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學很差的人,寫文章說話做事仍然很有條理,很有邏輯?
這個例子應該很多了。
很多偏科的文學人才,理科不好,但是文章卻很不錯,邏輯性很強,並沒有顛三倒四,漏洞百出,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除了數學,還有其他方法培養邏輯思維?還是天生的呢?還是自學成才,自己總結出了各種思維模式?問題本身沒有任何judge數學不佳者的意圖,數學不好的傑出人士數不勝數。
從小數學就不好,然而測智商,邏輯題我都做的很好呀,智商不差,所以一直很疑惑為啥我就學不懂數學,看了下面的這個文,總算解惑了,簡直道出了我的心聲呀!
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思考方式不同!
請注意,思考方式跟邏輯無關!而跟想像力的運用有關!
以最簡單的邏輯數學題目為例:
五支電線桿,在間隔種樹,請問可以種幾棵?
如果頭尾也都種可種幾棵?對數學好的人來說,數學好的人思考是:5 - 1= 4(顆)數學不好的人思考:「五支電線桿,要間隔種,那就是兩支間會有一棵,那五支電線桿要分成幾個兩支呢?應該是 2 + 2 + 1,應該有算三組吧?不過彼此都相連在一起,所以是不是要哪裡把它加上去?」(思考很久~)
所以這種時候,數學不好的人會在紙上畫五根線條,然後算中間有幾個間隔,而發現剛好就是四根,所以猜測應該就是:「總數 - 1 吧?
頭尾都要種樹呢?
數學好的人思考:5 + 1 = 6(顆)
數學不好的思考:「頭尾?總數跟頭尾?前面加上一棵,後面加上一棵,那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剛剛那個題目再加上2吧?」
數學好的人,那些數字、符號、公式在他們的腦中是有「代號性的意義」,就像看到紅燈要停止、看到綠燈要往前那樣自然的連結聯想。你任何時間只要看到紅燈,不論是停車場出口、平交道、救護車上方,你都能直覺反應要停一下注意,或左右張望吧?這已經是你腦海中的啟動代號,不用去思考就能有下一步動作。第n項數字,就是 = 第1項 + (n-1) x 公差
數學不好的人,他們想:「第三十個項目,就是第一項,然後還要最後一項,嗯...,中間不是用加起來的,而公差是每個的差距,所以應該是要從第一項開始加公差,可是要加幾次呢?因為剛剛的種樹題目好像有一種是要 -1,一種是要 + 2,所以這裡會是什麼呢?」
想到這裡,拿出紙筆開始任意寫出1、3、5、7,開始想公差怎麼使用,然後看到公式,寫著 (n-1) x 公差,所以應該是剛剛種樹的那種感覺吧,是要 -1的,可是其他時候要減多少呢?而為什麼又要減一呢?...算了,趕快把公式抄起來,等等考試就套用就對了。
看到這裡,請問你有一點點理解了嗎?
對於數學好的人,公式裡的方法都是很輕易能夠理解的,腦海中很多公式,只要看到題目,就能馬上抽取過來使用,不論要算排列組合、圓錐曲線、幾何距離,都像是看到紅綠燈那樣簡單,差別只在於:
"難一點的題目就像是考駕照需要背比較多燈號罷了!"
但數學不好的人,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思維都是複雜化的。當他們看到數學題目時:雞兔同籠,已知共有20頭,腳共有66隻,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幾隻?
就像看到以下文字:雨水的窗框軌跡球尖銳柿餅公車速食店,天下刀片使用白鴿掛號無法眾多,中午首長食物綜合不分,若電力勞累鋼琴後面鋼鐵?
不論符號或算式甚至數字本身,對他們來說都是單一需要去重新詮釋的東西,如果沒有詮釋成功,則只有兩個結果:
1. 無法繼續往下算。
2. 因為想像出某種推測而得到錯誤的答案。數學不好的孩子很可憐,當學校上課老師教題目,他們從第一行看到第二行、第三行算式,都覺得非常的合理!超級順暢的!自己心裡面也覺得很開心,因為今天的課都聽的懂耶!但是等到自己開始算就「無法重製那個過程」,也絕不會因為算十遍而有所改善,頂多是把解題式整個背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數學不好的人奮發圖強,考前猛K,隔天還能考個四、五十分甚至及格,但只要過一天你再重新考他,他就只剩下十分了,因為他都用死背的,而那十分還是他在考卷上把題目的內容全部「圖像化」後的結果!
你問他:"難一點的題目就像是考駕照需要背比較多燈號罷了!"但數學不好的人,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思維都是複雜化的。當他們看到數學題目時:雞兔同籠,已知共有20頭,腳共有66隻,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幾隻?
真的是這樣!不論符號或算式甚至數字本身,對他們來說都是單一需要去重新詮釋的東西,如果沒有詮釋成功,則只有兩個結果:1. 無法繼續往下算。
2. 因為想像出某種推測而得到錯誤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數學不好的人奮發圖強,考前猛K,隔天還能考個四、五十分甚至及格,但只要過一天你再重新考他,他就只剩下十分了,因為他都用死背的,而那十分還是他在考卷上把題目的內容全部「圖像化」後的結果!
你問他:一個方格棋盤上,第一格擺一粒米、第二格擺兩粒米、第三格擺四粒、第四格八粒,請問放滿64格需要幾粒?
他會真的開始一格一格「畫」!任何題目他都會從1開始代入,而請問升高中或大學需要「理解」多少公式?
至於數學好的人,即便到了中年,看到題目和公式,只要稍微回想一下,馬上又能連貫起來,這種人當了父母常常覺得自己小孩很混或一定是學校老師太混,於是送孩子去補習班,但即便找了全地球上最厲害的數學老師,結果還是一樣,不信的話坊間有許多&<學好數學真容易&>那類的書,你去買來教教你小孩,他頂多拿來當故事書看...。
那些補習費,你不如買小說、漫畫書給他當禮物;那些補習時間不如讓他去培養興趣、或跟朋友去玩,千萬不要擔心數學不好會怎麼樣,不少律師、或補習班教法律的講師都是過去數學爛到不行的人,他們的月收入常常比一般父母年收入還高,而且,很快樂。
過去我以為,宇宙中說不定有另外一種數學模式,可以適用於數學不好的人,因為數學不好的人在其他方面並沒有任何不好啊!但後來推測並不會有這樣的東西,因為「數學不是宇宙間共通的語言」,而是「宇宙間共通的一種思維」,所以不是這樣想事情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事情。
--
後記:
以前看班上好學生喜歡「演練題目」,老師也說要多「解題」,甚至連數學普通的人都拿著課本反覆練習並說「課本的觀念就很夠了」!
我看著、我模仿了、我努力了,我試著去用最精緻、完整的方式整理公式和筆記,更曾在補習班老師很清楚的講解某一個題目後,回家算了兩次,把公式好好地理解了一番,想說從今天開始我要奮發圖強!要當個數學可以拿均標的好學生!
結果下一次補習的小考,一模一樣的題目,我看了超開心!心裡想:「這就是用那些公式沒錯!」馬上拿起筆準備下筆。
但是,那個公式是什麼呢?
我想了大概五分鐘,偷偷從書包翻出講義那一頁,瞄了第一行...
「啊,對!就是這個麻!!」
開始寫了大約半行的算式,然後又卡住了...
最後,我偷偷把這一題抄完,後面放棄了,下課跑去買可樂喝,
那時,
心中的我某個部分就此死去。
--按照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來解釋,人的語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是彼此獨立的兩種智能。人可以在某一種智能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現而不需要一定藉助於其他智能的同步發展。
語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或及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理解他人,靈活掌握語音、語義、語法,具備用言語思維、用言語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並運用自如的能力。
數學邏輯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地計算、測量、推理、歸納、分類,並進行複雜數學運算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
其他幾個被獨立出來的智能還包括:空間智能 ( Spatial intelligence )身體運動智能 (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音樂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 (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認知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認知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依我看,邏輯學、數學神馬的,都是人類思考問題的工具。
工具是人造出來的,沒有這些工具,人一樣可以思考。一個人不學邏輯學,思考問題卻可以有邏輯。至於數學,據科學研究,人類以外的動物,不運用數字,也能做算術。完全沒有學過數學、也沒有經過訓練、甚至不擁有任何符號系統的猴子尚且可以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何況是人呢?(讓猴子把聽到聲音的次數和看到形體的數目匹配起來,證明它們可以在不同感官間執行算術。)http://news.qq.com/a/20091027/001815.htm邏輯是什麼?邏輯就是規矩。邏輯的第一條規矩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如果自己說的是A,就不要欺騙自己說剛才說的是B,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做到前後一致,就不大容易出錯了。
其實,要做到前後一致,真的很難!時刻意識到這一點就更難。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怎麼讀書他寫出來的文章還是夾纏不清,有的人大字不識,但說話給人感覺非常有條理。邏輯能力其實與抽象密切相關,有些人對文科的內容抽象能力強,有些則對理科的內容更強。只有抽象到一定程度,才能夠從更高層次去做邏輯推理。而這也與記憶有關。看得多了,想得多,就記住了更多抽象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關聯,大腦就會把這些概念和關聯形成一種模式,存儲下來。以後,當你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景,大腦就會重新取出這套模式。因此,從根本上,文科和理科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先理解清楚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然後記住它們,形成模式。
題主提到的「文章的邏輯性」和「邏輯思維」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我們說一篇文章「邏輯性很強」,其實是說它文理通暢,符合一般人「思維的規律」,以及符合「客觀的規律性」(包括語法),從而讓別人能夠理解。這是對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但這樣的文章,如果你當真用嚴格意義上的邏輯思維去判斷,恐怕並不經得起推敲。舉個例子: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表文章,教訓人類。「人這畜生」(Thatanimalcalledman),居然未可一概抹殺,也竟有能夠舍己忘我的。我更奇怪,有這許多人教訓人類,何以人類並未改善。這當然好象說,世界上有這許多掛牌的醫生,仁心仁術,人類何以還有疾病。不過醫生雖然治病,同時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藥水,好討辣價錢;救人的命正是救他自己的命,非有病人吃藥,他不能吃飯。所以,有導師而人性不改善,並不足奇;人性並不能改良而還有人來負訓導的責任,那倒是極耐尋味的。反正人是不可教誨的。教訓式的文章,於世道人心,雖無實用,總合需要,好比我們生病,就得延醫服藥,儘管病未必因此治好。假使人類真箇學好,無須再領教訓,豈不閑煞了這許多人?於是從人生責任說到批評家態度,寫成一篇篇的露天傳道式的文字,反正文章雖不值錢,紙墨也並不費錢。
選自《談教訓》(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
錢鍾書應當符合題主所說的「偏科的文學人才,理科不好,但是文章卻很不錯」。我所引用的這段文章乍一看上去也並不」顛三倒四、漏洞百出」。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段文章的「邏輯」到底如何。現象:有許多人好為人師,但人性並未改善。假設:人是不可教誨的,好為人師者教導別人只是由於他們自己有此心理需要。可能的反駁:雖然有好的醫生,但疾病不會消失。喻→人們雖然好為人師,但人性的惡不會消失。對反駁的反駁:醫生雖然治好病人,但並不希望他們全好。所以人訓導別人,也並非希望他們都向善。你覺得這思路符合邏輯學的「邏輯」嗎?「醫生雖然治好病人,但並不希望他們全好」這種臆測也能作為有效論據?希望人心向善和希望病人痊癒兩種動機真的能畫上等號?從邏輯學的角度看來,這種推理顯然是不能成立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類比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它們是符合文學的邏輯的。並且,我個人認為,雖然推理的方式並不嚴謹,「好為人師」是人類的心理需要這一結論卻是正確的。
所以,有時你認同一篇文章的觀點,並不一定是因為它很有邏輯性,而是作者修辭上的技巧讓你覺得「這個觀點好犀利!我怎麼沒想到!」或者你本就持有類似觀點:"原來是這樣!我一直也這麼想!」至於它的邏輯能否成立,經常無意識地被忽略了。當然,除了「雖然表達不符合邏輯學準則,但是結論正確」的文章之外,另一類「雖然表達很符合邏輯學準則,但結論錯誤」的文章同樣存在。畢竟,邏輯學討論的僅僅是一個論證是否能成立的問題。而在遠遠比抽象世界複雜的多的現實中,邏輯學的準則能幫我們的實在是太少了。很多時候,我們甚至無從知道推理的前提是否成立。而一旦前提錯誤,不管接下來的推理過程如何嚴謹,也是南轅北轍了。P.S:關於「很多文學人才,數學不好」這一現象,我認為數學、邏輯能力和算數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排除很多人「數學不好」只是應付不了繁瑣的數字計算罷了,其實並不缺乏數學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見這兩個問題:美國中學生的數學真的是很差嗎?為什麼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卻還能做出很牛逼的東西?再P.S:關於「很多文學人才,數學不好」這一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是:他們的熱情和興趣更多地投注於文學,因而不在乎自己數學如何。其他數學不好但傑出的人們同理。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最後的P.S:沒錯,我是文科生,而且大學是中文系。但是我們也是有邏輯課的。很多作家的口頭表達能力都很差。
這個叫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有交集。
邏輯學和數學是兩碼事,
邏輯學的地位在數學之上。 邏輯學是完美的,形成圓環,沒有缺陷。 數學不完美,有缺陷。二者都為哲學服務。
其他學科都在他們下面 ======== 其實應該說:邏輯學是檢驗一切學科的工具,而數學只是邏輯學的一個子工具。其他一切學科都是邏輯學及其子工具數學的檢驗對象。通過了就是科學,通不過,就是民科如果是成績很差,也可以是題目做得不夠多,沒能形成思維定勢。和邏輯思維本身沒有太大關係。
數學很差不代表沒有邏輯,他可能是沒學說話很有條理的人,不代表邏輯性就強
四川人是中國人,不是四川人的人也有可能是中國人,回答完畢。
培養人的邏輯思維方式很多,說話和寫文章的邏輯,更多的應該是形象思維層面,而由數學好而得的思維那是理性思維層面。兩種思維有相通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可是很多。其實反過來,數學好的,比如華羅庚、蘇步青等數學家,他們是很好的詩作者,但他們的詩詞,文學作者也是不以為然的。說到底,各有所愛,蘿蔔白菜。
。。。你們就沒有想到過,數學其實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不學習就會不好嗎,能影響一個人不去學數學的原因太多了,怎麼確定他是因為邏輯不行才學不好數學的。數學知識個技能,是後天培養的,同樣文科也是鍛煉邏輯的一種方式,它們基於邏輯,不等於邏輯能力。
因為數學本身沒有什麼邏輯。數學只是一堆符號罷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很想看你舉一個例子,po個文章之類的
學科分界沒那麼清晰,人的大腦也一樣
邏輯能力應該是一種理性思維與觀察歸納整理的結果
推薦閱讀:
※一個人,也要站成一支軍團!
※對不起,老子的人生不完整!
※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果難?
※為什麼你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解決方案就在文中)
TAG: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