往著從宗教和貴族的羽翼下面解脫出來,被記入的1789年史冊的就將是幾個匪徒的陰謀暴亂,而非一場曠日持久的大革命浪潮」這就是群眾需要的力量。

雖說我們普通老百姓我們群眾是具有些革命性的,但這種革命性是自私的,是需要我給你好處,是實在是沒飯吃了活不下去了才會奮起反抗,不然仍然想平平安安,本本分分的過日子。(當然這種想法也有可能只是我們這個種族——中華民族的品質,我姑且就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寫羅。)但是在瘋人院里,無論這些人如何被壓迫被打擊,仍然乖乖的,這可怎麼辦,我們這些瘋子不需要自由,不需要尊重,只要吃吃喝喝玩玩樂樂。

我當時在看瘋人院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是老麥,我無聊了,想騙騙吃騙騙喝所以進去了。。然後發現裡面真不是人待的,我一定要出來啊,才不管別人如何。我還真害怕別人知道我的小心思,小私心,但現在知道是「真的無法調動的起來沉默的大多數」,我是無能為力啊,在這兒我知道了,不是我不幫,是我無可奈何,是吧,我無法說「去,給我吧他們都放出去」,人家也都不會聽我的,我也無法說「你們都給我起來反抗啊,看看我,雖然我沒能成功,但至少我做了啊!」我只能獨善其身。我的意思是說,沒有那金剛鑽就別攔那瓷器活。

那我是不是說,就別幫助別人了,我能改變這種體制?能改變這種不平嗎?什麼事都遠遠的做個圍觀者,因為我實力不夠。NO NO!實力不是指我能呼風喚雨,我能揮則億萬。有人摔倒了,我們就應該扶起來,這兒的扶就是我們的實力(僅僅說這實力的問題,不討論扶與不扶,敲詐的問題力路邊的小女孩乞討,我們給一元,給五元就是我們的實力。

最近身邊朋友的爺爺奶奶相繼住院,做手術。他說,世事無常,疾病無常。朋友很無奈,我覺得其實好多事都挺無奈的,包括瘋人院中做了種種努力的老麥,真正成了瘋人的老麥。其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真心說,至少我做過。所以,心靈雞湯來羅,正所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油。。。。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他們都是自願的。」——追求自由似乎並不只是反抗專制,比起衝破禁錮的力量,好像更需要認識自我的勇氣。

麥克納德在準備逃走的那個晚上一系列的表情變化以及數次放棄逃走的機會;酋長知道外面的世界並不「正常」,也依然打破窗戶走出去。——追求自由並不只是逃離某個牢籠奔向無拘無束的世界,是即使知道永遠也逃不掉,沒有絕對的自由,也始終充滿勇氣面對真實,絕不停止思考停止反抗。

失敗和死亡——「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即便是去喚醒被恐懼所以壓抑的人與生俱來的對自由的嚮往,亦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At least Ive tried.至今不忘


所有的男護理員統一穿著白襯衫,系著黑領結,就像所有的規則守護者永遠冠冕堂皇,振振有詞。


比利和酋長,結局千差萬別。墨菲可以幫比利約炮,可以帶著他捕魚,可以帶給他短暫的歡樂,可幫一時,但幫不了一世。

天助勇者,天助自助者。


想討論一個細節,大狂歡過後為什麼麥會睡去,這裡的隱喻非常奇妙,導演放了一個不易察覺的反嘲諷。男主在劇里大概的象徵意義是自由和個性解放,他讓candy去陪小帥哥之後思考的過程是自由在選擇抗爭時的猶豫,但是在迷茫中自由沒有實現自身的解放,睡著了,反嘲諷就在這裡出現,正常意義來說自由會衝破束縛可是此處卻沒有,非常諷刺,大概算個不太幽默的冷笑話。不過最後自由還是傳承了,酋長是繼承者,其他病人認為離開的是男主,男主如傳言所說逃走了,自由的種子就種下了╮(╯▽╰)╭個人意見


當一群精英帶著強烈的偏見做事時,往往噩夢就開始了。

在電影開始時,墨菲在眾人面前嘗試著舉起水台時。大家都在笑,電影里的人在笑,看電影的人也在笑,而這是貫穿電影的一個暗示。打碎那扇門不難,甚至用不上搬水台去砸,但是打開眾人心裡那扇門太難,犧牲一部分人的代價都打不開。墨菲最後沒能搬起來,說了句「至少我嘗試過!」,是的,他一直在嘗試。

印第安人最後抱起水台砸向窗戶那一刻,瘋人院裡面的人都激動了,但是這並沒什麼卵用,因為第二天門被補上了,該怎樣還怎樣。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一個被精英的偏見裹挾著的世界,一個習慣排斥獨立思考能力的社會。

電影裡面精英的代表當然是護士長,誰有精神病,誰沒有精神病在於她的一句話。這是她擊潰眾人的第一步。當你意識到你是瘋子,你有精神病,你就是我精神的俘虜,你需要按照我的指示來做事。第三步,將這種理念不斷灌輸,不斷重複,最後,所有人都是瘋子,我是來治療你們的。

想起一個故事,牧民把小羊崽拴在小木樁上,以防羊崽跑了。小羊崽不停的掙脫這木樁,卻總是掙脫不開,最後放棄了掙脫。等到羊長大了,光是一隻腿就是木樁的三倍長了,它可以輕鬆的掙脫木樁,去他想去的地方。但是,他已經忘記了那件事,每天還是站在木樁前。

而墨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喚醒所有人去掙脫木樁的意識,極其相似的事,這只是一扇門的距離,卻沒人敢邁出去。最後印第安人的那一舉,砸的不是窗戶,是那群麻木的靈魂。

不得不提,最後那個結局真好。印第安人說了句:「我一定會帶你走的。」然後親手殺了失去知覺的墨菲。我就算帶不走你的軀殼,我也不會讓你的靈魂在這裡承受折磨。無疑,他是真正理解墨菲的。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另外兩部電影,黃渤的《殺生》和《惡魔的崛起》,後者講的是希特勒崛起的故事。《殺生》中的黃渤被全村人用以訛傳訛的方式害死,而這裡的主導者就是蘇有朋主演的醫生和那個即將百歲的村長,他們無疑都是這個村子裡面的精英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至於希特勒就不用多說了。

連帶這部《瘋人院》,反映的都是一個被精英者的偏見所裹挾的社會,在一個絕對話語權的面前,我們的群體意志展露無遺,我們的群體無意識也赤裸裸呈現在精英眼前,然後一同進入那個未知的深淵。

反抗永遠是少數,但反抗一直都在,這是我們需要感激的。


『but i tryed,didn』t i?』

試著想像Mac的這句話是在他被切除了腦白質後拖著殘存的神志對酋長說的

突然有一種很悲壯的感覺,Mac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如果扔在社會裡也只是個平淡的過完一生的普通人,但在瘋人院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小人物在面對專制時為了自由所爆發出的力量,而人性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總在最平凡的人身上以自己並不自覺的方式流露,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某些』人』便真正的成為了一個人,或許Mac是幸運的,瘋人院的飛躍之旅雖然是悲劇的,但至少他在飛越瘋人院時所做的一切,讓他真正成為了一個人,而無數人,在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之前就默默死掉了,或許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如果你從不曾去嘗試,怎能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勇敢,如果你從不曾為自由戰鬥,又怎能說自己是自由的


喝酒誤事


1.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住在精神病院的人一大部分是可以走的,可他們不想出去覺得自己沒準備好,理所應當作病人,被用病人的方式對待。

2.真正的聰明是在沉默中心知肚明,將小聰明拿出來彰顯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3.環境具有極強的渲染力


沒有能力改變大環境的時候,只有默默蓄積自己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逃離吧,酋長是電影里唯一的勝利者。


好多答案都是抄襲豆瓣。直接去豆瓣看吧


意義?這簡直是太瘋狂了,在瘋人院里我看到了所有人!所有人!我們都在瘋人院里。我感覺我有點兒要崩潰了。重壓,重壓,再重壓。人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壓力?就連瘋了都不能釋放。難道只有額葉切除術能夠治癒一切?


我感覺電影只是在樂觀的說,在殘酷的現實之中人還是要不斷的為自我反抗,如果conform了的話生命就平凡降低到行屍走肉的水平了,所謂不斷的尋找,保持理智做正確的事,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這個邏輯關係就是在混亂的世界中的一個坐標,想活得有自我就要衝破障礙同時明白自己沒有瘋掉。


我讀的是英文原版 在整個書中涉及一個單詞叫做 「combine」 就是指瘋人院以及整個社會。整本書都在討論combine對於人的行為與思想的控制 。這本書大部分人都忽略的一個細節就是 他在逃出去之後又回來了!!看完最後一章之後接著看第一章 !!他之所以回來是因為他適應不了瘋人院之外的生活。這是全書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Everyone has to fit in the combine

酋長在第一章最後說他很難理清自己的思路 這裡是他在瘋人院中回憶發生的所有事情。

================================

樓主在美國上高中,這是我們英語課的第一本書 英語老師讀過此書二十遍。如果沒有他的提醒我也不會發現這一細節


不易察覺的意義應該幾乎沒有了,畢竟經典,知乎小白第一次裝逼,就寫寫一點關於細節的吧。

電影開場,身著黑色衣裙的護士長拿著一大串鑰匙打開醫院的門欄,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縮小版的社會,這裡有秩序的維護者(穿白衣的小護士與保安),定時播放的音樂,定時吃藥時間,伸展操,群體會議與自由時間,這一切似乎顯示了個格外平和的世界,直到男主角麥克墨菲的出場,與眾不同的外來物進入這個世界,藉助他的視角與親身體會,讓觀眾們深入地了解到外表平和的世界中的實質,條條有理的秩序之下是某種冠之以民主之名的強權專制,外來者麥克墨菲具有類似神經質的癲狂式不羈的特點,但他是正常人,為了逃避監獄的懲罰工作而轉來精神病院,對於這裡的加給精神病人的強制性制度自然做出理性反抗。

他首先是抗議護士長播放的音樂太過大聲,希望將音樂調小一些,以求「能夠聽見彼此的談論」,再是關於吃藥,麥克墨菲申明「不喜歡我不知道的東西」,拒絕吃藥,這兩個反叛的舉動結果是不成功的,一面體現了麥克墨菲的叛逆性格,一面又表明了此處規章制度的不可動搖性,電影在此埋下伏筆,潛底里揭露電影的主題,即面對強權(規章制度)之下反抗的人性是否能夠解放。

在一個群體里,掌握權力的一方是如何控制弱勢一方的?電影用兩個細節對此作出諷刺,前者會不斷給後者輸入某些東西,如音樂(洗腦),讓後者無法真正進行交談和思考,當有人抗議時,前者便解釋道,這音樂是「放給所有人聽」的,太小聲有些老年人會聽不到,似乎是很有道理;再如葯(武器),麥克墨菲認為這是「安眠藥」,沒錯,這是鎮定葯,可抑制人的精神和行動,屬於在精神上對人的懲罰,和後面的葯療(電擊、額葉摘除術)是同樣屬性的,美其名曰「對你好的葯」,不控制住你,你會傷害自己,會傷害他人。

電影通過這兩個隱喻,對上至國家制度,下至團體協定都進行了深刻的諷刺,某些所謂的民主,實際上成為了專制的面具。

隨著劇情的發展,麥克墨菲(反抗勢力)與瑞秋護士(強權標誌)之間的衝突愈加強化,前者提出要看世界大賽,即是要求改變時間表(改革),而後者表示需要投票解決,她十分了解其他病人受到長期的壓制是不敢有所表示的,故利用這招,即使投票過半贊成改變,她也能夠反轉局面,開會議的人員票數過半了,那麼需要醫院全體病人投票,再過半了,那麼會議已結束,投票作廢,電影十分諷刺地指出,人民總是喊民主,他們沒想過,實質民主是個遊戲,而遊戲的規則制定者是強權頂端的人物。

雖然這次明目張胆的「改變」未成功,但是「改變」的引領人麥克墨菲通過自己的努力(搬水池失敗,他強調自己至少嘗試過了),喚醒了一些骨子底里具有反叛意識的人。

麥克墨菲是典型的精神領袖,引領解放的英雄人物,他在外面的社會裡原本就是個秩序叛逆者,他打架、縱慾,性與欲是他的武器,他時常帶著一副印著色情圖案的牌,將它安置在臂膀上,並且多次拿出來挑逗被壓制慾望的病人,或者擾亂嚴肅的「議會」,以及帶女人擾入這個「禁慾」群體進行狂歡舞會,帶病人們出海看外面的世界等等

麥克墨菲作出一系列「縱慾」的行為,就是為了解放天性,挑戰這個「禁慾」的社會,呼應了電影開頭他所說過的一句話,院長問他,你為什麼會來這裡,他回答說不知道,不明白,他似乎是因為受不了誘惑而被外面評判為瘋子(受不了少女的誘惑與其性交),電影借麥克墨菲之口提出質疑,難道釋放了天性便是犯法?何又為法?

病院內其他有能力參加議會的人,似乎都與正常人沒什麼區別,除了個別行為會失控以外,麥克墨菲從來都是將他們當成正常人,和他們交流,教他們做遊戲與釣魚,相對應地,代表著多數人、所謂正常人的護士與保安們,他們總是一副十分理智鎮定的模樣,不斷提醒小眾(病人們)規矩與對錯標準,大部分病人們受到長期的洗腦與壓制,真的以為規章制度是堅不可摧的,甚至強壯如酋長的,也忘記了自身所擁有的力量,直至麥克墨菲的自由精神觸動了他們。

外表表現像個「小孩」的契士威克開始也反抗,他就像受大人們壓制的小孩子,大人們即自認為十分理智的多數人、正常人,小孩子在社會上也被歸類為弱勢群體、小眾,殊不知小孩子擁有著他們世界的思維和規則,大人們總是將小孩子不符合大人世界觀念的行為稱為叛逆,電影利用這一點,乾脆地就賦予契士威克叛逆的性格,他不斷向大人(護士)提出問題,一個個擲地有聲,看比賽不是一個更好地治療嗎?為什麼強迫別人說他不想說的事情?憑什麼利用自己的強權擢住大家的資源(煙)再一點點施捨?

除此之外,還有塔波也漸漸從看客變成願意相信自由精神的一方,他屬於不去妥協強權,也並不反抗的一群人,但是他卻會思考(是不是很想某時代里的知識分子們?)

他厭惡附庸於強權的哈定(他認為自己是屬於理智的那一隊,和護士們關係較好,從他打賭20的美金可看出他極端不相信自由精神),他讚歎在這個秩序世界裡的「動亂」,當史肯隆問護士為什麼要在白天鎖宿舍時

塔波一針見血地質疑道「難道單獨待著就是病」?

在此,電影又延伸出另一個主題,多數人與少數人之間的強權與弱勢。

社會是一個大群體,群體由人們組成,人人要求民主,要求少數服從多數,這個看似合理的制度被稱為民主,長期履行下來,人們開始忘記了,在最初選擇少數服從多數,只是一個折衷的方法,當人們事事都用此規則時,一種理所當然的觀念也隨之根深蒂固,與我們不一樣的他們就是錯的,異己者是危險的,有罪的,應該被隔離,被唾棄,電影用一個個慢慢逼近的大特寫,對作為觀眾的我們進行質問,你屬於哪一群人?無意中或有意中,誰都有對異己者進行過精神上的鞭打,將他們隔離起來進行「科學」的「治療」,偶爾出現一件流血事件,有的人們開始發現又不對勁的地方,短暫地引起一陣熱論與騷動,一會兒之後,強權勢力過來把門關上,「讓我們回到日常的生活吧」。

一個話癆者,不正規影片,而是談論生活,順帶講講電影的公眾號廣告

http://weixin.qq.com/r/tTk_JgnENVRKrU1F92yn (二維碼自動識別)


電影里的世界是美好的,至少那瘋人院有牆可以越過。


往往人們都會在自己身上打上標籤,自己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別人認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這兩點上苦苦追尋,最後總是變成一個周邊接觸到的大多數人所給予的一個定位。也就是歸於平凡,其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在追尋自我的同時,思想上如果並沒有按照現在的條條框框所定義的條例走的話……都會被定義成瘋子,有幾個人真正的能堅持自己所想?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最多的是能夠老老實實做好一件事的那一批人,想要逃離這個社會?追尋自我的路上,是成為肢體還是大腦?


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於使我明白自由之代價使自由更高貴


給我的啟示是:只有懂得隱忍、等待,懂得積攢力量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那些自以為是,表面風光的人,大多只會是犧牲品。

要學會利用這些自以為是的人,拿他們當槍。


再看《飛越瘋人院》,又想了很多。與自由相比,人類更多的想要的是安全,而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無疑是最為穩妥的表現,集體主義因此萌芽卻又一步禁錮自由。總是假象自己是受害者,當被指出自己是施害者時,卻又覺得自己受到傷害。護士長呢?作為最具權威的理性主義者和專業主義者,又是否是我們內心的投影?誰都嚮往自由,但你我他不會因為這種嚮往而變得高尚。這部電影和小說是個寶庫,我很不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懶于思考


麥克墨菲帶著眾人駕船出海捕魚和《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贏得監獄長的「認可」,和獄友一起在未完成修葺的樓頂喝著啤酒看夕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論他們是「瘋子」還是「罪犯」,他們一樣渴望自由,就像普通人一樣。


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已經是大三,飛越瘋人院給我的最初印象來自於高考作文素材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墨菲在面對眾口一詞稱作沒有人能辦到的事情的時候,去真正嘗試了,然後說出了點題的一句『at least I tried。 時隔多年,終於看到了故事的全貌,我對於自己在寫議論文時加進過這個「論據」的可能性感到無比的噁心和恐怖。這是最貼近我日常生活的過度解讀,它扭曲了電影,唯心地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宣揚積極向上的表達工具。從這個角度審視我經歷過的高中,儼然也就是一個瘋人院,同學們大多出於自願加入進去,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對教學、宿舍、考試頻率的無法忍受,但所有人仍然在一個接受被動改造的環境里遠離任何改造體制的活動,壓抑自己的不滿,把一切不如意歸罪於自己的軟弱,「疾病「;最不願發生的事情就是「護士」,班主任,把自己超出常規的行為通報給家長。每一次的月考分析大會,難道不就是強加在額頭上的高壓電嗎?而反抗這個體制的每一個人,最後也不是通過最終考試的途徑被切去了腦前葉,從此成為一個悲觀厭世,喪失了表達自己的理智的「精神病人「嗎?

這樣把電影里的每一個情節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並不是一件很有興趣做的事情。不過也可藉此表達我對這類電影的看法,劇本本身是一個天才的隱喻,形容為天才是為了區分它和工業量產的情節的區別,它的經典之處在於創造了一個廣泛適用的喻體,通過聯想起這個喻體,很多有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可以感受到同等程度的不寒而慄。就我個人的情況而言,「瘋人院「是高中,不過對於別人,也許是某個別的場合。


過度解讀下,文筆不咋地

首先看完小說的會知道四個背景因素,主角是朝戰老兵,酋長是被政府強制驅逐的原住民,歷史背景是柏林牆剛建立,作品創作時期是美國越戰。

片中這麼幾個個關鍵點

看棒球投票

這裡大護士作為三次出爾反爾,先是投票人數不夠,然後投票又要全部病人,可以想像即使酋長早一點投票,她也會加上她和另一個護士來改變民主規則。

慢著,最近美國大選好像蠻像的,首先非法移民和白左就是那些無行為能力的人,希拉里只要保證這批鐵票就能勝利,但就忘了選舉人制度了,普選票不算數,川普王の能力要高主角一個次元,結果玩脫了。

好了抖完機靈,這個結合時代背景說的就是越戰,除了瞎子都能看出美國幾乎全民反戰,但經過「民主投票」么,就不好說了。

第一段說完,有回復接著更


「至少我試過了」


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其中有四個大的著眼點。

首先麥克能逃走的機會不止一次兩次,從電影中可以看出。這個所謂的瘋人院在這個象徵典型美國精神的人面前是根本不算什麼的。他為何不走,很顯然已經從個人抗爭層面上升到了對其它受眾的同情救贖層面,麥克的形象正因此而升華,但也由此一而再地遭受打擊,最終走上了悲劇的道路。

另外電影開頭有個很有意思的情節,即護士面對麥克的置疑,氣定神閑地逐個問那些病人他們為何留在瘋人院,很顯然她是知道答案的,而那些「瘋子」其實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瘋子,而是一些隨時能走卻不願意走的人。這是個細思極恐的細節,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莫如是。

尤其是麥克和酋長之間的情節發展,很有意思。最初砸開瘋人院逃走的想法是麥克提出的,最終是由強壯卻怯懦的酋長完成。其中的兩人態度和處境變化,你細細品味。

最後是結局,瘋人院依舊還是那個瘋人院,統治的人依然統治著,逃避的人依然逃避著,包括那個直接導致麥克悲劇的戀母症患者比爾在內。當初麥剋死勸不動的酋長終於逃走了,白藍條紋的精神病服越跑越遠最後融入暮色的森林之中……臨走前他殺死了已經真正被整瘋的麥克,這是對這個鬥士最後的尊重。


片中有一段是一位病人站起來說香煙管制,不允許賭博的事,情緒十分激動。

然後片尾可以看到4人又用香煙開始賭博。一切看上去變得比之前有進步了。

但是就如同片中mac對於那位情緒激動的人說的:「坐下,香煙不是重要的問題」

該解決的仍然沒有解決。瘋人院依然是權利不平衡的,他們仍然要按照護士的規矩辦事。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那意味深長的表情變化。這個各有體會吧


我只說一個

比利

在愛情上受挫後,服毒自殺,未果,成為了結巴。可真的是服毒使他這樣的嗎?來自各方的控制,特別是瑞秋,才是罪魁禍首!一晚瘋狂後,比利從房間中出來,接受大家的掌聲,他笑了,然後比較流利的說出:I can explain everything.(Arent you ashamed?)No,Im not.

結果瑞秋又翻出他媽來!而且一臉嚴yin肅dang!皮不笑肉笑!

比利的反抗,自扇耳光,吼叫,自殺,是電影的一次小高潮。

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個場景。


我倒是覺得這是荒誕的。瘋人院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瑞秋護士代表了權威規則秩序等這類追求理性的,可量化的社會體制,而麥克是突破囚籠的特例,他是一個覺醒的個體,反抗是他命定的結局。而雞蛋與牆,儘管終究雞蛋不敵,但蛋殼也好,蛋黃也罷,總會在牆上留下痕迹,甚至於產生裂縫,這就為後來者開了先例,他就是高舉勇敢的心的丹柯,為後來人走出深林開天闢地。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只是看到了自由,勇氣


映射中國學生升旗必須穿校服


隨便寫寫,認證存在

這部劇,感觸良多,整部劇以自由和反抗為主,但人怎麼能勝過體系呢?不是因為你真的有問題才進入瘋人院,而是體系下不允許你的存在。悟空傳中有句話,神仙們把管不了的生靈叫做妖,並光明正大的討伐他們。

瘋人院中的每個人或許進來之前都跟主角一樣,不甘活成模板,所以他們被看成瘋子,但結果呢,叫囂玩劣者進來,憨笑流口水者出去,主角的進入為這瘋人院帶來了生氣,但同時也打破了瘋人院千篇一律的生活,酋長是一個典型,瘋人院的典型,瘋人院的生活使其麻木,忘記了反抗與逃跑。

去他媽的,至少我嘗試過了,主角的這句話,使第二天同意看世界賽的人增加到了十個,雖然最後沒通過(也絕不可能通過),但當瘋人院的人們看著倒映著自己影子的電視機歡呼時,我知道,他們已經開始戰鬥了。

再說說護士長,我並不是很討厭這個人,相反,有點同情,因為他僅僅是一個沒有意識執行者,只能用對他人的否定與懲罰來維護自己僅剩的堅持與信念,就像溺水的人看見救命稻草一般。

在看這部電影的最後,酋長雖然殺死了主角,但我相信,這也是主角所願,酋長代替主角完成了願望。

初觀不明其中意,在看已是其中人,不喜歡現在,卻也不願反抗,用奇蹟來支持自己走向明天,用幻想來安撫自己,現在的人,想過就代表了做過。


鼎鼎大名,不過最近才看,看了很多人的影評。有說本我,自我,超我的,有說制度的高牆,夢想自由打破高牆的希望,個體的力量。代表性的人物。我說說給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或者說是覺得可怕的一點,不知道有沒有人留意,提及他們每個人,他們都是沒準備好,沒準備好面對外面的社會,他們可以出去,呼吸自由的空氣,像別人一樣生活,允許我沒有用像正常人這類說法,其實在我們看來,他們只是有些奇怪,卻並不能稱得上精神病患者。那麼,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覺得自己不正常,還沒有準備好出去,面對正常生活。他們還是他們嗎?還是他們自己嗎?我們又還是我們嗎?又還是我們自己嗎?制度的高牆必然存在,因為需要;打破高牆的人永遠不會消失,事實告訴我們了。但是,存在最多的,在我們這些觀影人看的電影中的庸庸碌碌隨波逐流的人們,是誰給了這些活生生的人-人設,不難理解,誰告訴他們現在應該吃藥,現在應該開會,現在你們還沒準備好,你們是精神病患者,你們無法面對外面的生活,你們是錯的,我是對的,然而這一切建立在一點上,這一切對你有利。 不要被外來的紛亂的信息擾亂,洗腦大家都知道,如果這個洗腦普及了所有人而且是為你好呢?潮流為什麼是潮流,時尚為什麼時尚,為什麼有朝代以肥為美,為什麼我們又都知道。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知道推手,知道熱點,甚至我們都知道的刷好評,我么都在點評,在嘲諷,在慶幸,可悲的是我們都打不破這堵牆,甚至跳不出這個圈,被左右思想,在你沒察覺的時候。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轉自我的朋友圈


自由從未拋棄你,卻是你放棄了自由。


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改變了現實中的體質


飛越瘋人院,看了很多遍之後,才發現,他們飛越的根本不就是那座院子,瘋人院本身被編劇和導演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至於個中究竟,非得結合自己對人性對社會的理解才會有所感悟。


剛才看飛越瘋人院的時候,說實話很多地方沒有看太明白,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實在跟不上。剛開始我看的中英文字幕其實是為了學英語,,,

麥克莫非說的一句話很震撼:「我試過,對吧,最起碼我試過」。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個我們自以為的舒適區,不想出來,也不敢出來,乖乖的受人擺布,按部就班的上大學,考公務員,這樣我們就看著和別人一樣了,至少很安全。醫生說麥克莫非沒瘋,他是個危險份子,他真的危險嗎?對於精神病醫院來說他確實很危險,他挑戰權威,如果他真想自己逃走,真的有太多機會了,但是他一次一次的放棄。他為和他一樣在精神病院里失去自由的人抱不平。比利的死真的是害怕大護士告訴他媽媽他和陌生女人發生性關係么?是的,他害怕,然而我認為他更害怕的是他嘗到了肉慾的快樂卻又即將重複他日復一日苦行僧的生活,他喜歡那個姑娘卻不敢承認,他明明知道麥克莫非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卻要出賣他,他害怕他的軟弱,更加恨自己的軟弱。。。。


這世上像酋長和麥克墨菲這樣的人其實都少,而且真的需要的其實是酋長這樣的人,一如迪保加第那本《溫柔地佔領》,可是我更想知道逃出去的酋長能去哪裡。


無情的掌控者,沉默的大多數,隨波逐流的大眾,為虎作倀的小人,審時度勢的隱士,挑戰體制的英雄。瘋人院囚禁著形形色色的靈魂,貌似固若金湯,偶爾一兩個不羈的靈魂想要逃脫管制。然千足之蟲,死而不僵。體制中的循規蹈矩,裝聾作啞,裝瘋賣傻,每個人活在表象中,恍然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瘋人。Mcmurphy的到來,如一石激起層層漣漪,沉默的羔羊們開始發出一絲絲微弱的聲音。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I cant seem it get that through to you. 然而,無情的掌權者其實一直不曾想understand you ?他們只想你乖乖聽話就罷了。所有不聽話的聲音我必滅之罷了。醒悟的人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返璞歸真,破籠而出。chief 的奮起而走是形式上的flag, 而Mcmurphy的死亡則是精神上的flag。殘缺的籠子真的兵敗如山倒了嗎?這個flag 能立多久呢?牢籠還是牢籠,卻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power破籠而出。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宅男的心聲。


是不是沒人說,Candy超可愛的。


以為會是像《肖申克的救贖》那樣的結局,沒看完時偷偷看了劇透,真的是心中一驚,匆匆看下去,發現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是如此之大。 想起《看見》中的一句話,我們要追求獨立,而不只是自由。也是這本書讓我知道這個電影,不太了解影片背景,隨便說點,震撼還是很大的。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

人民,只要人民,才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要投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去。


這部電影就是一個人看不慣體制機構的條條框框,然後開始搞事,結果把自己坑了。但追求自由的精神感動了病友,病友帶著他的精神打破了現實的和心中的「醫院」,逃離了精神病院。

電影傳達的主旨有兩條:

一是積極面。崇尚自由,踏前一步海闊天空。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那麼你就被困在永恆的當下。就像電影「肖申克監獄」的經典台詞: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認識到這只是紙老虎,立即行動我們就能開闢一番新天地。

二陰暗面。是通過對60年代美國精神病院真實情況的描寫,揭示了當代社會對於人性的禁錮。社會的法則是不可打破的,你若嘗試打破,法則必會用更加嚴厲的手段使你屈服,就如主角最後被進行「額葉切除」手術,他還是他,只是靈魂已經不在,只能永遠的生活在體制內了。那麼面對封閉的法則,我們應該做的是在人群中保持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行動。


對瘋癲的處理,最早採取流放的態度,醫生與病人的二元性也並不明確。隨著古典時期的發展,除開醫院隔離或「教養」的宗旨之外,對瘋癲的治療主要經歷了從借鑒肉體道德觀念和道德療法的物理療法到近現代的心理治療的發展與過渡。

電影《飛躍瘋人院》中,以護士長拉契特為首的醫生團體和以麥克·默菲為首的病人團體的二元對抗性十分顯而易見和激烈。這種對抗性的關係中,影片表現的更多的是掌握規訓權力的一方對另一方事無巨細的壓迫和懲戒。瘋人院的存在是代表理性還是對自由的壓迫仍有存疑。如果說醫患之間存在著如我們最初期待的正向的治癒關係,那麼以「自愈者」和「他治者」的角色劃分在影片中就應該打破傳統的醫者和病者的角色劃分。

自愈者和他治者所期望達到的目標都是使得患者能夠治癒。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中的第六章論述了物理療法和心理療法的主要方法。其中物理療法有強固法、清洗法、浸泡法、運動調節法;心理療法主要有喚醒法、戲劇表演法、返樸歸真法。這些方式都是以醫生的視角來對病患進行治療。而在影片中,麥克·默菲為首的病人團體在被治的過程中也扮演了自治的角色,他們所使用的治療方式呈多元化趨勢。以護士長拉契特為首醫生團體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近現代的心理療法,而且較為單一。

首先是自愈者對自我的治療。自愈者一方對自我進行的治療主要是通過麥克·默菲和酋長來完成。福柯在物理療法中的運動療法中提到「旅行能直接地至少值通過較直接的方式影響思想的變化,因為後者完全取決於情緒。」默菲帶領病友進行了短途旅行,為了上船而謊稱自己是科學家團隊,在遊艇上,海洋、釣魚和對默菲性事的好奇,給了病患而耳目一新的感受。因為在旅行中,病患的思想完全聽命與內部運動的震動的情況下從外部來分散其注意力。酋長主要運用返樸歸真的方式進行自愈。福柯認為「返樸歸真是一種最佳療法,因為它完全拒絕治療學。」酋長在入精神病院後一直以裝聾作啞的方式來進行治療,以正常的邏輯而言,除開話語、肢體語言和神態以及行為也能夠進行交流。而酋長在影片絕大部分時間以感官知覺的喪失的方式消極應對。但是人的這種消極性是真正的主動性。酋長將自己回歸到與想像力直接相聯的直覺狀態,卻暗含著某種理智的調節。這一點從影片的最後酋長解放了默菲並運用自己的力量逃出瘋人院,或者是說逃出和默菲一樣的結局中可以看出來。

其次是他治者的調節方式。在影片中,護士長拉契特為首的醫生團隊主要運用的是心理治療的方式。音樂和心理座談的方式是影片中著重表現的。在默菲想讓護士關了音樂來挺清楚其他聲音時,得到的回應是「音樂是病人所能聽到唯一的聲音了」。福柯在文中提到「音樂的治療價值在於這種變化在體內停止了,品質在體內重新分解為運動,感受的愉悅變成以往那種有規律的振動和張力的平衡。再者是心理座談會。整部影片的矛盾衝突的發生的場域都發生在座談會上。護士長拉契特的種種尖銳的問題其實是一種喚醒,而她起了一個道德家的作用。護士長為首的醫生團體用耐心、理性的工作來對付譫妄。不論是通過緩慢教育,還是通過權威強制方式,理性都彷彿是因自身的重力而降臨。

在影片中,以默菲為典型的鮮有權力壓迫的方式能夠從病人本身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自愈,

而帶有強烈權力壓迫和規訓色彩的醫生團體的治療方式很大程度上只能以旁觀者的身份來進行適度的治癒。瘋人患有的精神疾病而其他功能正常的狀態是否真的需要以壓制自由和缺少人性的方式才能使這種非理性回歸到我們所期的理性狀態中?影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我太迂腐了。 關於護士長瑞秋,

以下談談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她。的確沒錯,她是我們討厭的班主任、輔導員、上司。可是沒有他們,沒有制度的維護者,這個世界的秩序根本不會存在。而現在,無法否認的是我們都生活在秩序里,我們甚至還誇讚著一些隱藏得更深的」瑞秋護士長「。而我們之所以會厭惡這樣的存在,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對規則的叛逆,二是我們根本不在其位,三是我們對現存的許多制度的不滿。 不貶責她,是我對這一切的無力改變所堆積而來的。沒有絕對的自由,所以我們早晚要選擇捍衛這些即使的錯誤的制度。那麼這時候我不希望未來的我會是在所有的貶斥中度過的,因為我知道我從生到死從來沒有停止過渴望自由的錯覺


活出自我價值


今晚剛看完這部電影,心情沉重,看了有太多的體會,跑到知乎來看,卻又好像忘了自己要說什麼。我覺得在比利死後,麥克墨菲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去選擇掐護士長那段,體現了他進入瘋人院後最大的轉變。可惜在護士長管理下的瘋人院,就像一個納粹集中營,雖然同伴說我這個比喻有點偏激了,但那樣的瘋人院正常人進去有哪個受得了,當然除了裡面很多在逃避生活的人以外。有個答主說得好,他們有時間打牌,卻不嘗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有麥克說「至少我去嘗試過」。結局太悲壯,麥克作為一個犧牲者,酋長作為被喚醒自由意志的代表終於逃出去,但是想到《肖申克的救贖》,那個越獄後自殺的角色(抱歉,不記得他名字),誰又知道酋長的未來會是怎樣?瘋人院這個框架只是實質性的約束,體制的禁錮,但真正最約束人的是他們自身,有多少人沒有覺醒,受人管控?整部電影除了比利的自殺,最沉重的是麥克的結局,看來要找時間看原著了。


剛剛看完,可能回答的很片面。

麥克有太多的機會可以逃跑,他都放棄了。

在影片的最後,他完全可以離開,女護士的尖叫,比利的死亡

想要殺死護士長的衝動。在自由與友情之間,他做出了選擇。

人們還在幻想著麥克逃出去了,他們討論著別人如何如何,卻為什麼不思考自己?

其實他們都沒瘋,可是他們不敢面對,他們害怕。

害怕被歧視,被社會排斥。害怕自己的母親。

人類生而平等,為什麼要按照你的規矩?

或許,我們就如同那些精神病人一般

有時間打撲克 卻沒時間去外面看看

有力氣去吶喊 卻沒力氣去砸開窗戶


前幾天剛看了這部電影,隨後的幾天又看了這部電影某幾個片段,在此就不一一描述,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影片臨近結束時,男主角因為無法壓抑因護士長對病友的強制管控(因為熬夜看書,暫時找不到其他辭彙來形容)導致病友自殺和當下護士長的言語產生的憤怒,將護士長掐住脖子按到在地後被醫院協管員打暈在地後的鏡頭放在了護士長的脖子上,而脖子上竟然沒有掐痕,一個健康的男人在那麼長時間,且在沒有人進行阻攔時要掐死一個女人是多麼容易的事(我可從來沒對別人嘗試過,但是對自己……嗯哼),然而最後護士長竟然還裝逼的帶了個脖套.

最可恨的人是同時擁有權利,又能把自己包裝為弱者的獨裁者.


我並不覺得酋長是個好人


生活在堅不可摧的體質內又如何,照樣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活著。


瘋人院的rules是現實中所謂的各種思想禁錮,我們不能壓抑人性,自由,夢想。

人性: alcohol,sex,這都是人性,我們不能壓抑,但要控制,這是自然法則。

自由: 有機會卻不敢跑,那是思想上把自己束縛了

夢想: 很多事,不試試怎麼知道,at least I tried

最後,mac 大腦動了手術,身存實亡,chief不願意讓他一尊失去個性和靈魂的肉體苟活人世,I wont leave without you,帶著自由精神,跳出圍牆,尋找真我!

反觀reality,多少人在等死……活著不只是肉體的新陳代謝,活著,要活出你自己!


酋長的背影以及眾人的歡呼讓我熱淚盈眶。

Cheswick等人自願入院,卻不能自由離開。自由被自由的自己束縛。

我心中永遠的麥克默菲


在中間有一段是院長問醫生們對墨菲的看法。醫生們紛紛認為這特么就是個正常人,讓他回勞動農場吧!然而護士長卻認為我們不能放棄對他的治療,這是是一種逃避現象,治療是我們的責任。護士長寬恕的微笑讓我想起宗教中信念堅定,一邊燒死「污穢者」一邊為她們終於獲得救贖禱告的神職人員。


相比於肖申克的救贖,邁克就是在作死→_→


有多少人又能飛越現實中那個瘋人院呢?


當多數人都在讚美邁克對自由的追求和與體制抗爭的勇氣時,卻很少有人看到,邁克原本的身份是一個囚犯,他因為強姦青少年而被捕入獄。在許多人看來,邁克是一個體制的受害者,但實際上邁克也是社會中的施暴者。正是因為他的不願受到束縛,而造成了他的對社會制度的無視和難以克制自己的慾望。


我覺得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是沒有定義的,所以標準答案幾乎不存在,在一個前提下,我想說,電影便是造夢,有的人看到吶喊,有的人發現現實。關於自由,關於夢想,相信你我都有艱難要彼此傾訴。可事實是怎樣的?唯有成功是王道,除了你自己,實在沒有誰知道你要到達哪裡才能滿足你放浪不羈的心。夢想,做夢,理想,幻想,想像,我沒有去褒貶這兩個字,但如果你辦得到,你就是規則制定者。往大的說,個人的經歷不過眾多夢想家路上的一段傳說。我們相信夢想的力量,鼓勵每個人去完成自我實現,但真正走到最後的真的太少。好在經歷過,也就心安理得。記住,一輩子,經歷是你最大的財富。


現在越來越不理解,那些人為什麼自願呆在瘋人院,不是一定要約束他們,很明顯,他們離開了體制就不知道如何生存,自找的嘛


推薦閱讀:

如何鑒別一本心理學科普書靠不靠譜?|心理朋克 No.018
李松蔚 的 Live -- 拓寬你的人際互動模式
我有好消息,也不願意跟你分享
經濟學假設「人類都是理性並且自私的」,這符合心理學的研究嗎?

TAG:電影 | 心理學 | 飛越瘋人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