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世上沒有絕對」?
心情不好 被這句話噎得更是煩躁
「沒有」含有「絕對」的意思嗎怎麼合理解釋
你問我如何看?
不看。
不看。
不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脫離語境分析語句就是耍流氓。不過沒關係,題主你要反駁方式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堆,選著用:- 怎麼沒有絕對啊,來跟著我讀:鞠約絕,的嗚誒對。
- 1 絕對等於 1。
- 晨星絕對就是暮星。
- 巴黎標準千克容器的重量絕對就是 1 千克。
- 誰說沒有,你絕對就是一個傻逼,這不很絕對么?
- 你長那麼丑,絕對沒有男友/女友。
- 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人喜歡你。
- 你怎麼努力也絕對成不了馬雲的。
- 有,這(代指你之前說的話)就是絕對的呀。
- ……
滿意否?
舉個實例:
——洗洗睡吧,絕對沒有人喜歡你的。——不,世上沒有絕對。——誰說的,「沒有人喜歡你」這個事實就是絕對的。——不,世上沒有絕對!——怎麼沒有啊,你看,A 也絕對不喜歡你,B 也絕對不喜歡你,C 也絕對不喜歡你,你知道的每一個人都絕對不喜歡你,認識你的每一個人也絕對不喜歡你,這不就是絕對絕對沒有人喜歡你么?——不,世上沒有絕對!!!——洗洗睡吧,我已經論證了,這個世界上先天必然地沒有人喜歡你。——不,世上……!啊啊啊啊啊啊——【被Pia死——看,你死了,世上就沒人喜歡你了。因為你根本就不存在。反正感覺最近沒怎麼見到「絕對」(absolute),畢竟哲學裡面討論相關問題,要不然是用「分析」(analytic),要不然是用「必然」(necessary),要不然是用「先天」(a priori),要不然是用「確定」(certain)。絕對?啥?伏特加么?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Kripke 的可能世界語義其實是很適合來解釋這個絕對的。
說一個事件 p 必然真,按照傳統的理解,是說 p 在每個可能世界中都為真。而這並不符合我們的用法,因為人腦中不能構想出所有的可能世界。實際上我們總是在某個範疇上強調必然性。於是這就有了 Kripke 式的模態語義:說在一個點上必然 p,就是說,在這個點可以通達的所有可能世界上,p 都是成立的。在每個語境下,「必然」的含義都是不同的:- 道德必然(不同的道德還有著不同的道德必然):比如說,在一個原始部落裡面,死者的屍體必須被他的族人吃掉。
- 先天性(一種無關於經驗的知識上的必然性):歌德巴赫猜想如果是真的,那麼這種真是先天的真,無關於經驗的真,我們不需要通過經驗觀察的方式就能夠確立它的真。
- 確定性(一種依賴於個體認知狀態的認知必然性):雖然我知道我眼前這個數學命題的正確性是先天的,即,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它是以一種無關經驗的方式為真的,但是我並不確定的它是不是真的。
- 本體論必然性:在構想一個可能世界的時候,可能世界中的對象是根據我們的約定得到的。當我們在想像可能世界中的周樹人的時候,並不是在想在那個可能世界中那個叫做「周樹人」的人,而是我們這個世界中的周樹人在那個世界中對應的對象。同理,當我們在想魯迅的時候,我們是在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魯迅來談論。也就是說,我們理應接受這樣的判斷:周樹人可能不叫「周樹人」,因為他的父母可能給他起一個別的名字。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個普通人來說,「魯迅是周樹人」不是認知必然的,因為一個人認識魯迅(通過小說認識)和周樹人(通過給他送快遞認識)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他面前的,因此雖然他理解了魯迅是《狂人日記》的作者,並且周樹人是那個今天要去送快遞的對象,但是因為缺乏額外的經驗知識,他並不能將這兩者聯繫起來。也就是說,「魯迅是周樹人」並不是先天的。但是,在我們構想一個可能世界時候,你不能和我說,首先假設在一個可能世界中魯迅是一個作家,然後同時假設這個可能世界中周樹人不是一個作家。因為排除了邏輯矛盾的問題之後,這就相當於是在假設有兩個人,其中一個是魯迅,而另一個是周樹人,並且魯迅不是周樹人,而這顯然是荒謬的,因為當你在使用這個名字的時候,你是按照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來使用這兩個名字的,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兩個名字是等同的。當然了,你可以說,假設在那個世界中,筆名為「魯迅」的那個人並不是周樹人,但是這種表達實際上就是在表達那個世界中筆名為「魯迅」的人不是我們所指的魯迅罷了。
簡單來說,專名之間的等同,以及自然類和自然類之間的等同和歸屬關係是本體論上必然的。
- 分析性:單身漢是未婚男性。按照 Kripke 的說法,分析性等同於先天性+必然性。某種意義上來說,分析性產生於意義的等同關係。而 Quine 否認了意義的實在性。但是實際上 Quine 只在一種本體論的意義上否認的意義的實在性,卻沒有真正有效地通過否認意義的實在性進而導出的分析性。因此就當分析性是一個沒有問題的概念吧。
然後依次分析這些概念中的絕對的不成立案例。
- 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說「單身漢並不絕對是未婚男性呢」?當我們說『「單身漢」並不絕對是「未婚男性」』的時候。單身漢絕對是未婚男性,但是「單身漢」並不絕對是「未婚男性」。因為根本就不是。「單身漢」指向這個詞,而不是那群人,而「未婚男性」同理。這不是兩個相同的詞,別說絕對不絕對了。「單身漢」就僅僅是「單身漢」,而「未婚男性」就僅僅是「未婚男性」。顯然不是相同的詞啊。類似的反駁還有通過元語言層面上更改這些詞的意義。比如說,如果有人解釋道:「單身漢」可以用來指單身的漢人,因此可以不是未婚男性,因為單身的漢人包括了男性漢族和女性漢族。這個地方的重點在於我們在日常語言中對於提及和使用的混淆。當我們使用一個詞的時候,我們是不加引號的,但是當我們提及一個詞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加上引號。同時,我們的「是」也有多種解釋方法,即可以解釋為等同於,也可以解釋為指稱。單身漢絕對是未婚男性。(對象等同)「單身漢」是未婚男性。(詞語指稱對象)「單身漢」不絕對是未婚男性。(詞語並不必然會指稱這個對象,來自於語言的任意性)「單身漢」不是「未婚男性」。(詞語和詞語之間的等同關係僅在這兩個是同一個詞的時候確立,當然,有些人認為「單身漢」是「bachelor」,並且「未婚男性」是「unmarried man」,但是同時「單身漢」不是「未婚男性」。這就不是簡單的詞語的等同問題了,而是翻譯的適當性問題了)
-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魯迅並不絕對是周樹人」?
在單純基於目前的經驗現實構想可能世界的時候不行。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通過歷史考證發現,實際上筆名為「魯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周樹人找人代筆的時候,我們這時候會判斷魯迅不是周樹人。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說魯迅可能不是周樹人的時候,我們自動地將魯迅這個專名等同成了那個筆名為魯迅的人。但是我們知道,「魯迅的筆名是『魯迅』」這一點本身就不是必然的,因為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個這樣的反事實的情況。也就是說,當我們以摹狀詞的方式來使用專名的時候,專名之間的必然等同關係就被自動瓦解了。而如果我們以專名的方式來使用專名,並且鉚定在我們現有的知識經驗下,那麼在構想反事實情況的時候,我們就不能構想一個可能世界中,兩個在我們現實經驗中相等的專名並不相等。
如果確立了上述內容,那麼可能世界的概念就可以被恰當使用了。
-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巴黎標準千克原器的重量並不絕對是一千克」?當我們想要討論反事實的情況,而不是從這個先天知識展開一種知識推理的時候。顯然,我們完全可以很好地設想巴黎標準千克原器的重量不是一千克,或者說,不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的一千克那麼重的情況——或許他們選了一個別的重量來當一千克。此時,巴黎標準千克原器在兩個可能世界中的指稱是不同的,因為它是一個摹狀詞,但是千克的概念,由於我們是以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為基點來進行談論的,因此必然是等同的。於是「巴黎標準千克原器的重量」和「一千克」之間的聯繫就被切斷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知道最近據說要有一種新的定義千克的方式了。然而這種情況和我在一開始裡面說的『「單身漢」不絕對是未婚男性』的情況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當我們要進行經驗推理的時候,我們摒棄掉了那些邏輯可能但是並不是認知可能的反事實世界。而將目光鎖定在那些有助於我們進行推理的認知必然的可能世界中。
-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這道數學題的答案並不絕對是xxx」?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數學不僅僅是先天的,而且在現代的某些人看來,數學是必然的,因為數學裡面的專名全部都是必然等同或者必然不等同的,而自然類也有著必然的關係,如果我們認為大多數數學命題都可以以一種集合的方式表示,那麼數學命題的必然性就很顯然了。於是數學就是分析命題了。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能對數學表示不確定呢?原因很簡單,我們不是對數學表示不確定,而是對於我們自己表示不確定。正確的表述應當是:「我並不確定這道題的答案是這個」,或者,「在另一個可能世界中,我可能會寫下一個不同的答案」。而這就是一個完全普通的經驗命題了。除非我們條件限定得很死,否則必然性很難達到。比如說,對於「如果我鬆手,這個球絕對會掉到地上」,我顯然排除了那些牛頓力學忽然失效的可能世界,與此同時,我還排除了那些你來干擾我(比如說用手接住球)的可能世界。這裡的必然性實際上是一種用來限定讓你去思考哪些可能世界的一個劃定範圍的語言工具罷了。
- 道德就不討論了。懶
說了這麼多廢話,我絕對是一個傻逼。
以上。
「絕對」有名詞和形容詞兩個含義。作為形容詞的絕對,有「必然、必定、無條件等含義「,與「相對」剛好相反。作為名詞的「絕對」,通常就是指作為形容詞的「絕對」所形容的那個東西,比如「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正確」等等。
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絕對」這個詞常常被我們用作加強語氣的作用。「你會還錢嗎?」「絕對會還。」「你能保證下次考試拿到90分嗎?」「絕對能拿到90分。」「你寫的論文,結論絕對正確嗎?」「開玩笑,我寫的是數學論文,結論絕對正確。」等等。
這麼說來,「絕對」是一個語義冗餘的概念,它只是表示說話者對自己的言語行為進行一種語氣加強而已。
但有時候,又並非如此。在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相對立,前者當然是有意義的,雖然被廣泛地認為是錯誤的。而在模態邏輯當中,「絕對」可以用模態運算元「必然」來表示。必然運算元其實是一個方框,但是知乎上打不出來,所以就用這個等價式來表示。而用可能世界語義學來解釋模態邏輯的形式結構的話,這個命題的意思是,P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為真。一些人認為,邏輯不矛盾律就是這樣的一個命題,,這個命題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是真的。當然,還有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讓我們再次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思考一下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殺人是否絕對不正確?很多人不同意這個命題,他們會舉例如正當防衛、戰爭、殺少數人以救多數人等等。那再讓我們假設,如果殺掉一個人不會造成任何好處,這時候殺人是否正確?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樣一條道德律,是正確的。但它又是否絕對正確呢?「這是一句中文」這句話是正確的嗎?又是絕對正確的嗎?世上究竟有沒有無窮大的數?究竟是不是一個數?光速不變(真空下)是否絕對正確?
世上究竟有沒有絕對呢?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追問這個問題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找到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在於澄清自己的思路。
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推薦繼續閱讀語言哲學以及邏輯哲學相關內容。正如問者所說,這句話邏輯上是錯誤的,因為「沒有」就是「絕對不具有」,所以如果這句話存在世界上,就有絕對存在。而另一個點,語義上來說,是「絕對」這個詞出現在句子中,其也是代表「絕對」的意思,如果沒有「絕對」這個詞,就沒有這句話,所以也是自相矛盾的。
並且從再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從科學推導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絕對的。如果按照哲學中認知分類,不論相信「可知論」還是「不可知論」,都有個前提,就是這些事物和規律都是存在的,才能夠有「可知」「不可知」一說。如果一切都是無原因,無理由的,就沒有「這個原因到底能不能知道」這一說了。所以只要相信「一切現象」都有原因的「科學」思想,就會發現這句話是錯的,一切都是絕對而有原因的。
這句話本身就絕對。羅素悖論。
這話是錯的。
________
明顯的事實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沒有例外「絕對都是」信息。
不僅「世界」、「一切」、「絕對」等是信息,「沒有」也是信息;所有說得出來的一切是信息,而「所有說不出來的一切」也是信息。甚至這個世界之外的一切——無論是否存在——絕對也是信息。
當然「世上沒有絕對」也是信息——絕對是,無論這句話正確或者錯誤都是。
________
從語義角度,「世上沒有絕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物」的簡略形式。什麼是「絕對的事物」?這裡「絕對」意思是「無條件」。因此「絕對的事物」幾乎不能是任何一種具體事物。
但很遺憾,「幾乎不能」卻不是「(絕對)不能」,「絕對的事物」人類已經找到了,那就是「信息」。在「沒有先決條件」時,信息就是信息,不是任何其它具體事物,並且很幸運,也不是「虛無」。
因為「虛無」不是「非信息」,而是「一種信息」——唯有如此定義,「邏輯」才能有辦法符合「事實」與「直覺」,我們才不會被謬論「噎得煩躁」。
________
相關問題:世界上的問題是有限多的還是無限多的?你可以使用邏輯來否定這句話的絕對正確性,因為它不自洽,
但你無法用事實來否定這句話,
因為世上的確沒有絕對。在人類眼中的絕對只是一種對於人類自己的相對 沒有人可以確定是否有意識之外的意識 不要把人看的太高大 我們無法理解除自己之外的意識
這句話邏輯上是不自洽的,和極端的懷疑論面對的困境一樣。
不信就好了唄!
我剛才吃飯了,我確切的,絕對的知道這一點。不妨這樣說:
【發展的事物是沒有絕對的。】
我們都知道客觀是不斷變化的,而此句是由主觀邏輯抽象而成的靜態陳述,本身是不發展的,所以可以絕對。
換一個說法:
【對於任意不確定的A(結構、形式、內容、演化),若它是全稱命題,則為假。】該命題本身結構簡單,邏輯明確,所以是確定的,為真命題。這句話本身就是矛盾的。事實是,世界上有絕對,但很多人在很多情況下,錯誤的使用了絕對的語氣,另一些人為了反駁他們,也錯誤的提出了「凡事無絕對」觀點。
這是一種辯證思維方式,你要是有更好的思維方式就不會被它煩了。
絕對沒有嗎?from Tombkeeper at Weibo
沒有絕對也是一種絕對。拋棄這種邏輯詭辯,「絕對」可理解為一種價值判斷。從客觀世界的角度來說,價值判斷對判斷主體是有意義的,但對世界本身是無意義的。比如,物種的進化是「好的」或「壞的」?從物種對環境適應性而言可以做出好或壞的評價,這種但對於世界而言,物種滅絕或繼續存在於它都無意義,「你生或死,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自含否定式悖論同樣的問題問多了就成了哲學問題,哲學問題答多了就成了水區
為了防止成為悖論,我從來都說「世上絕對的事太少「,這樣意思雖然變了,但是大體意思沒變。對了,我還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句歌詞: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什麼意思呢?想要100%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又不犯邏輯錯誤,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們思考有時就是很絕對,所以出說來就錯了。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不得不做出一點點小小的妥協。
推薦閱讀:
※維特根斯坦:哲學就是對語言的誤用|江怡
※簡單概括一下語言哲學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或者介紹相關書籍)?
※哲學家們是不是都很精通語言的意義,甚至比創作語言的人更懂語言本身?
※卡爾納普的「觀察語言」和「理論語言」有本質區別嗎?
TAG:語言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