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很少涉足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涉足了多種哲學領域: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批判理論、分析哲學,但是很少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問題的討論,不知道是為什麼。


完全是偽問題。

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涉及那些哲學,而是相反。

那些哲學,別說薩特、阿爾都塞, @oldgoat 提到的G.A.科亨就是專門搞政治哲學的,代表作《馬克思與諾齊克之間》。可惜,貴乎別說科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就連諾齊克,也沒幾個討論。

馬克思本人的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很多內容就是政治哲學。波普爾主要批判馬克思的,就是針對這些。難道《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是純哲學而非政治哲學的書?

至於倫理學,一般包含於他們政治哲學中。


本人水平不足以完整回答這個問題,不過,2000年版《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的翻譯者段忠橋教授,2006年發表文章《科亨的政治哲學轉向及其啟示》以討論科亨著作《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理路,應該可以拿來分享一下。下面的引用都來自段忠橋的這篇文章。

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科亨最初關心的是歷史唯物主義。

1. 科亨眼中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哲學是關於規範判斷的哲學,而歷史唯物主義是避免價值判斷的經驗理論。

在科亨看來,政治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分屬兩類不同的學科。政治哲學是一種標準的學院式哲學,它運用抽象的哲學思考去研究規範判斷的本質與真理,因而是非歷史性的學科。相比之下,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一種其地位與 19世紀歷史地質學類似的關於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動力的經驗理論。它不能說完全不包括規範哲學的內容,但它實際上是不受價值判斷支配的。

2. 在科亨轉向政治哲學之前,他與其他馬克思主義者之間已經存在了一個重要分歧:「兩個必然」受到他懷疑目光的審視,科亨認為規範原則上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值得追求的原因(僅此而已?)。

對此, 科亨是這樣解釋的:儘管他當然認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可取是來自規範原則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像一些人不可思議地所言, 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表明了它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

3. 在科亨的政治哲學轉向之前,科亨認為從道德上看社會主義顯然優於資本主義,而且研究政治哲學也無助於轉化敵人,因此政治哲學對身為社會主義者的學者是不必要的。所以,科亨的學術選擇是儘力捍衛歷史唯物主義。科亨自信他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護是成功的。

關注政治哲學不是一個作為社會主義者的社會主義哲學家的責任,因為贊同社會主義的理由是如此不可抗拒,以至只有反映階級偏見及其他偏見的非理智的理由,才能勸服一個人去反對它。激勵原則當然為社會主義運動所需要,而且它們在社會主義運動中也得到了豐富的展現。然而,系統研究正確的規範原則以及能夠實現它們的社會結構(非常一般性的描述)的政治哲學,卻不是社會主義的同盟者所需要的,而且政治哲學也不可能使敵人轉到社會主義一邊,因為他們對抗社會主義並不是規範原則的問題。

那麼,科亨為何轉向政治哲學研究呢?

科亨轉向政治哲學的最初動因是:諾齊克的「張伯倫論證」。這一論證令科亨不安,使他完成《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後立刻開始政治哲學的研究。科亨在這裡格外注意的是自我所有原則(self-ownership)。

經過數年的研究科亨發現,自我所有原則是自由至上主義的核心。這一原則講的是:每一個人對他本身和他的能力擁有完全的和唯一的控制和使用的權利,因而他不應對任何他未與之簽約的人提供服務和產品。他接著又用了幾年的時間最終弄清,自我所有原則之所以使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感到不安,其原因就在於,在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剝削的譴責中潛藏著對自我所有原則的求助。

例如,馬克思主義者譴責資本家剝削工人,認為資本家「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這麼看來,馬克思主義者的譴責「暗示著工人是他自己的勞動時間的正當的所有者」(《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因而也暗示工人是他自身能力的正當所有者。這與諾齊克的自由至上主義並無兩樣。

自由至上主義者堅持認為,一個人在他用他的能力做什麼的問題上應擁有最高權利;他不應在另一個人以對待奴隸的方式的命令下,或以佔有他的全部或部分產品而不付報酬的情況下,運用他的能力。因此,福利國家通過法律強制生產者納稅的作法就是非正義的,其作法與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是相同的。面對自由至上主義者這樣的論證,馬克思主義者會感到十分窘迫,因為如果他們繼續堅持從自我所有原則出發譴責資本主義剝削,那就很難表明福利國家的作法是正義的而資本家的作法是非正義的,而要放棄這一原則,他們就必須表明他們譴責資本主義剝削之非正義的依據是什麼。科亨說,正是這一情況促使他下決心轉向政治哲學的研究,並認為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如果提不出他們自己所贊同的更為平等的分配正義理論,就很難反擊在當代政治哲學中處於反對立場的自由至上主義的挑戰。

在政治哲學方面受到自由至上主義嚴重挑戰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的關於經濟平等的經典斷言卻在喪失信度和解釋力。

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什麼確信經濟平等最終必將實現?科亨認為,這部分是因為他們關於平等前景的兩大事實斷言,即他們假定存在兩個不可阻擋的共同起作用的歷史趨勢。一是有組織的工人階級的興起,其處於不平等的劣勢一方的社會地位使得它贊同平等;其在數量和力量上的不斷增長使得它能最終掌握政權並推翻它成長於其中的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社會。二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將導致物質上的極大豐富, 以至任何人實現其豐富人生所需的任何東西, 都可以取自公共儲備而不是以他人為代價。然而,歷史的發展現已表明,這兩個假定的歷史趨勢實際上都不存在,因而,以它們為依據預言的未來經濟平等的必然實現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先進工業社會不存在一個集四大特徵於一身的群體(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無產階級):(1)社會所依靠的生產者;(2)被剝削者;(3)社會的大多數人 (與他們的家庭一起);(4)極需幫助的人。在歷史條件缺乏的現實面前,為了說明社會主義值得追求,為了喚起人們對社會主義改革甚至革命的熱情,社會主義者必須在道德方面為社會主義辯護!(而非僅僅進行一些戲劇性的設想)

對於那些因其處境的迫切需要而不得不投身社會主義變革、並且處於能獲得成功的有利地位的人們而言,你無需把社會主義變革的正當性說成是規範原則的問題;當你認為有那麼多的規範原則都可證明社會主義是正當的,以至任何一個具有良好意願的人都至少會為其中的一個所感動時,你也沒有必要去確定什麼原則能證明社會主義是正當的並將它介紹給所有具有良好意願的人。這是因為,當其困境需要社會主義來提供解脫的群體被設想為具有上述四個特徵時,社會主義本身就將表現為一種對民主、正義、 人的基本需要的要求,甚至是對普遍幸福的要求。但是,無產階級現在沒有獲得、 將來也不會獲得經典馬克思主義者所預言的那四個特徵和力量,資本主義也沒有因孕育了投身社會主義轉變的力量而自掘墳墓。因此,社會主義者就必須少一些戲劇性的設想,並一改過去流行的作法,更多地致力於道德方面的辯護。

其次,物質的極大豐富是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各盡所能, 按需分配」這一平等得以最終實現的依據。而科亨認為:(1)人們的環境已經存在嚴重的危機;(2)擺脫危機的出路肯定包括大大減少人們現在的物質消費的總量。物質消費總量必須減少,平均物質生活水平必須降低,這意味著,滿足於無限的改善而不是平等將不再可能。平等不能通過豐富送到社會主義者手上,社會主義者必須在匱乏中尋求平等!(因此必須研究政治哲學)

科亨說,如果假設的未來必然出現的豐富是經典馬克思主義者斷言平等的理由,那麼前面講的持續存在的匱乏則是現在要求平等的理由。因此,社會主義者就不能再堅持馬克思對物質上所持的那種過度的樂觀主義。至少在可預見到的將來,他們必須放棄對豐富的幻想。不僅如此,社會主義者「還必須放棄與馬克思的物質可能性的樂觀主義相伴的社會可能性的悲觀主義」(第 10 頁)。因為馬克思認為物質豐富不僅是平等的充分條件,而且也是平等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在匱乏的條件下,平等是無法實現的。這樣, 如果想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社會主義者也不能同意馬克思關於社會可能性的悲觀主義。馬克思認為平等將通過豐富而送到社會主義者手上,但社會主義者不得不在匱乏的情況中尋求平等,因而他們必須比以往更為清楚他們正在尋求什麼,為什麼他們對它的尋求是正當的,它如何能在制度上得以實現。而這些正是政治哲學所要研究的。

就現世而言,當阿瑪蒂亞·森與政治哲學家們談笑風生之時,馬克思主義者也必須對當今世界的平等、公平、正義等突出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這就是科亨研究政治哲學的原因。科亨關心阿瑪蒂亞·森的「能力平等」和德沃金的「資源平等」,科亨的人生最後著作,2008年出版的《拯救正義與平等》,則致力於批判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和科亨相似,其他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同樣非常重視政治哲學方面的討論。他們的辯護是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的反映,而在那些社會矛盾非常迫切的時間和場所,馬克思主義者並不需要這樣的辯護,對共產主義在人類歷史的實現抱有堅定信心的人,似乎也不需要這個辯護。

PS 寫完後發現我幾乎是在抄寫段忠橋文章(本答案大概是一個類似讀書筆記的東西),所以還是希望讀者閱讀原文。


馬克思本人確實對於倫理問題不屑一顧,也沒什麼特別的論述

但是說他不涉及政治……這有點過分了啊

而且馬克思也不是一點不談倫理,他的思路是尋找倫理道德的外在源泉,也就是說,他認為倫理是產生於政治的(而他認為政治全部是階級的)

我反正挺喜歡這個思路


倫理學有尼採的王炸了,馬克思研究政治就好。

你說馬克思沒有政治哲學,是怎麼得到的這個結論?


私以為不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涉足xx哲學」這樣的說法,哲學也好主義也好,都是概說性的、家族相似性的詞,它沒有一個物理的邊際。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學術共同體對其定義不同,有「正統」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還有中特馬克思主義,它們都是可以被叫做「馬克思主義」,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

因此,當某一共同體,比如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裡面的某些成員同時借用其他的理論資源,或者相反,當某一非馬克思主義學術共同體借用了馬克思主義的資源,這時就有了「涉足」。這些挪用,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挪用其他理論,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挪用馬克思主義,其實都構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詮釋,而作為詮釋,已經不存在「解讀馬克思」原意的需求與可能性了。然而這些詮釋都有其正當性,它們通過藉助新的學術理論資源,發掘出理論的潛力,並使理論在新的語境下發揮出新的內涵,在這個意義上,它們可以廣泛地被叫做「馬克思主義」。

回到題主的問題,按照我(有限的)的閱讀經歷,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並不是很流行。分析哲學並不適合放在這裡面,我傾向於將分析哲學看做一種以方法為核心的傳統,分析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更關注文本分析,如果是前兩者是內容的綜合,那麼這裡的「涉足」主要是研究形式的改變。

而題主問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其實是兩種研究方向,而不是特定的某一理論或理論群。如果是這樣,那麼「涉足」就是時刻發生的了,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有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的維度。

不過這裡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前面都應該加一個「元」字,馬克思關注的是它們的基礎,對它們的討論,都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上。這也使後人批評他的理論缺乏規範性維度。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確實缺乏效益主義或者義務論那樣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可以說他對這些「意識形態」進行了唯物主義還原。

讀過阿倫特的一本《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按我的理解就是元政治層面的討論。但其實也是可以談出規範性意義上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的,不過基本都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因為它們都是馬克思理論體系中晦暗之處,是馬克思未曾談到,但在今天看來對他的理論影響頗大的東西。比如革命者的倫理問題(加繆,如果算存在主義者,其實討論過這一問題:暴力革命是不是使殺人合法化了),比如政治改良的可能性(可以說是逆著馬克思的思路了),比如共產主義社會的制度問題等等。政治哲學與倫理學在馬克思文本中是有所欠缺,然而這種欠缺也可以成為研究的對象。

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分支研究上做的比較多,比如對第三世界的關注,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等,可見馬克思主義的潛力是巨大的。關於政治哲學與倫理學,題主不妨讀讀拉克勞-墨菲。個人比較喜歡齊澤克,糅合了拉康黑格爾與黃段子的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的分析也頗為獨到。沒看多少書,只能寫這麼些了。


也不僅僅是偽問題吧,政治哲學和社會學其實是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分界線的,所以對於一個19世紀的人來講,他很難討論我們現代語境下的「政治哲學」。但這不代表馬克思對政治哲學沒有思考,其實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和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其實都有論述政治哲學的部分,甚至馬克思主義這個詞本身就指代了中國的政治哲學。

所以這裡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這些學科和領域是20世紀才出現的,一個19世紀的人怎麼能研究「政治哲學」這個20世紀的學科呢?

至於倫理學,這個問題很好,馬克思主義確實沒有倫理學,因為倫理學本身是要訴諸本體論以及形而上學的,辨證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沒有本體論(或者說本體是物質第一性),更沒有任何形而上學,馬克思對所有超出物質限定的存在全部沒有給出形而上的定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徹底否定了形而上學,那就不可能出現形而上學的價值判斷。

形而上學的價值判斷就叫做倫理。

所以馬克思主義沒有倫理學。

但是馬克思主義有政治道德學,或者說政治倫理學,也就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下的一套倫理學,
這套倫理學在哪呢?

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本書里。


分馬的目的是把馬殺掉,而我們馬主義者是要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矛盾辨證理論」(實際上就是革命鬥爭思想)就是最大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實際上就是處理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矛盾鬥爭關係的,只不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偽善屬性要求其以妥協統一來掩蓋矛盾鬥爭的本質,而只有先進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永遠堅持革命大無畏精神,永遠將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結合在一起,這才是最根本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

啥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

實質上就是從歷史發展角度給矛盾鬥爭哲學賦予其進步意義——並不是矛盾鬥爭本質上不對,而是鬥爭的方法不對,沒有將鬥爭性和同一性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去,但到底該如何處理這種結合關係,我看書少,不知道老馬同志是咋回應的!


馬克思主義很少涉及倫理學,這是真的。這是個缺憾,也是必然。

當馬克思主義認定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時,就已經全盤否定了倫理的價值。倫理哲學本身就有濃厚的宗教屬性。宗教律令,客觀地說,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數千年的人類活動的經驗總結——這在倫理意義上特別重要。倫理體系化了,就需要宗教,完成組織化和群眾化。

這套體系被當封建的反動的東西全盤否定,倫理哲學也就走向了枯萎。

馬克思主義反宗教,在倫理方面遵循自由主義。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反同,但這根本沒有系統化,僅斥之反自然,實際還是宗教倫理意識支配。其認識水平也未超出宗教倫理。

倫理哲學,在社會的意義主要地在於指導生活,尤其是繁衍秩序。而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點是生產,人是生產力工具。對人的認識並不全面。繁衍秩序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裡無關緊要。甚至說,痛恨繁衍秩序。比如恩格斯這個不婚主義者,直接把婚姻等同「長期賣淫」,完全無視婚姻的倫理意義。要消滅家庭,解放婦女,男女平等之類,都是著眼於生產的,而非著眼生活。或許恩格斯認為天天戰鬥才是有意義的生活,但這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達到的。

終究這引起了後果——蘇東國家這些奉馬列為圭高的無神論國家,普遍地生育率下滑,幅度超過西歐各國。就是說,這些馬克思主義國家,普遍都輕視繁衍秩序,這與其馬克思主義正統地位是有關係的。最極端的是在中國,直接把孩子當累贅。物質生產重要,人口生產不重要,搞強制計生。這當然是反倫理,這樣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能建立倫理哲學?

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的基本理論缺陷。反宗教而無視倫理學,潑掉髒水也潑掉了孩子。

當下我們可以看到馬列主義者們在倫理上都比較傳統,原因是他們信仰「不純」。他們沒有拒斥婚姻,也沒有容許賣淫,更沒有倡導「共妻」。他們不自覺地拿起了基督教或儒家倫理體系。這些倫理體系壓根不是馬克思主義範疇。再如八榮八恥,自由平等二十四字箴言,這都是些「拼湊」,是宗教倫理里早有的價值觀。談不上是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總得來說,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一個思想體系,但這個體系相當粗糙。思想體系獲取了群眾就成為了——宗教。雖然它反宗教。未免滑稽。而當它無視生活只重生產時,它只是政治哲學,政治宗教。只有它承認宗教,也生活化,重視生育等人口再生產的秩序時,它才可能生活化,並形成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但很顯然,一百多年前的馬列沒有這方面的貢獻,還是後來人才能搞。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可以去看一下陳先達老先生的《散步.路上》估計你對這個問題就有新的認識啦~


回到現實、回到當下、回到「自己」。不要做了他人頭腦意識里的奴隸跳不出來。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就得清楚這貨的局限短板硬傷在哪裡?要同時研究反馬克思主義者們的智慧,兩條腿走路才中用。有思考理性智慧,有實踐理性智慧(屬於廣義思考吧)。平等,也就能夠實現「外部」世界的平等,物質世界、現實世界的平等,內心深處(我最大)是平等不了的!尊重每個「自己」內心深處的「我最大」,尊重現實、尊重當下「自己」的渺小且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題主可以借閱《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社會科學》這三個學術期刊(最近一年的就好)。我想您對問題會有新的理解。題目換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何種方式切入倫理學與政治學」是否更合理呢?


現在國內馬哲界關注的一大重點問題不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分配理論?


本身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來建構包括政治學和倫理學在內的一系列實踐方法論的,雖然它並無具體明確的倫理學和政治學原理但是行為層面和理論解讀方面卻給予階級論和道德觀無限的發展空間,這裡在西馬尤為明顯。盧卡奇階級意識、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拉克勞墨菲的激進民主都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的後重構體現。


推薦閱讀:

後現代式的列寧哲學研究
關於「要做最難的事情」的十點思考
John Hawthorne是如何處理lottery puzzle的?
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才叫懂哲學?

TAG: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政治哲學 | 道德哲學倫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