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是如何組織大規模的漢語引進的?

現代日語里有大量的漢語漢字和類似發音,據說唐朝時期日本主動漢化。

但本土語言在本土向來都是強過外來語言的,就好比現在讓中國人寫漢字時上面標上英文,如果沒有強力很難改變大眾的傳統和習慣?

日本當初是怎麼戰勝本土古日本語的漢化阻礙的?又是什麼力量讓總是處於分分合合的日本全面地接受漢化?又是為什麼日本人對外來語如此包容?


這些問題太廣泛複雜,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簡單的針對題主提出的幾點問題 探討學習下

1. 現代日語里有大量的漢語漢字和類似發音,據說唐朝時期日本主動漢化。

日語中類似漢語的讀法叫做 音讀 按照傳入的時代 可分為 吳音 漢音 唐音

其中最早的吳音應該是隋唐之前 漢朝到晉魏南北朝之間的發音跟隨著當時的渡來人(從大陸,朝鮮半島移民到日本的人)陸陸續續的傳入日本,其發音也類似於漢語的中古時代的發音。

漢字本身應該也是那個時代進入日本的。

公元5到6世紀之間製作的 隅田八幡神社人物畫像鏡 上面就用漢字記載了大和朝廷向南朝宋進貢的事迹。

癸未年八月日 十大王年男弟王在意柴沙加宮時 斯麻念長壽遣開中費直,穢人今州利二人等 取白上同二百旱作此竟

而大規模系統性的引進中國的文化確實是從隋唐時代開始。

2. 但本土語言在本土向來都是強過外來語言的,就好比現在讓中國人寫漢字時上面標上英文,如果沒有強力很難改變大眾的傳統和習慣?日本當初是怎麼戰勝本土古日本語的漢化阻礙的?又是什麼力量讓總是處於分分合合的日本全面地接受漢化?

日本雖有本國語言,但是並無本國文字(至少目前沒有權威的證據證明),而真正需要文字的,很明顯只不過是很少一部分貴族,上層人士。漢字的出現 剛好符合他們的需要。

當時日本是一個半開化半野蠻的奴隸制國家,為了強國 急需引入先進的文化,這樣 離日本最近的中國和朝鮮半島 毫無疑問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這裡有個決定性的事件就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當時試圖在朝鮮半島擴大自己勢力的大和朝廷聯合當時半島的國家之一百済,與唐朝和新羅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遭到慘敗。面對新羅和唐朝 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之後 日本發生了 壬申之亂 勝利的天武天皇清洗了守舊一派,開始全面推動與唐朝交好,學習唐朝先進文化,建立日本的中央集權制的體制的策略。

雖然作為中央集權制的日本朝廷的存在時間並不長,但依然可以在此體制下,有效地向全國推廣漢化的政策。

另一方面 作為膠著語的日語確實和以漢語為基礎的漢字體系格格不入,從讀音上來說,我覺得如果一開始日本接受的是拉丁字母的話 那麼將方便很多。但是古代日本人只能使用漢字,一開始解決得辦法是使用但是正如題主所說,大眾的傳統和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日本人為了調和日語與漢字的矛盾,發明了

訓讀(對日本原有辭彙的讀音進行漢字的對應)

返點(為了方便用日語的語法閱讀漢文)

萬葉仮名(對那些原本無法用漢字表示的固有名詞 接續詞等用漢字音譯的方式表示)

等等方式,最後萬葉假名在平安時代逐漸進化成現代也使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而漢字和日語的調和在這個階段也就基本完成,並被大多數日本人所接受了。

3. 又是為什麼日本人對外來語如此包容?

那麼聯繫上文 我們再看這個問題的話 似乎隱約就有答案了,為何日本人對外來語如此包容?可以變為 為何日本人對外來文化如此包容?其實很多人對日本人的印象 似乎就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一方面日本人貌似極度的排外,另一方面 又總會不斷吸收外國的知識。

其實可以看出來 日本兩次大規模的吸收國外文化,一次是6世紀的唐朝,一次是19世紀的歐美,其原因均是因為:面對一個遠遠高於自己的文明時,作為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島國,不學習,只有滅亡一途。

當然這樣回答貌似有些跑題,日語擁有漢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種文字形式,本身或許就比只有漢字的中文更適合「拿來主義」,直接使用外來語,不過答主這方面理解不夠,就不詳細的說下去了。

以上均是一些簡單膚淺的看法,歡迎討論和指正。

(まあ 誰も見ないだろうけど)


前面的回答很文不對題啊……雖然說到了一些原因……但是扯了一堆沒用的反覆在那裡說為什麼接受天朝文化……而和為什麼想當然地接受了漢字沒半毛錢關係啊……

首先,請題主明確一點,語言文字完全是兩概念,不是所有語言都有文字的。就是在今天,很多非洲國家,很多美洲的土著,包括我國的很多少數民族,他們根本沒自己文字,所以他們的文化都只是口頭傳承。而在引入漢字之前,11區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假名並不是11區自己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發明的文字,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現代日語的情況是分假名和漢字,假名既表音也表意,漢字則只表意,假名可以為漢字標註讀音同時輔助表意。但是,在漢字還沒有傳入11區的時候,11區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雖然是有個所謂的「神代文字」的說法,但是學術上根本沒得到任何證明,學術上也不承認。有跡可循的11區最古老的記載了文字的文書是傳說聖德太子所做的《三経義疏》,成書時間615年左右,在此之前,11區根本沒有任何學術上承認的可以成為文字的東西留下來。而這個《三経義疏》是個什麼樣子呢。

怎麼樣,你說這是一篇天朝的古文只要不是專門研究天朝古漢語的我相信是沒人沒事敢提出異議的。

所以當時漢字進入11區的時候,漢字是唯一的記錄用文字,你想寫一個さようなら,不可能,因為根本還沒有假名這種東西,當時要寫成什麼呢?「佐由於那良」,對,就像現在暴走族似的,必須都寫成漢字。

而且當時的情況是每個讀音對應很多不同的漢字,根據原本漢字本身的意思不同而表達不同的意思。

但是,畢竟漢語一個音對應一個字,古文更是言簡意賅,十幾個字表達一個故事都沒問題,而日語不行,日語表達一個意思話會老長老長這點在現代日語也有體現,每個音都對應一個漢字書寫起來太麻煩了,無論是學習還是記錄效率都太低了,所以為了簡略寫法,才發明了現在作為日文基礎的「假名」,而為了應對因為假名的統一造成容易多歧義的情況後來才有的給漢字標註假名的做法。

所以,當漢字進入11區的時候,並沒有題主想當然的「就好比現在讓中國人寫漢字時上面標上英文」的情況,而根本就是你連漢字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你想把自己的語言寫下來,只有藉助拉丁字母寫漢語拼音這一條路可以走,請問你有什麼好抵制的?你拿什麼抵制?你抵制的方法只有不寫,而沒有憑空變出假名這種先有兒子再有爺爺的想當然做法。


瀉藥可是我不太不了解。不過有一點,日本是在沒有產生通用可靠的文字之前直接把漢字引入了。不是給漢字標英文的感覺。文字的產生是很複雜困難的過程,一幫日本小土人發現有現成的完善的文字系統,應該拿起來用得很happy吧


沒想到會有這麼冷門的問題,我感覺是時候出來小小的裝一波了。個人比較同意蒼見的觀點@蒼見佐無伊 看蒼見的頭像是個萌妹子,點進去居然是個「他」 當場無愛(&<_&<)。

逛知乎半年,見了好多回答問題的人不認同彼此意見互相打臉打的啪啪響的,就沒見過有人撫慰一下提問者的,我就說一句你這粑粑問題根本不成立會不會被人打?

ε=ε=ε=ε=ε=ε=┌(; ̄◇ ̄)┘不想挨打的分割線

好了,割都割了,我開始胡說八道了!

在多年的與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民族教育下 好多人肯定都有過跟我一樣的好奇和疑惑,日本這樣一個外族怎麼會用漢字,怎麼可以用漢字,直到後來來日本留學,有一門課叫日語的歷史 老師叫花井,畢業這麼久挺想念他的。擦個圖(還是插個圖?)我很はずかしい、應該是插個圖!

日本最初是沒有文字的!所以就不存在提問者所說的克服漢化的困難這一事。好了,問題回答完了、把提問者拖出去,接下來我要說的就跟這個提問沒一毛錢關係了。

日本飛鳥時代沒文字!?我當場就問花井那他們當時怎麼記錄事件怎麼交流?花井就切到下一張圖片說,像這樣,一群裹著獸皮的原始人圍在篝火邊。我讀書少,花井你不要騙我!!當然,他一定只是在打個比喻,比喻當時的落後。沒有文字,他們只能用聲音來進行知識的傳承和信息的共享,腦補一群野人圍在一起嘰里呱啦的跳大神,真是夠了!後來進入奈良時代,經過一系列努力,把大天朝的文字借過來當成他們口中「嘰里呱啦」的拼音來用,終於有的寫了,甭提多開心了,一整個時代的狂歡啊!但是用著用著,不得勁啊,這筆畫這麼多、還是毫無意義的當音節來用,一句簡單的話要寫吐血了。這可不行,這非常苦惱的幹活,於是又努力了,平安時代,這回在一定程度上把漢字的意思揣摩個七七八八,不再單純的當拼音來用,會根據漢字的意思來寫文章,還發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真的好累真的好苦&>_&<

接下來就慢慢發展成現在大家看到的漢字、假名混搭的文體風格,當然這之間肯定是有許多故事許多恩怨情仇,比如都派了些什麼人東渡取精啊 比如源氏物語這本最早的小黃書啊,有興趣的話,

有興趣也沒人會告訴你!

ε=ε=ε=ε=ε=ε=┌(; ̄◇ ̄)┘


推薦閱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何翻譯?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如何翻譯成英文?
我譯網翻譯服務平台的翻譯質量如何保證?
翻譯記憶開發利用的影響和價值是什麼?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日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