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太宰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即玻璃心又缺愛的人,莫名對太宰治的作品產生了奇特的好感。
本來就喜歡寫點東西,而且都挺負面的。。大多是黑暗向。最近寫東西潛移默化地滲入了他的風格。身邊知道太宰治的人好像對我喜歡他這件事產生了強烈的厭惡,請問喜歡太宰治是一件不正常,心理扭曲的事情么,還是結合我自己為人來說變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沒什麼不正常的。
太宰本身文學成就很高,喜歡這樣一位厲害的前輩並非不光彩的事。周圍人強烈厭惡?為什麼呢?他們很了解太宰的作品么,還是只是聽說了人間失格就???太宰本身的作品也是多姿多彩了,除了人間失格斜陽這樣較負面的,也有一些風格較為輕鬆的。寫東西負面化和黑暗向不要緊,但是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要為了黑化而去黑化,那樣的東西,隔一陣子自己讀來會感覺很幼稚的。無論讀什麼,寫什麼
有一點貫徹到底,那就是不忘初心如果寫的時候情真意切,那麼黑下去也沒所謂但若是一味地為了黑而黑,就沒有意思了……。其中的差別需要自行領悟比較
你可以看看他的東京八景 富岳百景 看看私小說趣味的太宰是怎麼誠實的
也可以讀讀女生徒系列,還有奔跑的梅樂斯,GOODBYE 看看搞笑幽默的太宰又是怎樣的年青嘛,意味著無限可能多愛上幾個才不枉青春這個必須來湊熱鬧。太宰可是我的畢業論文呀。
題主可以看太宰的《御伽草紙》裡面都是一些很可愛的妖精故事。其中有一篇《噼里啪啦山》能起出這種名字的,應該不僅是人們理解的怪大叔吧。太宰的一些文章是可愛的,《如是我聞》里直白而又犀利的與其他所謂主流文學家的罵戰「正因為國家亂,國語才雜亂無章,你看不到嗎?」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無賴,太宰心裡一直裝著家國情懷,只是用了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而已。你要知道,戰亂年代敢於表達且始終堅持自己原則是一件多麼勇敢和難得的事情。在中國,這樣的人,有一位登峰造極者,他的名字叫魯迅。太宰受人詬病的無非是作風問題和五次自殺。先說作風,不要以為一些流芳百世的大文豪就很好,只是他們沒有把自己混亂的生活公之於眾而已,為什麼我們能知道太宰的情史?因為他誠實啊,他全寫出來了,他的思考,他的煩惱,一五一十的全部獻給了讀者。人和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作者和讀者靠作品交流,而這位作者毫不保留的揭示內心愁苦,不是為了讓你看到他的異常,而且要讓你知道,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人人內心都有陰暗面,要直視它,坦誠接受這個不美好的自己。再說自殺,日本作家上吊的,剖腹的,吸煤氣的,投湖的,多了去了,這是人家的文化。對於太宰來說,一輩子五次自殺或許每次都有新感受吧,對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中國人來說,我們是很難理解自殘行為的,但日本人不同,好死為什麼要賴活著?只是他命大,所以顯得特別一些吧。
我喜歡的作家除了寫作天賦外,這一位最真實,最細緻。一個敢於承認自己缺點,弱點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用《人間失格》結束: 葉藏確實是一位像神一樣純潔的好孩子呢。以上沒想到今年秋天還有更新
這幾天在弘前,少年太宰治讀高中的地方
十月底北方已經相當寒冷凄風苦雨中獨自步行去了太宰治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裡面有個老爺爺,給我開了門讓我隨意參觀
————————分割線———————
去年一月 獨自去日本 從東京到青森 探訪了太宰治生前的足跡 一路邊讀邊游的是他的《津輕》
找到了從他家鄉寄來的石頭
然後坐東北新幹線 先去了趟秋田 從鷹巢(他兒時姨媽家)專車去了弘前 少年太宰治經常去寫作業的咖啡館
太宰治引以為豪的弘前城 說這裡是津輕人精神的故鄉
太宰治讀書的青森市坐上津輕鐵路 去到他的故鄉 金木
這裡是太宰治出生的地方 斜陽館
最後回到東京 去他經常喝酒的銀座酒吧Lupin喝到關門 一個人醉醺醺地回到酒店 酒吧里至今掛著他的照片在酒店房間的這個夜景里 結束了這次旅程與許多作家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生命即便逝去多年,但是,他的作品依然傳讀於閱讀愛好者中間。關於其人其文,後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在文壇,他備受敬仰,他的文字「倍受」推崇。而於生活中,他的為人卻成為了人們的談資,好比一道答案「模稜兩可」的數學題被人們討論、猜測。當他死後,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記得他......
他就是日本知名作家:太宰治。大多數人了解太宰治本身,一定是從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開始。【這句話摘自太宰治的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1948年發表)(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該書以「隨筆」的形式為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該作品是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被廣大文學愛好者熟知。】
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對其有這樣的評價:因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
但是,即便生活再顛沛流離,我想:生而為人,請別為此抱歉!
提起太宰治,熟悉他的人們不自覺地就會從他的死談起。抑或是人們聊天的一種方式:即便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人們倒更是「樂此不疲」的去談論。時至今日,這個自殺四次未遂,第五次成功的人,給人們留下的究竟是怎樣的印象?
之前有和朋友們提及過「自殺」的話題。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對於「自殺」有過這樣的闡釋:這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說到「自殺」人們會不自覺的和「死亡」聯繫在一起。說到死亡,自然就會以「二元對立」的方式聯想到「生存」。
在談論「生存」和「死亡」之前,我們先談談「生命」。於我而言,生命被理解成「生活」和「命運」,而「命運」決定「生活」,所以叫「生命」。對於生命而言,我最喜歡的解釋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解釋: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彈好了?!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何為「彈」好了?是荷包永遠是鼓鼓囊囊的?美食一直相伴?權利高高在上?勢力強到咄咄逼人?豪車?豪宅?還是別的什麼?在我看來,都不是,有什麼比愛更重要?
關於「生存」和「死亡」這組「二元對立」的問題,怕是人們最難以啟齒的一組。我們先聊「生存」。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對於生存有這樣的闡釋: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潛在的死亡。人們總是認為一切都可以「凌駕」於死亡之上的。
我恰恰不如此認為。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實就會變得「多種多樣」,或愈加美好,或愈加扭曲。扭曲的一切讓一切擅自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們有了強有力的「理由」:我們生命的逝去,是因為我們對於這個多變的世界不滿意。
而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吧。任何人都如此,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苦難」、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基於這些,人也是平等的,不止於24小時定律。
關於死亡,人們給出最多的解釋是:自然規律。
恰恰因為「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我們才沒有必要「著急」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吧。當我們聊到死亡,我們便可以聊一聊太宰治了。
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太宰治其人:太宰治(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本名津島修治,日本小說家。代表作:《逆行》、《人間失格》、《斜陽》 太宰治是日本戰後和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重要作家。以太宰治為代表的「無賴派」作家影響著一代人。
關於太宰治,人們似乎對於他的死更加感興趣,因為這是一個自殺五次,四次未遂的人。分別於昭和四年(1929年)時年20歲,昭和五年(1930年)時年21歲、昭和十年(1935年)時年26歲,昭和十二年(1937年)時年28歲,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時年39歲。
從20歲、26歲、39歲,可以說是人生的「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是從學生時代到真正「成熟」的一種跨越,在這三個階段,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或多或少會遇見「瓶頸」,面對瓶頸,是泰然處之,還是選擇極端的方式,這就取決於個人的「心路歷程」了。
太宰治16歲時,沉迷於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的小說家。以短篇小說為主,在短暫的35年生命中,創作出的作品取材新穎、針砭時弊,冷峻表現在字裡行間,讓讀者「大呼過癮」。代表作品:《竹林中》、《侏儒的話》、《夜來香》、《傀儡師》
著名電影導演黑澤明,根據其作品《竹林中》改編電影《羅生門》於日本、美國、瑞典等國家公映,不僅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還收穫了眾多電影節的各種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芥川龍之介也是一位樂於將作品本身和死亡緊密相連的作家。恰恰是因為死亡,才激發了他對於創作本身的慾望。正如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所說:「人們往往將悲劇和悲觀主義混為一談,對我來說,只有悲劇性才具有真正意義的美,這美是真理,悲劇恰恰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義。」
毋庸置疑的,「死亡」本身是賦有悲劇性的。在這樣一個「悲涼」的世界,能夠勇敢地談論死亡,我想,這便是再美好不過的事情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死亡本身是「不可逆」的,也是「無處不在」的。死亡「定格」的記憶本身,死亡「凝固」時間,死亡也可以將短暫的東西成為「永恆」。
或許,太宰治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對於「死亡」本身的一些闡釋表示認同,抑或是在「社會認知」層面能夠達到「內心共鳴」。而對於閱讀愛好者而言,更多的是因為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對人性本身、世界的認知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僅能照進讀者的內心,更多的能照進生活,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我們又談及了「自殺」這個話題。談論多了,我們便可以不再逃避。
記得史鐵生夫人陳希米在《讓死活下去》一書中這樣說道:想死,終究還是有希望的。自殺,其實多數是抱著希望,有的為了讓傷害過自己的人們後悔,有的人要有骨氣,有的人想探究另外世界的模樣,逃離這個世界,逃去哪裡?這人會認為,必定還是有一個地方值得逃去的。而真正無望的人,是渾渾噩噩的、沒有靈魂、到處飄蕩的死人。
關於自殺,人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抑鬱症」。我們暫且先不聊「抑鬱症」本身。驀地想到了奧地利文學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死。猶記得茨威格的臨別遺言:「我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性子過於急躁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同夫人伊麗莎白·綠蒂在里約熱內盧近郊小鎮的寓所內服毒自殺,時年61歲,在遺書中,茨威格表示:自己的「精神故鄉」已經被「毀滅」。所以選擇結束生命。
茨威格的死,恰恰是「呼應」了陳希米在《讓死活下去》中所提到的「有骨氣」的那類人。之所以認為茨威格是有「骨氣」的,是因為他敢於和命運「抗爭」。即便「抗爭」的方式有些「極端」,但是,我想,去往另外一個世界,尋求一份內心的安寧,這是他想要的。也許,你們會認為我的想法比較激進,或者說是有些異樣,但是,我想說,像茨威格這樣道行深,且畢生精力和文字「過手」的人,對於「精神故鄉」的要求是格外「高」的。所以,當「故鄉」被毀滅的時候,也是生命終結的時候。
我們聊了生、死、自殺,終究會覺得有些「沉重」的。我們聊聊「故鄉」吧。關於故鄉,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家」。當我們初次認識他人的時候,問及姓名後,就會下意識地問到:「你是哪裡人?」我們生活的「故鄉」可以稱之為是「廣義」上的故鄉。
時至今日,還有一種故鄉,可以說比我們生活的「實實在在」的故鄉更加有吸引力,那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說到「精神故鄉」便讓我想到了王小帥導演的隨筆集《薄薄的故鄉》中的一段話:在那個深夜,我咒罵著自己的愚蠢。但這不是最後,生命和世界都還沒有結束,明天天還會亮,你還要離開這個旅店,在街上尋找下一個可能免費的床鋪,你必須做點什麼!我是幹什麼的?我想幹什麼?
說到我是幹什麼的?我想幹什麼?便不自覺地想到夢想。但是,夢想和「精神故鄉」還是有不同之處的,於我而言,夢想本身,更偏重「夢」,因為通常說:我做夢都想......而「精神故鄉」本身更偏重「精神」,因為「故鄉」本身就是「虛無縹緲」的。正如加繆所言:「我感興趣的是:為所愛而生,為所愛而死。」
這裡又談論到了「生」與「死」。但是,這裡所談論的「生」與「死」和「愛」倒是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若有愛,一切問題就都不存在了,但是,一旦發現自己所愛被肆意「毀滅」,能夠直面的,便忍耐,不能直面的,也就選擇「死亡」。其實,都是愛,只是方式不同罷了。
提及「愛」,有些人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使徒保羅所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上文中所提及的愛是「人性」層面的愛。我要和大家談及的是「精神」層面的:人不能沒有愛,尤其不能沒有「所愛」。不能「被愛」固然可怕,但是當「愛的本能」無以寄託就更可怕了。假如不能「被愛」是通往「黑暗之地」的,倒是擁有一顆愛心,還可以光照著前行。
「精神」層面的愛恰恰就是這樣,有「所愛」比「被愛」顯得更加輕鬆。倘若,有「所愛」,倒是被某些因素「轄制」,倒是,被「轄制」的不止於愛本身,更多則是「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當愛一旦丟失了「真實感」,就意味著「毀滅」。我這裡談及的「真實感」是基於「初心」的那種「真實感」。倘若一旦消失,那將是「破壞性」的毀滅。
難得有機會和大家談及那麼多關於「人性」本身的事情——關於生死、自殺、故鄉、愛,信息量的確不小,在作文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些東西,為什麼許多時候,人們會刻意迴避這些問題,尤其是「死亡」。
「死亡」本身是「自然規律」。不過只是分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只是「正常」死亡更容易被眾人接受,但是「非正常死亡」是大多數人所逃避談及的。關於「自殺」,多數人會認為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但是,仔細想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苦衷」吧。既然斯人已逝,我們需要保留對逝者的尊重。就此收筆,暫且和大家聊這些,如果大家有什麼希望和主頁君分享的,歡迎於留言處留言,感謝長期以來關注平台的朋友們。
在此,為大家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舞台劇《同一屋檐》該作品由秦楓編劇、導演,整部作品是對於一個「特殊」家庭中發生的故事進行描述。故事中探討了「人性」層面的愛以及「精神」層面的「愛」,故事本身,頗具「思辨性」,真正實現了舞台劇是世界的一面「鏡子」的效果。
該劇將於12月7日-8日在超劇場上演。
讀著十全十美的文章,品著徹頭徹尾的絕望
就是這樣,
發現我跟他是一天生日,開心了整整三年直到現在。一個孤獨的活人遇見了一個孤獨的死人
我真的好想見您,哪怕只是一片墓地
像是找到了和自己一樣的人。
你沒讀過他其他作品吧?《御伽草子》《富岳百景》。
且太宰治寫《人間失格》的初衷完全是好的,只是之後他的自殺給這部作品蒙上了陰影。如果他安享晚年,估計人們看待這部作品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了。太宰治的文字那麼的細膩!芥川筆下是赤裸裸的醜惡黑暗。三島筆下是對「美」的執念。只有太宰是在你耳邊喃喃細語啊!他無時無刻都無法忽視自己所犯的過錯啊。(話說這三人的死,太宰治是最無奈的,有些東西錯過了,是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的。其他兩個人都有被死亡之美誘惑的成分在裡面。)為什麼說太宰治《人間失格》中的葉藏是「神一樣的好孩子」? - 爭不言的回答順便NHk有一期歷史秘話講太宰,可以解答幾乎所有關於太宰的問題(包括題主的)。NHK歷史秘話:太宰治是如何「人間失格」的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59976/大概就是, 在書店永遠買不到太宰的書。
在看《人間失格》之前就有自殺的想法,看的太宰的第一本書也是人間失格。一句一句地讀,太宰掙扎著活著的樣子深深刻在我的腦子裡,鼻子發酸眼淚打轉,莫名其妙地生出一點點希望,原來我這樣的的人也可以活著。
後來看了斜陽,看了女生徒,看了富岳百景,把所有有翻譯的太宰的書都讀了一遍,太宰的形象一點點在腦海里豐滿起來。
他時而抑鬱,時而上進,他幽默,他可愛,他細膩,他單純,他善良,他透徹。
死心塌地地喜歡上了這位簡單又複雜的作家。
人間失格是太宰對這世間的求愛,不是叫你讀過後去自殺。先生在彼岸安眠,我仍掙扎著活在世間。
我會努力活著,如果有一天堅持不住了,我也不會抱怨什麼。三島由紀夫討厭太宰治,說他「氣弱」後來他又坦白「之所以討厭太宰治是因為自己不敢直面內心軟弱的一面。愛你
哈哈哈……好欣慰,原來,也有和自己一樣的怪物。
我認為不然。
首先呢,我看到描述以後覺得其實是和我很像的,只能說我身邊有著一些善解人意的朋友吧,也許是他們沒有看過太宰先生書籍的原因。如果說只能單單憑這個來判斷來決定一個人的話,真的很莽撞。喜歡上太宰先生是我的榮譽。
我也有一段時間的文章呀,有點偏向於太宰先生的風格,負能很強,那段時間也被老師找去談過話,問是不是受到了什麼打擊和影響,我回答當然是沒有。然後老師就說有時間多看看作文書,家裡人也說少看小說。但我認為那是自身的自由,既然自己的確是這樣想的,那就履行。人其實沒有特別的定義。不如說去交一些能理解自己的朋友?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之類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說我想寫關於太宰先生的書評,然後就有人對我說,他看過一個蠻著名的人寫的一篇關於太宰先生的書評,然後下面的評論是:你沒有資格去評論他,因為你不是他。這句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所以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心理扭曲,太宰先生只是在用他的方式看待世界罷了。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給這個世界下的定義也是有所不同。有時候我覺得太宰先生的風格與魯迅先生有所相似之處,說不好哪裡,但有地方相似。但卻沒有人去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哪裡哪裡不好,反而會將魯迅先生的作品錄為課程內容。這是一種隨波逐流,因為是魯迅先生,所以你喜歡他就沒有關係,因為是魯迅先生,所以你理所當然的該喜歡他。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太宰先生的作品雖然處處流淌著諷刺和對世界的絕望意味,但同時又是世界真實的寫照,所以理所當然的喜歡是沒有錯的。至於那些朋友感到厭惡,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想法不同,他們的審美觀不同罷了,也不必如此計較。
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作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我認為我能認識太宰先生並且能讀到他的作品真的是太好了。是一種榮幸。
----完全是一堆碎碎念。《道化之花》是太宰治對《人間失格》的官方吐槽,看的時候與看《人間失格》那種沉鬱的心情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甚至笑出了聲(對於他自己討厭景色描寫的抱怨),不禁覺得太宰治真是一位可愛的前輩。
大概打心底的認為太宰治先生只是個很普通的人 那些和他相關的羈絆在當時的影響再怎樣大也不是成為太宰治的充分條件 他就是他 魯迅說他用心地看著漆黑的世界,之於我而言,他像是未涉足外界的小孩,儘管孤獨又帶些許自閉,但他希望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如此天真,惹人憐惜
讀太宰治之前,我既不怎麼喜歡日本作家也不喜歡短篇小說。
凡事都有第一回。
心跳加速
極其幸運能夠遇到太宰先生。
看完《人間失格》後哭了很久很久,直到現在想到這部小說都有點想要哭出來。
能在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遇到太宰先生真的是,太好,太好了。
在他的人生里,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很多陰暗向的作品,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掉進了水裡,不斷地往下沉,四周的光明不斷地消失,然而到最後,快要放棄的那一刻,頭頂出現了一道溫暖的陽光。就這麼點陽光,已經足夠讓我有勇氣,有希望繼續走下去。
這是一個最孤獨最迷惘的人,對於其他孤獨迷惘的人的治癒。
我真的內心自卑感覺幸運得能遇到這位先生
十歲時被爸爸朋友的兒子性侵
好害怕,不敢掙扎,不敢告訴別人。有一天忍不住了告訴了媽媽她只說了一句「哦,那你當初為什麼不喊出來呢?」十六歲時差點再次被性侵被對方強迫kj這些事情,最後都在夜裡了折磨了我無數次。
難以入眠。自己卻總不能戰勝自己的懦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因為傷痛一點一點的變得麻木家庭關係也是表面和睦,其實早已千瘡百孔。
平常假裝和同學在一起很開心,很喜歡逗他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總是想拿把刀捅死自己,無數次過馬路時都希望飛馳的車可以撞到我,讓我了結這一切。
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想要尋找生的意義。
直到我遇見了你
我遇見了《人間失格》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啊,原來你也是這樣啊。但你比我更好的,對吧後來買了你的全套書,還買了一些關於你的雜誌,總是喜歡一個人慢慢的反覆看。
想見你,想和你說話。
如果是我和你一起情死的就好了,如果能和你一起離開就好了。題主怕不是沒讀過富岳百景和奔跑吧梅勒斯?這兩篇挺積極向上的啊。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看太宰治的書哭過?沒有緣由的?
※讀青山七惠的書有什麼意義?讀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情懷?
※《海邊的卡夫卡》淺析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蜘蛛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