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上說,如果環境突變的話是食物鏈上層生物先滅絕還是下層先滅絕?比如當年會是食草恐龍先滅絕還是食肉恐龍。


首先是問題的三個問題。

1. 生物的滅絕與食物鏈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從上下層找順序,沒有意義。舉例說明,人類和魚一起經歷洪災,水下10小時,人死,魚生存;而反過來,溫度高且無水的沙漠,魚死,人生存。

2. 食草龍和食肉龍雖然處在食物鏈的不同層次,但是,滅絕是對於一個物種而言的,而不是個體。(所以,我上面的例子,說的是死,而不是滅絕)

3. 環境突變的問題,影響食物鏈的環境突變大致分為兩類:鏈外突變和鏈內突變。其區分主要是:不屬於上下層捕食、腐食、寄生等關係的改變為鏈外突變。所以,鏈內突變往往對於一個鏈條來說,是某一物種滅絕導致斷鏈;而鏈外的環境突變,往往對於整個食物鏈網是具有破壞性的。

其次是滅絕順序問題。

生物消失律

(1) 大型動物(50kg以上)比小型動物(1kg以下)消失得早,

(2) 脊椎動物比無脊椎動物消失得早,

(3) 多細胞生物比單細胞生物消失得早,

(4) 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消失得早。

這是一般認為的情況,目前尚無確鑿數據證明這個規律。

其實,想像一下,這個規律倒是不難理解。無非是生存需求條件越苛刻,越不容易生存。在回到上述滅絕是就一個物種,而不是個體,也就是說對於滅絕的順序:一定是物種對於物種。而物種又是所有能夠有性生殖的個體的總和,所以可以用數學集合的觀點來理解就是:物種集合X={ X1,X2,...,X(m) } ,物種集合Y={ Y1,Y2,...,Y(n) },要說物種Y比物種X先滅絕,則一定存在一個個體X(e)消失晚於任意Y個體,而不排除有X(f)消失早於任意Y個體。


這個問題在學界已經有定論

可以肯定的是先是底層的食物鏈先斷裂後,再影響到了上層的食物鏈

比如在恐龍時代,當小行星撞向地球(大約在今天的墨西哥灣),地球的各種災難諸如地震,火山,海嘯等接踵而來,厚厚的火山灰很快覆蓋了大部分地球的天空,使得氣候急劇變化,從而影響的首先的是植被的生存,大部分的植被在短時間內死亡,這樣一來大大的壓縮了食草恐龍的生存空間,食草恐龍由於自身消耗大,再加上缺少必要足夠的植被而成批的餓死,這樣也加劇了上層食肉恐龍的食物供應緊張,由於食肉恐龍找不到曾經的食草恐龍作為食物,自身體型大消耗大,一般像現在蜥蜴鱷魚之類的,根本滿足不了食肉恐龍的需求,所以恐龍滅絕了。

多說一點,從生物進化的歷史來看,一般體型小的動物能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動物進化的體型變化從遠古的大到小,不光是恐龍,哺乳動物也是這樣,以前也有比現在體型大很多的哺乳動物,比如巨馬,巨熊,劍齒虎等,而且科學家還大膽的預言,如果500萬年後地球磁極倒轉,那麼最能安然無恙而且下一個地球的主宰將是老鼠。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五官感覺不能證明事實?
擲骰子的上帝【科學哲學系列5:邏輯實證主義】
當今哲學還剩下些什麼?
以自然科學的評價標準,該給經濟學如何的評價?
為什麼馬太效應在老鼠身上無法體現?

TAG:自然科學 | 進化論 | 食物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