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和道學區別是什麼?


涉及宋明理學,必然要搞清楚幾個概念:「宋明理學」、「理學」、「道學」、「新儒學」

首先,我們在談論宋明理學的時候,習慣上是大致將其分為理學、心學。(P.s.當然,按照不同的標準常見還有其他的一些劃分,如按地域分的濂洛關閩,還有按照本體不同劃分的氣學、理學、心學,甚至還有、數學、性學)。那麼這裡的「宋明理學」和其內容包括的「理學「」就有了廣義、狹義的區分了。概括說,廣義的」理學"是指我們一般意義講的「宋明理學」(實際上雖說是宋明,但實際上是包括宋元明清幾個時期的),而狹義的「理學」即是以程朱為代表的與陸王「心學」相對的學術系統。下面具體分析。

宋敏理學,又稱為宋明道學(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新編》),以及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先從最好理解的「新儒學」說起。「新儒學」的提法較早是見於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戰國時有孟荀二派之爭,亦猶宋明時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陸王二學派之爭也」「宋明道學家即近所謂新儒家之學。」陳榮捷先生曾指出「17世紀天主教傳教士來華,見宋明儒學與孔孟之學不同,因仿西方哲學歷史之進程而稱之為新儒學。」現在海外漢學探討宋明理學時,還是多用此種表述。「

道學」一詞,其實早於宋代就已經存在了,但是最早往往是廣義地代指講求道德的學問,或者是作為一道教相關的一些別名使用(如稱道教的學校為「道學」)。而且,由於中國儒釋道三家只要賦予「道」以重要意義,就很容易很自然地會使用「道學」一詞。即便是在宋代,這個詞成為專指某個學派的專用名詞,是比較晚的事。大致上來講,較為自覺地使用「道學」來表達「傳聖人之道(或理)的學問」含義的,應該始於二程,如「自予兄弟倡明道學,世方驚疑」。此後便逐漸成為了專指一個學派的固有名詞了,到了朱熹,他又是自詡以二程為宗的,因此,可說是承接了道學並發揚光大。至此,道學已經是一個有確定涵義以指特定學術系統的定名了。所以,「道學」一詞的使用範圍是比較小的,北宋的理學當時成為道學,而南宋理學分化之後,使得「道學」僅僅適用於南宋理學中伊洛傳統,並不包括心學及其他學派的儒學者。到了明代就很少使用「道學」這一具有時代性的學派辭彙了。

「理學」一詞,始於南宋。就最初使用來說,主要是指義理之學,與辭章考據訓詁之學相對待的。在這個意義上,朱熹、陸九淵等儒家學者都有使用過。到了明代,理學成為了專指宋代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包括周張二程朱子的理學,也包括陸九淵等的心學。這一點,可以在黃宗羲的相關論述中看到。

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稱為「理學」的是指宋明(包括元、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學術體系。按傳統的分類,這個體系有兩個分支(根據不同的研究者,可能還會有其他的分出的派系,如張載為代表的氣學、胡宏為代表的性學、邵雍為代表的數學等等,此處只是就公認的有較少爭議的學派展開),一是宋代佔主導的道學。它以洛學為主幹,至南宋朱熹達到其頂峰,元明清仍舊發展並佔主要統治地位。其代表人物即二程朱熹。由於二程和朱熹都以「理」為最高哲學範疇,所以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他們的學術體系,即「道學」和狹義的「理學」概念。另一支是宋代產生到了明中期佔主導地位的學派,他們以「心」為最高哲學範疇,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故稱為陸王學派。故廣義的理學包括理學、心學等學術體系。狹義的「理學」則是專指程朱學派而言。

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難免掛一漏萬。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或許可以參看以下幾本書:

陳來:《宋明理學》

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


理學=道學

最開始(宋朝)的道學指的只是以濂(周敦頤)、洛(二程)、關(張載)、閩(朱子)四大學派為主的理學體系。到明朝時心學(陸九淵、陳獻章、王陽明等)這一脈的地位提高,也被歸入道學(理學)。

理學這一概念的出現,目的是與儒家其他學派去別開來,宋朝時除了濂洛關閩之外還有許多學派比如新學(王安石)、蜀學(三蘇)、事功學派(陳亮)、婺學(呂祖謙)、心學(陸九淵)等等等等。這些學派都是屬於「儒學」,但觀點、方向有分歧。理學之所以被稱為理學,原因是理學主要著力點「談論性理」,以陸王為主的「心學」也是「談論性理」的,所以明朝以後最後也被歸入理學中。

最後總結:「道學」和「理學」指的是同一概念,而「理學」主要有「理學」和「心學」兩大派別。

大致如此。


理學是方法,道學是結果。重點在於用理學的方法證明道學的正確與否進而形成信仰來規勸行為。


理學就是道學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國學 | 儒學 | | 宋明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