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洲歷史上是否也有農民起義?

題主對歐洲歷史並不了解,所以很想知道,歐洲歷史上是否有農民起義?又是否有非貴族建立的國家?如果沒有,其原因是什麼呢?


有,而且還不少,不過基本都失敗了。歐洲沒有我國古代建設大型工程的徭役,農民沒有組織串聯的機會,並且農民們也沒有武裝,不夠打,所以也就沒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就算鬧也是鬧到地方領主的頭上,少數人鬧騰成功了也就是給簽個憲章之類的,沒成功的當然基本上都死了,所以也不存在什麼農民起義當皇帝之說。

列舉幾個相對而言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

14世紀法國扎克雷起義

14世紀英國沃特泰勒起義

16世紀德國農民起義

16世紀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農民起義

18世紀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不過是奴隸起義 ( 其實歐洲的奴隸起義與中國的農民起義性質更為相近):

公元前73年(也有說74的)羅馬斯巴達克起義

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

但這也是一次「不太專業」的起義。軍隊沒能建立起根據地,只能四處流竄作戰,導致被羅馬軍隊四面包抄。像這種素質不高的流民軍隊,既沒有指導思想,人心渙散,有沒有正規的起義軍訓練,最後敗給龐大的羅馬軍隊也是必然的。

雖說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但由於斯巴達克斯的奴隸反抗事件讓羅馬發生一定程度的震撼,促進了原本實施共和制度政體的羅馬共和國逐漸過渡向帝制的羅馬帝國。而此次起義之後,歐洲歷史也發生了多起以斯巴達克斯為名的奴隸起義,而其帶來的社會衝擊不局限於歐洲。


謝邀,有的,我給一本書吧,正打算看呢。

商務印書館出版,專門敘述了德國農民起義。

順便說一句,中世紀的德國神父馬丁路德是反對農民起義的。

至於有沒有非貴族建立的國家?

一堆好嗎。

佛羅倫薩 威尼斯 還有熱那亞都是,宗教改革的日內瓦也是。

上面那本書,我把目錄列出來:

第一卷

第一章 尼古拉斯豪森的鼓手傳布普遍的平等和自由

第二章 肯普滕的自由農民怎樣失去了他們的自由

第三章 十五世紀末葉肯普滕人保衛權利的鬥爭

第四章 亞爾薩斯的鞋會

第五章 瑞士人

第六章 奧克森豪森憲章

第七章 布魯赫萊茵境內溫特爾格羅姆巴赫的鞋會

第八章 勒亨的鞋會

第九章 窮康拉德或康茨

第十章 奧特瑙的窮康拉德

第十一章 農民對匈牙利、克倫地亞和文地什邊區貴族進行的最初幾次鬥爭

第十二章 格奧爾格·多扎和匈牙利的農民

第十三章 壓迫加劇的原因

第十四章 十六世紀初葉德國法制的一些情況

第十五章 1517年的民眾情緒

第十六章 宗教改革的發生

第十七章 胡滕為德國人民制定的計劃和西金根運動

第二卷

第一章 運動人物

第二章 托馬斯·閔採爾

第三章 次維考的狂熱信徒

第四章 閔採爾在波希米亞和阿爾施泰特

第五章 米爾豪森和海因里希·普法伊費爾

第六章 福希海姆城內和周圍的運動

第七章 路德和逃亡者

第八章 領主們的暴行

第九章 漢斯·米勒和新教兄弟會

第十章 胡布邁爾和瓦爾茨胡特

第十一章 再洗禮派信徒

第十二章 托馬斯·閔採爾和普法伊費爾在上士瓦本

第十三章 領主們最初的共同對策

第十四章 圖爾郜的農民騷動

第十五章 士瓦爾領主的拖延政策

第十六章 被放逐的烏爾里希公爵和農民

第十七章 富克斯施泰因和被放逐者的計劃

第十八章 烏爾里希公爵和富克斯施泰因的活動

第十九章 士瓦本聯盟和部屬國大臣埃克

第二十章 肯普滕的侯爵修道院長和農民

第二十一章 伊勒河,博登湖和多瑙河畔的農軍營寨

第二十二章 阿爾郜人的同盟章程

第二十三章 士瓦本聯盟對付農民的外交手腕

第二十四章 烏爾里希公爵的戰鬥懺悔節,特魯赫澤斯在赫郜的詭計和瑞士人對烏爾里希的背叛

第三卷

第一章 士瓦本聯盟對上士瓦本農民背信棄義

第二章 敵對行動開始

第三章 烏耳姆以北的暴力行動

第四章 特魯赫澤斯襲擊萊普海姆農軍

第五章 雅各布·韋厄之死。第一次死刑判決

第六章 沼澤地,阿爾郜和湖濱三支農軍的暴烈行動。奧地利的陰謀

第七章 烏爾察赫戰鬥

第八章 運動的力量和派別

第九章 十二條款和托馬斯·閔採爾

第十章 赫郜人和黑森林人

第十一章 里斯和安斯巴赫地區的農民

第十二章 班貝克人和他們的主教

第十三章 羅滕堡地區的運動和卡爾施塔特博士

第十四章 奧登瓦爾德起義。文德爾·希普勒,魏甘德和耶爾格·梅茨勒

第十五章 林堡境內的開端和哈耳轄區戈特沃爾斯豪森的趣劇

第十六章 霍恩洛厄地區的起義

第十七章 耶克萊因·羅爾巴赫和海爾布隆地區內卡河谷的起義

第十八章 從舍恩塔爾向內卡河畔進軍·弗洛里安·蓋爾和格茨·馮·貝利欣根

第十九章 魏因斯貝格的流血復仇

第四卷

第一章 自由城市海爾布隆的市政會與市民

第二章 農軍佔領海爾布隆

第三章 軍事制度:總指揮格茨·馮·貝利欣根

第四章 十二條款陳情書·漢斯·貝爾林和魏甘德

第五章 帝國諸侯參加農民明盟·進軍維爾次堡

第六章 法蘭克福、萊茵郜、萊茵河下游和威斯特法倫

第七章 萊茵河上游農軍

第八章 布萊斯郜、巴登、萊茵法耳次

第九章 符騰堡境內運動的開端

第十章 蓋爾多夫農軍摧毀穆爾哈特、洛爾希、阿德爾貝格和皇室城堡霍恩施陶芬

第十一章 馬特恩·費爾巴赫爾同平原農軍和符騰堡黑森林農軍聯合,烏爾里希公爵與農民結盟

第五卷

第一章 薩爾斯堡人反對大主教暴政的自衛鬥爭

第二章 基督教同盟中的奧地利五個公爵封地的農民和礦工

第三章 俘獲薩爾斯堡樞密顧問戈爾德

第四章 蒂羅爾人的反抗

第五章 普法伊費爾和閔採爾推翻米爾豪森的城市貴族

第六章 閔採爾在圖林根、黑森、薩克森

第七章 陶伯爾河上游的東法蘭克尼亞人

第八章 維爾次堡教會轄區的農民。馮。亨內貝格伯爵

第九章 毫無結果的維爾次堡邦議會

第十章 向維爾次堡進軍途中對宮城和寺院執行書簡

第十一章 卡西米爾侯爵與雅格斯特河、韋爾尼茨河、艾施河谷及雷格尼茨河、紅美因河的農民

第十二章 內卡河畔海爾布隆的民眾辦公處和憲法委員會

第十三章 路德和農民

第六卷

第一章 魏因加滕協定

第二章 伯布林根附近的襲擊和伯布林根貴族的背叛

第三章 洛林官軍在亞爾薩斯--查伯爾的背信行為

第四章 托馬斯·閔採爾之死

第五章 上法蘭克尼亞農軍的瓦解

第六章 圍攻弗勞恩貝格

第七章 文德爾·希普勒在內卡河畔和維爾次堡

第八章 在內卡河畔和魏因斯貝格山谷貴族對異教徒判處火刑

第九章 法耳次伯爵路德維希和農民對待協定的態度

第十章 內卡蘇爾姆和柯尼希斯霍芬

第十一章 弗洛里安·蓋爾的壯烈犧牲和黑軍的英勇失敗

第十二章 勝利者

第十三章 上士瓦本的結局

第十四章 北德的餘波

第十五章 阿爾的卑斯山農民在施拉德明對貴族的刑事裁判

第十六章 蒂羅爾的邦議會決議

第十七章 薩爾斯堡條約

第十八章 1526年薩爾斯堡農民再次暴動

第十九章 逃亡者

第二十章 米夏埃爾·蓋斯邁爾

第二十一章 阿爾卑斯山區的結局


原因是歐洲農民奴性深重。

如果壓迫者力量很強,你打不過而不敢打,這不叫奴性而是忍辱負重。如果你忍無可忍已經把他打了一頓了,卻還要請他回來任他壓迫,這才是真的的奴性。歐洲農民就是這樣,主要有以下幾點特點:

一、沒有陳勝吳廣和著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歐洲農民被壓迫得緊了也會造反,但是他們都被貴族忽悠瘸了,所以就算造反,也很少有人敢自封貴族統領土地,他們只能當山大王和流寇。還有很多人造反成功後反而不知所措了,要麼解散回家,要麼和已經失去武力支持的貴族簽訂條約(大致內容是不得追究,不得壓迫得太狠),當然貴族簽約掌權後就又是人為刀俎的情況了,秋後算賬也不少,但是任然不斷有農民起義者上當,這類情況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的起義軍自知造反是大罪,除非打不過政府軍,否則就會自己當皇帝,絕不會因為自己沒有貴族血統就任由壓迫何屠殺。

二、歐洲農民被壓迫得更慘,但是反抗性很低。有人說歐洲農民被剝削得輕,那是胡說,中世紀整個歐洲打來打去就沒有安定過,農民是貴族的附屬物,不但要提供貴族階級的揮霍用度,還要自帶乾糧幫貴族打仗。整個歐洲基礎建設極差,衛生條件極差,人口數量遠低於中國,公元1000年的生產力甚至比公元0年更倒退,一個黑死病就可以死1/3的人口,真不知道為什麼知乎那麼多跪舔歐洲中世紀的人。就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大規模農民起義也很少,更沒有能力做到改朝換代。有人說是分封得細管理的嚴。其實分封細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只需要少數人造反就可以端掉貴族。陳勝吳廣起義最初也不過幾百人,而通過端掉縣城就可以瞬間擴兵。俗話說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歐洲底層貴族的安保其實是很差的,聚集數十人甚至只需要十幾人就可以趁人不備端掉男爵全家。但是因為歐洲農民奴性太強,又看不到造反的出路(參照第一點,造反即使成功最終也要請回貴族,所以造反者很茫然,沒有出路),所以難以團結起來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

三、歐洲農民由於封建制度,受土地的束縛更嚴重,人口流動性很差,信息閉塞(又是歐洲農民被壓迫的一個體現)。歐洲農民大多數只知道本村的事情,除了少數貿易國,大多數農民都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這和中國不一樣,因為中國的農民流動性大的多,特別是城市中有大量的信息源(茶館、旅館、說書的)(這也是源於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化)。歐洲農民基本上是貴族的私產貴族會主動限制農民的流動(否則土地沒有人了,貴族靠誰養,靠誰打仗?),這個和中國不同,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農民有盤纏是可以隨時遷移的,地主不可能強制農民留下種地。所以歐洲人農民既不知道自己被壓迫得多慘,也無法串聯,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四、教會的思想束縛。這點不想多說,只能說歐洲農民遭受雙重壓迫,連精神都要被嚴格控制起來。而中國早就讓宗教靠邊站了。

綜上,其實歐洲中世紀特別像中國秦朝以前的時期(連人口也接近),中國秦朝以前你聽過幾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你覺得從秦朝開始到後面的各個朝代,中國農民是更進步了還是更倒退了?


歐洲歷史上農民、農奴、奴隸起義也很多,只是相對中國來講,由於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起義都被分散在各個小的領地里,所以規模比較小。

順便說下,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是由非貴族建立的,畢竟只有有了國家才會有貴族啊。

例如北歐諸國,都是由維京海盜建立的,俄羅斯最初的國家基輔羅斯和諾夫哥羅德則是由當時被派去拜占庭帝國的幾個維京使節建立的。

還有瑞士,瑞士國家的形成,就是為了對抗哈布斯堡帝國貴族的剝削壓迫,城鎮自治聯盟團結起來造反打敗了哈布斯堡帝國贏得了獨立。

而法國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都是由法蘭克人部落聯盟演變而來的。

至於更古老的那些羅馬希臘什麼的,更是和貴族沒關係了,都是直接從原始的部族轉化過來的。

歐洲由貴族建立的國家,基本上就是那些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內誕生的新國家,還有在再征服與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建立的新國家。


題主問的是歐洲歷史上

我來講可能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農民起義之一

羅馬帝國的Bagaudae群體

從公元三世紀末開始一直持續到西羅馬帝國覆滅

中間消失過一段時間,但在四世紀重新出現

羅馬農民起義軍主要出現在高盧及西班牙行省這兩個

Bagaudae(拉丁語bagaud?)意為鬥士

羅馬帝國官方將他們定義為在郊區劫掠的暴民強盜

而學者一般認為Bagaudae主要是由農民組成的

同時還有強盜、逃兵以及逃亡的奴隸

有記載的第一次起義發生在284AD的北部高盧 領導者名為Pomponius Aelianus

在286AD由將軍Maximien Heracule鎮壓

北部高盧此前在276年被日耳曼部落劫掠

可以認為是起義的導火索

此後Bagaudae群體就一直存在於西羅馬帝國境內

特別是在四世紀日耳曼人開始大舉遷入西羅馬帝國境內後,越來越多的Bagaudae群體開始出現

入侵西班牙行省的日耳曼部落首領甚至和農民起義軍合作奪取了西班牙行省的控制權

部分歷史學家認為行省的農民起義軍弱化了羅馬中央對於高盧及西班牙的控制

加快了日耳曼入侵的步伐

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Bagaudae作為一個群體也就慢慢淡出了歷史舞台

公元448年,醫生Eudoxe Battu組織了史料記載的最後一次羅馬農民起義,失敗後他前往阿提拉的朝廷避難。

19世紀描繪羅馬農民起義的畫作


不能越級造反


普加喬夫起義(Pugachev Rebellion)(1773-1775),俄國農民群眾反抗封建壓迫的起義。戰爭席捲廣大地區(奧倫堡邊區,烏拉爾、烏拉爾山區、西西伯利亞、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踴躍參戰的起義者達10萬人。

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源在於運動的自發性和分散性及其領導者缺乏明確的鬥爭綱領。普加喬夫及其擁護者是群眾君主專制思想的代表,他們反對地主,但卻擁護「好沙皇」。這是天真的君主觀念的典型表現,形成這種觀念的基礎則是俄國農村的宗法制度。統治階級和國家使用正規軍隊、行政和警察機構、財政、教會和管理國家的歷代經驗來對付人民的自發性暴動。列寧在談到農民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時強調指出:「從中世紀德國『農民戰爭』開始,……我們看到無數這樣的例子:組織性較強、覺悟較高、武裝較好的少數怎樣迫使大多數服從自己的意志並且戰勝大多數」。在這次農民戰爭中,被壓迫人民群眾表現出非凡的英勇氣概和果敢精神,湧現出許多傑出的組織者和卓有才幹的軍事首領。這次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但它客觀上對俄國的社會發展起了進步作用。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已作為沙俄時期人民群眾為擺脫農奴制而進行英勇鬥爭的最光輝的表現載入史冊。1773-1775年的農民戰爭,無論在力量、團結,階級劃分、組織成份與覺悟程度方面。還是在社會口號的明確程度和階級鬥爭的激烈程度方面,均超過以往的所有農民戰爭。人民雖然遭到慘敗,但卻獲得進行革命鬥爭的經驗。這次農民戰爭動搖了人民認為對封建制度天經地義的這種信念,加速了地主專制制度的崩潰。在這次農民戰爭的影響下,十八至十九世紀俄國農民的階級鬥爭又有了新的進展。


歐洲的農民起義大多都是因為信仰問題,比如波西米亞戰爭和德國的農民戰爭,以及瑞典的達克戰爭,其中前者屬於民族獨立問題,利用宗教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點根太平天國的出發點有些類似,而德國的農民戰爭完全就是馬丁路德的坑,在這裡談一下這個領導了宗教改革的人並不像歷史書裡面講的貼《95條論綱》那麼帥氣,而是一個依靠於貴族的教士,他要發動的是讓領主反抗天主教廷,但是結局也顯而易見,農民先爆發了起義。最後是瑞典的達克戰爭,這個歷史上的確比較少提及,這個在瑞典脫離卡爾馬同盟獨立之後第一任國王古斯塔夫瓦薩推行新教的同時在進行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改革,引發了地方農民的不滿,一個叫達克的農民揭竿而起的戰爭。當然他們的結局基本相似,農民戰爭幾乎不會成功,因為地方領主實力過於強大,農民軍往往在還未真正接觸到國王的軍隊之前就要先和地方僱傭兵,地方軍隊,地方領主的軍隊進行交戰,所以他們基本上不可能成功,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好處。


歐洲「農民起義」不激烈的原因是因為階級矛盾不嚴重、經濟上並沒有遠東集權統治壓榨的程度高。所謂的「起義」更多的是封建制度內的一種博弈


這跟西歐小共同體本位的政制架構有關,束縛農民的是當地的領主,這就導致農民起義只能局限在當地,無法連成鐵板一塊進行全國總動員,所以贏了的無非就是在皇帝的仲裁下籤個協約,輸了的自然就被殺了,取代皇權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能掀起舉國上下的農民起義的,那是真正的中國特色。嘛,所以會有人說中國的皇族是世界上最低賤的皇族...因為那無非就是一群農民趕走了另一群農民然後自封的,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且說得還很自豪似的...


因為歐洲很少有流民,這點很重要,所謂農民起義,不如說是流民造反


歐洲也有農民起義但是規模相對小,也很難成事。

主要歐洲領主比較多,個人土地承包制,農民各家是各家的,東家的農民起義了,但是很難串聯到西家的農民。很容易限制規模,兩面農民的生活過的是不同的。你從東面流竄過來,然後就被西面領主農民一起干翻了。

同時領主制度下,立足的根本就是武力,連手下的農民都鎮不住當什麼領主。不像中國的文官,一個縣能有多少實力,要是縣裡起義,文官和手下的狗腿子根本剛不住。

其實想想中國古代鎮壓農民起義有一個方式就是藩鎮和軍閥。東漢末年黃巾軍最後開始依靠各地的世家來這鎮壓了。搞到最後成了軍閥混戰,哪裡農民起義的份?唐末黃巢起義的結果藩鎮林立,農民起義軍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國土地百姓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這麼一來實際上等同於誰都不屬於。文官只是打工仔,很難對抗農民起義的。而藩鎮和軍閥則對起義軍毫不留情。同時藩鎮和軍閥也給了不滿想要造反的農民一條出路。

那些不安分分子在歐洲可能找到出來,領主多了老闆也就多。在中國基本就是科舉。一身造反打仗的屬性點怎麼科舉?


16世紀德意志農民起義,有時間再補充。


有啊,還打進過倫敦呢 ,暴民強吻王后,不過最後失敗了


有,但和中國的性質不同,起碼和那些推翻王朝的農民起義不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義大利號稱歐洲的中國?
國際關係史(近代)--維也納會議
去巴黎聖母院旅行,有哪些可以知道的歷史小故事和藝術知識?
大陸法系的兩個支系: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有何區別?

TAG: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