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的葡萄酒為什麼沒有走向世界?甚至走向中國?
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為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製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著名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張掖。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交通原因,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為何張掖的葡萄酒卻沒有向法國葡萄酒一樣,走向世界?
上面很多回答都太複雜,有不少過份糾纏細節,也有一些遺漏沒說到的地方。我這裡說一個簡單些的看法。一,中國葡萄酒缺乏產地控制制度,一個酒廠可以隨便買葡萄來釀酒,不管葡萄是河北的還是寧夏的,也不管是自種的葡萄還是從農民手中收購的。葡萄的種植流程也是陷入一片混亂,施肥、農藥、密度,都缺乏基本的管控,產出來的葡萄自然也不怎麼樣。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中高檔酒庄都是只用自己莊裡生產的葡萄,不可能隨便在外面隨便採購葡萄的。二、也沒有對葡萄酒生產流程的嚴密管控。不少酒廠進口南美的半成品來灌裝,中間還可以添加酒精。這樣製造出來的葡萄酒,別說和法國比,就和新世界很多國家比,都沒法在一個層面上比。按照法國葡萄酒協會的定義,葡萄酒應該是以葡萄和酵母為唯二原料自然發酵生產的飲料,中國大量的這種添加酒精的低檔貨,都不該叫葡萄酒。三、標識和概念混亂。長城、張裕一類的大葡萄酒商,不僅沒有起到宣傳葡萄酒,引領正確消費和鑒賞理念的作用,反而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製造混亂概念,無視已經成熟的國際慣例和標準自搞一套愚弄中國消費者,典型如長城的92干紅,95干紅,還有不標年份產區的,標榜幾年幾年陳釀的(一般在國際葡萄酒界評價葡萄酒的好壞主要是葡萄收穫年份該產區的葡萄質量,而不是追求陳年),公然將解百納註冊成商標的,等等。這些事情拿到國外葡萄酒界去講,都是低級笑話。例如在歐、美、澳和南美產區,酒瓶上標的年份都必須是葡萄收穫的年份,必須標註產區(勃艮地甚至精確到哪塊田),解百納是一種葡萄品種(即Cabernet suvinogn,一般譯作赤霞珠)等等。中國這樣搞出來的葡萄酒,拿到國外去完全是一種對中國的自我羞辱,怎麼可能走向世界?連願意為中國酒評分的葡萄酒評論家,恐怕也極少吧。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精品酒庄,在試圖往正確的方向做,如山西怡園,但放在全世界來說,影響還很小,就在中國來說,也是小廠。古人都說,知恥而後勇。但現在中國的很多葡萄酒大廠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繼續這麼無恥著賺幾個小錢,這也算是社會的一種縮影吧。
多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張掖也好,張裕也好,還是賀蘭山東麓也好,無法像法國的那麼出名,是很多國內葡萄酒的現狀。先說地理,樓上幾位已經講過,地球上南北半球和法國同一緯度的地方多的是了,但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釀出好酒。原因很簡單,釀好的葡萄酒光有緯度說明不了什麼!作為農作物的葡萄靠的氣候天氣,土壤和養分,光照啦,還有人的培養修剪啦,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多了。
附上一張南北半球產葡萄酒的葡萄酒產地圖,你看,在區域內的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產酒,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原理就像是:這男的身高180cm,怎麼還娶不到媳婦呀? 因為能不能取到媳婦,身高不是決定性因素,還要看人品呀,相貌呀,經濟收入呀,有沒有愛的火花呀等因素決定。所以當張掖呀,張裕呀,甚至其他國內的葡萄酒產地有了180cm的身高的時候(同緯度),還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的優勢可以釀出好酒,娶到媳婦。比如說當地葡萄園的微氣候:光照,坡度,降雨量,土壤啦,或者有沒有好的農民照看這些葡萄。進了酒廠後有沒有專業的釀酒團隊,先進的釀酒工藝和技術,科學的實驗室啦等等,當然還不能少了錢去運營酒庄...等等這麼多因素都決定著酒的質量。第二解釋歷史問題。
之前回答的人有提到:葡萄酒的傳播跟宗教和政治有關。這很好的解釋了以法國為主的舊世界,可以借著宗教之名讓這上帝的血在歷史上傳播。雖然最開始,葡萄酒只是相對比較「乾淨」的「水」,作為飲料給人解渴用的。在古代的歐洲,釀酒的都是修道院的修士們,他們為了服務上帝,就算鬧饑荒了也要種葡萄,為了能讓上帝舒心。所以葡萄酒得以在歐洲流傳。可是到了中亞,甚至到中國就不一樣了。中亞很多國家是信奉阿拉真主的,也就是穆斯林,穆斯林是禁酒的。而中國雖然歷史上酒文化盛行,但是大家喝的多為穀物酒,咱們老百姓比較實際,種了穀物稻米收成好可以釀酒,要是鬧饑荒還能靠稻米填飽肚子,而葡萄怎麼填肚子呀?當然這只是我的簡單解答,其實背後的原因可以再單獨開篇問答寫~當然很多新世界國家並不是因為宗教原因去釀葡萄酒的,而是發展成了一種產業,美國也好,澳大利亞甚至紐西蘭,很多的大規模釀酒可能連100年都沒有,但是人家靠的就是釀酒人的恆心,專業的技術和科技的研發,使的葡萄酒這個農工業可以大規模的並高質量的崛起。
最後總結:中國缺的不是釀造葡萄酒的良好地理條件或者令人聯想翩翩的動人歷史。缺少的對這個行業的熱情和恆心,缺少的是專業的技術和科技。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酒庄在慢慢的在用心經營這個行業,他們的酒也是一直在進步。我相信,多年後中國也可以產出令人驕傲的葡萄酒。蟹妖~樓上幾位回答得很詳盡也很專業了,所以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一名葡萄酒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就是《1988-2008,世界葡萄酒產業格局的演變》,現在回過頭看看感覺題目好大,我那三腳貓的論文也不知道當年老師怎麼給過的~ 這是題外話,當時查了很多數據做了很多表格,完美的在畢業之際鍛煉了excel使用技能。當時整理那些數據的時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歐洲葡萄酒市場消費的緩慢萎縮,以及以中國為主的亞洲葡萄酒消費的快速崛起。注意,這裡崛起的是消費,就在近幾十年間,國人對於葡萄酒的消費需求增長速度是驚人到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所以,各路大神都加入到了這個行業,國內市場上,也是各國的酒琳琅滿目,當然,這其中包括很多很優秀並且很有競爭力的產區、國家。這種競爭力,是以世界為標準的競爭力,這當中,有地理條件和政治條件導致極其優越的物美價廉的智利酒,有歷史悠久逼格超高法規嚴格的舊世界酒,還有後來者居上超懂市場深諳消費者心裡的美國澳洲酒。相比之下,中國葡萄酒近代史起步於1900年前後,歷史還非常短,況且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動蕩之後,真正開始發展起來也就幾十年的時間,在這幾十年里,儘管有無數有志之士在這個行業努力奮鬥,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無論從技術,還是行業的法規的形成和自我修整改進上,我們都還非常稚嫩。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方面來講,我覺得國內的消費者對於葡萄酒的消費習慣跟某些傳統的消費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跟歐美國家相比,葡萄酒其實尚未變成一種比較日常的消費品。舉個例子,像我們的茶,跟他們的葡萄酒的消費模式就很像,尋常人家自己平常無論如何也能用得上,自己飯後喝,朋友來了接待用,走親訪友也會帶上罐好茶,或者某一天心情好自己在家泡一杯正山小種解解乏。但是葡萄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現在價格並不高了,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只是走親訪友或者把妹時一件體面地禮物,或者朋友圈曬逼格的利器,或者是媽媽、爺爺輩的人的又一養生飲料而已。很多人並不一定很喜歡那個口味,比方說我老媽,47歲中年潮媽一枚,在我的要求下每天喝一杯紅葡萄酒,據她說睡眠和內分泌都變好了,但是喝了這麼久,每天晚上都是閉著眼睛灌下去的。這都說明了我們的消費者從口味和習慣上講還需要時間,但是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市場巨大的待挖掘的潛力,但是從這樣的消費習慣上來講,國產的,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是很高的葡萄酒天生就敗下陣來,比方說,一位男士拎兩瓶去看老丈人,我覺得會更傾向於花多一點錢去買一些進口酒,況且很多進口酒的價格並不一定比好一點的國產葡萄酒的價格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複雜,也跟國人對國內食品行業的信任度越來越低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很遺憾,很多優秀的國產葡萄酒就是在酒圈內被知道並且消費,根本尚未傳達到一些消費的中堅力量當中去。
最後,以我個人在新疆葡萄酒廠短暫的實習經歷,我得出了一個印象很深但是可能會很淺薄的結論。國內的葡萄酒,由於發展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結合緊密的生產、宣傳、銷售的鏈條。當時新疆有一款酒,在當地知名度還好,但是內地有很少的人有了解,可能是機緣巧合,酒廠的人和浙江的一家以銷售為主的企業合作,經過一系列的包裝和宣傳,這款酒在浙江市場上表現的非常優異,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直到現在都很火爆。所以,在產區、酒庄和市場之間,我認為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中間環節,很多優秀產區的葡萄酒就是因為這種中間環節的缺失或者聯繫的不那麼緊密,所以才在市場上表現不佳。
所以,總的來講,歷史和技術上國產葡萄酒相較於一些已經很優秀的進口酒來說有差距(當然有很多行業內的佼佼者已經將這種差距縮小甚至已經趕超,但畢竟還是少數),巨大的國內的消費者的需求和國內企業的定位的微小差異,還有就是,整個產業鏈相對稚嫩單一,導致了國內一些優秀的葡萄酒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追捧。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歡迎行業大神指正~
謝邀
我給題主另一個角度,中國的長城和張裕,還有歐洲除了法國以外,為什麼沒有像法國酒那麼的走向世界?
那是因為法國很早的就提出了分級制度。這點很重要!作為一個張掖人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張掖人自己都在喝白酒啤酒,誰喝葡萄酒。。自己人都不知道的事指望別人知道?你還不如說張掖的蘋果梨怎樣,這個倒是當年真的很火。。。
大敦煌的葡萄都沒火你張掖的葡萄急什麼
首先要非常感謝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下面就以地理,歷史,文化幾個方面回答。
1.地理問題:就像題主說的張掖地區與波爾多緯度基本一致,但是很重要的問題是氣候卻是不同的,前者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後者是大陸性海洋氣候。日照,降雨量,以及土質差距應該也非常大的。2.歷史問題:張掖地區自古到現在一直作為邊遠地區,得不到足夠重視,不管政治環境還是經濟發展都比較落後,作為當地人如果以種植葡萄去維生顯然很不現實,所以歷史也沒有給它太多機會發展。3.文化問題:眾所周知葡萄酒在歐洲甚至全世界之所以傳播之廣泛最重要的兩大原因是:宗教與戰爭。所以葡萄酒在中國的土壤上並沒有大量種植與傳播。缺少了最強大的媒介,導致了最後以舶來品作為葡萄酒的標籤。可能寫的還不夠全面,大家可以繼續交流。最後我認為,國泰民安是人民最大的福祉。謝邀
緯度相似可不代表葡萄生長所需的風土條件也相似,沒有好的風土就產不出好葡萄,沒有好葡萄也就沒有好葡萄酒了,這是其一。
張掖是絲綢之路必經地不假,但歷來都是邊境地區,是軍隊駐紮抵禦外敵的,就像詩中寫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樣的地方,在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是大家的焦點,這是其二。題主說的沒錯,張掖沒有走向中國,甚至不如臨近的武威名氣大,我想可能是近些年葡萄酒概念的開發問題,中國沒有哪個產區敢說自己的酒就是比其他產區的好,但已經走向中國的煙台蓬萊產區有歷史,昌黎產區有名氣,都是利用了自己能利用的優勢走出來的。以上中國一直以來以穀物釀造的白酒,黃酒為主要酒品,原因很簡單,中原及江南地區廣泛種植的就是穀物,原材料易得,這是歷史及自然環境所決定的飲食習慣。現在不少國人飲用啤酒,葡萄酒那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並非本土自發形成的習慣。
張掖有兩個大的葡萄酒庄,一個是祁連,現在做些冰酒還不錯,在黑比諾赤霞珠甚至一些白蘭地上也還不錯。另一個是國風,是濱河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在赤霞珠美樂黑比諾上也有進步。總的來說,實力還比較弱,不需跟國外比,跟煙台寧夏這些產區沒發比,甚至跟武威也沒法比。這是一個行業的失落,起步晚,發展慢,還需要慢慢來,葡萄酒是個耐得住寂寞的行業。
糾正個錯誤吧,葡萄美酒夜光杯這句是說的是涼州,也就是現在的武威,並不是張掖。 然後,因為母親在酒廠工作過,所以大概知道一點,雖然河西走廊地區擁有和法國一樣的緯度,且適合種植釀酒葡萄,但整體的工藝,經驗略有不足。另外看了一下高票回答,不得不說,現在的葡萄酒,單說河西走廊地區,見不到所謂的添加酒精或是半成品罐裝做出的葡萄酒,甚至我也從未聽說過這些大廠有在葡萄酒中直接添加酒精的。不得不說,這些酒廠在很多方面已經做的很好,甚至有部分葡萄酒在國際上的聲譽很好。不吹不黑,這些酒走向世界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麼沒有……,甚至……」的用法用錯了,???
謝邀……很簡單,沒人炒作……
確實沒有聽說張掖有好葡萄酒啊,中國現在比較適合種植葡萄的地方一個是賀蘭山東麓,一個是雲南,一個是新疆天山。張掖應該是海拔不夠太熱了吧,水源也跟不上。
推薦閱讀:
※客運車輛超員100%,會被拘留嗎?
※蘇伊士運河是怎麼挖的?
※在大城市坐飛機,除了要避開爆炸,你最需要的是耐心
※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都建在陸家嘴不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