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人批判儒家文化?

本人不才。讀過的書也不多。其中兩本:一是蔣勛的《孤獨六講》,二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其中一些篇章說了很多儒家文化的紕漏之處。大家對於儒家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地位如何看待的?


接受批判才叫文化,批判不得的叫宗教


所謂中國文化,除了傳統習俗,剩下的幾乎都是儒家文化了。儒家統治中國人的思想上千年,如今中國處處都能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然而如今的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對我們的禁錮。

儒家思想核心之一是尊卑等級。在帝王時期這是極好的統治輔助思想,不同的社會分工就意味著地位的不同,再加上佛教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逆來順受,這輩子受苦是上輩子惹的禍,只能接受現實,如此以來社會穩定了。漢武帝也許是看到了其中的奧妙,大推儒學,幫助自己家族的一統江山,這才致使中國人的思維被儒學統治上千年。可是現代社會呢,講究的是人人平等,這與儒家核心思想相違背,自然也引起了批判。看一看現代社會各種職業歧視比比皆是,中國人選擇職業很大程度上是看收入和別人看自己的眼光,卻不怎麼在乎自己的喜好,怕幹個被人看不起的職業;再想想西方發達國家,更多的是興趣在趨勢,也不會有人隨便談論誰誰誰幹了什麼差勁的職業。這就是中國人的尊卑思想在作怪,難道這些不該批判么,可惜這種思想在我們思想里已經根深蒂固了,即便批判也顯得很無力。

我個人覺得儒家思想是一個很「固執」的東西,希望人們遵守現有的,接受現有的,卻不去大膽嘗試新鮮的,探索未知的。這在工業革命前也許是無錯的,甚至是從思想上對律法的一種支持。然而工業革命之後的發展速度已經容不下這種停滯了,想想我們現在1年的技術進步,工業革命前1000年都不一定比的了。這種固守讓國家不斷的被拉開差距,讓國人摒棄了創造的意識。不能總怪滿清閉關鎖國的行為,漢人卻在思想上深深地支持著這種行為。現在大家總說中國人不如西方人有創新意識,我個人願意把這個歸咎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或許這也是儒家被批判的原因之一。

每種思想必然有好的就有壞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好與壞也許是會互相轉換的,儒家雖然支撐了中國上千年,在這個拼創新的時代也許他已經不再有那麼大的意義了。


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有不少愚昧的東西,什麼東西都有兩級,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有不同的需求,任何文化都有兩極,儒家也一樣,中國傳統的燦爛文化多的是,儒家也只是統治需要而已,談不上多高尚,中國自古盲目崇古的心理不說,現在社會一點經不起批評,一批評就罵,紅衛兵砸孔廟的時候都不吭聲,玻璃心嚴重,批評就批評唄,很多說的是有道理的,儒家文化被批評好像就覺得中國人的根都被拔了一樣,這種人要多沒文化,搞得五千年就一個儒家了~從啟發民智的出發點看,批判是對的,支持


中國的地理、歷史、人文等等因素決定了中國必然會大一統,而大一統又必然要求加強思想控制。諸家學說中,符合集權統治要求的最合適的就是儒家,當然是作為意識形態。由於傳統中國缺少外部同等高度文明的有力競爭,所以近代中國失敗了。由於歷史慣性太大,在需要變革的時候,儒家沒有跟上,外部條件也不太合適,所以中國的轉型之路沒能走改良而被逼向了革命,而要革命首先就要動員革命力量,那麼儒家也就被豎為標靶,通過批儒來動員和集結革命力量。

所以,儒學的沒落首先是因為近代中國的失敗,而在這一過程中,儒學反應遲鈍不但沒有成為改良思想的內核反而起到了保守僵化的反作用,最終將中國推向了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歷程。這一現象其實是因為之前太過成功,自高自傲也沒了進取之心。忘記了先賢的告誡: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說說幾個常見的誤解或污衊吧。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是對等本位責任本位。而不是君為臣綱的那種絕對服從關係。(三綱來源於法家)

另外孔子所說的君是小共體的君長,是君民不隔的君。孔子是堅決反對沒有小共體沒有中間階層,統治著一堆散沙順民的高高在上的君主的。而且在孔孟那裡,君主是需要根據人民的意願禪讓的,人民是有革命權的。而摧毀小共同體,實現耕戰之民,這種趨勢在春秋末期到三晉法家就開始了,一直發展到後來的秦制。儒家的產生,就是反對這種趨勢。可以說,三晉法家是儒家的頭號敵人。

2、存天理,滅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是針對皇帝和統治精英的要求,而不是對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到了滿清把這些強加於普通老百姓 ,

導致了哪些變化呢?

宋代的女性離婚是自由的,而且財產權受到嚴格保護。范仲淹家規中,婦女再嫁有補貼,男子再娶沒補貼,這也是保護婦女。

而到了滿清,貞節被極端偏下化,歷史上的大多數貞節牌坊都是清朝豎立起來的

江蘇蘇州的《吳縣(今蘇州)志》記載的情況,明時吳縣境中共有牌坊123座,其中科舉高官的佔99座;到了清代,牌坊113座,其中節孝坊有87座。

浙江省的鎮海縣,明時50座牌坊中,高官、科舉的佔34座;清時49座牌坊中除孝子、樂善好施2座牌坊外,其餘47座全被貞女節婦佔去了。

3、纏足,弟子規,這些根本不是儒家的東西,也不做贅述。

4、 任何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中國的傳統、儒家、制度、中國人的思想素質的都屬於智識水平欠缺。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變數就是地理位置,中國的發展在地理上屬於hell模式,因為緊鄰古代世界最主要最重要的戰爭策源地蒙古高原歐亞草原,而且北上南下的這種緊鄰。緊鄰著野蠻人,不但社會發展難以展開,而且遭受了數次文明大倒退,五華亂華,侯景之亂,安史之亂,蒙元,滿清。。。

儒家所推崇的自由而散漫的人民,帝力與我何哉的人民,難以應對這一切,所以大道不行啊,社會發展只會越來越專制,越來越偏離儒家。

而西歐則屬於超級easy模式,遠離古代世界戰爭策源地,而且有東歐的基督教之盾擋著,試想一下,蒙古人越過黑森林,統治西歐上百年,西歐的文明來這麼一次浩劫,結果會怎樣?

但中國人面對著如此惡劣的條件,2000多年來還是生生不息, 最終還是把五胡,安祿山,侯景,蒙元,滿清等等這些拖中國發展後腿的韃子們,全部趕走滅掉了!靠的就是受儒家精神影響的民族性格,敬鬼神而遠之,勤勞,節儉,重視教育,對家庭負有責任,追求現世的成功等。這些精神同樣有利於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二戰以後世界上唯一完成逆襲,從發展中國家變為發達國家的也就是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絕不是偶然。大陸一旦擺脫束縛,也照樣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發佈於 2017-12-20


談起華夏文明,人們大抵都會說一句中華上下五千年,以此為傲。而儒家文化,從獨尊儒術開始,便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綿延兩千載,在華夏的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知何時起,批判儒學成了一種時尚,抨擊它對人的思想禁錮,嘲諷它的腐朽沒落,似乎以此就能證明自己,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堅定而勇敢的鬥士,向黑暗的舊思想發出吶喊咆哮,。然而,這樣做的人,很大一部分其實並不了解儒學思想,止步於《論語十則》的程度,僅僅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如果想要表現自己的話,又有什麼比擊敗一個久負盛名的存在更好的途徑呢?

的確,儒學思想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古代,禁錮人們思想的罪魁禍首卻不是它,這只是一個工具,帝王想用它培育出一堆只會之乎者也的士人,過這太平盛世,學者們想用這規矩束縛,定下朗朗乾坤。在他們那時,這,並沒有錯,帝王,百姓,想要的也只是盛世太平,安居樂業。但在我們的角度,他們則大錯特錯了。可這錯誤,不是人力能夠糾正的,只有等待歷史的洪流,一點點的將它,沖洗,打磨,重新定型。

許多人討厭那滿口的仁義道德,似乎能聞到那來自遙遠古代的腐臭氣息,可這,並不是一個真正有著自由思想的人應該做的。既然不喜歡,那,就去將它改變,任何思想,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不會順應歷史的潮流進化,便只會被人們遺棄在漫漫長路上。儒學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它需要人們共同的力量。既然討厭,那就去改變它,用事實去反駁它,讓它成為一個全新的存在。


沒有儒家,就沒有中國文化。

比如說,沒有儒家的價值觀,仁義禮智信之類,中國文化連價值觀都沒有。

說吧,現在所謂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什麼?


其實現如今儒家最值得繼承的反而是孔子等人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了。尊卑等級現如今已經不適用,而一些已經比較老舊的思想也不再適用。但另一方面,儒家強調的很多東西其實是道德層面的。現代人很多人並不想當聖人,只想趨利避害,還諷刺那些希望當聖人的人,個人認為這種風氣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儒學放到今天的價值。


批判儒家文化是因為他們似懂非懂。似懂是說他們懂一點,覺得儒家某些東西符合他們的想法,但是有些好像有不符合他們的想法。似懂其實說明他們對儒家有一定感情的,不然連話都不會去多說,所以從某種角度批判不一定是壞事,任何學問體系都是在批判中完善的,最終成功一種文化。非懂是他們壓根沒有完全弄明白儒家在說什麼,只是看到一點點,就以為是全部,看到一句話以為是中心思想,斷章取義是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學家身上,他們不上擅長,但是有批判精神,發揮的好是鼓勵進步,發揮不好就是謾罵。而且你提到的蔣勛、王小波他們只能說是文學家,寫小說、寫點個人思想的文章還是可以的,但是研究一種文化、一種治學體系,你覺得他們擅長么。


或是希翼通過對儒家的深度批判以間接促進儒家義理的發展。

但更多的人則只是嚼新文化運動中先賢的話頭,卻不知彼時批儒雖有不當,確有不得已原因。

今日自已跨過「救亡圖存」的階段,正是「文化復興」之時,卻還重複著往日的觀點。

這類人大概不是傻,就是別有用心。

許多反對儒家的人,可以自問一下,是否只是在鸚鵡學舌,還是真的對儒家義理與歷史有個真切了解,能提出一些有深度的批判

還有一類,則是學了西方的一點皮毛,迫不及待通過批儒,來秀一下優越。呵呵,多見其不自量也。

還有一種屬於滿不在乎,類似於白居易與道林禪師的故事,以為儒家講的都只是淺顯無華的大白話,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東西,但不知至理正是如此,且其難處不在知而在行,亦不曾曉得正是這些最簡單的話造就了多少仁人志士,給中國歷史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所謂「批判」儒家的,都是什麼人啊?呵呵。不說了。都明白的!


推薦閱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應該怎麼理解?
古代小孩有青春期叛逆期嗎?
理學和道學區別是什麼?
儒家仁的思想在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什麼價值?
現在許多國學都把儒家和佛教混在一起,這樣沒有問題嗎?

TAG:歷史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