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是否可以通過主動誘發小震來減小大地震發生的概率?
01-26
針對三峽建庫後地震頻發等問題,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稱,水庫引發地震是讓地震提前發出來,別變成大震,三峽建成以後發生了上萬次小震,就是把能量提前誘發出來。
自組織臨界理論(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簡稱SOC)是一個有趣且影響較大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由大量相互作用成分組成的系統會自然地向自組織臨界態發展;當系統達到自組織臨界態時,即使小的干擾事件也可引起系統發生一系列災變。 是否真的可以通過人工誘導地震使系統不處於臨界狀態來防止大地震的發生?
謝邀。其實只回答了一個問題,水利的問題突然多了起來,開心! 在這個問題之前想先談一下地震,地震其實就是一個能量的釋放過程,當能量釋放到某一個極限是就會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所以並非水利行業的人也同樣可以理解,如果在能量達到極限之前就將其釋放出來,當然不可能有大的地震出現,所以問題所闡述的觀點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不得不說,這只是理論上的東西,就全世界而言,地震預測可能剛摸到一些皮毛,又何談控制其產生,與主動釋放。 回歸到問題本身,我想提問者可能忽略了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水利樞紐、大壩的建設是建立在豐富的考察,地質探勘,水文環境的綜合之上的,在建設之前一定會有嚴格的地質、壩基的探勘考察。所以水庫並沒有較大的地震出現,中國最大的地震應該是新豐江水電站的6.1級。
所以總結而言,問題的觀點是新穎的,而且思路相當好,但是實際中有較大的困難實踐,還有待發展吧。
謝邀。雖然我研究方向不是水庫地震,但我我認為這種方法的可行性較小。雖然能量釋放調整應力場分布的說法是正確的。先簡單介紹下水庫地震。先不討論如何設計人工誘導地震的系統。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一般不大,歷史記錄最高6.4級,其中構造型水庫地震能量釋放較大。構造型水庫地震是指由於水庫積水,改變附近活斷層的應力狀態,並且部分水滲入斷層面較小摩擦力而導致的斷層滑動。1.假設有一種方法可以較安全地釋放所在位置的應力。但是震源深度通常分布在地殼幾千米,如何在地表(也可能是深度有限的鑽井)來有效改變有一定距離的另一區域的應力?變是肯定會變,但是會存在一個量級問題。
2.發震斷層往往某一斷層系統的子斷層,此處的應力釋放有可能會使另一處的應力積累。
3.回到假設,是否有安全釋放應力的方法還是個問題。這個秘書長的說法雖有道理,但是並不嚴謹,即使有上萬次的小震也絕對不會保證不發生大震。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吧,地殼互相之間擠著難受,如果不鬆快一下,會更難受,姑且不論小震是不是他們引的,我難受了你不讓我大動動,我就讓你大動動。
對系統向臨界態進行抑制是否會形成一個新系統?新的系統又有它要發展的新的臨界態?治水、農耕、砍伐、沙化,大地一直在變化。
我也一直在想主動誘發小震來釋放地殼壓力,避免大震的做法。在地殼壓力大、地震幾率大的地區,採用人工爆破等方式。可以做好防護工作,換來一段平安生活。
推薦閱讀:
※如何防範三峽大壩被人爆破?
※為了南水北調對水質的要求,丹江口水庫清理魚箱是必須的嗎?
※如何看待「加拿大最新黑科技,10秒鐘恢復視力」?幸福來的太突然,有點不敢信啊。
※拳打亞里士多德,腳踢托勒密,他因此被教會視為異端長達300多年
※一切問題的開始【科學哲學系列1:科學與哲學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