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和二戰初期都選擇了閃電戰的戰略?

一戰時 有施里芬計劃

二戰時 則是一系列的閃電戰戰略

這種戰略的選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Copy一段,一戰的【閃電戰】

誒忘了說了,英國的,英國的啊,不是德國

全文碼了快八千字了

最新的「D」型中型坦克,時速可達20英里,擁有150-200英里的作戰半徑,跨越13-14英尺的壕溝,相對較輕的重量可以順利通過道路和橋樑。依據這些性能,將裝甲部隊編成突破集群(Breaking Force)、襲擾集群(Disorganising Force)以及追擊集群(Pursuing Force)。

突破集群由三個重型坦克梯隊及一支預備隊構成,每一百碼攻擊正面分配一輛重型坦克(第三梯隊為150碼),總共為880+880+587+245=2592輛重型坦克。同時加入390輛中型坦克,三分之一進行側襲,三分之二進行包圍。

襲擾集群的任務為直撲敵軍指揮機關,每個德軍師部目標,分配5輛中型坦克,其他高級指揮部為20輛,總計編入790輛中型坦克。

追擊集群編入820輛D型中型坦克,以及400輛C型中型坦克,以求擴大戰果。

總計兵力需要54個重型坦克旅及36個中型坦克旅,約5000輛坦克,以及90300名官兵。

這是1918年的一項作戰計劃


一戰這種大搖大擺公開動員,宣戰幾個星期之後才真正爆發主力會戰的,算個P的閃電戰。


一戰時,德國的戰術不是閃電戰額。

閃電戰的本質是癱瘓戰,就是通過機械化部隊快速突破敵軍防線,切斷敵方指揮系統,迫使敵軍投降,所以閃電戰並不以殲滅有生力量為目的,閃電戰的戰俘數量幾倍於殲敵數量,這點兒在法國戰役、蘇德戰爭前期體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軍和蘇軍很多部隊的建制都是完整的,但由於失去指揮,只得投降。

而一戰的施里芬計劃,並不是這種思路的戰法,施里芬計劃對發作戰部分的要點在於避敵主力,偷襲後方,其作戰目的在於包圍巴黎、阻止英軍登陸、以逸待勞殲滅回援的法軍。

兩者並不是同一種戰術,因為一戰時不具備坦克這樣能夠正面突破敵軍防線的武器。

兩者的相似點是,德國都謀求速戰速決,不願同英法展開消耗戰,因為英法兩個都是殖民帝國,擁有豐富的戰爭資源和人力資源,德國以一國之力無法對拼消耗,只能在英法發揮其戰爭潛能之前,將其擊潰。所以,不論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都採用了以迅速取勝為目的的戰法,雖然兩者的作戰方式截然不同。


閃電戰是戰術、戰略,但歸根結底是政略。是一種希望通過戰爭打響之前的半動員帶來的對敵人戰前未動員的工業優勢快速消滅敵人國家的政治經濟指導思想。被進攻國家要是撐住了前期後轉入完全動員模式立刻吊打回來。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美日和蘇德。德國政略一直做著閃電戰的美夢於是乎沒能調整生產展開動員。

一戰就不說什麼了,施里芬計劃是經典斜線戰術,跟閃電戰沒有關係。


好像當時德國的閃電戰根本是意外產物吧

波蘭是太弱了

荷蘭比利時那麼小、不靠所謂的閃電戰也可以很快侵佔的

法國敗的更是意料之中、元首當時是準備和法國佬打持久戰的

巴黎投降時、法國的200萬大軍絲毫未損

後來在好基友大腐國的互助友愛下、追著法國艦隊打~


《孫子兵法》:「兵貴勝,不貴久。」特別是資源不及對手的情況下,速戰求勝幾乎是不二選擇。德國人知兵也。

腓特烈深受多線作戰之苦,確立了交好俄國的外交避免再度兩線作戰的政策。然而到了一戰前,由於利益衝突(其實主要是奧匈帝國和如果在中亞的矛盾,以及英國的遊說),德國不得不採取西線速戰尋求勝利後停戰、再轉向東線的戰略(施里芬計劃)。然而凡爾登戰役未能取勝後,西線僵持東線爆發,要不是十月革命,德國很有可能被擊潰。

二戰幾乎一樣,西線雖然佔領法國但是沒能實現和英國的停戰,最終陷入兩線作戰。其實結果在腓特烈時期就知道了。


我覺得,閃電戰是現代(不是當代)戰爭的正確做法。也就是說,閃電戰是大規模使用空軍,火炮,高機動性裝甲武器協同的正確做法。

其主要特點是大規模的穿插,迂迴,包圍,消滅。和歷史上的騎兵不同的是,它火力強大,攻堅能力高。

其要求也很高,需要工業能力,文化水平高的士兵。


雙線作戰,只能快速打敗其中一個,整合其資源,否則進入消耗戰,就是一個死


閃電戰的思路大概是使用裝甲部隊突破防線,之後高速突擊敵人後方後勤和指揮體系,癱瘓對手。一戰那種進攻速度怎麼可能閃電。


1.一戰前 協約國綜合力量強於同盟國 德國不能拖延戰爭 必須速戰速決

2.地理位置 左有英法 右有俄國 防止兩線作戰 所以要速戰速決 先解決掉一邊

3.輕率冒進 制定施里芬計劃的時候沒考慮到俄國會如此迅速投入戰爭 不過二戰的時候就先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幾個星期就把法國收入囊中


步兵的體力有限,3天推進70-80公里雖然從速度上看確實不慢,甚至要比二戰中某些戰役某些階段的推進速度快得多,但基本已經到極限了,打開缺口之後沒有辦法有效包圍並守住包圍圈,也沒有辦法進一步發展戰果,算啥閃電戰。

而且那個時候本來想相互尋找薄弱環節包抄,結果發現鐵路修到前線,而且還有公路這玩意,飛機和飛艇也上天了,這樣子想尋求薄弱環節很難,任何的大規模行動都很難逃過偵查,或者即使突破了薄弱環節也很難發展什麼戰果。


推薦閱讀:

普林西普是受誰指使殺害斐迪南大公的?
有沒有以一戰為背景的即時戰略遊戲?
我們為什麼都說那些個發動侵略的國家是邪惡的?
戰地1的行動模式中的四大戰役的開頭和結尾旁白都說了什麼,同時這些戰役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什麼新科技被應用在一戰二戰中,各發揮了什麼作用?

TAG:軍事 | 德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