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國外真的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嗎?

總是看到很多人說移民為了下一代,可是我現在在國外並沒有感受到這邊的教育有多優越。應該說,這邊的學校也是有平民孩子上的學校和有錢人家孩子上的學校之分的,亞裔上的學校和當地人聚集的學校。沒有錢就上不了好學校,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那麼多人甘心當二等公民也要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呢?移民了教育問題就可以解決嗎?之前打工的老闆說他把孩子送回國上小學了,說這邊的孩子太自由了,老師不管。

有錢人不管移不移民都能提供給孩子好的教育,窮人移不移民都提供不了優質教育,這是我的看法。

可是每天聽到周圍那麼多人說移民為了下一代,是我的認知有誤嗎?


看你所在意的教育是什麼?

如果你在意你的孩子的學術技能、知識基礎,那麼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移民。因為西方(北美)的基礎教育簡直就是一塌糊塗。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孩子成才,主要靠天賦和家長的支持。但如果孩子真有這樣的天賦和家長的支持力度,留在國內的成果遠比出國紮實、豐富和美好。

如果你在意孩子的善良、單純、美好的心靈,那麼倒是可以試一下。我兒子7歲,每天都把反對墮胎、反對霸凌、反對Trump、權利公平掛在嘴上。長大之後肯定又是一個蠢左。

所以,我家移民主要是因為我們兩夫妻都喜歡國外的清凈。孩子的教育上反而是增添了負擔。


朋友們,為孩子移民,你真的想好了嗎?

首先是家裡老人的安置。到了我們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是常態。老人七老八十了,如果國內沒有兒女在身邊或附近,養老真的是很困難。這是中國很快要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吧。我們這些把家安在海外的兒女,心中最大的一個痛點恐怕就是難盡孝道。老人雙雙健在的,還能互相依靠一下。孤寡的,更是讓兒女不安。有病有事,家裡沒有一個壯年人張羅。如果有個兄弟姊妹還在國內,就等於把盡孝的責任,全推給了他們,心中一樣是不安。有把父母也一道接出來的。但是老年人出國定居,一般都是無可奈何。文化語言不通,更少可以開車自己行動,基本是囚居家中,幫忙照顧孫輩,中文電視看看慰籍一下思鄉情緒,最多去去華人教會,除此沒什麼走動。相反,在國內的老人如果身體尚健,返聘繼續工作的,繼續發揮餘熱的,在社區鄰里活躍的,比比皆是,最差還能出門買買菜,院子里聊聊天。用一句我一個韓國同事的話,她觀察她的老父母親在他們國內和在美國她家裡的生活區別,在國內,他們的圈子和視野都可以從家大到國家國際,老人的生活質量是不同的。

不說老人,說說自己吧。其實有些地方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跟上面說的對老人的影響,是一樣的。到了中年有條件要移民的,一般都是事業有成收入不菲的。全家移民,如果意味著放棄事業工作以及朋友圈,對自己是很大的損失。移民到一個嶄新的環境,甚至要一切從頭開始,不是每個人到這個年紀都能有勇氣和能力做到的。如果在國內有很好的事業和位置,放棄之後,再回頭只怕不可能。到這邊沒有工作事業,比如陪讀的太太們,是相當苦悶的。人的精神狀態,生活質量都會受重大影響。若從零開始,談何容易?我們在海外上了學工作多年的,很多人在職場和社會上深有體會。國外的人文環境寬鬆,社會相對有序穩定,政府機構相對公正且開放。西人的教養一般較好,你不會感到明顯的歧視。但是看不到的玻璃屋頂,公司單位的潛規則,隱藏的膚色種族歧視,其實都是存在的。我們因為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在競爭中是處於劣勢的。又由於我們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缺失,我們個人需要補課的地方也很多。要真正融入這個社會又要保持identity(自我尊嚴和個性),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如果只是為了享受更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只是抱了一個來海外攝取資源和養老的態度,那隻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只怕也不會是好的影響。在這裡的一般的工薪階層,套一句從前在朋友那兒擠兌我們的話,就是「一房倆車三孩子」,生活簡單,你可能會喜歡這種單純,也可能會覺得寂寞枯燥。上班下班回家,家裡大小活一律自理,孩子下學當他們的車夫。周末的中文學校和華人教會,就是海外華人最多的聚會交往場所。朋友圈小,沒有親戚鄰里走動。如果移民的地方是加州灣區或者多倫多新華人區這種華人居多的地方,這類問題可能少點。人大了,很難有新朋友圈,更難有老友的知心。和西人交朋友,也很難到那種能一起喝酒罵娘的哥們兒程度。社會圈子的單一狹隘,對自己和家庭以及孩子的成長,都有不良影響。如果是自己公司事業不願放棄,只把孩子和當媽的放海外,那麼這種長期分居,事實單親的家庭環境,對婚姻和孩子成長,更是害大於利了。在這裡有些這樣的男孩子身邊沒有父親形象,心理和行為出問題的有啊。

這就說到為孩子了。這個本來是初因和主因,但是如果移民對我們自己和家庭有不好的影響,那麼最終對孩子也就不利。因為孩子成長第一要因是家長和家庭影響。如果父母因為移民不能適應而產生不良情緒,或者自顧不暇苦苦奮鬥,那麼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恰恰不能在他身邊給他安慰支持和鼓勵,孩子是不幸的。我們海外華人,有時叫自己是translate (被移植的)。移植越早,生命力越頑強適應力越強的,效果越好。中年移民,對自己是已經錯過最佳時期了。孩子還小,適應能力強,語言首先會比你先過關。但是孩子也是被移植的,離開了他身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們和他的小朋友。他也會體會到周圍環境變化,這時候父母和家庭最需要抱團,互相鼓勵。孩子對親情的需要更強。為了孩子,是想讓他長成一個健全快樂的人。如果到了海外,卻還是做那個催逼孩子死讀書的家長,那還移民幹嗎? 移民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健康健全的大環境。但是,家庭小環境其實比社會大環境更重要。如果家庭小環境或周邊小環境因為移民而質量下降了,那麼移民為了孩子,就得不償失了。看看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各類狀況,就可以知道。其實國外也一樣有階層和圈子,也有資源這麼一說。人與人之間,也講關係。西人的為人處世藝術,看起來很高大上的,但是背後一樣有你在國內看到的種種。這個到公立學校家長協會去看看,就能體會了。誰說不要和老師搞關係?誰說小朋友中沒有攀比歧視?但是你若在國內,可能是資源相對好的,你的孩子可能是有這些優勢的。到了這裡,就大家平等了(和我們這些市民百姓平等,不是和大亨要人的平等)。如果這是你要的和想給孩子的,那就好。如果會感到落差,那就得好好想想,你是否真的認同這個價值和地位?海外的環境,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加澳新,是開放的,也基本平等。但是觀念的變化和環境的落差,對大人孩子都會有影響。而且千萬別以為國外樣樣好,期望太高,會失望的。首先該糾正的,就是以為國外的孩子就是玩。其實國外孩子有其辛苦的地方,競爭一樣激烈。只不過你可以做別樣選擇。話說回來,在國內,你也可以做自己的選擇。現在國內有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民辦學校,甚至私塾。有有思想之士,還把孩子特意送民工學校呢!所以為孩子,並不是只有移民一條路。

其實,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養好孩子都不容易。修身齊家,永遠要從自己,從家長做起。住在哪裡,還是後話。


題主可以大體看一下,你問題中得這一部分人群,是處在一個什麼位置。

題主有點說的很對,真正有錢的人,到哪裡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也都能想辦法去任何地方接受好的教育,而真正奔著靠留學改變下一代教育和命運的,很多是中產階級或准中產階級的。而這一部分人其實有一個特點,留學的條件說有也有,但算不上充足,也不是承接上一代的,大多數是自己拼搏出來的。出國幾次國或還沒有出國的,心理上看到不全面或聽到的不全面的國外描述,以為外面的教育都很美好。但真的是有好有壞。

就幾個國家的狀況,我們舉例子說一下。

首先肯定要說一下英美。(估計是意向留學最多的國家了)教育和師資力量這個毋庸置疑,就是好,前幾名的高效,英美佔了一半多。奔著教育去是沒有錯的。但對於中產階級來說,不見的合適。

如果家裡現在存款幾十萬到幾百萬,要移民英美資金上還是不成問題的,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留學英美,一年的花銷所有的加起來一年35到40萬吧,留學個幾年就幾百萬,能不能簽證移民要另說。

人文方面:美國有歧視是真真存在的。上面有個朋友的回答中提到,美國是適合白人移民的國家,這個沒錯。黑人是赤裸裸的受歧視,美國的警察都是這樣。中國人和印度人在那邊也是被嘲諷的對象。在很多美劇里我們都能感覺出來。《生活大爆炸》里的拉傑,印度人就是經常被黑的對象,還有語言殘疾。《破產姐妹》中的憨,一個身份有點侏儒的小老闆,整天被白人員工欺負。這就是黃種人和黑種人在白人眼裡的形象寫照。

在幾年前的美國電影中,你肯定聽不到中國人的好,都是反面教材,對他們進行黑客攻擊啥的,(《變形金剛》里就有幾次這樣的形象),這幾年我們國家強一些了,開始有一些正面的形象,記得《2012》里的諾亞方舟是說中國造的等等情節,給了中國一些正面的形象。

所以對於英美這樣的國家,可以說,留學移民會獲得更好的教育,但幸福指數並不高

加拿大,雖然跟米國和英國一般是同時出現,但相對來說要好的多,歧視也小, 留學資本主義國家,加拿大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紐西蘭,澳洲、奧地利等國家是個人覺得比較合適的。政策也好,花費也小。

拿紐西蘭舉例子吧,各種各樣的津貼補助,養老、失業、殘疾等等20項左右的補助,孩子上學也免費,也沒有種族的歧視(本身我們國家跟紐西蘭等國家沒有過衝突,也不在一個大陸上,所有也沒有負面的關係,都還是比較好的,紐西蘭這些國家,普遍還是農業發達,這或許也是農民的樸實吧)。

費用方面,紐西蘭要比英美便宜很多。一年15萬左右就夠了,生活費也包含在內了。中國人又是比較勤奮的一個種族,所以也不用擔心。

當然,說會到教育方面,這些國家就沒辦法跟英美國家相比了。沒有那麼多牛逼的大學。但還是有很多好學校可以選擇,升學的幾率也比國內高,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和勤奮水平,在世界上上數的。

紐西蘭等這樣的國家,算是比較適合留學的,可以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教育,幸福指數也比較高一些。

日韓等亞洲國家。

個人覺得就沒什麼意思了。韓國有幾家好學校,但說實話也沒有多好,咱們跟韓國的關係也挺微妙的,不建議過去,幸福指數也不會升高,估計還會降低。日本比韓國好一些。

日韓的留學就不如去香港了。

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如果還有問題,歡迎繼續交流。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 NBER 移民的影響:研究綜述
移民沒有那麼難,就看你敢不敢踏出那一步 | 浪潮工作室
你所不知道的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
留學簽證,什麼是移民傾向?
如果只為了永居去澳大利亞留學值得嗎?

TAG:教育 | 移民 | 技術移民 | 投資移民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