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蘇省,天津市的GDP含金量排在全國倒數前三?

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滬京粵意外跌出前三

是哪些因素導致這樣的結果?

從直轄市來講,天津市的人均GDP是超過北京上海的,從省域來說,江蘇的人均GDP也在前幾年超過了浙江省位列全國省份第一。但是為什麼這兩者的GDP含金量卻位列倒數,而且相對來講人均收入卻沒有得到長足的增長?天津的人均收入不僅沒有因為人均產值的大幅度提升而追趕京滬,反而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江蘇省和浙江的差距可能沒有這麼明顯,但是依舊沒能趕上浙江?這其中的經濟學道理是什麼?


我們村沒有任何企業,也沒有稅收,地也沒什麼人種了。GDP接近於零。

但是我們村裡人每年出去打工,還拿著農業補貼,人均收入有一兩萬呢。

看來我們村含金量高的很哪。


「GDP含金量」這個詞是近幾年某些人提出來的,國際上沒有這一說法,計算方法也是簡單粗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的比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體現該地區的富裕程度,人均GDP可以體現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至於這含金量,也就說明該地區的富裕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匹配程度,江蘇和天津的位次靠後,也就說明了該地區的富裕程度沒有趕上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的腳步。

依靠大舉投資的模式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高一個地區的GDP,而人均收入卻不是通過投資就可以迅速提升的,江蘇和天津的低位次就在於此,通過近些年的投資,人均GDP猛漲,江蘇這樣的人口大省人均GDP可以達到將近9萬人民幣,超出浙江省近1萬人民幣,超出廣東省近2萬人民幣。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江蘇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並不如浙江,也沒有超出廣東省很多。江浙之間經濟指標的絕對數差異其實是很大的。

另外不贊同將這個概念同「國富民窮」或者「國窮民富」這樣的說法結合,一個地區的「國富」最直接的體現在財政收入上,「民富」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因為這個指標的命名很蠢啊。所謂「含金量」,本應是非常正面的指標,但實際上,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經濟發展潛力的倒數,導致「含金量」最高省份是靠中央補貼度日的雲南。原文是這麼寫的:

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滬京粵意外跌出前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被權威專家認為更能用來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自2009年起,《中國經濟周刊》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已連續6年發布根據各省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數據計算出的比值,並將這一比值視作GDP含金量(即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又被稱作「幸福指數」)。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多數被用於消費。gdp是當地經濟創造出的全部財富。計算這個指標非常簡單,消費佔總財富的比例越高,含金量就越高。原文對此也毫不諱言:

從GDP含金量的計算公式上分析也可發現,GDP含金量排名之所以會得到提升,是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人均GDP的增長速度。

換句話說,要在這個榜單上前進,必須是讓收入增長速度高於gdp速度增長。但是,按照最簡單的邏輯,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會怎樣?

當然是破產啊,花錢增長速度超過賺錢的增長速度,這種日子過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也湊合,時間長了……只能靠花別人的錢了,要麼非法集資,要麼靠政府。原文也承認了這一點:

第一梯隊的GDP增速並不高,但是因為將財政轉移支付用於民生,在分母(人均GDP不變的情況下),分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大,使得GDP含金量的比值增大。

財政部網站數據顯示,2014年中央對邊境地區轉移支付120億元,民族地區520億元。雲南、貴州、廣西、甘肅等第一梯隊省份均在上述轉移支付之列。儘管這些資金總量不大,但是截至2013年底,雲南、貴州、廣西、甘肅四省份總人口之和也不過才1.5億人,這些轉移支付對提升人均收入效果明顯。

(雲南不只有天量中央補貼,還有了不起的集資平台……)

原文也承認,落後地區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砸錢砸出來的,發錢發出來的。我也知道對貧困地區進行經濟扶持有合理性,但你不能把花錢的指標當「含金量」啊。如果所有的省份都追求含金量,富省不肯出錢,窮省還要錢,中央政府除了借外債,賣國土之外還有什麼辦法?(中國的人均資源實在沒啥可賣的)

當然,窮省含金量比富裕省份高也不僅僅是財政扶持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窮省、富省這個區分的形成原因——經濟增長歸根結底是生產效率提高,提高效率必然靠投資。雖然投資不一定能換來增長,但沒有投資肯定沒有增長。

超越冷戰思維,延續中國經濟奇蹟

從工程師的視角給經濟增長做一個定義。經濟增長顯然不是錢的增加。錢只是交易工具。在物質層面來看,經濟增長就是用已經存在的財富生產更多的財富。今年生產了10份財富,其中5份用來消費,是消費品;另外5份是投資,是新的勞動工具。因為增加了5份工具,所以明年能生產11份財富。相比今年的10份,有 10%的增長。如果每年都能重複這個過程,經濟就以10%的速度指數增長。

所以,「含金量」高了,意味著投資比率下降,意味著將來的相對貧困,要更大程度地依賴政府補貼;倒是含金量低了,可能會有更高的增長,將來即便投資比例更大,人均收入的絕對數字反而可能更快地上升。簡而言之,高「含金量」和低「含金量」都有一定的自我延續性,但政府和嚴肅的學術機構應該超脫出這種規律來制定經濟指標和考核標準,儘可能地促進落後地區的有效生產而不是消費。真正的好指標應該既衡量現在的百姓消費,也要看到這個消費是否源於可靠的生產。如果一味地鼓勵所謂的「含金量」,遲早會消滅經濟增長。

當然,原文也不是沒有提到這一點: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滬京粵意外跌出前三

清華大學教授袁鋼明的解釋切中要害,「在一個低發展水平的條件下,收入分配提得太高,GDP含金量的數值大,就會把整個經濟壓垮。反過來,在發展的中期,如果既注重分配比例,GDP含金量的數值大小適中,分配比例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同時還注重發展,這種情況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也說明北京、廣東的發展最為合理。」

「貧困地區收入分配的比例高並不見得是好事,如果發展的絕對水平很低,被迫進行多分配,表面上能夠緩解當前的貧困和痛苦,但是增長將出現不可持續性或者沒有發展後勁,這不利於未來發展,從而也將導致我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但是,這類內容首先不驚悚,其次也不符合現在「消費至上」的媒體氣氛,當然不會被拿來做標題啦。在選擇標題的時候只考慮驚悚性和衝擊力,只考慮如何迎合讀者的朋友圈閱讀習慣,這是媒體行業和網路寫手的普遍惡習,在此我代表我處理過的那些新聞稿給大家道個歉。

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在經濟問題上崇拜消費,忽視生產和投資的風氣是怎麼來的呢?首先當然還是和媒體、網民的民粹性有關係,其次這個民粹性和決策的封閉性互相促進,但從經濟規律的角度說,崇拜消費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體現——購買力的收縮趨勢提高了生產風險。

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是否存在必然性規律? - 馬前卒的回答

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即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對任何企業都適用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製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里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佔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比爾蓋茨未必和一個國內大房產商拉開明顯差距。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為社會節約資源。實際上不少幫閑就是這麼論證資本主義的合理性的。他們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有錢人只是替大家看著社會資產而已,不會糟蹋多少。就算糟蹋了也是合理的報酬。但是,這和第一點放在一起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裡。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賣不出去咋辦?老闆的第一反應是減產避免虧損。減產不是為了少造東西,而是為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闆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產。這樣一輪輪的轉下去,經濟就崩潰了。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你立足於體系內解決問題,問題就繞不開。

(以新投資來緩解消費不足的內容見原文後繼部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否存在必然性規律? )

只要主導社會的經濟規律還是資本主義,就繞不開購買力相對收縮趨勢,就時刻面臨經濟危機的威脅。在這種發展環境下,資本的集體選擇往往是降低發展速度,提高消費比率,來迴避經濟危機的威脅。只有在冷戰這種特殊環境下,或者說在不完善社會主義的激勵下,資本主義才能做到低風險高速發展。

現在冷戰結束了,消費崇拜症自然也就回來了。全球總危機在2008年開始後從未離開,各國都是靠一套又一套的金融花樣來避免另一個1929,但市場對新花樣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早晚會有一個總清算的。總請算之時如果有人想從底層、從普通人的角度做點事,最重要的一點不是掌握眼前的收入補貼,而是如何比壟斷資本家更善於管理投資。

相關回答: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可為什麼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

一個四川大小的獨立國家,在汶川地震後的恢復能力和現在比會什麼區別? - 馬前卒的回答

同為石油國家,委內瑞拉為何貧富差距巨大?而沙特全民皆富裕? - 馬前卒的回答

2016 年,中國經濟有哪些新的增長點? - 馬前卒的回答


打了一場籃球。

雖然我們隊全場就兩次出手機會,可是畢竟命中了一半呀。

對面雖然把我們艹得不成樣子投了200個,可是只進了80個,搞不好投到後來手都舉不起來了。

投籃含金量還是我們高嘛。


因為指標制定得垃圾。這種垃圾指標在分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通常是由於想的時候太Naive。

面對一個垃圾指標,關起門來暗嘆一聲自己傻B,然後趕緊扔掉就是了,我就經常這麼干。但如果還拉出來嚇人,那可就不對了。


每天都有人想挑撥江蘇與浙江人民互撕,居心何在,我只知道江浙都很發達,蘇杭一家親,就醬!

江蘇浙江都沒有什麼礦產,江蘇憑藉鄉鎮企業發展,浙江憑藉小商品市場經商發展,都是通過祖祖輩輩一代代的人的努力的,GDP難道是說上去就能上去的,有什麼好比的都是國家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應該總結這些地方的經驗為落後的地區發展經濟,幾個老大哥窩裡斗算什麼本事,怎麼不把中國跟美國比。


昨天才在網上看到這個排名。

我也是給這個比誰破產快的排名跪了。


是的啊,江蘇老百姓撅著屁股苦一年還那麼窮,每年上交戶部那麼多錢,返還才一點點(人均倒數第二,僅比富裕的廣東多一兩百),蘇北除了徐州,7個地級市沒有高鐵,都窮瘋了,還年年抽血


天津來的江蘇大學生說一句,天津主要gdp是高附加值製造和航務運輸,江蘇主要gdp差不多也是這兩者,我們的土地上主要掙錢和花錢的不是市民是企業,還有教育醫療基礎設施,有些錢還是給政府和企業去流轉比較好


這個含金量類似於恩格爾係數的變種。這樣看是不是好理解一點?


因為江蘇發達的是第二產業 就這麼簡單


國富民窮政府撈錢唄。江蘇模式就是中國模式。

既然有爭議,我就聲明一下。

1,我並不同意「含金量」這種標題黨的說法。這個排名本身就是一種對政府主導經濟的批判,代表一種政治觀點。我這一句話的回答是針對這個觀點的注釋。

2,國富民窮是相對於浙江來說的,江蘇老百姓比全國大多數地方還是富的多的。

3,國富民窮並非貶義詞,只是個相對概念,大家不要那麼敏感。如果這是貶義,難道國窮民富是褒義?

4,蘇南模式實際本質就是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和開發,全國大部分都在用這套,只不過很多受限於各種原因,學不好。重慶的黃書記公開批過蘇南模式,但他在重慶的八大投,包括以前在浦東的開發,其實根本上還是這個套路。

5,個人認為,稟賦、發展時期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是否可行。蘇南和溫州模式的比較已經是個老話題了,不需要在此爭論。事實上,蘇南,溫州也不能代表現在的江蘇和浙江了。


天津如果沒有濱海新區,其GDP水平最多也就是個三線城市!


含金量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讓東三省怎麼想?


工科生,不懂經濟學,生活在蘇中,浙北兩地,剛開始接觸這兩地,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江蘇經濟大省的錢到底哪裡去了,兩地民眾的生活水平至少相差一個decade。即兩地民眾的可支配收入(模糊界定為可支配收入)至少是十年差距。回到本問題,GDP含金量defination: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設Y=江蘇人均GDP=江蘇GDP(江蘇戶籍人口創造的GDP+外來務工人口創造的GDP)/江蘇戶籍人口(也可能是常住人口),X=江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江蘇戶籍人口可支配收入,再令Z=江蘇戶籍人口GDP。考慮到江蘇是人口流動大省,非戶籍地工作者很多,並且很多是政府拉企業過來。所以Y&>&>Z,所以X/Y排名靠後。

打個比方,我現在身上100萬現金,大家以為我是百萬富翁,其實那100萬裡面有80萬是別人暫時存在我這裡的(就說是借的吧),自己的僅僅只是20萬,這20萬還要應對所謂的經濟的大省高消費,高房價,高成本。

反之為什麼雲南省的高呢,因為去雲南創造GDP的少(降低雲南GDP),雲南出來工作的人多(又降低雲南GDP),然後呢他們還嘩啦嘩啦省吃撿用帶回家可支配收入提高,分子升高,分母內兩個降低,GDP含金量能不高嗎?

個人臆測,沒有任何另意。


跟江蘇對標的廣東浙江,跟天津對標的是上海北京。看著這麼多回答精神勝利法用得挺熟練的。


他總得有個倒數第三吧?類似的問題有,為什麼井蓋是圓的?


一群窮人因為一個富人的財產不如另一個富人多而高潮了。


糾正一點,只比人均收入的話,江蘇被浙江拉開不止一點


嗯,從出發點來看,這個指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因為它更偏向於體現公平,而不偏向於體現效率。

從實際意義來看,這個指標又是一個很差的指標。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針對戶籍人口的,而GDP是針對歸屬地的。這樣在很多情況下,這個指標就失去了最起碼的科學性。


第一,人口相對可自由流動使中西部勞動力流入東部,拉低了勞動力平均價格。這導致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差別小於人均GDP差別。

第二,人口統計問題,鬼知道北上廣深實際在工作創造財富到底有多少人,還有N線城市還跑剩多少有勞動能力的人。人均GDP可差遠了。

第三,產業結構上也很有關係,主要依賴農業的落後地區和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發達地區GDP「含金量」較高,這是很好笑的。

第四,這個指標排名每年基本都會天翻地覆,除了幾個西部省份總是名列前茅,說明還很有改進空間。

此外,沒有看到任何相關學術論文(灌水期刊不算),《第一財經日報》還報道過張拾邁反對高鐵呢,哈哈。


這個榜沒什麼大意義,既不能很好衡量財富也不能很好衡量幸福。

所謂gdp,在這裡可以粗略的分解成:居民可支配收入+企業利潤+政府收入(稅收+非稅),此指數打算反映居民收入佔gdp的比例,但是忘了構成各省gdp的經濟結構不同,以及我國稅收制度對各行業徵收的稅率不同,我國對於農業基本不收稅,工業,尤其是大型的重工業,資源型工業,收的比較多,而且偷漏的比較少,第三產業,則是偷漏的相對重工業要多。所以這個指數,最有利於農業比例高的省,最不利的是重化工業多的省,所以所謂「最幸福「的實際都是農業多,城鎮化率低的省,「最不幸福」的都是重化工業多的省。「最幸福」的實際是收入低,不好收稅,實際根本就不幸福。但如果把這個指數當成反向指數吧,好像也不好使。


推薦閱讀:

問題一:如果宋朝修築了南長城,會怎麼樣?
【No.01】從中國陸地國界界碑開始
東北有能耐的人都去哪了?地球知識局
夾在山東與蘇南之間,蘇北第一大港如何求生? 地球知識局

TAG:政治 | 地理 | 經濟學 | 區域發展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