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過度分工?特徵及後果如何?如何避免?

探討分工的方法與極限。


分工分到管理成本大於專業效率時,就是過度分工。


謝黃兄邀請

所謂術精於專工,所謂的分工細化,就是在這樣一個思路的基礎上,進行的執行而已,我的理解,其主要的內容就是把要做的事情(通常是需要重複執行的事情),進行拆解,拆解的過程就是細化的過程,讓後交由不同的人(團體)去完成,而定義好分工合作的界面。從分工細化的種類看,我所知的分工細化主要分為三種:

1. 團隊(企業內部)的分工細化,企業(組織)需要執行的日常業務內容經過拆解,分擔到不同的內部人員(或者小團隊身上)

2. 產業內部分工細化:特定行業(通常是一整個產業鏈)進行產業拆解,分擔到不同類型的企業上,通常產業分工細化的結果就是產生更多的子產業乃是孫產業乃至更多

3. 國際分工細化:將人類經濟或者文化生活的具體內容分拆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群或者企業分擔不同的部分,所謂的全球一體化,事實上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所謂的分工細化,並不一定是一種控制下的主動拆解,很多時候也會是自然形成的被動拆解,有時候也會是兩者的結合。所有的拆解通常不是一次性完成,也通常不是單層的拆解。也就是說拆解的過程其實通常是逐步進行,而且是一層層得不斷分解下去的。但是分解的結果不一定是完全的樹形結構,不同的上層拆解,可能拆解的結果會有下層重合,這通常也會被人們視為是分工細化的優勢之一。例如櫥櫃製造和汽車製造兩個完全不同的上層工作分工細化以後,噴漆這個工序事實上其實可以是重合的。

由上述可見,以上三條分工細化的種類其實也是一個自頂向下,在不同層面進行進一步拆解的過程,其實宏觀層面可以視為是一個大的人類分工細化的不斷延續的細化過程之一。在此作出分類的原因是,一般大家對分工細化的理解是一個不斷開始向下拆解的過程,而很明顯,上述三個分類中,底層的團隊內的拆解最先發生,產業分工次之,國際分工最晚發生,它是在底層的分工細化逐漸成熟而反向促成的。

那麼來說說分工細化的優勢:

1. 開篇即明述的所謂 術精於專工,分工細化導致了不同的人和團體的專註度的集中,容易提高相應的水準,技術和技藝,對於生產活動來說,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2. 分工細化使得整件事情更加可控,各個角色的目標更加明確,其中包括我們所謂的責,權,利更加明確,相應的成功率更高,在某些方面降低了風險(其實在另外一些地方增加了風險,下面再說)

3. 分工細化使得不同的事情經過拆解以後,有極大的可能共享一些環節和節點,因此降低了成本。

4. 最重要的是,分工細化使得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優勢可以有集中突出的釋放,以及結合,所謂的優勢互補的概念,從而突破一些個體瓶頸。是人類這種智慧動物社會合作能力的集中體現。其本質是人類邏輯思維能力的必然結果。

那麼回頭來談談過度分工,所謂的過度分工就是拆解過度,使得分工細化的缺陷凸顯而湮沒了它的優勢。換而言之,如果分工細化的某些缺陷凸顯,那麼也正是過度分工的特徵顯現。

分工細化的缺陷包括:

1. 扼殺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家知道,創造和創新通常不會是縝密的邏輯思維演繹推導的結果,它需要跳躍性和突破性的思維,而分工細化通常是嚴密的邏輯思維演繹推導的結果,同時配以嚴密的過程和環節控制,這通常是創造和創新的牢籠。眾所周知,藝術創造不會是分工細化的結果。分工細化的藝術創造通常意味著它離開了藝術創造本身,另開闢了一個產業化和商業化的道路,和藝術創造分道揚鑣了。另外,現在很多人所熱議的所謂「跨界」,其實就是反分工細化的潮流,而跨界,通常意味著創新。

2. 在某些方面增加了風險。簡單的道理。一根繩子是否會斷裂,取決於它的強度,一個鏈條是否斷裂,取決於每一個環節,這個層面上說,分工細化導致了風險的大幅增加。去年日本地震凸顯出來的電子產業的產業鏈風險,就是這個風險的典型體現。

3. 分工細化容易使整個關聯人群,湮沒在細節里,而忽視了關鍵性,全局性的核心要素,從而使整個事情的推動力或者執行力反而下降或者產生缺失。許多安全事故,其實都是源於安全防範分工細化的弊端所致。

4. 分工細化導致本位主義產生,同時形成執行慣性。導致的結果就是官僚作風,尾大難調的弊端。典型的例子是,一個大規模企業,如果選擇傳統大企業這樣的風格,那麼就是分工細化的典範,優勢是企業內部有序,運營的日常風險降低,集體優勢凸顯,缺點就是所謂的大企業病,效率低下,反應遲鈍(例如傳統的大型製造業企業乃至一些IT老牌企業,例如IBM),另外一種就是維持乃至製造內部的競爭,保持小企業活力,效率和反應能力,但是弊端是整體優勢有時候就大打折扣,日常風險也會較大。新型的IT企業比較偏愛這樣的風格,例如谷歌和騰訊。

綜上所述,如果出現了下述幾種具體表現,那麼很可能就是過度分工的體現:

1. 各個環節上沒有人或者少有人(團體)能夠說出自己角色的價值,意義以及在整體之中的位置。

2. 嚴重缺乏能夠全局縱覽的角色或者推動力

3. 每個人(或者每個團體)都不關心也不了解自己角色以外的事情

4. 分工以後,在大多數角色的位置上,同一角色,同一類型的不同個體(或者團體)嚴重同質化和無差異化。

5. 角色突破被嚴重壓制,角色分工被長時間固化而難以改變。

6. 當外部條件發生改變時,難以引起內部的反應,調整和改變。

7. 拆解過度(過度分工),而已經導致了拆解(分工)本來的目的,意義和優勢已經被 遺忘或者忽視了。

最後說下避免的問題,避免的前提首先是有人,或者組織有能力阻止分工的發生,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層面的過度分工,並不是所有過度分工都是有人有能力去阻止的。

如果有能力阻止,那麼想清楚分工的意義和價值,充分認知其弊端,處理好平衡,就可以避免過度分工


好的分工,依賴幾個前提:

  • 知識分立,高度專業化(或者程式化);

  • 可以流水作業或齊頭並進;

  • 角色獨特但不獨立,各職能之間有邏輯關係。

過度分工是對知識、流程和角色定位的過度細分,違背一般原理。有些組織為了分工而分工,也算。

後果是組織臃腫、流程冗長響應遲緩、知識和技能反而支離破碎。

實踐中見過一種管理災難——過度分工=沒有分工。

如何避免?

……


過度分工,並未找到專業的定義,僅從字面上來理解來回答你的問題。

分工。原始人類只有性行為的分工,這是由於生理構造而決定的分工方式,滿足了種群的繁衍。繼而為了在殘酷的自然中生存,發展出了由強壯的雄性負責狩獵獲取食物,而相對體弱的雌性承擔起了哺育幼崽和從事輕量勞動的分工方式。隨著種群的擴大,個體差異開始顯現,提高了種群的生存效率,種群內部出現了進一步的分工,保障了種群的生存。在滿足了生存的基本問題後,種群開始解決更多的現實問題和矛盾,首次出現了社會化的分工。在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後,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繼而出現了各種意識形態上的分工。發展到今時今日,社會分工逐漸發展到以保障利益集團利益為原則的劃分方式。分工的目的和原則會隨著社會發展所面對的主要矛盾不斷變化,分工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從歷史上看,分工並不是一步到位和一定正確的,分工的方式根據各種外部條件和約束而不斷改變,是人類不斷嘗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表現,是社會內部各既得利益者博弈的結果。

從企業主營業務角度來看,分工的目標只有一個「綜合成本最低,綜合效益最高;承擔風險最低,預期收益最高」。因而企業的分工是在面向企業增值過程基礎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就事論事」的結果。看我們的鄰國日本,這個骨子裡追求極致的國家。從流水線生產到「豐田」產業鏈的成功案例集中反映了日本企業家對分工的理解。搜索「過度分工」關鍵字,只搜到「專業化過度分工後遺症:日本大地震震斷產業鏈結構」這篇報道,文中說由於日本福島地震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癱瘓,文中的內容可能是真是客觀的,但我不能苟同其「專業化過度分工」的觀點。評價分工是否合理,只能以是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綜合利潤為依據。

從保障利益集團的角度來看,分工的目標也只有一個「進可攻,退可守」。在保證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建立多層防火牆,多套預緊機制和應急預案,保證自身利益的安全。

從上層建築的角度來看,權力的權衡制約是分工的主旋律,維護其統治地位。上層建築的分工體現了政權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意志,政權的內憂外患。

我認為現在的大家所理解的過度分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由利益團體的分散導致的。從社會最普遍的三種組織來看,其內部的效率都是極高的。企業、上層建築、利益集團的服務對象都不是社會個體,所以當你不是被服務對象時,沒有感覺是正常的。當所謂的「過度分工」出現時,主要體現是執行力的下降,機構效率降低,組織內部出現衝突。

避免「過度分工」的出現,需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注意組織自身的內觀,及時發現效率下降的趨勢,分析原因,採取措施。其次拒絕僵化的分工,對事不對人,公平公正公開。


巴澤爾的「縱向一體化」理論說明了一個問題,對上游環節的質量考核費用大於自行生產的組織費用之時,便不會出現「縱向的」分工。

那麼,我覺得,反之則是過度分工,避免方法就是注意質量考核費用與自製費用之比。


分工引致出來的總量交易費用高過了降低的個別交易費用(即分工收益),就是制度經濟學裡的企業的邊界


適度的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是過度分工就會導致職能的過度分散,一些本可以一個人做的事情就需要兩個人,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而且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協調成本。分工的極限不是理論吧,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調整。不過在管理中,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是呈反比的。所以可以適當增加管理層次,降低管理幅度。前幾年國家不就進行了大部制調整嗎,這就是降低管理幅度的一個體現。


推薦閱讀:

TAG:效率 | 社會學 | 團隊協作 | 團隊分工 | 分工 | 精細化 | 專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