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的外交談判是否真的像《戰前37天》裡面描述的樣子?

《戰前37天》和真實歷史有哪些出入?


有大量出入。

核心思想:因為是英國人拍的,所以延續了"法國人都是傲嬌、奧地利人都是傻逼、德國人都是瘋子、俄國人都是暴君、大英帝國正義只是犯了個小錯而已"的基本人物設定。

除此之外有一些小細節也是有問題,不過不影響主線劇情,因此可以原諒。

下面是分步吐槽時間。

——————————12月30日第一次更新————————————————————————

一、艾爾·克勞同志(Sir Eyre Crowe)在大英帝國外交部的地位到底是怎樣的?

克勞同志這個角色基本忠實反映了歷史的設定,但並沒有反映出他的真實地位。由於本劇極度簡化,讓人錯以為外交部就只有格雷子爵、克勞同志和帥小伙,過於突出了克勞同志的地位

1、克勞同志不是格雷的左膀右臂

作為一個英籍德裔平民,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而且在大英帝國外交部人(gui)才(zu)濟濟中成長為助理次長(Assistant Secretary),可以說做到了普通人的極致。

然而這恰是克勞同志軟肋。儘管格雷子爵(Sir Edward Grey)非常信任他,甚至願意為他在下院辯護,但從來不把他視為「自己人」,更不可能像劇中那樣把他視為貼身秘書一樣,還搞出一個有克勞在的小圈子。實際上,格雷有自己的一套外交部小圈子,而他們是從來不帶克勞同志玩的。主要體現在,格雷和他的常務次長、其他助理次長之間主要依靠一個私人書信的小圈子來敲定一些重大的外交決策,而歷史記錄顯示他們從來沒有讓克勞參與進來。

原因有兩個。

首先,克勞是個「平民」。大家現在生活在一個平民化的時代,對於貴族門第沒有太多的概念。但是倒回一百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餘暉中「貴族」和「平民」之間仍然有著一條鴻溝。電視劇中點明,克勞是個爵士(這在英國高級公務員中比較常見,就像大勳章或者中國古代的緋魚袋一樣),這只是平民出身的高級公務員所享受的福利,他老爹是個藝術史學家,也不是大富大貴之人;而格雷則是子爵,他是繼承了祖父的爵位,屬於英國傳統的貴族家庭和名門望族。同時,克勞的英國同僚們,哈丁、尼爾克森等等不是巨富之家就是勛貴名門,與格雷的思維方式更相似。因此,貴族出身的格雷更習慣依靠同屬富貴人家的其他次官,而不是平民出身的克勞。

這與維多利亞時代外交主要依靠拼爹的世界現象是一致的。

其次,克勞是個德裔。儘管克勞同志為大英帝國的利益盡心儘力工作,但是他德裔的身份讓他遭受了不小的麻煩。戰爭期間被各種報紙攻擊和懷疑,這還是小事;在外交部升遷受阻,這才是最大的麻煩之一。他的頂頭上司,原外交部常務次長(Permanent Secretary)哈丁爵士就特別討厭他,並且設法阻止他接任常務次長。

這是難免的。當時的英國外交官把閑暇時光用在垂釣、馬術和板球上時,克勞同志則喜歡讀哲學和歷史書籍;英國外交官們,包括格雷本人陶醉於「歐洲和平」的幻覺中,而克勞同志則不停地提醒他們德國危險的外交政策:英國傳統貴族和德國知識分子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傳統,使得克勞在外交部中「沒有朋友」,備受疏離,更不會讓格雷視為自己人。

因此,克勞同志並不是如電視劇反應的那樣,是格雷的左膀右臂。

2、克勞同志當時並不主管巴爾幹事務

1906年,克勞同志升入大英帝國外交部的西方處,負責西歐(包括德國)和西地中海地區的事務。在西方處的工作中,克勞以他的高效和智慧逐漸贏得了讚賞(當然,這種讚賞僅限於工作上,並不包括他的人際關係上)。其中包括了1907年著名的《克勞備忘錄》、1911年處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以及同年在海牙國際法庭的辯護等。

當時大英帝國外交部的工作重心主要由兩個分支,克勞主管的西方處工作和馬利特主管的東方處工作(東方處主要負責巴爾幹和東地中海、近東地區)。前常務次長哈丁爵士和繼任者尼克爾森非常討厭克勞的德國知識分子作風,決心阻止克勞升遷而設法讓馬利特接任自己的職務。但1909-1911年,格雷子爵的主要關注點主要在德國身上,而克勞的出色表現讓馬利特在這場職務競爭中非常不利。

1912年之後隨著巴爾幹戰爭的爆發,格雷將視線轉向了東方。這時負責東方處的馬利特贏得了機會,並成功抓住了格雷的注意力,眼看克勞就要沒戲。克勞也不甘心如此,他向格雷建議,讓馬利特接任駐奧斯曼土耳其大使(好腹黑的主意_(:з」∠)_)。

如果按照克勞的預計一切順利進行,馬利特去了君士坦丁堡,而常務次長尼克爾森年屆退休將調入駐法國大使,克勞就將接任外交部公務員的最高職務——常務次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為了維持政策的延續性,尼克爾森沒有調走而是留任了常務次長,至於克勞——從西方處調到商務處去了。

所以當薩拉熱窩事件發生的時候,帥小伙應該把電報交給時任東方處的助理次長馬利特,而克勞則應該在盤算著當上常務次長的事情了。

——————————1月1日第二次更新————————————————————————

二、薩拉熱窩的具體經過比電視劇里更加複雜一些

1914年6月28日上午,塞爾維亞的愛(zhong)國(er)青年組織「黑手社」成員埋伏在斐迪南大公車隊的路上。當時埋伏的計劃非常周密,有若干小隊還有替補。

當大公的車隊經過市中心的一座大橋時,有兩名殺手埋伏在人群中。最近的一個人沒有動手,因為他面前站著一個警察;另一個叫賈白林諾維奇的青年跳了出來,向大公的車扔了一枚手雷。但很不幸被車篷彈開之後,僅炸傷了一個侍從官和一個侍女。賈同學一看壯志未酬,就趕緊跳河吞氰化鉀,結果居然沒死,被警察活捉了。

本來打草驚蛇之後行動就要中止了,但勇(er)敢(bi)的斐迪南大公堅持要繼續巡視活動。車開到半道,他突發奇想要去醫院看看傷員。於是司機改道,在路口碰上了普林西普的暗殺小組。

普林西普趁著車隊轉彎減速的時候衝上去把槍射擊,當時旁邊的一個警察試圖阻止,但被普林西普的同夥擋住了。一場精(wu)心(bi)策(dou)劃(bi)的暗殺就這樣完成了。

——————————1月10日第三次更新————————————————————————

三、格雷(Sir Edward Grey)很黑的,乃們不要萌他


逛書店的時候看到一本非常不錯的小冊子。有克勞備忘錄全文和關於克勞的三篇論文翻翻覺得很不錯。為什麼LS不繼續寫的更多些?

戰前37天真的是一部簡單粗暴的片子,不但沒有什麼新鮮的見解相反還對很多已經是常識的問題採取了無視的態度。比如它咬死了維也納的政策是柏林制訂的,德皇催促維也納宣戰這些無稽之談。實際上1914年德皇是希望維持和平的,而奧匈帝國外交大臣在這一點上既糊弄德皇又糊弄匈牙利首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戰地1》俄軍DLC《以沙皇之名》?
這個鋼盔是哪個軍隊的?是一戰的嗎?
如果1920年蘇波戰爭中蘇共解放了波蘭,然後取道波蘭聯合德共解放德國,那麼後續的世界局勢會怎麼樣?
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或者有所不同?

TAG: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