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所謂「如來」是否就是宇宙中所有能量本身,而「道」就是能量的規律。?

能量符合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宇宙中的能量無人知道從何而來,互相轉化沒有耗損「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制心一處,不使散亂,好像在遏止系統的熵。就先說這麼多,各位怎麼看這個「量子佛學」,大膽探討一下,不求對錯。


又族姓子。道者 清凈 無垢 無染

何謂清凈 無垢 無染。

空則清凈。無想離垢。無願無染

無生清凈。無污離垢。無起無染

本性清凈。解脫無染

無游逸則清凈。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

無本為凈 法界顯曜。本際無染 虛空清凈。虛無無垢 慌惚不染。

除內為凈 於外無逸。則曰無垢

無內外行 則曰無垢

不習諸入 則曰無染

慧盡過凈了。凈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 是謂清凈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跡。其寂然者則為憺怕。寂然憺怕是謂仁和。

是族姓子。猶如虛空 道亦如之。

如其道者 法亦如之。

如一切法 眾生亦如。

又如眾生 國土亦如。

如其國土 泥洹亦如。

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辯矣。

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凈無垢無染。

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凈無垢。

於此諸數。是則名曰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大般若經求般若品 如來、如來真如、如來法性於菩薩法菩提、離菩薩法菩提 一切法非離非即、非相應非不相應

1.世界有神論與無神論已爭論了3000年,以後還要爭論3000年,直到人類滅亡。 2.有神論與無神論,都不正確。 3.世界不是有神,或無神。 4.有神,或無神,沒有表達世界的奧秘。 5.有神,或無神。只是人類的假名。人類設定的分別之心。 6 世界是一個奧秘,不能說是有神,或無神。 7.世界的奧秘,人類不能用言語表達,只能感受。 8.佛教的【大般若經】表達的,就是人類要去感悟世界的奧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十二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四   「憍屍迦,如來於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色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色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受、想、行、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色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色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色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色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色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受、想、行、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色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色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香、味、觸、法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色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色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色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色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色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香、味、觸、法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眼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眼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眼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眼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眼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眼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耳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耳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耳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耳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耳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耳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耳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耳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耳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鼻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鼻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鼻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鼻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鼻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鼻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鼻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鼻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鼻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舌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舌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舌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舌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舌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舌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舌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舌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身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身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身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身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身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身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身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身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身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意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意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意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意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意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意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意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意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意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地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地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地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地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水、火、風、空、識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地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地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地界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地界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地界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水、火、風、空、識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苦聖諦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苦聖諦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苦聖諦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苦聖諦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集、滅、道聖諦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苦聖諦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集、滅、道聖諦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苦聖諦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集、滅、道聖諦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苦聖諦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集、滅、道聖諦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苦聖諦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集、滅、道聖諦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苦聖諦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集、滅、道聖諦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無明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無明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無明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無明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無明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無明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無明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無明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無明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內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內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內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內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內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內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內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內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內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真如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真如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真如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真如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真如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真如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真如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真如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布施波羅蜜多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布施波羅蜜多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布施波羅蜜多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布施波羅蜜多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布施波羅蜜多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布施波羅蜜多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布施波羅蜜多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布施波羅蜜多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布施波羅蜜多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十三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五   「憍屍迦,如來於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靜慮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靜慮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四靜慮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四靜慮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量、四無色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四靜慮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四靜慮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四靜慮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四靜慮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四靜慮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量、四無色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八解脫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八解脫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八解脫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八解脫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八解脫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八解脫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八解脫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八解脫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八解脫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念住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四念住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四念住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四念住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四念住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四念住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四念住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四念住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四念住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空解脫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空解脫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空解脫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空解脫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相、無願解脫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空解脫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空解脫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空解脫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空解脫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空解脫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相、無願解脫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五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五眼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五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五眼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六神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五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五眼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五眼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五眼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五眼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六神通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佛十力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佛十力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佛十力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佛十力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佛十力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佛十力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佛十力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佛十力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佛十力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無忘失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無忘失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無忘失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無忘失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恆住舍性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無忘失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無忘失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無忘失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無忘失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無忘失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恆住舍性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一切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一切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一切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一切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道相智、一切相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一切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一切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一切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一切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一切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道相智、一切相智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一切陀羅尼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一切陀羅尼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一切陀羅尼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一切陀羅尼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切三摩地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一切陀羅尼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一切陀羅尼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一切陀羅尼門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一切陀羅尼門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一切陀羅尼門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切三摩地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預流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預流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預流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預流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不還、阿羅漢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預流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預流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預流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預流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預流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不還、阿羅漢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預流向預流果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預流向預流果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預流向預流果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預流向預流果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預流向預流果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預流向預流果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預流向預流果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預流向預流果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預流向預流果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獨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獨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獨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獨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向獨覺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獨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獨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獨覺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獨覺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獨覺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向獨覺果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菩薩摩訶薩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菩薩摩訶薩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菩薩摩訶薩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菩薩摩訶薩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三藐三佛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菩薩摩訶薩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菩薩摩訶薩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菩薩摩訶薩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三藐三佛陀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菩薩摩訶薩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菩薩摩訶薩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菩薩摩訶薩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菩薩摩訶薩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無上正等菩提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菩薩摩訶薩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菩薩摩訶薩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菩薩摩訶薩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菩薩摩訶薩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無上正等菩提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聲聞乘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聲聞乘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聲聞乘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聲聞乘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獨覺乘、無上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如來於離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聲聞乘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聲聞乘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聲聞乘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聲聞乘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聲聞乘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獨覺乘、無上乘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屍迦,彼尊者舍利子所說,是於一切法非離非即、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之神力、如來為依處,以無依處為依處故。」


能量、粒子、熵之類的物理概念跟佛教都沒什麼關係,

而所謂的「量子佛學」換一種表達方式其實就是……

爆裂吧,現實!

破碎吧,精神!

BANISHMENT THIS WORLD!


你這個論點在外道的見證是有神我或梵我的存在。即眾生本質就是有共同如一的神我。這神我分化受污染才有你我個別的「自我」而有輪迴轉生的。所以能凈化即從自我脫離,恢復神我,回歸神我本源脫離輪迴。

外道靜坐修行,發現能從「自我」四體脫離。即肉體、智體(思維)、受體(感受)、能量體。

肉體是最外在的體,其次是智體和受體。而能量體是四體中最基礎的。能幻化其它三體,所以外道靜坐修行見證,能量屬於最根本的體。

當你有情緒波動,代表能量依附驅使情緒變化。當你有思維時,能量轉化為思維點子思考等等。當你吃東西、食物會轉化為能量成為肉體的一部分。

外道見證一切存在基於能量。無論宇宙萬物根源和繁衍回歸最基礎就是能量。而萬物外表各異,但根底的能量都屬互通如一的。所以能量無異,只有一種共同性。

外道修行脫離痛苦主張若能掌握能量,就能掌握情緒、思維、肉體,等同掌握了生命。不由自主的正負面情緒只是能量沒有被掌握的表現。只要能掌握能量,情緒喜樂悲傷就能夠被掌握。故而精進專註修鍊掌握能量。提倡能量才是「真我」,亦是宇宙的根,眾生「真我」本如一,因為一切存在基礎也即能量本來是共同一根源,「神我」。

能量境界,情緒、思維、肉體都只是表現,都是外在,而且不重要的。

若對佛教沒有什麼排斥的背景下,接觸外道修行時,很多時候都會認為佛教本身在外道修行可以更徹底解釋得到。因為觀點貌似很多相似之處。

例如,佛家說眾生平等被外道看作是共同神我意識能量本是同歸如一的。例如,佛家從苦解脫,外道看作掌握能量本體,情緒就能被掌握甚至忽視其存在就更加不會有痛苦。例如佛像都是盤坐手結印,外道有很多打坐必須盤坐脊椎挺直配合呼吸轉化意識脫離思維可以脫離雜念煩惱。例如,佛家說四大皆空,如外道認定四大地火水風本是從空而幻化,空是能量的本質、神我的本質。

外道的見證並非全錯,其實有很多都對,只是不夠準確,貌似體系徹底、解釋很健全其實卻出現了旁見、偏差也就是所謂的邪見。邪見的名稱並非說他們是惡魔,只是偏差不夠準確,所以原始佛教才說他們是外道,不是正道。

外道深層次是靜坐意識能量,回歸能量本質。能量滯時必消,能量動時必長。有更加深層次是專研空性,從心意識處入的。這點見證跟唯識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還有更繁的解釋和論點。

外道修行在能量層面理論看似可以解脫痛苦,因為專註能量本質,情緒可以拋諸腦後,能量又受到掌握,所以理論上不會不自主被情緒左右。但是能量歸能量,一半的外道都過於忽視四體皆有識,有積聚的記憶,也就是對外境住相而受到牽動。例如因為外境雜染,預設記憶習性(因緣)而有所轉動,苦受還是會隨之而生。有外道知道苦受還是會出現,故以左右能量,另其澎湃,情緒轉正平衡苦受。甚至有些時時刻刻都處於澎湃活潑狀態,稱為常住極樂。所以只住於樂,漠視苦的存在。

也有外道意識到自身有積聚記憶的本質,就算常住極樂狀態其實並不靠譜,還在二元分化狀態。所以參透能量本質,空性。心意識有積集記憶才有無知善惡業行。所以要真正的解脫,必須從這積集識解脫才能歸於平等純潔的神我本源。外道每有進境見證,就會緊密關注見證所得而成了觀念,就是突破了就停留在那境地執著那境地,認為源著現地必見最終真理。有些有慧根的,一輪一輪的突破,最終從外道走出入流正道,後悟道,不過屬於非常少數。而大部分跟隨外道的方式修行,一直在半途停留。

佛陀悟道後,直說解脫苦,從自身因緣起。沒有提及什麼能量、什麼繁複解釋。他撇除繁雜的外道見解(佛陀悟道前也曾經學了許多外道法而不悟)。也提醒後學一切見解都應捨棄,所以無一法可得,這種精進才能幹脆直接。個人因緣,有個人根性,所以若能意識自身當下因緣,就是方便禪。這是正道。能意識當下因緣,無有過去未來,只覺當下。當下知即當下見,知見無異,心與知見無異。知見當下,當下苦即苦、當下樂即樂、當下不苦不樂、即不苦不樂,無有轉化思維是為定。定中見欲與嗔及觀念,觀念消則欲嗔消,即有解脫矣。

我為何那麼清楚外道皆因我也曾經在外道修行過。


沒啥卵用。


瀉藥,不過太深奧了不懂。

量子佛學沒看過。既不懂量子,對佛學了解有限,不敢妄加評論。

佛學、佛教和佛法是有區別的。佛學大師未必修行,修行者對佛學可以一無所知。一聲掃把也可。

六祖壇經: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老子所說的大道就是宇宙能量本身,而道是其幻化的萬事萬物遵循道的規律。

萬物本源是宇宙中的永恆。他的定義「一個無限/不生不滅的自由意識(Freewill/神Spirit)有著無窮無盡的自發幻想,其景象就是無數多樣的宇宙和萬物及各自的規則和不規則。

A、別名:

《天符經》曰:一。

老子李耳曰:道、大。

釋迦牟尼曰:如來。(Tathāgata )

耶穌基督曰:上帝、神。(God,Spirit)

穆哈默德曰:真主、安拉(神明、自有者)、至仁主、最初無稱。(Allāh)

亞伯拉罕曰:全能神、創造主。(Lord, God Most High, Creator)

新時代曰:一、一切萬有、全一、全意識、精神/神、智能無限。(Oness, Consciousness, Spirit, Intelligent Inifinity)

科學家曰:萬物本源。

B、出處:

《天符經》:一始無始。終無終一。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聖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古蘭經》:萬物非主,只有真主。萬物皆朽滅,唯安拉的本體永存不滅。他是最高的實在,唯一的真宰,萬物的創造主;他自有自在,無始永存。

創建於 10: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個人見解:

有情眾生(能見聞覺知的生物)才有佛性,佛性不存在於無情中(如花草樹木),但佛性具有顯現花草樹木的功能。而花草樹木也具有能量,所以能量不等同於佛性,能量是佛性的子集。

總的來說,佛性包括能量和我們見聞覺知的性能。


不是。

就算是按道家的角度來回答,「道」也不僅僅是規律。按照設定,它是全部東西+全部東西的起源。


修行自見真理,忽略修行,硬把佛教往科學上套的,都是狗屁


弦理論的多重宇宙又會如何更容易理解佛說的一切?


老實說,一點都不有趣,都是牽強附會,尤其你還引用心經,暴露了你根本沒有從正規途徑理解心經。


1、這跟量子沒啥關係

2、佛是佛,道是道,佛家講究的是因果。

3、兩邊都不懂就別腦洞了,謝謝。


推薦閱讀:

黑洞熵到底是個啥?
流星雨和流星暴的區別是什麼?
宇宙日曆 & 地球日曆 v0.9
諸天述說
一本正經地胡思亂想:10億後的太陽系會是啥樣?

TAG:佛教 | 宗教 | 宇宙 | 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