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一戰是短暫的戰爭?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8月爆發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是個戰爭只是一個短暫的戰爭,只是一個衝突在不同國家的決定上。 是哪些因素打破了人們這個期望,戰爭中的國家採取了什麼行動去發動一個全面戰爭呢?
經驗主義害死人。因為在一戰之前的一百多年,戰爭都是短暫的。拿破崙戰爭是一場歐洲全面戰爭,就算如此,一場戰爭歷時一般幾個月,當中都有好幾年的和平。接下來的撒奧,克里米亞,普奧,普法都是局部戰爭,歷時都不長,烈度也不大。這導致了一戰前各國政府普遍認為戰爭會短時間結束。
但是時代不同了。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導致了生產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同時能夠供養更多的軍隊。四十年前的普法戰爭時普魯士只能動員38萬正規軍,到1914年的時候德國已經能夠動員200萬軍隊。
各國都不想發動一次全面戰爭,但如果你的對手動員了200萬軍隊,那你必須動員200萬,當你動員了200萬,你的對手為了壓倒你就必須動員更多。於是就不受各方控制變成了一場全面戰爭。由於軍隊數量的增加和國家組織能力的變強,一場戰役的勝負不再能決定整個戰爭的勝負。戰死的人很快會由國家組織預備役補上,損失的物質很快能靠生產線生產補上。戰爭變成工業能力的比拼,哪個國家先耗完哪個國家輸,所以得打好幾年才分得出勝負。1914年各國普遍相信一戰會很快結束,因為:
第一普法戰爭的經驗告訴各國軍事當局,只要計劃周密執行順利,在關鍵的戰線上配置壓倒性優勢的軍隊,就能很快戰勝對手。
第二從財政上說1914年的各國政府沒有任何一國負擔的起如此龐大的軍隊投入戰爭導致的戰爭費用,它們如果不能短期勝利就會短期財政破產,戰爭一樣會結束。1914年真正相信戰爭會長期化的只有英國的基契涅,因為他認為在英國組織起與歐洲列強相當的規模的陸軍之前戰爭不會分出勝負,而在1917年以前英國都組織不起來這樣一支陸軍。還有一個是當時的某個經濟學家,他在財政破產論呼聲最高的時候認為財政破產不會終止戰爭,因為戰爭一旦爆發「但有食物可以充饑,但有武器可供殺人戰爭就不會結束」。是歐洲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的。
一戰之前的歐洲國際關係局勢是典型的「均勢」局面,各國實力並沒有非常大的差距,各有千秋。在這個局面當中,歐陸各強權+離岸平衡手英國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而相互博弈,但是各自之間的聯盟關係是非常鬆散的,今天有普奧戰爭,明天又有三皇同盟,後天又有俄奧敵對。在這種局面下,任何一個大國在局部取得絕對的權力霸權會導致周圍國家的聯合抵制,致使勝利者繼續攫取利益的代價過大同時也不可能,拿破崙的悲劇是為前車之鑒,這就導致在一戰之前的所有戰爭,其戰爭目的其實都非常精確定義並且劃分界限,因為任何的越界行為都會導致周圍國家的聯合反彈。最典型的就是俾斯麥,在發動每場戰爭前就對整個均勢體系的各強權對這場戰爭所有可能的結果的行為都進行了預期,在此基礎上對本國的戰爭目標和政治利益做了極為精確的劃線和定義,使得普魯士在每一場戰爭中的獲利最大化的同時都不會導致周圍的強權國家的一致抵制,所以每場戰爭都非常快准狠,最典型的就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實現政治目的後見好就收是最符合這一形勢下國家利益的。
而在一戰時期,和之前的歐洲局勢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均勢體系的權力結構的僵化和二極化。德意志實力的爆髮式崛起徹底破壞了之前歐洲鬆散的維也納均勢體系,同時德法世仇和威廉皇帝拙劣的外交手腕(跟俾斯麥相比差太多了)促成了協約國(本質是反德意志聯盟)的達成,德國和兩個中歐國家——奧地利和打醬油的義大利(基本是後起或二流強國)為了對抗協約國也達成了牢固的同盟國陣營。在這種僵化的權力結構下,任何一點小的火星都會把整個歐洲拖入戰火,如同赤壁火燒連鎖船一般。然而,這種局勢是當時大多數歐洲政治家沒有警覺的,他們還沉浸在過去的均勢思維中,例如當時德國上層甚至流行一種「預防性戰爭」的論調,認為提前發動自己充分準備的戰爭可以預防大戰。這一類錯誤意識更加快了把各國拖向戰爭的進程。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很有現實意義,因為當前的東亞局勢正在逐漸向一戰前的歐洲局勢發展。中國之前所有的戰爭的結果其實都是均勢體系博弈的結果,但過去的鬆散均勢逐漸被中國實力的爆發性崛起與美國實力的萎縮所破壞,逐漸走向二極化,地區的同盟關係也開始僵化。這其實對於保持和平和剋制戰爭是很不利的,但中國崛起又必須要走一條國內資本衝出去的路。但願兗兗諸公能學習俾斯麥,在歷史的狹縫中走出一條中國獨特的崛起之路吧...推薦閱讀:
※海洋戰略——從藍色合眾國看紅色共和國的海軍發展
※即將開挖的尼加拉瓜運河相比巴拿馬運河長很多,有什麼優勢么?
※阿比西尼亞帝國小傳 (一)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大規模的食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