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日養老產業的差距有多大?

有人說有20年,有人說有15年,有沒有說服力強一點具體答案?


以下這些照片拍攝於1997年,當年的日本和中國今日的老齡化程度相當,也就是15%左右的水平,但是看看人家當年設計的無障礙住宅,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還是顯得很先進。

這棟兩代同堂概念住宅是由日本東京都瓦斯株式會社針對高齡化需求所提案,建築的基本設計是建築師阿布勤的作品,平面配置方面則經由老年生活環境研究學者林子玉所指導完成,並將其具體化興建為「都市兩代同堂住宅」形式,建築面積為254㎡。

這棟兩代同堂住宅中融入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因應隨著高齡化所引起的身心機能變化的需求,平坦無高低差,走廊及出入口特別加寬,方便識別也易於操作。

兩代同堂概念住宅外觀▲

一樓空間

一樓建築面積為133㎡,屬於年長父母親的居住樓層,所設定的居住對象為需要使用輪椅生活和移動的高齡夫婦,以在設備及機能層面能安全並滿足輪椅使用者的生活為基本需求,將減輕照護者的照護負擔列入重要考量,借著夫婦兩人的協力合作,仍能獨立自主,每天有活力地過日子。

出入口玄關

一樓是老一代的居住樓層,屋外則有樓梯可通往二樓。大門採用稍微用力就能拉開的拉門,不會佔用空間,乘坐輪椅時也方便進出。一進到屋內,是換鞋的空間,為了照顧老人無法久站或彎腰,設計了可以坐著更換鞋子的迴轉椅和扶手。

若是需要乘坐輪椅,則有液壓式的高低差升降機,坐在輪椅上只要一個按鈕就能降低到地面或升高和地板同高度,身邊更設計了放置輪椅的空間(註:日本室內多鋪木製地板,所以很講究地區分室內用輪椅和戶外用輪椅,考慮路面的因素,戶外輪椅輪胎比較粗糙,室內輪椅則比較細緻)

液壓式升降機和輪椅放置空間▲

考慮到老年人的筋骨肌肉老化,爬樓梯比較辛苦費力並解決需要乘坐輪椅時垂直移動的問題,設置四人乘坐的小型家用電梯,方便乘坐輪椅也能很輕易地到達二樓空間,積極促進兩代間彼此溝通情感。電梯內的操作盤和電話按鈕都加大設計,設置在乘坐輪椅方便操作的高度。

迴旋椅、扶手、小型電梯▲

小型電梯內的操作盤和電話▲

廚房、餐廳

將流理台、洗滌台、燃氣灶等廚具及餐桌結合為一體,配置中央的開放式島型設計,可以彈性升降、調整高度的人性化設計,只要使用往上或往下升降的按鈕,就能依照使用者的身高及實際狀況,調整到舒適的操作高度,方便站立和坐著進行各種日常調理動作,並在較小限制的移動範圍內完成烹飪和飲食。

基於安全考慮,採用火焰高度不超過燃氣灶口的設計,附自動熄火裝置,並考慮乘坐輪椅時方便操作,設置面式設計的洗碗機及烘碗機,配置較大方便握持的開關,及較大容易閱讀的文字標示。

廚房與和室連結▲

可以升降的廚房調理台▲

日常生活起居室

卧房、和室型生活起居室、浴室、廁所等日常生活空間採用穿透性高的開放式設計,可依照實際需要加以彈性區隔。四個空間連結在一起,天花板埋設電動吊梯軌道,只要操作電動吊梯就能從床鋪自由移動到和室、浴室或廁所。

採用隔屏拉簾的開放式設計▲

各空間以電動吊梯連結▲

和室型生活起居室設定和輪椅一樣的高度(40㎝),則非常輕鬆地就能從輪椅移動到和室。

和室床高40㎝,方便輪椅移位▲

廁所、浴室

漱洗排泄空間採用帶背墊加裝扶手的大型馬桶,方便輪椅乘坐者使用。洗澡浴缸只有一面與牆連接,對身心機能老化衰退,需要他人協助洗澡的高齡者來說,可以從其餘任何一個方向進入到浴缸,是非常體貼的設計,能實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洗臉台與廁所▲

樓梯兩側裝設扶手

樓梯兩側裝設連續的木質扶手,持握感覺佳,階梯高度較緩,階梯踏面較寬,並採用讓老年人易於辨識階梯轉換的顏色。

設置雙側扶手的樓梯▲

二樓空間

二樓面積121㎡。屬於年輕一代的居住樓層,所設定的居住對象為60歲左右健康能獨立自主生活夫婦,主要概念在舒適、安全的居住空間及設備,也在設計上處處用心,只要稍加改造修繕,即能因應未來老化的需求。

夫婦卧室旁設置廁所、浴室

考慮到夫婦兩人可能有不同的生活作息,個人翻身可能會干擾並影響彼此睡眠,所以夫婦卧室採用兩張單人床,而非一張雙人大床。兩張擔任床之間有伸縮隔簾及獨立的燈具開關,必要時可以放下拉簾,將寢室空間區隔成兩區。

兩張單人床的夫婦卧房▲

床鋪間的伸縮拉簾▲

夫婦卧室旁設置廁所,採用拉門式設計,可以從兩個方向進入。夫婦卧房和廁所間的牆壁以簡單的修繕工程就可以拆除,可以彈性因應老年人需求。為方便進出浴缸,浴室內裝設方便水平及垂直移動的扶手,並配合浴室內浴缸的高度,設計可以彈性組合的三角形陶瓷椅,方便轉換身體角度進出浴缸。

夫婦卧室旁的廁所▲

夫婦卧室旁的廁所▲

二樓浴室的洗臉台▲

原文鏈接:1997年日本設計的適老化概念住宅現在看都覺得先進

歡迎轉載,但是請註明:原載於專註做養老產業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阿沐養老」。


是有差距,普遍聽到的都是相差20-30年。

對這方面了解研究的也不是很多,用個人看法簡單粗淺的回答一下。

第一,政策方面。

上大學,包括工作以後,多少了解到日本在20-30年前,也是子女不願送父母進養老院,因為有醫療保險,所以老年人有病沒病都住在醫院裡,導致醫院既要照顧老年人的身體,又要照顧老年人的起居。

但是在2000年後,日本實施了一項《介護保險》,自40歲以後強制從每月工資中扣除,在滿60歲以後可以使用這個保險入住養老院以及享用其他介護服務(包括日間照料,介護用具購買),價格上是個人承擔10%,國家承擔90%;但如果60歲之前患有特殊疾病(很多種,不展開說了),也可以享用這個保險。

第二,日本在老年服務上類別眾多。

目前中國最多見的還是養老院,北上廣以及一些沿海一線二線城市還有日間照料(日服)。

但是日本在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了很多老年服務類別。

養老院來說,就有長期入住,短期入住(例如家人外出幾周,老人沒辦法入住又不願送到養老院的),日間照料。

想住在家裡的,還有居家服務包括常見的身體護理,家務照顧,外出照料,膳食製作;還有在家照顧洗澡的,即便是卧床的,也能照顧泡澡!(是的,是泡澡,不是淋浴。)

此外還有針對小區域內的,針對認知症(老年痴呆)的,很多很多。

而且,上面這些還只是服務一方面,日本在養老產品上的種類也是非常的多。

可以說,日本在養老服務方面,是儘可能滿足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

第三,教育方面

中國這幾年因為養老行業的興起,很多本科和專科都創建了社會福祉或者老年福祉等類似專業。

但是日本不僅在這方面有了專業教育,還有一系列的等級證書,學完憑證上崗。

即便是從其他行業轉而學習養老的,也會參加這類培訓班,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訓,不僅考取證書,更重要的是記住如何規範專業的服務。

另一方面,中國現在雖然興起很多相關專業,但是教材也好,理論也好仍然沒有形成統一,有些是參考日本教材,但是卻有缺乏專業的教師;有些是借鑒護理,更多的是講求在醫療行為上如何照顧老年人。

日本在這方面,因為已經有一定發展,所以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和系統。

初學者有初學者應該掌握的理論和實踐,再往上還有相對的理論與實踐。

從對疾病的了解,到對老年人心理照顧,到如何與醫療人員溝通,如何團隊合作等等。

此外向社會觀念啊,行業人員年齡啊就不展開說了。

個人觀點來說,國內的養老還是更偏重在地產和醫養結合,希望國內養老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吧。


推薦閱讀:

不在父母身邊,如何盡孝?
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的區別?
現在海南島買房正確嗎……?
養老產業與o2o模式結合,怎麼能落地化?
為什麼很多人養自己的孩子都願意全身心付出恨不得賠上自己,養自己年邁的父母卻百般嫌棄甚至希望他們早點死?

TAG:養老 |