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劇《都鐸王朝》?


引述一個朋友的最新文章來進行作答吧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美劇《都鐸王朝》小評 by神算周公瑾

當羅馬教會長期的腐敗為長久而昏暗的中世紀敲響喪鐘,當路德與加爾文的崛起讓歐洲捲入無盡的血腥,當文藝復興吹響走向新時代的的號角……

當百年戰爭的硝煙散盡,英格蘭的法蘭西領地蒙上塵埃,當阿拉貢與卡斯提爾聯姻,偉大的西班牙登上歐羅巴群雄爭鋒的舞台,當玫瑰戰爭塵埃落定,都鐸王朝取代金雀花、約克與蘭開夏……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混亂,怪異而又朝氣蓬勃!整個英倫,整個歐羅巴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亞瑟王子的暴死,讓英格蘭的命運,讓歐羅巴的命運,讓世界的命運,意外地落到了亨利八世,這個年輕而才華橫溢的王子身上。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向左,還是向右?亨利八世面對著英格蘭命運的抉擇。向教宗臣服,為著聖彼得的教會奉獻一切?抑或大踏步改革,讓人人擁有閱讀福音書的權力?是聯合法蘭西,對急速膨脹的西班牙加以抑制?抑或與西班牙站在一起,重新收復阿基坦英倫的故土?

於是,亨利八世勇敢地邁出了他的腳步,帶著這個偉大的國度,演繹了永不磨滅的篇章。在Michael Hirst 的天才演繹下,《都鐸王朝》帶給了無比精彩的視覺盛宴。對光榮的渴望,對夢想的追求,對信仰的堅定,對權力的執著……在這裡,我們彷彿穿越回了那個激情年代。

即使它每周日的首播早在幾年前已經結束,也毫不妨礙它現在仍然魅力四射。這是一部驚艷的作品,可以歷經歲月的磨礪,而毫不褪色。 《都鐸王朝》最精彩之處,是對人物的塑造,在這裡,超越了單純的善惡,展現的,是人性的本真。

亨利八世:劇中的主人公無疑是這位熱血,充滿激情與活力,渴望著名垂青史的國王。他從諫如流,締結了前所未有的歐洲的聯盟,他力排眾議,任用了出自底層的沃爾西,他御駕親征,攻佔了勃洛涅的城堡……他要擁有,所有英倫歷史中的君主都無法企及的英名!然而,他太猶疑,太衝動,他廢黜了相濡以沫的髮妻,甚至不惜以此被教皇徹底逐出教會;他親手殺死了他摯愛的恩師,即使此後在夢中因悔恨而驚醒;他徘徊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徘徊在一個又一個妻子之間,追求著光榮,追求著從前的夢想,他為此不惜一切。在第四季中,他曾對摯友布蘭登咆哮:「Am I too old to fight?To take another wife?To be myself?」是的,他永遠沒有太老,他永遠做著自己,只是這份代價,或許太大。不過,他完成了他一生的夙願,即使沒有黑斯廷斯,沒有阿金庫爾,沒有收復聖城,他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超過了征服者威廉,獅心王理查與亨利五世,他代表著那個時代。在歷史的漩渦中,在十字路口前,他將英格蘭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查爾斯布蘭登,薩福克公爵。亨利八世有過六個妻子,五任執政官,但是,他人生中或許只有唯一一位真正的朋友,查爾斯·布蘭登。自古伴君如伴虎,但查爾斯與亨利八世,是真正的肝膽相照。唯此,亨利能在查爾斯僅僅剛過二十時封他為薩福克公爵;唯此,亨利能在查爾斯私自與他的姐姐瑪格麗特公主結婚而不加真正的懲罰;唯此,查爾斯能在亨利垂危之際,不計後果,讓醫生冒險救治,使得亨利起死回生;唯此,查爾斯能為亨利披肝瀝膽,為了執行他的旨意不惜放棄與妻子的感情,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他們之間的友誼,絲毫不加以利益的侵染,甚至超越了信仰的約束。這未必值得歌頌,但是這,讓所有人艷羨。「I know what we have lost.We have lost our youth.」也只有查爾斯,能了解亨利的內心世界……

執政官:在亨利八世的宮廷中,執政官是重要的角色。他們彷彿宰輔之臣,主宰著國家的脈搏。亨利八世的執政官,由紅衣主教沃爾西,到理想主義者托馬斯·摩爾,到能臣托馬斯·克倫威爾,到最後的國戚愛德華·西摩,與幾乎是過渡人物的里斯利。後兩位在任之時,已是亨利八世無心對國家有大的改變的晚年,二人的能力也遠不如前任高超,並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前三位執政官,則以他們的才華與人格,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沃爾西主教是亨利八世從平民之中提拔出來的,他忠誠而才識卓超。他促成了歐洲的聯盟,他用外交手腕讓英格蘭以超然的身份笑看歐洲群雄的征戰,他甚至險些成為羅馬教宗。正如摩爾所說,如果沃爾西能夠成為教宗,路德教或許就不會席捲歐洲。但是,他面對的是太過衝動的,希望與王后離婚的亨利。他內心之中,不希望亨利八世的離婚,不希望他背離羅馬,於是,讓他與曾經深愛他的君王漸行漸遠,政敵的攻擊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棵稻草。在監獄中,蒼老的沃爾西主教用刀劃向自己脖子的一幕讓人心碎,「I ask for forgivenes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though I knowit』s impossible.」臨終前的禱告讓人不禁淚下,或許,為了俗世的工作,他遠離了深信的上帝太久,或許,離開紛擾的宮廷是他最好的歸宿。

托馬斯·摩爾以他的《烏托邦》聞名於世,他對理想的執著超越了一切,他渴望著世界和平,他的人文情懷讓爾虞我詐的英倫平添了聖潔的光輝。他是亨利八世的恩師,他與亨利八世的感情無比真摯,因此,他寧可放棄平靜的生活,完成他的任命,做他根本不願意去做的執政官。他政績斐然,他的人文思想更是讓英格蘭在迷茫中找到了正軌。然而,亨利八世卻固執地自封為英格蘭教會首領。背棄聖彼得的教會是摩爾所無法容忍的,勸諫未果的他只好獨善其身,但是他深愛的君王卻不給這個機會,不宣誓承認就送上斷頭台本是亨利強迫他宣誓的威脅,但摩爾為了他的信仰,竟然寧死不願宣誓。在斷頭台上,「Tell the king I』m his honorable servent,but the god is higher thananything.」摩爾聖潔的讓人無法仰視。

克倫威爾是日後名動天下的護國公奧利佛的叔祖,他完全擁有他侄孫的才華與魄力,還有相同的信仰,但他比他的侄孫有更大的信念,為了他的理想,他不惜放棄一切,道德、名聲與生命。他促使亨利八世走向宗教改革的道路,他發布法令搗毀無數的教堂,他血腥地屠殺約克郡起義的民眾,為了他的宗教改革,他臭名遠揚,他背信棄義,他毫無道德底線,他被成為撒旦的使者。他的才能讓英格蘭國庫充盈,更讓英格蘭踏上了新教的不歸路途。他彷彿痴迷於權力,沒有任何原則,但是,當亨利八世停下改革的腳步,他寧可冒犯給他一切的君王也不惜暗地裡維護他的改革,即使因此被送上斷頭台。在斷頭台上,民眾在他祈求寬恕時,謾罵著「There will be no mercy!」他甚至被政敵買通的劊子手經受了數刀才砍死的折磨。但是,無論如何,克倫威爾,是崇高的理想者。

《都鐸王朝》中對於後宮之中的宮斗,也有不小的篇幅,然而,它卻不同於所謂的宮斗戲,它更多地,也給人更大的印象的,是在塑造那一個個光輝的人物,是在表現對理想與信仰的無限執著。因此,塑造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人性。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亨利八世時代的英格蘭,進入了轉型期,亨利八世死後二十多年,完成蛻變的英格蘭,在他的女兒伊麗莎白的領導下,走向了世界之巔。隨著亨利八世的死去,《都鐸王朝》戛然而止,「You think you know the story,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to learnthe truth ,you should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都鐸王朝》以此開始,當我們回到了開始,它卻悄然而止,而留給觀眾的,是無盡的沉思。

--------------------------------------------------------------------------------------------------------------------------------

此文經過公眾號「史帷經幄」獨家授權,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想要了解更多歷史知識,歡迎關注公眾號「史帷經幄」


剛看完第二季,先悄悄回答一下然後睡覺,還有好多人物,細節沒有談到,過兩天再慢慢修改。

——————————————————————————————————

安·博林不是一個好人,她迫害皇后凱瑟琳及其女兒瑪麗,為自己家族謀取巨大的利益將沃爾西拉下馬,利用國王對自己的寵愛讓家人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歷史上她因嫉妒險惡而出名,對於她英格蘭皇后的頭銜,百姓嗤之以鼻,他們不能容忍自己敬愛的凱瑟琳皇后被取代,讓一個善妒而殘忍的女人鳩佔鵲巢。

《都鐸王朝》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在安所謂的「情夫」們被處死時,人們歡呼雀躍,紛紛拿著麵包去行刑的台上蘸取那骯髒的血液,恨不能吮其血,啖其肉,可見是多大的仇恨。

談一部劇,必然要談到人物的塑造,而在我個人看來,這部劇人物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安·博林,她狠毒,甚至在成為皇后後,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置已經被趕出皇宮,貧病交加的凱瑟琳及其被剝奪爵位,判為私生子的女兒於死地。但她的狠毒又正是來自她的敏感與脆弱。她深知國王的喜新厭舊,喜怒無常,所以當國王對她的熱情開始消退時,當她發現自己並不能為皇帝生下一個兒子時,她便感到惶恐,夜不能寐,她極度害怕,怕自己會陷入與自己前任同樣的境地甚至更為悲慘。她生怕有朝一日瑪麗成為繼承人之後對她趕盡殺絕,於是她甚至在難得的一次與皇帝重修舊好激情之後,還不忘唆使皇帝處死凱瑟琳與瑪麗。

一方面她性格強硬,控制欲極強,時時刻刻想把亨利撰在手裡,這一點在兩幕床戲可以體現出來,第一幕是在她還只是亨利情人的時候,他們一起去打獵,她往樹林里退,一邊退一邊一件一件脫下自己衣服狠狠扔在一邊,果斷而決絕,在亨利說自己要射了的時候她又果斷把亨利從身上推開,說的是「you musn』t!」而不是you can』t

另一場是在雙方感情遇冷許久後的一次舊情復燃,當亨利翻身將她壓在身下時,她抓破亨利的背,卡著亨利的脖子迫使亨利屈服於她身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亨利警告她「我能將你捧上巔峰,也能將你打入地獄!」之後,她仍然態度強硬。直到最後才肯抱著孩子懇求亨利再給一次機會,卻為時已晚。

另一方面,安又常常為了家族利益作出讓步和犧牲,比如放棄自己的戀人去勾引皇帝,成為自己父親和哥哥極大獲取權利和財富的工具。雖說最後走到家破人亡,她臨刑之前所回想的,仍然是小時候與父親,哥哥一起玩耍的幸福情景。也許她不會想到,她親愛的父親在兒子已經被處死,女兒即將被處死,自己被釋放之時的問出的第一句話不過是:「那麼我的爵位得以保留了?」

在這部劇里,安是聰明的,她知道如何俘獲皇帝的心並一步步坐上皇后的位置,敏感地預測到自己的命運並為改變它而掙扎過,但她又是愚蠢的,她的控制欲,嫉妒心迫使她以殘暴對抗亨利的殘暴,她對政治一無所知,所關心的永遠是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愛情這樣在國家面前微不足道的事,在自己處於劣勢時仍四處樹敵,最終被自己的敵人,自己的丈夫推向死亡的深淵。儘管她敢愛敢恨個性鮮明,但她仍然只是一個小女人,沒有皇后的智慧也沒有皇后的雍容,卻要爭奪皇后的位置,結局自然是悲劇的。

由於涉及英國宗教改革,新教與舊教的矛盾不可避免,這部劇塑造了不少新教,舊教的捍衛者,卻沒有常見的歌頌哪一方,貶低哪一派,它告訴你,舊教廷有腐敗,有墮落,也有虔誠的衛道士。而新教有改革,有殉道者,也有利益的投機者。

比如托馬斯·摩爾。他是舊教會的代表人物,他注重道德,一生清廉,即便是身居要職,也堅持自己的原則,當亨利的做法違背了他的原則,他無法對抗時,便果斷捨棄所有的權利,以維護自己的信仰。他似乎是一個仁慈而善良的人,但對於異教徒,他卻毫不手軟,他當權後大肆捕殺新教徒,在燒死一名新教徒時,周圍的人都因為殘忍而不忍看,他卻站在最前面,直視這人間慘劇,當受刑者的慘叫實在令他難以忍受時,他背過身,但僅僅是那麼一下,隨即又強迫自己直視被燒死的異教徒。因為在他堅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最後,在亨利八世推行新教的時候,他也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不願宣誓而被判處斬首。當家人哭著哀求他,就說幾句話誓言而已,幾萬人都做了,他們也許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本心,但他們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可以呢?他說,他做不到。

當他被處死時,全國哀慟。臨行前,無數人在行刑台前為他哭泣,他說,自己永遠是亨利八世忠實的僕人,「but god first.」

而相比於那個因為堅持自己信念而被燒死的新教徒,克倫威爾推行新教更像是一個投機者,他處心積慮,排除異己,以改革的名義為自己謀取私利,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自己改革的盟友,安·博林推上了斷頭台。

至於主角亨利八世,不想提他,不懂電視劇為什麼要找一個那麼帥的演員,明明是個大鬍子死胖子的。劇里的亨利,從來都是罪人不罪己,比如,生不齣兒子一定是妻子的錯,因為自己婚外情導致妻子流產一定是妻子的錯,不想要了就換,為了離婚各種手段都使得出來,該驅逐的驅逐,該殺頭的殺頭,當年的情感,多年的相處彷彿都不存在,愛人變仇人只是瞬息間的事。也許亨利最開始想要追逐的是子嗣,是愛情,但是到後來,他已經徹徹底底地變為權利的奴隸,「逆我者亡」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妻子,愛人,朋友,無論哪一個只要違背了他的意志,就得死,於是他驅逐了深愛自己的妻子凱瑟琳,逼死了自己的助手沃爾西,處死了自己的戀人安·博林,斬首了自己的摯友托馬斯,身邊只剩下一群趨炎附勢的權臣,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當第二季最後一集,他將象徵忠貞不渝愛情的白天鵝端上餐桌時,他大概不會記得,他曾說對安的愛將綿延不盡,直到泰晤士河乾涸。他徒手撕扯天鵝肉,狼吞虎咽的樣子,活像一隻野獸。

其次,影片的畫面,音樂,裁剪也是很值得稱道的,比如安臨行刑前盛裝打扮得場景與下任皇后簡·西摩盛裝打扮得場景交錯出現,一個凝重絕望,一個歡喜雀躍,此時的牧師,正在朗誦《聖經》中的《傳道書》:「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heaven……」

以及托馬斯被處死時,手中的十字架掉在地上,他的鮮血就緩緩漫過,最終將十字架淹沒,一如淹沒虔誠與良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行屍走肉S07E03?
權力的遊戲第一季中,奈德史塔克怎麼不願意殺懷孕的龍母?
有哪些反應斯德哥爾摩症的影視劇作品?
適合托福備考的美劇?
識骨尋蹤中Bones和Both誰愛對方更多?

TAG:歷史 | 英國 | 美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