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古典樂外行人乍一聽會有難聽的感覺?


卸腰

我對流行樂來說也算是外行了,而我同樣覺得流行樂不怎麼好聽……對一個未知的事物用我們現有的知識去套用,第一反應應該都是排斥的,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到底是「真難聽」還是「只有我覺得難聽」

就像我原來一直以為「丸」這個字在名字里都是「可愛」的代表,比如 @胖丁丸這樣的,所以我第一次看到 @柔王丸這哥們的時候嚇了一跳……


題主的這個問題就像其他問題一樣:為啥我能看懂漫畫看懂短文看懂小說我就是看不懂名著呢,名著為什麼這麼難看!

音樂的道理也是一樣,聽得懂流行樂,聽的懂大眾化一些的音樂,但是聽不懂老柴,貝多芬和莫扎特。

正好可以使用音樂美學的知識來回答一下這類問題了。(=?ω?)?

首先普及一個問題:什麼是音樂的基本情緒。

基本情緒是指:音樂的基本音響常給人們的一般感受是共同的。這種一般的感受是人們對音樂中基本情緒的體驗。比如,鬼片中的驚悚感的音樂絕對不會讓你感到輕鬆舒服,教堂音樂會給你肅穆莊嚴安靜的感覺。

(音樂中的基本情緒對聽眾來說,純粹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無需做出任何理性化的判斷。正因為音樂情緒是音樂中感性的,大眾化的內容,所以聽眾欣賞音樂最易感受到的是音樂的基本情緒)

這就是大眾在聽音樂中比較容易接受流行音樂,覺得流行音樂好聽,容易聽的原因之一。

那麼是否能說明流行音樂簡單易懂,他的藝術水平就不高呢?

答案是否定的,音樂的基本情緒不能體現一部作品的深刻程度和藝術水平的高度。

但是.......由於很多古典音樂作品在被創作時,作曲家往往不會把精力放到對情緒的渲染上,他們更在意更追求音樂的內在特徵和個性。由此以來,作品的獨立性會更加凸顯,依賴性減弱。所以很多古典音樂大家覺得內容隱晦,情感體現較差,不容易理解。

問題基本回答完畢,由於第一次答這麼多,買一送一附加一個回答吧哈哈哈~

為什麼很多回答說專業聽眾可以容易理解古典樂曲,而非專業聽眾覺得古典樂曲不好理解。

答:非專業聽眾對於音樂中的情緒類型尤為依賴,什麼和弦或是旋律能營造什麼氛圍,他們往往是受情緒類型支配的,歡快音樂情緒就是輕鬆高興的氛圍,他們對於音樂是否被理解的判斷也往往以情緒類型能否駕馭自身的聽覺感知為標準。正因如此,非專業聽眾往往欣賞較為外在的,情緒類型鮮明的音樂作品。

第一次答這麼多,各位看官賞個贊吧~

(?ω?)ノ


沒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不僅是古典音樂,聽到絕大部分的音樂都會覺得難聽。一個人受到的音樂訓練越多,能接受的音樂就越多。

這個道理和吃東西一樣。小孩子一般不會覺得辣椒、酒和臭豆腐好吃,但大人就會可能會喜歡這些東西。一般人也就吃吃家鄉附近的菜,美食家則能夠品味世界各地的菜。


難聽是因為「音樂審美不容」的事實。

不少人嫌山歌教難聽,不少人嫌港台流行難聽。

我上聽梶浦由記下聽山歌教老司機,都能欣賞得來,見怪不怪了。


一:首先要知道古典音樂為什麼不好聽。 1旋律上:古典音樂主旋律不明顯,舉個例子,你能把肖邦練習曲給我唱出來嗎?? 2:就算有旋律,也經常隱在一串音階當中而不是明擺著放出來,比如幻想即興曲第一段中間部分。?3:古典音樂喜歡用什麼?整首曲子半音階多,轉調多,節奏行多變對吧。有時為了炫技,還會有很長的花,嘈雜的和弦,比如李斯特的曲子,讓本來就沒什麼旋律感的音樂更難被接受了。這麼不和諧,誰聽?相比而言,流行樂沒有聽過兩個或以上連續半音的吧,比如c.bm,b.如果三個半音連在一起…而且經常在曲子里出現…是吧,不會有人聽的。而且流行樂主要作用那些我們喜歡的和弦和旋律,除了最後高潮變個調,烘托下氣氛,中間偶爾變個調增加點新鮮感,就沒了,整首曲子平鋪直述,讓我們覺得流行音樂換湯不換藥,聽多了感覺都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不是感覺,本來就是。鋼琴彈多了人即興演奏能力會很好,你即興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就可以叫流行。這是第一點,也是古典和流行是否大眾的根本原因,前者更在意創新,音樂本身,所以樂理,技術,結構,曲子調性轉調,多樣性,個人風格等等都不能太low,不然怎麼叫古典大師。後者,說白了就是為了商業化,就是給人聽的,好聽就行,人帥就行,別的管他幹嘛,C大調C到底,轉什麼調,回頭軟體給你修修聲,現代樂器那麼多,加個低音炮加個貝斯,不喜歡就加個吉他鋼琴,對吧,大公司再一推,酷狗上一放,微博再轉轉,好了,你火了。當然這只是為了解釋問題。流行也是藝術,不能和古典比較誰高誰低。側重點不一樣而已。

二:古典音樂的辨識度。你鋼琴彈多了,各大師的風格你還是可以分一分的,至少肖邦,他的大部分曲子都是降7降3調料,外加3塊錢的娘炮味,對吧這就是所謂浪漫。德彪西,詩一般的男人,優美,旋律和旋律另闢蹊徑,天天喜歡看美女。 李斯特,都知道,長大手的瘋子,而且手快,天天擼。這是在音樂上難得的。 看中國好聲音的都知道,老師經常說你這首歌唱出了另一個味道,或者和某某原唱一點都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當代,N首流行樂,你怎麼給他按風格分類,能找出有特色的哪有那麼容易。所以每個大師從本意或者特意來說,他都是傾向與在自己的曲子裡面加上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自己的音樂風格上有點辨識度。那麼加什麼呢?大家達成一致,加點不一樣的吧,不太和諧的把,這樣別人一聽就知道是古典音樂了。好的!

三:節奏上,流行更整齊,更符合人們期待。

這個很好理解,流行樂整首曲子節奏統一,90就是90,95就是95。古典一樣嗎?不一樣。指揮不讓你彈你就不能彈。本來接下來的音應該馬上接上的,可演奏的人就是不彈,憋三秒才彈,觀眾很不高興。鋼琴家在上面很陶醉,可整首曲子節奏忽快忽慢,觀眾說:這什麼鬼。好了。退票回家了。

四:元素上,流行更多樣。

流行:架子鼓,激情四射。彈吉很好聽。玩貝斯的很忘我,常常忘記剪頭髮。

古典:好多人坐在那拉鋸,好多人拿鋼管吹…就那幾種樂器,沒一個好聽的,還要加在一起演奏,我…

很容易明白,你為什麼喜歡流行了…因為元素適合當代人且多樣…

五:反覆性

一首很好聽的歌,你下載了,連續聽半小時,吐了。三年前聽過的歌曲,好久不聽,偶爾聽到了,很喜歡,下了,連聽了半小時也聽不下去了。你對某些特定曲子敏感,隔些日子就想聽,因為你想念這個旋律,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因為情緒上和歌詞對口。這也可以解釋你喜歡整個流行,你只要聽過,喜歡過,你就會一直喜歡這個模子,一直在這個圈裡混,流行越來就越流行。但古典因為夭折,所以有些人聽過某個曲子一小段,這輩子就不會再往後聽了。但是這對於學鋼琴,小提琴,等等古典樂器的人不一樣,這些人大部分和我一樣,承認了古典音樂不是很好聽,但是我們很喜歡,因為我們也有三年前彈過的鋼琴曲,今天突然聽到我曾經談過的曲子,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喜歡。而且聽多也不怪了,習慣這個風格,尋找曲子中常用的手法和細節。慢慢會習慣給整個古典。

六:一些常見疑問。

1:如果古典大師都還活著,流行樂會變成什麼樣。

還是這樣,還是這個模子。是這樣的,先給大師們聽幾首流行樂,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流行音樂……然後,然後他們就會笑了,緊接著開始狂草,幾分鐘一首,最終佔據流行樂的大部分市場並碾壓幾乎所有流行音樂人,成為世界首富並走上人生巔峰。

2:古典大師的曲子那麼難聽,他們底懂不懂音樂?

懂。比如肖邦的敘事曲1中間的很好聽的部分(然後馬上轉調了……),敘事曲2,練習曲3。貝多芬悲愴2。這些曲子都是很好聽的,但是聽聽後面就開始亂套了。證明他們是會寫好聽的音樂的,只是為了難度,個性化,做了一些處理,因為他們是大師,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別人想彈就彈,想彈好就彈好,想明白就明白。而且,現在音樂人經常參考古典音樂來進行旋律和和旋,節奏的學習,進行模仿創新。有時古典的一段或者一個小節就可以拿出來當動機寫一首歌。也證明了古典存在的意義。

3,周董和肖邦哪個更厲害?

肖邦。因為肖邦沒寫過十一月的周董,周董寫過十一月的肖邦。而且肖邦年長。

4: 郎朗那麼NB,李雲迪那麼上天,沒看見他寫出像夜的鋼琴曲,第105天等等那麼優美的曲子啊?

因為他們不想寫,太掉價,真的,被懷疑到底什麼水平。

5:我要不要嘗試欣賞古典音樂?

對於一部分人,可以嘗試新鮮事物;對於一部分人,沒必要回憶過去。


東方這邊注重旋律。。。所以開始啥也不知道的時候只知道聽旋律了。話說之前聽指彈各種效果混響轉古典樂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過覺得古典樂不好聽還是不習慣的問題,你讓一個從小到大隻聽古典樂的人聽流行也受不了


耳朵沒被解放。大部分流行音樂協和度太高。


耳朵是需要刻意訓練的,沒有訓練過的耳朵偏向於接受一些和諧的和弦和簡單的節奏,而經過大量音樂熏陶的耳朵可以接受的音樂種類就多很多。

比如受過深厚古典音樂熏陶的耳朵,可以聽斯特拉文斯基,甚至可以接受斯托克豪森;受過爵士樂熏陶的耳朵可以聽fusion時代的miles davis,cecil taylor,甚至john zorn; 搖滾就更不說了,而沒有被訓練過的耳朵,上述這些人的音樂估計1分鐘都堅持不下去。

也就是說,一個外行人在聽古典的時候,由於聽覺感受的局限,無法獲得愉悅感,相比旋律簡單優美的流行樂就要舒服多了。

當然旋律是第一位的,舒伯特小夜曲和超練肯定是前者更舒服呀。。


我聽古典音樂長大的,不否認確實絕大多數古典音樂都很難聽啊!難聽到你都聽不出是几几拍的,也聽不出旋律,不愛聽就果斷不聽唄。多麼淚奔的事情。

其實咱所謂的古典音樂就是古人們的流行音樂,現在流行音樂都一坨很難聽呢,所以感覺難聽很正常的。

可以看看名曲背後的100個秘密,裡面有試聽,聽聽最著名的古典樂曲喜不喜歡。


節奏有明顯變化非歌唱的旋律,主題隱諱(不像流行歌曲一樣鼓點一起就到副歌大家都懂),突然地變強或變弱,動不動3、40分鐘而且不豎起耳朵就跟不上。

這種音樂本來也不是一個沒經過訓練的人覺得好聽的。

哪怕是古典,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也比老巴赫容易接受的多,也不能一概而論。

要循序漸進,從土耳其進行曲啊卡農啊開始,一上來就聽交響樂哪怕是貝三貝九也不行。

欣賞方式,評價方式,流行音樂和嚴肅音樂都是不一樣的。


從文化角度講,古典音樂和西方音樂史密不可分,他是文化的體現,也是文化的延伸,而不光是聽到的聲音這麼簡單。

音樂使人感性,而音樂本身除了感性,更多的是專業技術的支撐。

有過專業音樂學習經歷的人,有比較好的樂理和和聲學基礎和器樂演奏能力的人,去欣賞甚至分析古典音樂都沒有什麼問題,反而那些沒怎麼學習過音樂的人,覺得古典樂就是亂糟糟的毫無美感,但他們不知道例如周董方大同的音樂里有大量的古典樂和爵士樂的創作手法,特別是方大同近年的作品在編曲上簡直天馬行空,和他從小接受的古典音樂訓練密不可分。很多優秀的流行樂其偉大之處在於配器上的突破,也打破了一些傳統配器法的限制(比如鍾興民老師的弦樂和目前大量運用的電子聲效),其他技術部分例如和聲編寫(離不開和聲學和復調音樂,流行樂里大量的替代功能和弦也是受到了爵士樂的影響),曲式結構(現在也有雙副歌的流行樂),調式調性(例如多利亞調式的卷珠簾, 斯卡波羅集市 , phil collins有很多利底亞調式的作品),器樂演奏(各大鍵盤手吉他手鼓手),都不開古典樂和爵士樂的老底子。優秀的流行樂是把古典和爵士的精華提取後的再創造,而辯識優秀的流行樂同樣需要音樂功底。古典樂更是如此,只有在具備了一定賞析哦能力後,才體會得到其中的精妙。


覺得難聽就是難聽,喜歡討厭完全是個人主觀感覺,這個其實和東西好不好是兩回事。沒法喜歡高端的東西無所謂,非要勉強自己喜歡人生有什麼樂趣。

好東西都一定讓人覺得好吃,好作品都一定能讓人覺得好看,本身就不可能的。

我很性急,所以不喜歡所有沒有激烈節奏,缺乏鼓點和歌手的音樂。受不了大部分沒有歌手的古典,聽那個不如去聽大自然背景音。只能接受有鼓點的軍樂,以古典樂為基礎加入現代樂器重新演繹的音樂劇什麼的也行。


流行音樂很多都是tsd或者四五三六的和聲,最為協和讓人聽著舒服,而古典很多都是用極其複雜的和聲。外行人不懂說難聽正常。


呃,我想抖個不太適合的機靈,套用郭德綱的話就是「這孫子什麼時候把那腿鋸開?」


很簡單,覺得古典樂不好聽的估計是耳機的問題


你每當聽一首古典音樂時,先查一查其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了解一下就會有感覺


我覺得跟好不好聽沒關係,是追求技術。

原來開始的時候是喜歡聽鋼琴曲,後來自己也學過一些簡單的以後,聽古典覺得他們彈的好難啊。想學,所以就喜歡聽了。


小時候學民樂大學愛搖滾學院改革去了鋼琴組的,碰到一些古典樂,我也沒覺得多大好聽,聽老師分析是多複雜多高端多能體現情感,嗯,好聽這個有時候還是要基於理解


任何審美都是有門檻的,沒達到門檻兒,大抵就審不出美,理所當然覺得難聽。


內行人也表示。。。。。大部分古典樂。。。。。。。其實。。。。。並不好聽。。。。。。。。


十有八九是耳機和音響的問題。。。

音都混在一起了一堆玻璃渣好伐?


推薦閱讀:

你覺得桶哥Buckethead哪支曲最牛?
你聽過哪些小眾歌手的牛逼歌?
流行音樂在歌詞創作方面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崔健的唱功如何?
搖滾客,50萬搖滾青年的精神鴉片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