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經濟還有希望嗎?

相關問題:山西經濟還有希望嗎? - 地區經濟發展


有希望。

1、對江西經濟的定位

先上圖

上圖為2006-2014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生產總值,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

九年來,比之於東部沿海地區,江西的經濟體量十分微不足道:2014年才突破的15000億大關,粵蘇魯浙在2006年就已經完成,冀遼閩在2010年前也都成功跨越,甚至人口較少的京津滬三大直轄市,也早於江西實現這一目標。即便前述部分省市因種種原因陷入了發展瓶頸,其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是江西能在短時間內所能比擬的。

比之於中部其他五省,人口相對龐大的鄂豫皖湘均已經突破20000億大關,江西僅因為人口因素略高于山西。

比之於東北地區(除遼寧),江西與黑吉二省基本在伯仲之間。

比之於西部地區,川陝蒙明顯強於江西,桂渝基本於江西同一水平,其餘經濟體量明顯小於江西。

上圖為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GDP,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swf.htm?m=turntoid=435

江西人均GDP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雖然不像地區生產總值那樣達到4、5倍,但依舊十分明顯,京津滬都是江西的3倍多,其餘東部沿海省份也基本比江西多出1倍(河北除外,但也超出6000+RMB)。

中西部地區則大致相當(20000-40000RMB,陝渝吉鄂高於40000)。

結論:單從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GDP來看,江西很難在短時間內趕超東部沿海地區。即便在中西部地區,江西也只能處於中等位置。就此而論,所謂「江西經濟是否還有希望」這一命題,其參照物應為中西部省份。換而言之,以「江西在可預見的未來可以趕超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江西經濟有希望」的標準是不客觀也不現實的。基於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江西經濟是否還有希望:

第一,江西的經濟增速;

第二,江西的人口流動;

第三,江西的發展瓶頸;

第四,江西的戰略規劃。

如果從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則可以認為「江西經濟有希望」:江西地區生產總值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2個百分點的水準;勞動力大規模輸出的格局可以改變;相較於經濟體量較大的中西部省份,江西的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數據可以逼近甚至超越前者,或者相較於地區生產總值在江西之後的中西部省份,江西的各項宏觀經濟指標可以保持甚至擴大這一優勢;江西可以克服若干瓶頸。下文分述。

2、江西的經濟增速

依舊先上圖

上圖為2007-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生產總值指數,來源參見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統計年鑒2014》-index

結論:相比於中西部省份,江西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不能算突出,因為前者中相當一部分的經濟體量比江西還要小,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並非難事。需要注意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幾乎所有東部沿海地區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都下降了許多,江西也是在這一年開始經濟增長迅速發力,此後數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不僅是江西,除晉黑吉四省自2012年以來在承受產業轉型之痛外,其餘非東部沿海地區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可以預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述省份仍將因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而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至於哪個省的數據會更加好看無所謂,關鍵是江西必定是其中之一。

3、江西的人口流動

許多人不看好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大原因是這些省份留不住人。江西是勞動力大省,號稱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共同腹地,但近年來,隨著東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江西外出務工人員也出現了返鄉大潮。「隨著省內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外出務工勞動力迴流速度在進一步加快,在省內就業的外出勞動力和農民工數量持續增多。」(來源參見江西省統計局_江西綠色崛起的進程與前景)。再看下圖:

這是2007-2013年江西省年末人口數,來源參見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統計年鑒2014》-index。

根據此圖,似乎江西人口增長率於2011達到峰值,此後三年(附:2014年江西年末人口為4542萬,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江西),江西年末人口較前年增加數量均未超過20萬,遠低於此前30萬上下的數值。但是,這並不意味著2011年以來江西的凈遷出人口增加了。對比下圖:

這是2003-2013年江西省年平均人口數、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來源參見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省統計年鑒2014》-index

根據此圖可以發現,2003年至2010年,江西省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在7.60‰以上,而自2011年以後,則迅速跌破7.50‰,這印證了我們前面發現的問題。究其原因,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此消彼長有較強的關聯:自2003年至2010年,人口出生率始終維持在13.50‰以上,而2011後則跌破了這一界限;自2003年至2010年(甚至2011年),人口死亡率在6.00‰上下波動(浮動範圍從未超過0.10‰),而2012、2013年則連續兩年增加,且分別增長了驚人的0.16‰和0.14‰。這兩種因素的疊加使得江西人口自然增長率自2011年以來持續放緩,最終形成現在的局面。

那麼人口遷出的影響有多大呢?很遺憾我沒找到直接的數據,但通過公式「年平均人口數×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遷移數=上年年末人口總人數+年凈增人口數」,我們可以反向計算。根據上述各圖的數據,江西省2008-2013年人口遷出數-人口遷入數分別為26000+,28000+,40000+,70000+,160000+,130000+。這並不是說江西向外遷移人口在逐年上升,其反映的一個重要事件是2008年金融危機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打擊,迫使大量勞動力歸返原籍,隨後才逐漸恢復,並於2012年達到峰值後開始回落。2014年年末人口總數又較2013年增加20萬(此前兩年凈增加的人口數量分別為16萬和18萬),在低自然增長率的影響下,只有可能是相當一部分江西外出務工人員迴流所致。

結論:伴隨著東部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大量江西籍外出務工人員開始迴流,江西人口數量有望持續穩步增長。

4、江西的發展瓶頸

與全國都類似的問題就不說了,畢竟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必然都會有產能過剩、政府債務等問題。下文談幾個江西獨有的問題。

首先,江西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問題。2014年三大產業的比重為10.7:53.4:35.9(來源參見江西省統計局_江西綠色崛起的進程與前景),仍是老生常談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問題。本來,對於江西這種經濟體量較小的省份而言,依託第二產業迅速發展是前人的經驗,但江西第二產業的增加值主要源於鋼鐵、水泥、冶金、紡織等傳統高耗能產業,在今天晉冀東三省壯士斷腕的現狀下,只依靠省內豐富的有色金屬發展遲早也會步入泥潭。因此,江西經濟要實現跨越,勢必應當大力發展新興行業,第二產業更應當向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發展。

其次,江西的高技術人才短缺。整個江西省只有一所211高校(南昌大學),江西的教育體系主要面向中低層次的需求,本土的教育資源所提供的高技術人才比較有限。鑒於211、985高校已經關上了大門,因此江西只能通過高薪優惠吸引外地人才資源。當然,相當一部分教育資源不足的中西部省份也面臨著這一問題。

5、江西的戰略規劃

(1)中三角

這是江西試圖突破瓶頸的一大努力。現在看來,鄂湘贛三省確實是有很大的互補空間。僅就江西而言,昌九地區與另外兩省的核心都市圈基本在「五小時公路圈」和「兩小時高鐵圈」的範圍內,便捷的交通會吸引更多兩省的人才頻繁往來甚至久居,以期彌補江西高技術人才的缺乏。畢竟,湖北的武大、華中科大,湖南的湖大、中南、國防科大都是985級別的高校,且兩省還有若干211高校,比之於江西,優勢不言而喻。

而從三省的產業結構來看,兩湖的第三產業基本與第二產業持平,湖北的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湖南的文化產業、重工業等都是對江西產業短板的一個彌補。

(2)綠色崛起

這是江西最拿得出手的東西。上圖:

上圖為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單位GDP能耗,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

在單位GDP能耗上,江西僅次於京滬粵蘇浙,與福建相當,非常不錯的成績。

上圖為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

除了大西藏一枝獨秀外,江西屬於為數不多的可以看清藍條長度的省份之一。

上圖為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林覆蓋率,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

閩贛浙三個東南林區省分列前三甲。

江西的生態環境無疑是全國的一流水平,如能繼續保持,其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是經濟持續穩定長遠發展所必須的。在這一點上,許多中西部能源省份無疑是吃了大虧,即在未致富的情況下先將環境污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現在不得不停下發展的腳步。

(3)城鄉統籌發展

很多人會忽視江西的這一優勢。上圖:

上圖為201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城鄉居民收入比(註: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源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

這張圖表明,除部分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以外,沒有比江西城鄉居民收入比更小的省份了。這一方面可以解釋江西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也說明,江西的城鄉統籌發展更為均衡。這種較為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

6、總結

結合以上,江西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西部梯隊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同時江西籍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潮初現端倪,依託中四角、綠色崛起及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也為江西未來克服發展瓶頸提供保障,應該說這個省的發展前景還是明朗的。不出什麼意外的話,未來中三角和成渝經濟帶應該會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江西人一輩子的心愿永遠都是存錢,蓋房子,買房子。

然後娶老婆

然後生孩子

然後供孩子

然後存錢幫孩子蓋房子 娶老婆

縣城這種級別的,幾乎也看不到20年以上的房子

你隨便拉個20-40歲的人 問他為什麼不對自己好點 答案絕對是家裡在蓋房子

一輩子就是打工存錢捨不得花錢

農村蓋三層以上 住一層 其他就空著。每家每戶都這樣。

每一代都這樣循環

這樣思維的地方能有發展?

我家也這樣。

我計劃是家裡蓋了兩層小洋房,弄的漂漂亮亮裝修好。

然後剩下的錢再去市裡付個首付。

去年回家一看,直接來個四層,牆也沒刷 半點裝修都沒。錢還不夠了。

又漏風 又漏水 又掉灰

這些事情問都沒有問過我

問為什麼蓋四層。回答隔壁比我家高。要超過他。

我就相當相當的蛋疼。

兩層洋房不比這樣的房子有面子多了嘛

四層框架結構和兩層磚結構,相差的錢就天上地下了。

我這幾年如果沒有大機遇的話,又是為房子而活了。什麼都不敢幹。

拖幾年,可能我也是之前說的那樣了。

有人說全國哪個農村不是這樣。當然不是這樣了。

你隨便坐趟長途火車,你就能發現出了江西,鐵路旁邊的房子大都是平房還是樓房了。

北方農村幾乎都是平房我就不說了。

江西是蓋樓房。我懶得算差價

另外就單獨以務工工資而談,我們那是絕對不窮的。


江西人怒答

江西經濟有沒有希望?肯定是有的。但是江西的經濟是不可能如沿海一帶的了,但也可以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先來說說現狀吧。

江西分南北,北方以南昌為中心,南方以贛州為中心。南昌這邊經濟狀況其實還是相對可以的,但是最為內陸省份,江西人不可避免的會同樣信息閉塞,思想保守傳統,並且喜歡搞關係,內陸省份基本都這樣,南昌一樣如此,且南昌人不講規矩名聲在外(答主南昌人,不是黑南昌,但是這是必須得承認的事實),因而南昌的曾經一度非常黑暗,經濟搞不起來,官場一潭死水。後來有一批省委市委班子,就是孟建柱,吳新雄,李豆羅等一批人,在南昌確確實實地幹了點實事,首先以創建衛生城市的口號為切入口,做好美化,提高民眾基本素質。接著招商引資,引入了很多外部企業在南昌建廠,這是最簡單快捷搞起來經濟的了,而且會為南昌更多的新視野。近兩年南昌官場很爛,本有大好機會推動發展的時候大搞腐敗,上面沒人管,下面南昌人的痞氣又上來了,江西省委書記不也一樣被抓起來了么。

那麼南昌的希望在哪呢?就一條——官場,南昌只要官場搞好,絕對是可以提振起來的,南昌不是純粹吃資源的城市,開始的十來年也算有些進步,招商引資有一定的基礎在,所以搞好經濟還是有希望的,政府不作為是最近七八年以來最頑固的病症所在。南昌是全江西省真正的商業中心,如果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招商引資是完全可以的。江西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也完全可以開發起來。

贛南的中心是贛州,贛州省的農業可謂是極其發達,贛州下轄十七個縣市,每個縣市都有非常豐富的農業資源,贛南的臍橙,橘子,都是全國有名的。贛南人民友善度還是很高的,可以說比南昌好很多很多,且由於贛南很多人往廣東走,贛州和廣東的經濟紐帶其實比跟南昌要更深厚,而贛南的產品是可以直接傾銷到廣東省的,而廣東不論外貿還是內部消費能力都非常強。

贛南的缺點在哪?——交通,贛州多年以來苦於交通不便,出去大山大嶺,就是下面的縣,地級市要往贛州走都要耗費很長時間。贛州是急需高鐵,以及更多的鐵路交通的,贛州的交通做好,是會非常有潛力的。

綜合來看,江西的希望在如下幾點:

1、贛北的官場——特別是南昌,這是必須解決的重中之重。近期反腐,有不錯的改善,但是還並未能有足夠強的能人,引導有力的市委省委,來塑造有力的政府。

2、交通——特別是贛南。需要高鐵和新的鐵路網路建設。

3、人才——人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江西對教育的投入並不算小,但是江西人才大量外流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最起碼南昌是可以有一定的能力把人才留下來的,這需要以1為基礎。

4、旅遊——江西風景很不錯,堪稱山清水秀,有很多好地方待開發。

5、農業——江南水鄉的農業產業不會差,但是也是有很多待開發。

江西經濟不會強到跟沿海那樣強,但是江西如果好好搞,最起碼是可以像四川和重慶那樣。


不請自來寫一個。答主南昌人,想到多少寫多少,往後慢慢加。

個人覺得最嚴重的幾個問題:

高等教育資源明顯弱於周邊省份。每年高考全省前萬幾乎全數出走絕不是開玩笑(答主自己就是其中一員),身邊同學見不到幾個回去的。沒有人才,各種產業的競爭力都會明顯偏弱。

缺少投資項目:

【基建】江西的環境是做的不錯然而基建水平明顯落後於周邊。所謂環江西公路網和環江西高鐵網的笑話其實就是在與周邊省份資源博弈競爭中失敗的表現,當年九江也曾是九省通衢的樞紐,現在弱成什麼樣子。最近幾年似乎稍有改善。

【支柱產業】缺乏拿得出手的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僅有的幾個工業支柱也日漸凋零(比如洪都飛機),在國內地位大不如前。似乎和早年間政策扶持不力和人才缺乏有關?近來似乎led做的還行。

最近做行研看了一堆產業資料,直觀印象是產業實力中部最弱。做過梳理的幾個產業鏈上下幾十個細分行業,江西拿得出手的(如細分業內top 10)企業極少(大概只看到三四家)。相比之下無論安徽湖南湖北還是河南,乃至陝西重慶,都有實力相當不弱的大型集團民企。

具體原因歡迎深入探討。


有希望!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

城市化率2014年為百分之49.2,還需出台政策、制度產業保障拖拉拽打使農村人口進城。農村人口只有進特色鎮、工業鎮、縣城、城市才能釋放GDP。

江西高速公路在猛速推進,要致富先修路。總里程5137公里排名第8,路網密度每萬平方千米307.8公里排名第14。

350km/h的昌吉贛高鐵2014年底開工;合安九、昌九新線、贛深高鐵預計預計2015年底開工;預計2020年京九高鐵完工,建議建350km/h韶贛高鐵這樣南昌4小時可以到深圳、廣州、香港珠三角經濟圈。

原滬漢蓉高鐵250km/h,最近要原線重建350km/h。寧安(南京到安慶)只有250km/h,合肥到安慶到九江高鐵遲遲不開建,李克強這麼搞

中部的武漢、鄭州、長沙、合肥都已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鐵。

原九景衢鐵路設計200km/h,這個日了狗,希望九江景德鎮婺源段能建350km/h使九江景德鎮也能以350km/h直達杭州上海長三角經濟圈。250km/h的武九客專2016年底通車,這個應建350km/h即可以搭上京廣高鐵進京也可以走合肥搭上京滬高鐵進京。200km/h的贛龍複線2015年12月份通車,200km/h龍廈鐵路已經通車,到廈門要三小時更別說去海峽經濟圈(不要低估習統戰台灣的想法,這個習馬會已得到初步驗證)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寧德,傻逼抱大腿都不會。

希望2025年前CIT500神器橫空出世!

昌九新區加大力量使國務院通過。共青先導區和南昌臨空經濟區先導區兩個昌九新區支點做好規劃、投資、招商引資、產業結構和循環經濟成為綠色發展的標杆。

南昌城市大框架基本完成:

新建縣撤縣建區;

九龍湖新區框架已成5年內成熟(10月份省四套班子入駐,投資400億,佔地面積4000餘畝,總建築面積475萬平米的萬達文化旅遊城2015年底部分開放;投資100億,佔地面積2500餘畝,總建築面積475萬平米的綠地國際博覽城2017年前交付;投資100億,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428萬平米的華南城,一期二期已交付開業三期在建;總投資50億,佔地約508畝,總建築面積約75萬平的聯泰智慧城預計2015年前開工)。

五年內完成全市2000萬平方米的舊城改造目標,南昌啟動了舊城改造「三年強攻」計劃,迎來了「史上最大」舊城改造。

南昌6區+1縣(東湖區30k㎡、西湖區43k㎡、青雲譜區40k㎡、灣里區254k㎡、青山湖區250k㎡、新建區2160k㎡+南昌縣1811k㎡)規劃好、建設好市區可以輕鬆容納600萬人口,控制好開發節奏,使房價穩中有降。有好的第二、第三產業人口自然上升。

將全省三分之二的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排到全省各個地區精準扶貧。

整備楓生高速沿線土地,土地款作為2018年回購楓生高速資金。將楓生高速作為城市主幹道,使灣里區、新建區與其他各區融合。(深圳已加快回購市內收費高速促進經濟和民生髮展)

南昌航空工業城,世界三大航空研發基地,是媲美美國西雅圖、法國圖盧茲的中國重要航空科研基地,總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總投資300億元人民幣,包含中航工業洪都、洪都商用飛機、南昌通用飛機、航空科技開發及其他相關產業,至2018年將可實現總收入1000億元(步子邁得太小,應大幹特干服務好中國大飛機高端製造業),成為江西省崛起的重要「引擎」。

南昌航空城將成為國產大飛機主供商。此外,南昌航空工業城主要包含中航工業洪都公司、洪都商用飛機股份公司、南昌通用飛機公司、航空城科技開發公司及其他相關產業。

光伏、光電、飛機、汽車、醫藥、食品、冶金等支柱產業競爭力強。南昌的工業估計未來只有光電、光伏、航空能拿得出手。

南昌地鐵從2015年底陸續通車。

九江城市框架太小各縣人口太多市區人口太少:八里湖新區設計50平方公里,30萬人口。

大力發展九江港,港城一體繼續造新城拉大城市框架吸引周邊縣人口。

2021年吸收九江縣為九江區。

5年內不要大面城市舊改,7年內不要建地鐵!!!

改革廬山風景區管理:十幾家單位插手廬山管理,廬山怎能成為九江、江西的名片?

做強港口、石化、有機硅、羽絨服等產業,繼續大力招商,發展工業和服務業。

抓住長江中游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平台發展工業,做大九江。

日本新幹線長度550公里,京滬1380公里。

京滬提速!!!不要迷信高鐵虧損!!!

京滬客運緊張段建新線上CIT500神器免得被2020年日本磁懸浮線打臉。打臉事小,國之重器被秒才是罪人。

京滬高鐵去年實現盈利的消息終於得到證實。2014年,京滬高鐵運送旅客超過1億人次,客票收入約300億元,按營業稅口徑計算,有望實現利潤約12億元。開通3年即實現盈利可謂是一個奇蹟,全世界高鐵目前基本均處於虧損狀態,僅有日本新幹線也是在開通3年後盈利。不過中國高鐵的每公里票價僅相當於日本新幹線的四分之一左右,巨大的客流是實現盈利的關鍵。世界銀行等機構去年也指出,里程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鐵,不僅在質量上處於領先水平,建設成本上的優勢更成為「出海」利器。

中國高鐵以低票價實現盈利,更加難得

京滬高鐵運營3年即盈利

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京滬高鐵運送旅客超過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7%,首次實現盈利。

「客運難以盈利是鐵路的通病,高鐵尤其如此。」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蔡慶華說,「當初預計的是:5年建設周期,之後再運營5年,逐漸達到盈虧平衡,之後用14年還本付息。」

實際開通後,情況超出預想,運量和收益快速增長。2011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京滬高鐵日均發送13.2萬人;2012年全年日均發送17.8萬人次;2013年日均發送23萬人次;去年日均發送超過29萬人次。

如潮的人流帶給京滬高鐵的,是直接的財富。2012年,京滬高鐵客票收入173.8億元,虧損37.16億元;2013年222.58億元,虧損12.94億元;到了去年,客票收入約300億元,按營業稅口徑計算,有望實現利潤約12億元。

不過京滬高鐵最終的建設預算為2088.4億元,想要完全收回成本尚需時日。

極低票價更加可貴

鐵路,尤其是高鐵,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高鐵都在虧本運營,能夠做到迅速盈利的,此前只有日本東海道新幹線。

東海道新幹線與京滬高鐵頗有相似之處。1964年營運的東海道新幹線,起點是當時即將要舉行奧運會的日本首都東京,終點是於1970年舉辦世博會的大阪。這兩個城市也是日本經濟的中心。

東海道新幹線運營的第三個年頭就開始盈利,第七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10年時間累計盈利達6600億日元。

新幹線的盈利是建立在龐大客流基礎上的。2000年,當時擔任日本海外鐵路技術合作協會理事長的岡田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東海道新幹線開始運行時每天的客運量是6萬人次,10年後增加到每天30萬人次。

京滬高鐵也採取了相似的策略。2014年,全國鐵路動車組運送旅客超過8億人次,而京滬高鐵就佔到1億以上,日均發送29萬人次,已經達到東海道新幹線當時的水平。

不過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的高鐵票價十分低廉。觀察者網曾報道,世界銀行去年7月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的高鐵建設成本大約為其他國家的三分之二,而票價僅為其他國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2011年的數據顯示,日本新幹線東京至名古屋段,路程366公里,票價7200日元,摺合成人民幣每公里1.6元,而京滬高鐵的每公里票價為0.42元。

中國高鐵的「代表之作」

由於京滬高鐵的良好表現,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高鐵的「代表之作」,為國內乃至世界高鐵樹立起一面旗幟,也為中國高鐵「走出去」提供了「樣板」。

蔡慶華說,京滬高鐵建設不僅完善了中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善了京滬通道運輸長期緊張的局面,促進了沿線經濟發展。同時,在投資、建設、運營、服務等各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股本結構上,京滬高鐵更加合理。京滬高鐵公司2007年底由11家股東發起創立,1150億元資本金中,包括社保基金100億元、平安保險160億元。2010年10月,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受讓了中國鐵路建築投資公司持有的股份,成為新增股東。

「通過京滬高鐵可以證明,中國高鐵技術是先進的,質量是可靠的,速度是一流的,投資是可控的,效益是顯著的。中國高鐵的性價比高,京滬高鐵理應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標杆。」蔡慶華說。

蔡慶華還指出,「去年京滬高鐵發送旅客突破1億人次,日均超過250列高鐵列車運行,就這樣還是不能滿足高峰時期旅客出行需求,特別是蚌埠到徐州間能力明顯受限。」

他指著京滬高鐵地圖:「照這樣發展,說不定哪天就要修建京滬第二高鐵了。」


建議能離開就離開

利益相關:江西人

省之間有沒加蓋,當然能走就走


南方偏保守的一個省份,人口構成主要是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的正統中原漢人,以農耕經濟為主,多山區,漢族人傳統小農思想佔主流,崇尚中庸之道,缺乏創新精神。

全國宗祠數量最多的地方,地方勢力強大,各地市方言林立,五里不同音,習俗囧異,經濟協作性差,省政府禁止地方龍舟賽多年,原因說出來好笑,因為鄉民好因龍舟賽械鬥,藐視現代司法。

而江西目前還保持一個不光彩的數據:

2014年,江西省出生性別比為117.48,全省100個縣(市、區)只有1個縣出生性別比處於正常值範圍。最新的統計數據也表明,2014年江西0~4歲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20.46,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據統計,江西目前0~4歲小孩占江西總人口的6.68%,超過300萬,其中,該年齡段男孩比女孩多出28萬人。

在2000年中國各省市分性別嬰兒死亡率的統計表單上,江西女嬰的死亡率高達78.5‰,而同期同省的男嬰死亡率僅為31.36‰……

在一個市場自由經濟為主導的社會裡面,保守又傳統以小農思想主導的江西註定是要吃虧的。


要致富,先修路 。所以還是要先把鐵路網建設起來,打破環江西高鐵圈。


說幾個事吧。

當年義烏窮得響叮噹,不少義烏女人遠嫁江西。後來義烏政府大力發展小商品市場,實行了一系列讓利於民的政策,包括現在義烏的新農村改造,政府出錢出地讓農民修建四層半小樓出租,富裕了多少義烏農民。現在義烏已經是全國最富有的縣級市。

我同學家在江西的某個鄉鎮,江西人在外做生意賺錢的不少,有一位在外賺了錢想回饋老家,準備在老家蓋廠房,地划下來,廠房還沒開始蓋,各種部門的狗官就隔三差五的上門敲詐勒索,這位不堪其擾,終於放棄了蓋廠的想法。

江西本有不少知名的企業,比如李渡酒和李渡煙花,然而當地各種政府部門想方設法對這些企業揩油壓榨,逢年過節去拉一車貨回家,再牛的企業也經不起這麼多碩鼠偷倉庫,江西本地的企業因此沒有幾個能做大的。

某喜歡畫畫的元老在任時,碌碌無為,江西經濟如同死灰一般。後來現任政法委書記主政江西,江西的經濟才出現巨大的變化。

很多人喜歡把湖南拿來對比江西,地理位置差不多,為什麼湖南發展比江西好?其實去數數建國後國家領導人多少是湖南人就知道了。為什麼江西沒人在朝中為官呢?反AB團時被殺乾淨了唄。


1、主要看官的素質,江西官場,一怕土,二怕賤,貪反而不是問題,不好展開,自己琢磨;

2、中部各地發展,核心是武漢,武漢不搞活,各地都是給沿海打下手的命,人才也留不住的。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現在在北京讀書,按照北京同學的印象來說江西就是一個在全國其他地方的人而言存在感很低的省,人才問題真的是個大問題,我是真的很想回江西工作的,但是苦於江西真的沒有好的企業可以吸納高端人才,一個清華畢業的和一個江西財經畢業的學生可以乾的事情,拿的工資都差不多,誰還要留在江西,我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所培養的能力,在江西並無用武之地,我和我的同學都是非常熱愛家鄉的人,但是真的是覺得要是回了江西,我們這麼多年所學的東西將會一點價值都沒有。


隔壁山西的帖子至少還有人關注,這邊好像連關注的人都不多...


有南昌這個吸血鬼,周邊不要想發展。有椃羊毛習慣,中小企業發展不了(大企業不敢)。敢於解剖自己,為啥不行,人家養雞為了多生蛋,給他加項目加料。江西就想吃蛋。不生蛋就吃雞。不要噴我,上次說南昌人的幾句實話被私信。


思維不得到救贖,等著國家政策來救,有個毛線希望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最後卻選擇定居浙江的江西人,實在是沒有回去的勇氣,我也沒能力去拯救我的家鄉,我只能為自己選更好的環境。

來浙江十年來,遇到過形形色色的江西人,但凡是稍有能力辦了企業或者小有作為的,我就沒遇到幾個說江西好的。有在外地當送貨司機到自己老家反被搶了貨的,有賣魚的被搶了魚的,有在江西開塑料廠被村民敲詐到倒閉的。都是來自江西樂平,弋陽,上饒,德興等江西人真實經歷。

以前還在浙江打工時,坐大巴回老家,我所乘坐巴士上的浙江籍大巴車司機被我老家村民勒索上千元,司機說再也不敢來江西了。4年前,我們回家過年半夜3點開車走錯了路,去問路時被隔壁鎮的人敲詐了幾十塊。(有次春運期間去過其它省份路過,人家政府都是大條幅歡迎在外務工者回家)~~從那天起我告訴父母我一定要努力離開這片讓我生厭的土地。

再說江西人自大的,前年回老家考了次駕照,同考的10位同學(這些年輕人職業幾乎全是裝修及基建行業)里,最少有7位以上認為江西和湖北比也不差,還有敢把南昌和成都或者杭州比的,實在不知道他們哪來的勇氣,經濟已經滑到國內倒數了,還自認為自己是強省強縣。

江西不是沒有人才,而是這塊土地憑什麼能留住人才?創業機遇?工業?人文教育?

保守,賭博,自大,民風彪悍,一個沒落多年不知反省的阿卡林省的經濟,我看不到一點希望。

江西的兄弟姐妹們如果想噴我,問問你們自己內心,當你們有了選擇移到廣東浙江的條件,你會怎麼做


我是贛州人,在南昌讀書4年。

贛南贛北了解的挺多的。(贛南其實就默認是贛州)

人文環境,贛南完爆贛北,不地域黑,事實是這樣。

再說交通,贛北交通已經可以的了,也就是高鐵到了贛南要麼停,要麼改道。也不知道贛南是造了什麼孽。在贛南那麼多年,直觀感受:南下的基本上坐汽車(大部分外出務工),北上的,遠一點的,要麼換一個城市坐車要麼到市中心坐飛機,可惜飛機場也小。

貪官污吏這一點,你沒看到你瞎說什麼?現在的人沒搞懂一個事情——官「貪」與否其實與政績並沒有因果關係。中國高鐵貪官多不多?都已經查出來一大把了,答案是肯定的。那看看中國的高鐵發展的怎樣呢?可以說咱中國高鐵是處在世界前列的。大片答案說南昌官場污濁,其實按照你們的邏輯去推測,全中國沒有哪個地方是乾淨的。但為什麼有的地方發展的就是好,有的地方發展的就是爛呢?(比如說我們江西)我們討論的應該是「作為與不作為」這個範疇,而並不是貪與不貪。不知在場的各位(笑)知不知道南昌大學的前校長,他是一個會貪的校長,這一點法律有公證,但是他卻又是一個口碑非常好的校長,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在他的領導下,南昌大學的學子(至少是大部分學子)受到了福蔭。試問,你是願意一個貪官帶著大傢伙一起發財呢?還是一個清官帶著大家一起吃野菜呢?

記住,以上絕對沒有給貪官洗地的意思。

教育經濟這類認知不夠,也不胡說了。

所以匿名。


感覺江西最代表中國,在經濟水平和基礎建設兩方面。

一直想搞產業轉型,,但像中國一樣先天不足,又有後天的各種制約。


離珠三角長三角太近,反而造成人才和資本流失的強度更高。走的早的,十有八九也在這兩地一線二線的幾個城市購置起了家業。讀書的,十有八九以出省為目標。同時城市基建和高教的落後,贛南贛北的離心離德,光伏產業的大泡沫,新生兒男女比例的大失調,哪一個都是狠狠打臉的節奏。我愛我的故鄉,可我真覺著他要完了。


經濟發展的本源是人創造和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核心是人,所以問題就是江西人還有沒有意願來創造和提供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呢?答案不言而喻,


作為江西人,我熱愛我的家鄉

雖然高考還是讀了北方某985

見識過別省的發展情況後,一直對家鄉經濟保持恨鐵不成鋼的態度,明明家門口就是兩個三角經濟卻還在全國中游,官場混亂腐敗,人才流失,觀念保守落後,各種環江西……歷史上那個人才輩出唐宋GDP全國第一的江西,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蘇榮是一個原因,他的領導導致江西至少滯留髮展十年。此外,省內基礎設施建設差,因毗鄰長三角珠三角而人才外流嚴重(我高中同學幾乎沒有人留在江西),沒有像樣的大型企業,本地人民思想觀念保守等等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

蘇榮的確可惡,但更可怕的是全省人民只知蘇榮可惡而不知再向前看。不說周圍的浙江福建,單說兄弟省份湖南安徽就已經在經濟上超越我們許多,別再抱怨,奮起直追才應當是我們贛鄱兒女的狀態。

省內設施。江西省內的高鐵太少,當我的北方同學坐高鐵動車回家坐地飛起時,我們市裡還沒有高鐵站。每次家裡自駕游跨省時,明顯能發現省外高速公路比省內的寬闊許多。南昌,江西的名片,居然在2015年才通第一條地鐵,此時上海已經有十幾條地鐵。還是南昌,南昌路太窄,城市規劃非常不合理,時常堵車,街道上許多建築陳舊破敗,路面不幹凈,省會尚且如此,何談其他城市?

人才流失。江西人自古就讀書很強,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江西的中學也都很不錯,沒有應試教育的死讀書(至少我的高中沒有),臨川據說還有北京上海的學生就讀。的確,在大學裡,明顯能發現江西的學生髮展都很強勁。但,最痛苦的是,優秀的贛鄱兒女大多都去了兩個三角貢獻GDP。他們不愛家鄉嗎?當然愛啊,可是家鄉現在的發展並給不了他們在三角能有的回報。人才流失這個問題很複雜,但也基本基於本地經濟開發,如果江西能夠抓住互聯網加的發展列車,這個問題或許能輕鬆些。

本地人民的思想觀念。我認為這個才是江西發展的根本問題。有句話說的好,江西適合生活在古代。不管是人文風景還是思想觀念,江西人民都太保守。明明江西有很多優秀景點,可三清山龍虎山,甚至是廬山井岡山都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是在江西,宣傳這方面做的太差。

思想觀念,江西人民似乎更愛存錢而不是消費投資,消費水平上不去自然也帶不動經濟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江西人民不窮而江西窮_(:з」∠)_此外,重男輕女,江西位居全國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省份前列。思路閉塞,所以導致創新創業型企業太少,傳統企業佔了大頭,據說現在江西排名第一的企業還是煌上煌T_T,大寫的服……

吐槽了家鄉這麼久,還是說點家鄉的好吧。雖然江西經濟方面確實落後,但必須得說,江西的城鄉發展十分均衡,農村基礎建設確實很不錯,相比之下,國內許多省市CBD區光鮮亮麗而農村甚至縣城彷彿依舊停留在九十年代。生態發展也很強勢,這幾年據說新型服務行業發展勢頭也在全國前列,這就意味著江西的經濟發展結構是非常健康的,未來的經濟發展有足夠後勁。可能有人吐槽生態這個點,作為在北方吸霾吸到懷疑人生的人,必須說,經濟生態共同發展才是硬道理啊,慢一些也無所謂啊喂(淚流滿面)

本人水平有限,對江西的分析也只能到這了,如有錯誤還請指出,謝謝。最後,表達一下對家鄉的濃厚感情吧,出門在外只要聽到周董的青花瓷,都會鼻酸想家。祝江西未來發展越來越好吧


難難難,貪腐嚴重就不說了,高鐵公路發展各種被忽視,京九線這種貧困老區專用線一年帶來的收益抵不上京廣高鐵一個月,現在就指望滬昆早日全線貫通給浙贛線多拉點人氣。

睡覺了明天詳談


推薦閱讀:

又到七夕為何你還是單身狗?這11張圖真相了
真正決定中國城市未來經濟強弱的, 是人口——為什麼曾經如此廉價的人口, 突然就如此值錢了呢?
人口究竟是什麼:包袱還是資源?
溫拿之路啊, 你是陽關道還是鬼門關?

TAG:經濟 | 教育 | 人口 | 區域發展 | 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