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今後哲學的發展是否會「依賴」自然科學的發展?


「哲學該不該存在,好比問一顆大樹要不要樹根。」——筆者語。

哲學是科學的根,科學是哲學的果,這個果不是唯一的,但是根卻是不可替代,因為人類思考的工具只有依靠人類的理性,而哲學就是研究理性的科學。


類對宇宙和自然的思考,誕生了哲學。

泰勒斯對世界的解釋是哲學的雛形,蘇格拉底和帕拉圖指出了真理的存在方式——理念論。

亞里士多德發現了人類的理
性思維——邏輯(Logical
thinking),用它來開啟自然物理學的大門,為今後自然科學做了偉大奠基。

亞里士多德是哲學的奠基人,也是古代自然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了將並不完整的人類知識體系統一到終極真理之下,繼自然物理學之後,亞里士多德寫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奧難懂的理論——《原理》也叫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一門研究"存在」(也就是終極真理)的科學。人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整個西方的哲學史都是圍繞亞里士多德這部學說——
《形而上學》,而展開哲學思辨的。

哲學到科學的基本發展脈絡:

【圖片非本人提供,來自微信平台】

W.C.丹皮爾 《科學史與哲學宗教的關係》對此作了解釋:

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在中世紀,兩者又和神學合為一體。文藝復興以後,採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因為自然哲學開始建立在牛頓動力學的基礎上,而康德和黑格爾的追隨者則引導唯心主義的哲學離開了當代的科學,同時,當代的科學也很快地就對形而上學不加理會了。不過,進化論的生物學以及現代數學和物理學,卻一方面使科學思想臻於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學家對科學不得不加以重視,因為科學現在對哲學,對神學,對宗教,又有了意義。與此同時,物理學本來有很長時間就一直在尋找,並且找到了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機械模型,這時卻似乎終於接觸到一些新概念,在這些概念里,機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時也似乎終於接觸到一些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用牛頓的話來說,「肯定不是機械的」。

  大多數科學家一向樸素地認為他們所處理的就是終極的實在,現在,科學家們開始更清楚地看出他們的工作的真正性質了。科學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儘可能地用數學的方式並按照物理學的概念,來對現象作出解釋。但是,現在我們曉得,物理科學的根本概念都是我們的心靈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於給表面上一團混亂的現象帶來秩序和簡單性。因此,通過科學走向實在,就只能得到實在的幾個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簡單化了的線條繪成的圖畫,而不能得到實在自身。不過,話雖這樣說,就連哲學家現在也開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學的方法研究實在的時候,科學的方法和成果是現有的最好不過的證據,而一種新的實在論,如果可能的話,就必須利用這些科學的方法和成果來建立。

——————W.C.丹皮爾 《科學史與哲學宗教的關係》

一、現代科學的在自然哲學中的孕育階段:

16世紀的義大利,隨著亞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著作被陸續發現,西方科學思想開始萌芽,隨之而來的文藝復興喚醒了沉睡中的自然科學,文藝復興的偉大貢獻在於重新發現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們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影響下開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研究。

天文物理學的科學大發現:

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布魯
諾發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伽利略1609年發
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

地理學的大發現:

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和航海技術的迅猛發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二、現代科學從自然哲學的分娩誕生階段:

17
世紀的英國,霍布斯、培根、洛克活躍的時代,經驗主義哲學得以確立,之後才有了牛頓和他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橫空出世,宣告了現代科學
的正式誕生,同時也標誌了現代科學與哲學開始分道揚鑣。而哲學則從笛卡爾開始從古典哲學進入現代哲學,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相繼湧現,到海德格爾時
代,哲學開始步入發展的衰落階段,個人認為:這種衰落源自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終結所致,今後哲學的復興,應該是以形而上學的重新研究和發現作為哲學的另一個分支
而展開(形而上學是第一哲學)。

三、哲學和科學的關係: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也可以說,哲學是道學,科學是器學。哲學運用邏輯、演繹、推理、思辨的方法獲得豐富的哲學知識,創造了人類的精神財富;科學運用實驗觀察、分解、分析的方法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哲學側重於透視人類的生存,科學重在解決或者方便人類的生活。哲學功在覺悟,科學旨在認識。由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歷史表明,是先有哲學而後有科學,它們是人類智慧發展的先後階段。按照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歷史上的先在者亦必是邏輯上的先在者。故在科學與哲學並存的歷史條件下,哲學既是科學的歷史前提,也是科學的邏輯前提。

亞里士多德曾說:「古往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於種種迷惑的現象,……一個有所迷惑與驚異的人,每自愧愚蠢;他們探索哲理只是想脫出愚蠢,顯然,他們為求知而從事學術,並無任何實用的目的。」可見,科學就是從形而下的自然之器(自然現象)中去尋求形而上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由此而產生關於自然之道(自然規律)的虛知——科學假 說,而科學賴以作為邏輯前提的虛知(即科學假說)是來自於哲理探索。

————摘自:李曉燕《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四、幾點個人看法:

1、哲學對人類科學發展和應用起到方向指導作用,比如轉基因食品,人工智慧,探索外星文明,宇宙起源和暗物質研究等等重大科學課題,都應該交由社會哲學家或相關學者來作出評價和糾正方向。

2、哲學對人類的人文政治思想也是起到方向指導作用,它對治國思想的思辨和指導,對大政方略的制定落實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現代民主自由思想就是哲學家們理性思考的結果。

結論:目前人類的科學發展,相對於漫長的人類歷史乃至整個宇宙發展史而言,尚處於嬰兒階段,假如科學沒有哲學的哺育和幫助,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科學有可能誤入歧途而導致人類災難。因為科學只是一種接近真理的假說,並不完全代表真理,去偽存真依然靠哲學。

所以說,科學今後能否發展壯大,還真的離不開哲學。

【特別聲明】:本人非哲學專業,以上觀點亦非真知灼見,僅供參考。

-------------------------2016/2/14更新--------------------

哲學史的發展基本上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啟蒙時代(古希臘哲學):論證真理的存在。

代表人物:帕拉圖、亞里士多德。

第二階段——古典時期(羅馬和中世紀哲學,也叫經院哲學):論證上帝的存在。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

第三階段——近代時期(理性和經驗哲學):論上帝或絕對精神的存在或不存在。

理性哲學代表人物:笛卡爾、 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

經驗哲學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貝克萊、洛克、休謨。

第四階段——現代時期(實踐和語言哲學):無神論或語言邏輯。

代表人物:馬克思、維特根斯坦。

個人觀點:無神論(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世界觀有爭議,這種哲學其實通過邏輯推理是可以推翻的,用我們的話來說,這也就意味著馬克思哲學不是科學的哲學,它只對人類社會進化適用,更準確一點它是一門社會科學。

有關世界本源非物質的論證請看:請用邏輯學的思維回答我,上帝是萬能的嗎? - 陳平的回答

以前跟一位知友在知乎討論過馬哲,我也做了這方面相關的論證:

請看:為什麼知乎上有些人對馬哲及唯物辯證法很不以為然? - 吳鬥爭的回答

下面有關我和答主的評論。

對我的觀點有不同意見的朋友,歡迎理性討論,但謝絕惡言攻擊。


謝邀,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好的回答了,我這裡就不班門弄斧了,題主就是知乎浸淫得太少,還是要提高姿勢水平哈。


作為海德格爾思想開端的1919年戰時補救學期講座即以《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為題,後收入《全集》第56/57卷(該卷被冠名為《論哲學之規定》)。在這個講座中,海德格爾首先向我們揭示了作為世界觀的哲學的內在矛盾。把哲學了解為「世界觀」,這是從功能角度來看待哲學了,可以視為後基督教時代(虛無主義時代)人們對於宗教替代品的訴求。而另一方面,在康德之後,哲學已經把知識學(認識論)樹為基本範式,一切價值體系都有了科學性的要求,世界觀成了科學的世界觀。

海德格爾已明確察覺了現代社會【無神論】的傾向,察覺了以科學代替【神】的啟示,一切思想論點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判,人類思想與【神】完全割裂關係,只有人本主義的科學是新的【神】。海德格爾也不敢呼喚【神】的名字。【神】的名字,在哲學界就意味著羞恥,低能,胡說八道。

因此,實際上在作為世界觀的哲學的功能(要處理倫理、審美、信仰之類的價值問題)與世界觀哲學的科學性(認識論)要求之間,就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簡而言之,世界觀的價值指向與它的科學性之間的衝突表明哲學與世界觀是不能統一的。[3]

由於現在的哲學已拒絕了與【神】的交流,哲學就不可能回答人類的終極性的問題,不可能回答倫理上審美上的問題,哲學就失去了對人類的前途與苦難,以及人類的死亡與疾病提供治癒指導,哲學就不配做一個安慰者保護者的角色。

現代哲學的領域就沒有了道德地位,現代哲學也就不存在康德黑格爾希望的存在的道德判斷的功能。

現代哲學也不可能有柏拉圖希望的公正的答案。現代社會的絕對公正的概念不存在,公正變成了一種平衡的數量計算。

現代哲學導致了現代社會【先是西方社會,後是東方社會,然後是全球】危機不斷深化,首先是歐美的基督徒感覺到了危機,美國基督徒憤怒了,才有了特朗普的上台,而後是英國的,法國的的危機;而後是中東的阿拉伯世界的危機;以致危機發展到了韓國,日本,菲律賓。。。。。

現代哲學在奔向自己掘墓人的目標,哲學在一點一點的走向死亡。所以海德格爾不願意用【哲學】二字,【哲學】二字已經與海德格爾想要表達的【神的啟示】背道而馳了。

科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於任何理論,第一要敢於懷疑,第二要能反覆試驗,第三科學是嚴密的數學計算。但是【神的啟示】就要求服從,不能對【神】有懷疑。【神的旨意】也是不可實驗,不能用數學模型表達的。

現代達爾文的進化論,就不能實驗,不能計算,用進化論去否定【神的創造論】,本身就不符合哲學科學的要求。

在科學裡面,沒有對倫理、審美、信仰,道德,公正的反覆的試驗,嚴密的計算。對倫理、審美、信仰,道德,公正的理論你是不能提出懷疑的,懷疑意味著倫理、審美、信仰,道德,公正的理論的死亡。

在20世紀的社會實踐中,每一種自稱為【科學的哲學思想】是堅決反對他人的懷疑,【科學的哲學思想】用鐵一樣的手段,去杜絕懷疑的產生,對懷疑者予以消滅。【科學的哲學思想】在產生過程中需要現代社會的寬容,【無神論】的思想環境,一旦【科學的哲學思想】付諸社會實踐,【科學的哲學思想】就變成了【神學】。他就要求取得【神】的地位。

對於世界觀哲學和價值哲學,胡塞爾會說它「不純」,是因為他認為它們夠不到純粹的、先驗的、形式的層次,它們是需要被奠基的,以胡塞爾的行話來講,「持以為真」(wahrnehmen)才是「持以為有價值」(wertnehmen,「估價」)的基礎。

胡塞爾也認識到科學的哲學達不到【真】,也就是說科學的哲學不是源頭性的基礎性的,哲學的源頭是純粹的先驗的形式的,這點胡塞爾與海德格爾是一致的。

高爾吉亞所提的3個問題,

無真理——對應的是整個古代哲學時期和經院哲學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路數是本體論。

有真理也不能被認識——對應的是整個近代哲學,這個時期的主要路數是認識論。

能認識也不能被傳達——對應的是整個現代哲學。這個時期的主要路數是語言分析。

高爾吉亞三個預測都是建構於【無神論】的基礎之上。在無神論的角度看來,無真理,真理不能認識,認識也不能傳達是完全正確的。我要進一步邏輯延伸下去,那麼人的思想就是無意義的,人的存在也是無意義的。

而海德格爾主張哲學要拋棄世界觀問題,認為世界觀哲學和價值哲學是「不純的」,是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哲學無論就其目標來講還是就其手段來看都是成問題的,都無以達到生命體驗本身的原始維度。


剛剛才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我就吐槽一下這種問題這麼多的背後的心理模式。。。貼一下那個答案下我的回復。

很多人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尤其是選專業的時候╮(╯▽╰)╭):基礎學科有什麼用,尤其是人文類的,畢竟數學物理還能轉化為科技生產力,社會科學的還能用來解決社會問題做個調研什麼的。首先要指出的是這種想法從根源上屬於工具理性的範疇,具體定義題主可以隨便維基百科看一下。這種想法嚴格意義上是啟蒙運動所帶來的,已經被批判很多年了,但是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們國家,因為我們在近代以來飽受欺凌的現實和努力強大的曲折進程加劇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力。

其次,要說的是,如果要逼格高的說法,無用乃大用。簡單粗暴而言,所有的人文基礎學科,包括中文歷史和哲學,告訴你的不是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而是你可以選擇用多樣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至於你選擇什麼的視角,端看個人。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重塑三觀的過程,如果你真的經歷過這個過程,你會發現這種感覺非常棒,畢竟你會發現你和別人顯得很不一樣了(我並沒有在黑╮(╯▽╰)╭)因為獨特性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認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如果連相對穩定完善的三觀都沒有,這世界這麼大,你拿什麼去看呢。


「哲學還有存在的必要麼?」這個提問隱藏著一個肯定,那就是哲學的衰微——這的確也是一個不應迴避的事實:科學不僅取代了哲學對於自然解讀的工作、解釋的權利,也基本接管了對於人類自身解讀的工作和解釋的權利。起碼從現實來看是這樣。但哲學是什麼?科學又是什麼?二者雖然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體系。而這兩個不同的體系難道能把一個統一有機的宇宙分開么?能把生動活潑人體分開么?我們認識的宇宙、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只有一個,而我們以不同方法和不同方式,從不同方面和不同層面對其進行認識,這是所謂科學和所謂哲學的根源——在文字沒有發明之沒有「哲學」也沒有「科學」;在語言沒有產生之前更沒有「哲學」也沒有「科學」。但卻有知識,也就是認識——人類生存於這個世界之中,必然對這個世界有所認識,這種認識是逐步深入、逐漸拓展和逐漸系統的。所謂哲學和所謂科學,是伴隨著語言產生文字發明人類對於世界認識得以大幅躍升並借語言文字這個載體得以系統化的產物。從根本上說,二者並非兩個相互孤立的體系,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雖然現在看來哲學和科學各自為政。這正是當代世界學界應該思考的問題。


哲學,就像空氣一樣。當空氣稀薄時,你才發現了她,當以對世界、對人生困惑時,你才開始哲學思考。我覺得,既然生而為人,既然我們能對這個世界發出追問,那麼我們為何不好好利用我們的這種能力呢?食物填飽你的胃,哲學填飽你饑渴的心靈。


哲學是黃昏時的貓頭鷹,現在是大白天,不是貓頭鷹活動的時間。


我能不能說所有自然科學的成果都有可能被哲學在根源上一票否決?


哲學說白了就是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只要是個人,這個人就有世界觀,這個人就有價值觀。無論他的價值觀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往小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就像人要吃飯一樣,不是你想不吃就不吃的。


推薦閱讀:

《綉春刀2》中的十大兵器到底有多靠譜?
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照片?(3)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關雲長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托洛茨基主義」與工農社會黨》

TAG:歷史 | 自然科學 | 哲學史 | 哲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